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儒家思想文化给我们什么启发

儒家思想文化给我们什么启发

发布时间:2023-01-14 20:03:34

⑴ 儒家和的思想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儒学的思想精华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有哪些不适用现代社会的

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民贵君轻”,却又坚持“贵贱有序”,维护周朝礼制。三纲五常中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北宋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都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儒学对为人做事的启示
人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国家没有信义则无法存续。但是,仁义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自复之术,是自我满足,不是进取之道。
对现代人职场生活有什么启示
提倡人们按照社会分工要求有秩序地参与社会劳动并承担社会责任;承认个体职业特质的差异性,提倡人们依据自身禀赋选择职业;鼓励人们坚守工作岗位敬业奉献,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展事业;重视和谐工作氛围的营造,强调职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先秦儒家丰富的职业选择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
儒家思想告诉世人日常生活要实践孝悌忠恕美德,告诉执政者要抱着天下为公的胸襟,勤政爱民,使国强民富,名留千秋。

儒家的人生智慧
自古以来儒学灌输的就是人必须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而智慧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根本。

⑵ 儒家学说对我们有哪些重要启示

我认为早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并且可与西欧基督教文明做一比较:

一、儒家思想使中国人比较注重以情感为根基。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基督教文明讲则讲个人生命的“原罪”,因而个人的行为应该以上帝的意志为准,求自我的赎罪。因而西方传统文化把感性的爱放在从属的位置,而以理性的爱为准。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人的情感,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家庭都很重视亲情的融洽,拥有异常强烈的家乡情结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则表现为对“和谐”“其乐融融”的追求,这是发自人内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国文明之所以持续地发展至今,而不毁于内部的战乱,与此关系很大。
后世的程朱理学,却把把“仁”外在化为理性对人欲的钳制了,抹杀了饱满的人伦情感。这是违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二、儒家思想讲求对现实的追求,推动了中国人的入世精神。
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现实世界之外设一个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行为,都将在“彼岸世界”得到审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场不必过分执着的旅途,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最终肯定。
儒家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认现实世界的意义,因而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快乐”境界,而非漠然处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快乐置于尘世,把幸福置于尘世,追求一种可感的真实人生,这是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积极审美的重要精神动力。
即使是追求超脱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态享受尘世之乐的“禅宗”,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观,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尘世之乐并不同于动物式的肉欲,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对现实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三、儒家思想使中国人讲求理性的实用性。
西方传统文化,从哲学家柏拉图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义”,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于一切的绝对律令的位置,甚至与上帝合而为一。人是理性规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驾驭的羔羊。话说程朱理学也是跟理性主义一个做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个人抑制内心情感,服从外在的绝对秩序。
但是,最初的儒家思想却不是这样。理性,或者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其最终目的仍是“人”本身,即符合人的善良感情和道德,即人格意义上的“仁”。中国人爱讲“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们眼里,情绝非是绝对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与理性同样重要的东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内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于情,理始于情,“理”是为人的感情目的服务的。现代,中国人创业时的“实用主义”精神,灵活经营,绝不死板,让欧美人士赞赏不已,这其实得益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过,在科学研究中、在治学中,在履行法律时,我们不能把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因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广大人民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规律的理性原则忽视掉。

四、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会、国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时的松散契约。因而,现代西方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均衡性、不冲突性,而情感的连接作用则显得非常薄弱。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开始就把人置于人群中,置于家庭中,置于社会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情感上的纽带关系,由此至下而上,通过确立伦理关系,建立起一套结构严整的国家社会系统。在现代中国,“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观念也是影响我们社会行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观念为基础,家庭利益为目的,进而推广至“祖国”这个讲求秩序与和谐的大家庭,中国人民拥有举世瞩目的创业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自然地,虽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性和秩序性,也并不能成为少数人利用绝对权力和死的规定,违背百姓的意愿,钳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种忽略秩序的情感连接性、忽略秩序的内在平等性的“异化”行为。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条线索。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中国思想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前者是诸子百家争鸣,各大经典形成的时代,后者则是对先秦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不断重新解读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最坚实的基础。道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风格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局面。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成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导师。

⑶ 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世有哪些启

儒家思想在现当代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亲相爱的关系,而不是尔虞我诈或互相掠夺或残杀的关系——孔子讲“仁者爱人”,英国大师沙士比亚一生用得最多的单词就是“爱”——由此可知不管是东方或者西方,相亲相爱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和美好愿望.这种主流和愿望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显然有无比可贵的借鉴意义和发挥作用(这方面别人已经有许多论述,在此就从简).
第二,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种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很简单、易于通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可捉摸的情操,它就是以清贫的生活来度过一生.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按照现在理解的意思是,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修养啊!这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它不是以豪华生活为背景和目的.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生存哲学,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操,要以平淡的生活为乐.孔子还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凡是聪明人,以水为乐;凡是仁爱的人,以山为乐.因此,我们以什么为最好的高风亮节呢?不是在豪华的都市之中,不是住高楼大厦,而是在山水之中有自然之乐趣,它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情操,能安于清贫,过简单的生活,不是无止境的去追求奢侈的生活.
第三,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宽广的胸怀.我们胸怀要宽广,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认为,作为有道义、有学问的君子来讲,要做到胸怀坦荡,有什么就说什么,心地平坦宽广,决不隐蔽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见识短浅的人常常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感到局促不安,经常为一点蝇头小利纠缠不清,一年四季郁郁寡欢没有笑容,感觉好像有许多忘不掉的烦恼和悲苦.其实,很多为琐碎小事烦恼的人应该从具体的事务中挣脱出来,拥有愉悦的心境和雍容的气度就非常和谐乐观了.
第四,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种正确的富贵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过:“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富贵,但前提必须是符合道义.如果这个富贵是不义的,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没有任何意义.他还在《论语·述而》中讲:“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意思是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而太省吃俭用就显得很寒酸.如果把骄傲与寒酸比较起来,谁是谁非?他说,我宁可寒酸.这种富贵观,很朴实,很实在.这个观点,孔子在其他地方也讲到,如《论语·述而》中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里讲求一个度,超过了一种度,就有损害或是太奢侈.作为君子要能安于贫穷,能心平气和就好了.《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这话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懂得什么是道义、正义,而小人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只晓得赚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就在这些地方.实际上,君子并不排斥钱财,他只是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小人牟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择手段来牟取钱财,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便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富,但应采取正当手段来获得财富,而不是采取非法手段获利.诗圣杜甫有“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的诗句,他并没有反对富贵,但富贵从什么地方来,必定从“勤苦”和“刻苦”中来.这些质朴的话语,确实是金玉良言,道出了有史以来该怎样对待财富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些观点非常深刻,抛弃了十分可惜.孔子还说:“仁者寿,贪者夭”,意思是说,能爱人的人才会长寿,贪婪的人多不长寿.贪官污吏那也只有死得早了!
第五,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思想.也就是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一直钻研到底,把追求学问作为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目标.《论语·述而》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是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到来,他的为人如此罢了!我们现在能这样发愤忘食的人太少了!但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退休了还在读书,还在写文章,这就是一种追求,也可以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吧!
第六,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共创大业的团结精神.现在很多单位同事之间彼此闹得四分五裂、很不团结,关系处得很僵.其实很早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就讲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作为君子,要以文章,以学问会朋友,用朋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家在一起,是为了一份事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指出来就行了,这样才能使自己能更好的前进.如果把相亲相爱,共创大业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仁者爱人的氛围就能形成,我们的大业也就会飞跃发展——成功!
第七,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在没有当官的时候,一切与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一旦为官,眼睛就长到额头上去了,他眼里只知往上看,忘掉了谦虚谨慎和两眼向下的思想态度.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总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的人就是要能两眼向下,能关心民众疾苦的、关心人文、人本的仁者.真正的学问是在民众之中的,任何时候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即使高官也不能脱离群众.其实很多一般百姓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是许多当官的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任何人都还是两眼向下为好吧!
第八,儒家思想能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就是“因材施教”:一个班五、六十个人,他们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这个庞杂的群体,要根据学生各自特有的兴趣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育,争取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孔子就把学生分成四类:文学类、哲学类、政治类、语言类,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施教.有的人喜欢文学(典籍、文献),比如子夏、子游;有人道德很好,如冉伯牛,就去做类似于现在的政治辅导员工作;有的人会做官,比如冉有,就去学政治;有的对言语感兴趣,比如子贡、宰我,就去学语言.孔子还告诉我们,教育要循序渐进,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还有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讲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还有就是要启发学生多闻、多思、多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思考等于白学,只是思考而不善于学习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当然,方法是多样的,老师可以灵活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九,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一种实事求是的求实学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反对虚妄和浮夸.如果我们用这个观点来衡量现在的为人处世,就会发现很很多事情没有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很多杂志,什么《求实》、《求是》、《探索》等等,实际上也就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很多干部的工作脱离实际,没有深入一线进行考察和调研,这与事实求是的意旨是背道而驰的.
第十,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美学思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这种美学思想很简单,就是要大家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件事情可以达到尽美,可以达到尽善,也可以达到尽善尽美.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好的事情可以助之,坏的事情要及时阻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做美的事情少了,做丑的事情多了.要达到“尽善尽美”那就更难了!
第十一,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说的意思是若叫我们谈学问,滔滔不绝,谁也没什么了不起;但说到躬行,在生活中做一个君子,我却做不到.他实际上是说,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有一定差距,书本学问和实践学问是两回事.我们应该注重书本知识,但更应该注重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实际上,现在我国与外国相比,外国的一大优势就是他们更注重把知识用于实践,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大量的实践性技术人才.实践出真知,真正好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第十二,儒家思想在国外影响深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国有两个,一是孔子,一是屈原.这两个人对全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在国内,我们却一度把他们妖魔化了,到处宣扬他们的不是.当然,儒家思想也有不是之处,因为它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思想,有局限,但更多精华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把它们随便丢掉.2004年全世界评选最好的国家和居住地区,不是美国、也不是法国,而是新加坡.新加坡是全世界都向往的花园城市,一年四季鲜花遍地、绿草如茵.除了环境优美,待遇好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们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国教”,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犯罪率低,是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圣地,整个社会风气和谐宁静.孔子的思想在世界影响很大,不少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孔子学院.比如2004年11月21日下午,韩国汉城江南区的一条繁华街道上,崭新的“汉城孔子学院”铜牌被挂在一座五层建筑的正门口.这是世界范围内正式挂牌的第一家“孔子学院”.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连贫穷的肯尼亚也成立了孔子学院.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和富贵与贫贱的关系,使人的关系比较和谐.1988年1月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齐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个话是1988年说的,离现在有十多年了,但是它蕴涵的含义却值得人们永远深思!深思!

⑷ 儒学文化的现代启示

导语:儒家文化是古代的正宗思想,到了现代社会它对于现代人又有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批孔反儒狂风暴雨的洗礼,儒学在政治领域似乎已被完全妖魔化,几乎被描绘成漆黑一团的东西,甚至一度被贴上“吃人”的标签。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有人说儒学是封建意识形态,有人说儒学是封建宗法主义,有人说儒学就是三纲五常、封建礼教,这样的儒学有用吗?诚然,我们也认为,封建意识形态不能用,封建宗法主义也不能用,三纲在当代也不能用(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另当别论),但我们要问:儒学等于封建意识形态吗?儒学果真就是封建宗法主义吗?儒学就是三纲五常吗?

回答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儒家学者所共期。儒学自形成之日起,其政治学说就不是专门为某一特定政治制度设计的,也不是为某一个时代设计的,而是“为万世开太平”而设计的。儒学的政治学说曾一度作为封建意识形态,但不等于封建意识形态;一度曾是封建宗法主义,但不就是封建宗法主义。道理很简单,从纵向上看,封建社会没有出现之前,儒学就已存在,而封建社会结束之后,儒学依然存在,儒学未来还会存在,这说明儒学有超越具体封建制度架构之上的普遍原则,因而不会随着某一政治制度的解体而完结。从横向上说,儒学已经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之外的.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等,这些地区与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儒学与中国大陆一样活跃,甚至美国也有“波斯顿儒学”,“夏威夷儒学”等等,这些区域既不是封建政体,也不是宗法社会,因而简单地将儒学归结为封建意识形态或封建宗法主义,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儒家的政治原则有万世之用。儒家的“万世之用”,不在于其具体执政措施,更不在于具体的政治制度,而是具体政治措施或政治制度背后超越时空的普遍而永恒的政治原则。

首先,儒家学者认为任何政治举措或政治制度设计都应本于天理,基于人性,合乎人心,顺乎民欲。天道运行、天理的显现是一个渐次展开的过程,因而人类社会走向大公、至正也是逐次展开的过程。天道、天理、天命落实于人即是人性,人性是人有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这个本质规定就是仁义。任何政治集团或者说政治人物执政都不能贼仁贼义,即不能引导人背离人性而走向邪恶,而是使人不断向善的方向努力。任何时代、任何政权、任何政治制度都不能违天理、灭人伦、贼仁害义,由此,我们说儒家的政治原则具有万世之用。

其次,基于人性本善哲学理念,儒家主张以德治为本,以法治为辅,德法相辅而行,同体而异用。德治的具体表现就是“仁政”与“王道”。仁政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高度同情心、怜悯心去从事国家管理和行政管理活动。它要求治者必须承认人人都有“贵于己”的“良贵”,“良贵”即天生不可剥夺的人格尊严,视一切人为人,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刍狗”。仁政一项重要主张就是“制民之产”,认为人有“恒产”才可能有“恒心”。“恒产”者,固定的资产与有保障的收入之谓也;“恒心”者,平常、正常之心理状态也。从孔子的“富而后教”,到孟子的“制民之产”,再到荀子的“五疾之养”,儒家学者一再告诉世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天。任何统治者都不得“罔民入罪”,阴谋不可,阳谋也不行,“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对待人民的管理活动。“王道”要求治者德服天下,而不是利诱天下、威服天下,以超强权力镇压天下。

德为本,法为辅,德治的功用在于防罪于未然,而法是惩罪于已然。法是社会堕落的“止动力”,而不是社会向上提升的“牵引力”,德治恰恰是这种牵引力,德与法相辅而行,同体异用。

再次,基于人人皆有贵于己者的“良贵”理念,儒家主张以民为本和即民见天。以民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如下特点:第一,民心向背是政权存废的决定力量,民意是政权合法性的法理依据,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二,民不可敌,任何统治者都不能与民为敌,民众是不可战胜的;第三,民众的意愿就是历史必然趋向,历史必然趋向可称之为“天”。“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民以见天。儒家的民本当然不同于现代政治架构下的民主,但与民主并不冲突,它完全可以成为当代民主的学理支撑。

第四,治权上儒家主张贤能者握治权,倡导精英治国的理念。孔子的选贤与能、举贤才、“举直错诸枉”,到孟子的“唯仁者宜在高位”,儒家主张治者应以德为本,德才兼备。这一思想被荀子予以充分发挥。荀子明确提出了“论德定次,量能授官”(《荀子·君道》)的主张,认为一个合理的政治运作模式和人才选拔机制应当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荀子·王制》)“尚贤使能”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应遵守的人才选拔原则,这一原则过去有效,今天依然有效,未来也不能失效;中国人才选拔应当如此,外国的人才选拔也不背离此,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五,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儒家向往建立一个至公至正、天下一家,四海若一人的人间社会,孔子将这个社会描述为“大同”社会。建立一个至公、至正的大同社会是人类永远的理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儒学政治理论不是无用之用,而是现实之用。儒家所揭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一般性原则或称之为普遍性原则,这些原则不为封建时代所限,也不为某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所限,因而不能因儒家的政治理论曾为封建统治者利用过而对儒家的政治主张心存顾虑、忌惮乃至有意回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家的一切政治主张都有用,也不是说儒家一切政治主张都可照搬照用。我们主张,对传统儒家的政治理论的运用应因时而用,因地而用,创造性地“活用”,以传统儒家政治原则为主体,通过融摄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的新成果或人类共享的政治资源,完成儒家政治理论新形态建设。

⑸ 儒家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

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方面的思考,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去伪存真,以更好更准确地指导我们的交往实践。 其正面导向具体表现如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始终贯穿着“仁爱”之宗旨,即以人学为其主旨。特别强调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要有仁爱之心、友爱相处。仁之学说,始终以人的生命、理想人格等为思考对象,讨论人如何立身处世。所以儒家学者不把个人看作孤立的个人;仁,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心。爱人、忠恕、推己及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是筛选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般原则,就是仁的基本精神。
儒家学说之核心是仁,仁的体现在于礼,礼是广义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规范,体现了亲情,尊卑、长幼、男女之别,也即三纲之由来。而义忠信则是从不同的侧面凸现出儒化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⑹ 儒家修身思想的启示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青岛大学 | 郑喜月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以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宗旨。这种理想人格的培养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研究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我们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审视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就会发现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当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因此研究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并将其纳入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涵,通过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克己慎独、反省内求;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学思结合、躬行践履等方法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且缺乏层次性、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道德教育方法单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先秦儒家修身思想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构建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完善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以及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机构:
青岛大学
领域:
高等教育;
关键词:
修身思想; 道德教育; 启示;

⑺ 儒家修身思想的启示

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
1.性分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
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⑻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4、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代表人物:

1、孔子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2、孟子

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

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儒家思想

⑼ 儒家学说的现代启示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

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其实,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持有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儒家文化时,就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着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更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

阅读全文

与儒家思想文化给我们什么启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