㈠ 为什么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因为民俗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可以使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结合到一起,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团结力量,不仅可以起到纵向的历史联系,同时还可以将处于不同空间的社会成员联系到一起,所以称为特殊文化。
民俗文化之所以特殊,是相对于其他文化比较特别,具备了其他文化没有的功能。对于现代制度化的社会控制而言,民俗文化基于非正式规则基础之上的软约束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民俗文化的社会整合力量还体现在,它能够为社会转型提供认同的基础。
㈡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㈢ 中国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内容
过春节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不管出门在外有多远,到了这个节日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圆,每到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围在桌子旁边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去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举国欢庆。
过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由来已久,这是为了纪念楚国屈原而产生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端午节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一定会吃粽子,赛龙舟,吃雄黄酒。在汨罗江畔的人们还会往江水里面投粽子,把汨罗江里面的鱼虫喂饱了,这些生物就不会去食屈原的身体了。
过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大家会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如果是住在钱塘江附近的人们,可能还会在这一天去观潮。每到了这一天,人人都会想起苏轼特别着名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七夕节
因为七夕节是中国所有的节日当中最浪漫的一个节日,所以七夕节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众所周知,所以七夕节一般是有情人的节日,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深受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㈣ 中国民俗文化有那些
1、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2、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3、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4、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
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5、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㈤ 五十六个民族的特殊风俗习惯(不少于三条)
1、壮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2、壮族-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3、侗族-侗年。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5、彝族-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㈥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很多,以三个最富含特色的来看: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一般需要两个人来表演;京剧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剧种类,在文学和表演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春联是新年特殊的传统民俗文化,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祝愿。㈦ 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民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