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
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智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
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晚清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本身,不过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其结果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在这一“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一开始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折射着这种受动性。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化固有局限的预警和免疫
现代化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而言,现代化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但现代化也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它既促成了历史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理念。
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乃至冲突,“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表征。作为现代化深刻的基础,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本性,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提供温床,西方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表征就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的内在悖论。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丧失”,都是源于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启蒙现代性。
❷ 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根和魂
如问题补充中所述:“吹”“响”。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发展出来的。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地方变了,肯定就有不适应症。
中国社会开始时,所谓的“士”是没有地位的。
但士掌握着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于是士打入统治阶级内部。
后来出现了科举,有识之士被网罗,于是士与官出现了一个纽带。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全民都想一步升天,于是全民都是文化的土壤。
广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世界观。
最早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广博世界观,充满了开放性和活力,在中国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统一后慢慢变成了一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世界观。越来越封闭和保守。直到见到外来文化。直到被打的痛哭流涕。直到最后弄垮了中国。
世界观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变了。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无数先驱花了无数的精力打倒废弃着传统文化,不少人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精英,痛苦的像杀死自己的爱人。
原来的社会结构没有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完全断绝了,除了课本上和民间遗留下的一些文化残余,谁也不会“之乎者也”的生活。
靠着现代文化富足强大不受欺负的现代人,不明白前辈的抉择和痛苦,又屁颠屁颠的想回去了。真是怪事。
可我们说了,中国文化是与社会结构相关的,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只要走不了回头路,中国文化就不会重来。没有土壤,文化就只有回忆没有创新,那么这种文化只不过是僵尸文化——即便是还能抽搐几下。
不知道是“全会”中的哪一位,作为政治精英不可能不知道过去的历史和教训,又不见有什么措施,那么这句话就只是随口说说的空话。
(狭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剩下什么东西?
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都掌握在一些专家手中,在那些小圈子里转悠,孤芳自赏。更多的时候是这些所谓专家的玩物和脸上贴金的工具。
想学?没有路。找到路了,拿出足够尊重其“高贵”的金额吧。
这些不算,文化文化,重要的是“文”。
古文写成的各种古代书籍,出了学校谁还看。《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等等书籍,里面的小故事偶尔能听到只言片语,但里面的精妙谁能讲清?
而且,除了这些大众书籍,想找本比较偏僻的书,比找女朋友还难。
与古文相关的产物有相同命运。古诗、古词、古曲、对联,平常谁还用来游戏,就算是专家谁能再写出广为流传的新作出来?
武术,神龙见首不见尾。民国时的武术家是打出来、杀出来的,给人看的,现在是吹出来、骗出来的,电视演的。
中国文化一直提倡“大道无形”,弊端就是“大而空”。现在真是空空如也。搜搜国外的狂欢节、万圣节之类的视频,再看看中国的节日,几个灯笼、几个中国结、一两个简陋的龙、狮就算是中国文化了。
举一个例子:
各国的生命学家们争吵着,拿着证据辩论着,慢慢搞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中国的专家还一团和气,高高在上,煞有其事的讲解着五行学说。都信誓旦旦的说五行是有道理的,有你就建实验室研究,拿出五行的成果来。但是没有。)
愤青了,见笑。
❸ 为什么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❹ 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分别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根是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魂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
❺ 谈谈对"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理解. 求面试高手解答
1 任何文化都包括虚实两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之“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2 文化之“魂”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文化首先是人文之根,其次,文化是教育之根。再次,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经济之根。总之,文化是社会的根。
4文化是软实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
5 文化不但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生社会效益、社会效应、社会效果。文化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提升素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上。
我们应该弘其魂,固其根,以文兴产业,以文促发展。要在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的进程中,以人为本,转变方式;以文为力,创造优势,为文化振兴、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❻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数不胜数,大致可以归为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例如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间工艺、衣冠服饰、古玩器物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载体。
❼ 中特为什么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
(一)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臵经典诵读内容。
从低年级的《弟子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唐诗》到高年级的《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
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统氛围的营造。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
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四)以家庭为阵地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❽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用自己的经历、自身的感悟、超凡的智慧凝聚出博大而精神的传统文化。它寄寓着我们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的一系列认同标志,同时寄寓着我们对是非、善恶、荣誉等一系列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中医文化始于原始社会。李时珍的药学巨着《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更是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便有了甲骨文,随后历史中也不乏书法大家,书圣王羲之更是将汉子写的出神入化。时至今日,我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将唐楷书法功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除了医学、书法之外,我国还拥有很多传承千年的文化,比如儒学、诗词、水墨画、陶瓷、戏剧、变脸、美食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产劳动过程的真实写照,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气质的“神经”,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气质、道德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失去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中华民族的“魂”。
可现实却差强人意,四川过去有300多家川剧团,现在只剩下6家。浙江嘉兴一地,26名传承人中,有12位没有接班人。纵观全国,能写一手毛笔字,能够按照格律平仄写诗填词的有几人?传承千年的中医屡遭是否“科学”的质疑,甚至已然被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医学所超越!
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越来越少,而且年龄偏大,年轻人也大多认为传统就是落后。身怀绝技的传承者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大众认为是摆摊卖艺的“跑江湖”,连基本的养家糊口都做不到。久而久之,造成很多传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
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和反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和方向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去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第一保护人应该是政府。 第一、《非遗法》颁布已有3年,但效果甚微,应该继续出台相应的《非遗法实施细则》以增强其现实操作性,提高执行力。第二、破解“非遗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需要增加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传统项目发展生产,制造产品,积极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寻找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最大的“价值公约数”。第三、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从中发现、培养传承者,向民众传播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支持。 那么如何通过媒体让传统文化直入人心?犹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电视节目都做的不错,节目生产人抓住了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吸引力,让观众自己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在看节目的同时能互动能学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识。节目的参与者也不在单单是明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弘扬。 例如我国着名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举办“美林的世界韩美林八十大展”来展现其多样化的创作面貌,弘扬传统文化。又譬如陕西某高校6位教授用毛笔填写该学校4570份录取通知书,从内蕴上承载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更释放出令人感动的人情味。再如从《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吴亦舒,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让人由生佩服,她的身上散发这仿佛是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般的可贵气质,令人向往。多种多样的形式,精彩斑斓的内容才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
现代的中国人需要传统文化来浸润日渐干涸的心灵。日益壮大不断前行的中国,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❾ 中特为什么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
(一)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臵经典诵读内容。
从低年级的《弟子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唐诗》到高年级的《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