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要出从何入手
文化产业发达与否,事关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无竞争实力。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国家的GDP半数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尽管发达国家对此使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文化产业”等不同的概念和提法,但制定有效的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大幅度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此突破发展的“瓶颈”,确保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具有领先优势,则是这些国家的共同做法。
中国文化的发展负载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大责任,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民族的优秀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成为鼓舞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只有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文化,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往和对话,才能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对内可以凝聚中国人民,成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对外可以感召四海宾朋,产生不衰的文明魅力。放眼未来,在国际上进一步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形象,还有赖于文化实力特别是产业实力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建设核心价值观塑造文化的灵魂,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锻造文化的筋骨体魄,通过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练就克强制胜的竞争实力,通过树立雍容大度的文化形象展现夺人的魅力。
㈡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文化产业,是需要巨额投资的,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完全有能力持续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同时,为扩大内需,国家有支持文化产业的投入与建设,所以,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光明。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观众的品位与胃口也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个行业中的激烈竞争与优胜劣汰也是不可避免的。唯适者生存,还是真理。
㈢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首先,提高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从实现全面振兴的高度,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从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文化产业。
其次,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了认识以后,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社会氛围,需要舆论环境,更需要政策支持。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文化产业抓园区或基地建设。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加大文化产业集聚力度,并以此为核心,把载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地,成为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成为创意成果的展示平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㈣ 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如何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继中国经济崛起在世界成为焦点之后,中国文化以软实力也开始在世界显示独特影响力,它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注视,褒贬意见纷陈,然而,美国也有不少舆论指出,不能对中国文化的崛起采取抵制态度,而应该以接纳态度支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说中国文化构成威胁,显然是出于冷战思维的说法,也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化深远意义,只凭政治意识或需要而随意做出的定论。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文化稍有理解,或者愿意对中国文化加以探讨,就完全可以得出中国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冲击以英文为主的世界文化潮流结论。中国文化精深博大,教导后来者如何求取世界大同,完全没有霸气,因而,惯性思维提出的中国文化将为一种软实力,对世界文化造成冲击的言论,很容易解读出刻意针对中国的意识。
核心是儒家思想
积极对外传扬中国文化固然重要,因为这是中国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是,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而提出发扬中国文化,其影响力就更加巨大,也有一份特别的号召力。“美中教育联合会第十七届国际学术年会”最近在中国西部城市成都举行,来自美国的四十多位学者,对中国的儒家思想持一致肯定看法,认为它是创造世界和平的基石。对于世界上还存在着以攻击为主调的情况,与会学者们均表示,那是因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深入,甚至由于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误读而造成。
简单来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和为主线,劝导人以和为贵,在和的观念之下达致家庭团结、睦邻友好、社会协调。然而,继续持冷战思维的人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化这种核心价值,只把中国文化置于敌对位置上,因此便有了中国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发展向世界输出的威胁言论,并且以此作为另类武器,打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声誉。
㈤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个问题太大了啊,你是想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现阶段的状况?或者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抑或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等等之类。
推荐一本书,不是写得很精,里面有些章节分得不清晰,但是总的脉络还可以,是厉无畏的《创意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几个概念,在中国和在英国、美国的提法是不一样的,看看这本书你能知道个总体概念,之后才能了解细致的各方面内容。
另外,搜一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虽然看起来比较枯燥,但是想了解这个题目就必须看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有助于你。想谈些更详细的内容欢迎追问。
㈥ 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1、1978—199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
这一阶段,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文化可不可以产业化、文化能不能够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否构成生产力等问题。
2、2000—2005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期。
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2006—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攻坚期。
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推进。
(6)如何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将从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未来发展蓝图;突出创新、创意、创造性发明和原创知识产权掌控,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文化、审美、艺术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跨界运行,创造出一批适应市场化运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
㈦ 如何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振兴,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然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相比世界先进国家,创新机制匮乏,技术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对GDP贡献小.要振兴中国文化产业,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用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和现代的和谐文化,引导社会,感化民众,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产业的提出,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上一般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强烈大众需求的通俗性娱乐,对这类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一般强调其盈利目的而不过份强调其艺术价值。这类产业需要市场机制的商业运作。另一类是非盈利文化产业,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词欣赏、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高雅艺术等等。
㈧ 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新媒体、经济管理、新科技等领域的优势,依托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平台,融合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资本界、产业界、政府等产业权威研究中心信息,重点收集、整理、提炼、推广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资本的产业项目及产业资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全球业界同行。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将中国文化产业向全球延伸。纵观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特别制定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纲要,在国内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在国外积极推广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历史。无可否认,整个文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不断“升温”的阶段。《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强强联手,及时、全面、详尽的收集、整理、提炼国内外的海量信息,作为中国对境外宣传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渠道传递中国文化艺术信息,将有力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与国际接轨,将文化产业链延伸到全球发展。
㈨ 高中政治: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㈩ 怎样发展文化产业
据业界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将增至3万亿,在GDP中的比例有望从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后期,文化产业将晋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部分地方加速出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并引发广泛热议。
合理发展文化产业园聚集区
由于产业分工,产业聚集区能够发挥产业聚焦效应,通过产业链组合,把成本降到极致。但是,发展产业聚集区要适可而止,不应一哄而上。
在国外,文化产业聚集区是很好的文化发展形式。近几年,全国各地也都纷纷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仅北京在“十一五”时期就分4批先后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另外,区级聚集区、自发形成的聚集区达到200多个。这些聚集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文化产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或者变相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令人担忧。
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在建园初期都进行了明确定位,后来开始转向重视入住园区的企业数量,忽视了质量,出现有的企业同时到很多园区入住,但是不经营的现象。产业聚集区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认为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需要管理者对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只提供物业管理是不够的。还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工作指导,建立园区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搭建有效的产业服务平台,强调功能化建设和功能配套,建立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并引导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让聚集区之间能够协同共赢。
从工业发展角度讲,合作、联合、结合,才能让文化产业真正获得发展。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要有大致分工,如果全国一拥而上,将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另外,产业聚集区发展要“适可而止”,因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和,是特殊产品,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个体生产,不能把所有零部件进行分解。
要看到,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工业园区不一样,如果产业聚集区都建成钢筋混凝土森林,艺术家们生活成本加大,环境改变,如何留住这群“金凤凰”恐怕是较大的挑战。
动漫产业可以聚集,创意产业更讲求灵魂迸发。所以,在发展文化聚集区时,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分类。如动漫产业等文化工业类,可以分工组合,对于文化创意类,可能就要采取差别的发展方式。
对此,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如何与弘扬文化主旋律相结合?以及如果把高端文化推向市场能否生存下来?所以,有人就建议对文化产业还要进行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区分。
破解资金难题
这次在对通州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时发现,资金问题是文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普遍难题。
资金难题对于像文物保护这类国家公益文化单位尤其明显,资金不足会带来文物保护不到位、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社会上批评“博物馆老一套”,不能推陈出新,也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除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也与GDP的考核制度有关。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比,文物保护往往退而求其次。
另外,创意产业也存在“微笑曲线”,在设计-原料-生产-销售这个过程中,设计和销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国家表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仍然存在“天花板”现象。有的文化产业存在实实在在的行业门槛,有的存在无形的行业门槛,包括审批环节造成的门槛,这导致民营企业家无法涉足文化产业。当然,这与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受政策影响大、风险大,社会资本逐利特性等有关。对此,有必要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
而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遍地撒芝麻”以及侧重扶持具体项目的方法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扶持效果。专项资金应该主攻一个方向集中使用,而且要充分论证使用得是否恰当。财政专项资金要更多用于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人才的奖励。
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设立的专业金融机构,现阶段主要还是以金融信贷服务的方式存在。但有的地方可以鼓励民间捐助资金的投入。
此前提出的建设政策性文化创意产业银行也只是过渡的金融机构。据了解,文化产业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形资产少,规模小,多拥有的是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其价值不容易确定,风险难以评估。
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让文化企业被金融机构认同,他建议让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化,根据文化产业的不同类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这需要信用评级公司、担保公司、产业交易中心、信托公司等中介机构一起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当国家形象宣传片通过BBC全球播出时,当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时,应当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还略显艰难。在国内,一部《阿凡达》便让国人连夜排队买票,日本动漫及相关产品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而目前制约其步伐的瓶颈就是,与国际相比,在经营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成果和市场游戏规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与“引进来”要并重。要鼓励国内与国外多层次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机构要与国外大牌的知名文化机构合作,不只停留在项目的引进上,而要包括成立合资公司等股权合作在内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引进国外文化产业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成果和市场游戏规则,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尤其在确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之后,目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与国际机构合作,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国际平台和基地,从而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构建文化发展促进体系包含多个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还要认真细致梳理相关文化政策,及时进行政策修正才能实现文化繁荣的效果,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还要积极发挥文化活跃骨干人才的带动作用,丰富文化样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