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是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怎样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谈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的几个层次.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他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⑵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成资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⑶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新目标新任务分别是什么
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生态文化体系
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我国怎么发展生态文化扩展阅读
战略要求: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要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二、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三、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四、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明网-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美丽中国
⑷ 如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
1、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3、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⑸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3、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4、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当前,大气、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重点突出、重拳出击、重典治污、力求实效。
5、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6、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为重点,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社会所共享。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
(5)我国怎么发展生态文化扩展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⑹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请结合自身实际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在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但三者是交叉重叠、有机统一的,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6)我国怎么发展生态文化扩展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规定:
1、坚持低碳发展,就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优化能源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⑺ 用马克思辩证法原理分析应如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3、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根本要求
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⑻ 说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
一是优: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⑼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所以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⑽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争取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10)我国怎么发展生态文化扩展阅读: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很不均衡,开发格局亟须优化。一是经济、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协调。市场消费地与资源富集区空间错位,造成能源资源的长距离调运和产品、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经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大。
二是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国土开发强度接近或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遍趋紧甚至超限。
三是国土开发利用还存在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农业和生态用地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矛盾加剧,保护耕地压力持续增大。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问题
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创造的GDP与消耗的资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9倍。
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高耗能产品的大量生产将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关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资源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时还存在着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远高于发达国家。
(四)关于环境质量改善问题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集中显现,呈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环境的治理难度,空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以及水、土壤等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改善难度较大。
(五)关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
我国生态承载力不足,布局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服务功能低、全国生态整体恶化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态系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不到日本的1/4、德国的1/6。
全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分别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1%和30%。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六)关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问题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良风气,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低碳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普及,过度消费、奢靡铺张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实力,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软实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七)关于健全制度体系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一些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只有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长效保障。
(八)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确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主贡献、自下而上”的气候行动模式,明确了2℃温升控制目标、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发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明确信号。
我国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公约框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决维护我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同时努力抓好阶段性目标落实,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