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除了儒墨道法,春秋文化还有啥
先来看看春秋时期除了老子和孔子之外,还有哪些灿烂的文化吧~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史观的发展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
经济政治制度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
图片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史》课件
①周夷王、厉王后,政治危机,权力旁落,“尊神”、“敬天”观念动摇,“民本”思想逐渐萌芽
②春秋时代,更多人对天产生怀疑,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楚]斗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吉凶由人”、“妖由人兴”
[鲁]闵子马:“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郑]子产:“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
③重民思想:天人关系变化,天神应为人的附属
④奴隶制崩溃:残存的人殉和人祭制度遭到舆论谴责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对宗教性的天和神信仰的动摇
①西周末年,伯阳甫以阴阳二气失调解释地震的发生
②郑史伯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③晋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对新兴地主取代奴隶主统治的歌颂,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末期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境内)。曾以兵法13篇见于吴王阖闾,即传世的《孙子兵法》13篇。
《孙子兵法》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充满了朴素唯物沦和辩证法因素,语言简练概括,并已为人所熟知并运用。
吴宫教战:吴王阖闾欲试其治军才能,令孙武“小试勒兵”,他以宫女180人分二队操练。初始,宫女皆嬉笑不听军令,在三今五申后,依然如故,为严明军纪而斩“左右队长”,宫女皆听令而行,”中规矩绳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孙子兵法》的地位
我国古代最着名的军事着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及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地位突出,对后世影响久远而深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数学:较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等
算筹
天文:《春秋》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出现世界上“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哈雷彗星
历法:《左传》记载两次日南至(冬至),使用19年7闰的历法。
建筑器械:鲁班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艺部门的祖师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医学:
诊病方法已有切脉、望色、听声、写(观)形等。
病理上,医和认为六气不调和是病因。此后,医学家在基础上发展成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成为医学名着《内经·素问》的重要依据之一。
❷ 春秋的文化
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
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
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儒家:孔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
墨家:墨子,主要思想:“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
法家:管子、子产。
名家:邓析。
兵家:管子、孙子(孙武)。
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其所以称为“易”。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❸ 一桶秦酒,一鼎羊肉,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知多少
刚开始读这本“近十年最畅销历史小说”,兴趣并不大,其一,刚开始的情节,此书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其二,作者理科生出身,看着看着就纠结于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战车的描述准确否?对战斗场面、规模的描述准确否,对礼仪的描述是否为有所考证?对饮食的描述是否符合当时的生活现状?……是不是符合史实?纠结了片刻。
然,又觉得自己想多了,这本大秦帝国不是史记、不是三国志等正史史书,而是一部小说!何必纠结,也无需纠结,小说自然应该跌宕起伏,洋洋洒洒的五百万字,怎么可能事事计较,字字玑珠?!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人可为了!作者定然有极为广博的历史知识,佩服。
不再废话,今天想探讨的话题是大秦帝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有一细节,六国会盟期间,庞涓吃了一罐羊肉汤,然后用半杯盐水漱漱口,大体是这样写的,后面多有提及贵族及富人们饭后用盐漱口的习惯,颇感意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盐水保护牙齿了?
果不其然,盐自黄帝时便开始有了,距今大约3500-4000年吧,最早的出现的是海盐,到春秋时期,有盐国就富,盐在古代的重要性不比金银差到哪里,盐商多为富豪,据史料记载,到秦昭王时,秦国就在四川境内大量开采井盐。那个时代,祭祀要用盐,待客要用盐,用的盐的品类不同。
看来,春秋时期,饭后能用盐漱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就庞涓这种王公贵族斯通寻常吧,平民百姓吃盐都困难,更何况这种高端消费。
作者并未查到关于用盐漱口史书记载,不知是否有依据,但是既然有盐,贵族们挥霍点也在情理之中,加上国人的智慧,用盐漱口,靠谱!
魏国酒肆洞香春,大抵相当于现如今的高端私人会所,非富即贵,非平常人可入,里面的大餐如“如赵酒一桶,好肉一鼎”,各国好酒一应俱全,用的酒具是爵,这自然是达官贵人们才能消费的起的,那平民百姓日常吃的是什么呢?很是好奇,鼎是别想了,贫民人家有几个泥瓦罐用着就不错了,有没有西红鸡蛋面?打卤面?蔬菜拼盘?各类瓜果?至于,葡萄美酒夜光杯,这种高雅的生活,大贵族也享用不到…. 至少目前还没见书中提及,只能自己求证了,做学问真是很累,尤其是胸中无点墨。。。。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有粟,南方有水稻,这个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子脱去壳后的子实,基本就是小米,这就是主食,吃的话也是一罐粥,据记载,秦昭公时,便有了蒸饼,相当于现在的大馒头,这种高档货,小民们自然享用不起。
那个时代会有什么农作物?网络一下,略为参考,大抵差不太多。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按网络的解释,当时的蔬菜,应该已经有几种广泛种植的品种了,当然野菜在当时占的比例很大,秦国那会还穷,卫秧到了秦国也吃了不少野菜,所谓苦菜配烈酒,壮哉!变革之前,民不果腹,半数秦人逃难到了山东六国,可能夸张了点。
肉类羊肉和牛肉多有提及,并未见提及猪肉,可能那个时代二哥还不是很受欢迎。果然,经查“猪肉在中国长期被视为下等食物,古代的贵族、富商都偏爱羊肉及鱼肉”
那个时代,多以族群模式聚居,汉人多为耕种,少量游牧,牛肉普通人吃不上,自古牛的地位都很高,能耕种,能拉车,能产奶,牛比人重要。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贡献这么大的牛,人若吃它,略显不仁,不符合当时的文化意识,当然这是作者一己之见。
羊肉嘛,可能会更普及一点,这自然很好理解,好养又好吃,这样解释可否?呵呵
❹ 春秋时期的文化
当时的文化应该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得出来,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个局势,或者说是情况,这个应该能够体现出当时文化一个样貌,或者说是春秋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比较多的情况,从中也能看得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生产力发展之后,文化方面的一个很巨大的变化,至少在和西周时期有很大的区别。
❺ 春秋文化!
春秋时期的文化特点: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着作:《左氏传》30卷; 墨子,老子,论语,国语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音乐专辑名】
专 辑:春秋
歌 手:徐鑫
语 言:国语
日 期:2003.09.00
曲目:
[01]春秋
[02]陈隋
[03]天山之春
[04]渭水情
[05]草原小姐妹
【乐队名】
春秋乐队成立于2000年。风格以重金属为基准,融入中国民族音乐,欧洲战歌等音乐元素,
春秋音乐丰满大气,在力量、内容、音乐美感上结合的很到位,具有游牧民族的高亢洒脱,也有东方部落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神秘,在中国音乐圈内独树一帜,春秋继承了老一代摇滚音乐人的传统统情节,也借鉴、融合了新一代音乐人的前瞻性。精密特别的和声编制是春秋的特色之一,乐队有很强的现场演出能力。看今日春秋——冷兵器的诱惑
主唱:杨猛
吉它手:郭怡广
吉它手:寇征宇
贝司手:李波
鼓 手:刁磊
键 盘:李猛
【歌曲名】
演唱者李烁,收录在2006年的专辑《好梦留人》中,歌词: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杨柳秋千院中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一点飞鸿影下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电视剧】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篇》
中文名称:东周列国|战国篇
资源类型:RMVB
版本:(更新至32集/32集全)
发行时间:2000年01月01日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演员:刘威 刘薇薇 等
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世界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东周列国|战国篇》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二百多年中,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浩瀚场面。《东周列国|战国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典故,如“孙庞斗智”、“商鞅变法”、“田单复国”、“苏张纵横”、“窃符救赵”、“吕氏春秋”、“荆柯刺秦”等经典故事,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曾有人预言: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局势将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模拟,因此《东周列国|战国篇》的推出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
春秋篇:
第一集 骊山烽火
第二集 黄泉认母
第三集 如此君臣
第四集 筑台纳媳
第五集 诸儿文姜
第六集 管仲拜相
第七集 尊王攘夷
第八集 霸主齐桓
第九集 仁义大旗
第十集 骊姬乱晋
第十一集 羊皮换相
第十二集 择君图报
第十三集 重耳励志
第十四集 重耳返晋
第十五集 文公成霸
第十六集 罪哭崤山
第十七集 赵盾弑君
第十八集 赵氏孤儿
第十九集 一鸣惊人
第二十集 庄王治楚
第二十一集 霸主余韵
第二十二集 崔庆之乱
第二十三集 晏子相齐
第二十四集 高山仰止
第二十五集 逃出昭关
第二十六集 专诸刺僚
第二十七集 三约伐楚
第二十八集 掘墓鞭尸
第二十九集 会稽之耻
第三十集 勾践灭吴
=========================
战国篇:
第一章 死士豫让(1-3集)
第二章 魏宫惊梦(4-5集)
第三章 商鞅变法(6-9集)
第四章 孙庞斗智(10-12集)
第五章 苏张纵横(13-15集)
第六章 赵武灵王(16-18集)
第七章 田单复国(19-21集)
第八章 范雎逼仇(22-24集)
第九章 窃符救赵(25-26集)
第十章 吕氏春秋(27-29集)
第十一章 荆柯刺秦(30-32集)
❻ 春秋时期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如同一般将早期希腊的思想文化发展以神话和理性的对立为线索一样,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亦具有类似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神性思维或神话不应仅仅理解为神话的传说而且包括各种神灵的信仰,这里的理性思维或理性不仅仅指对自然世界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理性,而是指有关社会政治的道德伦理的人文理性。在中国春秋时代,神灵信仰的没落和实践理性的萌生,是可以准确揭示其思想文化发展线索的。在那里,人类社会的秩序被当作自足自为的概念来思考,摆脱了史祝的神性思维,这是时代精神的总体趋向。礼则越来越成为内在于人类世俗世界、外在于宗教神灵世界的组织法则。世俗人文主义强调的是理智的教导,指引实际事务的实用主义进一步呼唤对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世俗的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与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的抗衡,并逐渐以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成为主导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而又缓慢的,所以不能从一种纯粹的角度来设想西周到春秋神本信仰和人本理性的紧张,事实上,春秋时代思想文化尚未脱离神性思维的框架,只是在此框架内发展起人本主义和人文理性的因素,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古代先民对卜筮活动与卜筮结论的神秘信仰在春秋时代渐次衰落,而以《周易》为代表的卦爻辞则在春秋时代渐次成为独立于卜筮行为的文本体系并在脱离卜筮行为的意义上经历了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春秋时代出现了非神启预言家和卜筮活动受到抵制或轻忽的事例,同时筮与德何者优先的问题也突出起来,占卜在实际事务的决策重要性逐步下降,理性判断和道德优先在事务中逐渐占据上风。春秋时代的天学星占也遭到以子产为代表的世俗政治理性传统的拒绝和抵制,而且天象星占的进行以政事和人事为主,这与以往以神事祭祀大不相同。在这一领域中,思想文化自身所发生的对神秘的去魇表现在把阴阳与吉凶区分开来,用独立的眼光看待自然,解释自然。同时,透过星象学,思维铺陈着一种整体的宇宙秩序感,产生了不依赖神祗之永恒的但却颇具规则性的思想表达。除了卜筮外,鬼神观念在祭祀文化中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鬼神观念和文化中不断渗透入道德因素,将崇德和事神联结在一起,成为春秋士大夫们的共同信念。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人们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表现出对现实社会及政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尊崇。世俗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对神灵信仰的抗衡成为这一时代突出的思想文化现象。祀典的构成和重点显示出文化上人文性的展开。神灵谱系中占主导和首要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代之而起的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因素更为发展和突显。古希腊的诗人和悲剧作家中明显地、日益增长的人文主义,在米利都智者那里发展了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一点中国春秋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表现。这个时代人文思潮所主要针对的是神灵信仰而非巫术,用孔子后来所说的巫-史-儒的传延系统,这个时代人文思想所针对的不是巫术代表的原始宗教,而是事神的官祝史所代表的神灵信仰。春秋时代,祝史地位日益下降,政治理性化和文化理性化带来了事神之官的失落,事神之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实质的意义上被看重,虽然晏婴等人并未摆脱神性思维,但认为神的作为决定于民和德,反对由祭祀行为来决定一切,神本思想在此不能不让位于人本理性,务实的世俗政治理性意识逐渐压倒了神秘的神灵信仰传统。有识之士不信占卜、不重祭祀,崇德贵民,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德性,人的眼光更多地转向人本身,这是当时的重大变化。而史官内部也发展着神本思想和人本思想的分化和紧张。在有关祭祀和政事的言论中,民成为神所依赖的主体,获得了与神并立的地位,这是政事优先意识和史官中注重历史经验的理性意识的影响所致。祭礼文化中新的因素的出现,使得祭祀活动更多地发展了纪念的意义,强调合族的社会功能,以文化英雄和英雄神话的祭祀谱系把人的力量日益突出出来。这一时期文字的使用已经超出王公室档案和铭文的范围以及口传的叙述,《诗》、《书》最先在实践中得到文本的经典化,尽管在开始之时,《诗》、《书》的权威是出于仪典的需要,但逐渐地,《诗》、《书》作为规范的精神资源的意义日渐突出,经典在此意义上生成。春秋礼文化注重礼仪或仪典的节度等外在性规范的取向是仪式伦理,但是礼乐文化中也发展起德性体系。在伦理的层面,仪式伦理主导渐渐变成以德行伦理为主导。从诸多的德目来看,春秋时代甚至可以说进入了所谓德行的时代。而德性从仪式性德目到道德性伦理,表现出德愈加外在化了。外在化的德目与礼仪文化相适应,内在化的德目则与礼智治秩序的解体相伴而生,是为政治理性的萌生和发展。与希腊的理性不同,中国春秋时代的理性更多的是政治、道德、价值的理性。春秋时代,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到合理性,形式性的仪典体系仍然得到保存,但公卿大夫们更为关心的是礼作为合理性原则的实践体现。士大夫们都有着视礼的政治、行政意义甚于礼的礼宾、仪式意义的共识,这使得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向礼政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秋后期的政治衰朽、危机中产生的。礼的意义的这种变化极为重要,从此,礼不再主要被作为制度、仪式的文化总体,被突出出来的是礼作为政治秩序的核心规范和原则、行为伦理规范和原则的意义。宗法政治的日趋瓦解是春秋思想史的主要背景。政治理性化表现在礼的政治化,表明象征控制渐渐让位于理性的政治管理。在政治理性化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也不断发展,重视德政和统治者个人德性的思想比《尚书》时代更为发展。而安民、宽民、利民成了德政的中心观念。务德安民成为政治文化的共识,与西周敬德思想一脉相承,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范围。士君子的人格在这一时代也获得具体生动的表达,在他们身上带有后世人所熟悉的传统士大夫的气质,这种人格的呈现是春秋以前的记载所见不到的。臧文仲、叔向、子产都是主张明礼崇德、重民尚贤的人,早期儒家所继承的思想文化,不仅是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也有着春秋时代仁人志士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为其基础,是谓亲亲尊尊贤贤。在春秋历史中涌现的道德人格也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资源。春秋时代,是宗法秩序从成熟走向衰朽的历史。春秋时代神人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孔子及诸子时代不是以超越的突破为趋向,而是以人文的转向为依归,批判和反思的思想不是到孔子以后才出现的,而是在春秋时代中不断发展着的对神性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因此,如果把中国的轴心时代定在孔子以后,那么很显然,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它之前的时代相断裂,并非横空出世,一无依傍,而是与它之前时代的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对神性思维展开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伴随着人本思潮和实践理性自身的成长,为诸子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灿烂辉煌准备了充分的文化基础和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精神资源。
❼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文化各有哪些
政治上: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奴隶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经济上: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经济逐渐发展;
思想上:百家争鸣
科技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历法的进步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
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