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近来,许多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将2008年的北京奥运办成“人文奥运”,也讲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扬?从世界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文化弘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我们是肯定不可能采用的了,但也在此一并介绍一下。
第一种是野蛮式弘扬,即武力弘扬,用武装实力,强迫被侵占的国家和地区接受某种文化。所谓“殖民文化”、所谓“奴化教育”,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方式是最野蛮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占韩国以后,不许韩国人讲韩语,用韩文,必须讲日语,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将日本文化“弘扬”到各国去。纳粹屠杀犹太人,就是为了“弘扬”日耳曼文化,企图取代犹太文化。希特勒发动战争,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将日耳曼文化“弘扬”到苏联去。也要“弘扬”到法国、英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弘扬”。现在拉美国家使用欧洲语言,就是当年殖民文化的遗迹。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占领美国,用屠杀驱赶的办法,在美国的大地推行欧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边缘化。孟子讲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扬表现出的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一种文化有某些先进之处,并非一切都比别的文化强,也不是都适合于所有国家。因此,应该由本国人向外国学习那些适合本国情况的优秀文化,而不是全盘照搬。
第二种是文明式弘扬,即积极推广、主动介绍式。将本国的传统文化梳理、整理出来,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推广。将许多重要典籍翻译成各种外文,发行到世界各国去,让外国人在阅读中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达到弘扬的目的。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弘扬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当别论。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国弘扬佛法,中国僧人到日本弘扬佛法,明初郑和下西洋,是弘扬中华文化。无论效果如何,都是比较文明的行动,无可厚非。日本人自认为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茶道,经常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人推销,为了提高推销的效果,专门雇佣一些外国人,特别是白种人来充当茶道表演中的各种角色。有一次,我作为外国人被请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着名茶铺———裹千家。一群外国人围成一圈,出来介绍茶道的是荷兰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国人,还有中国北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这给我的印象是日本人还是很重视茶道的,还保存着茶道的精粹,而且颇受各国人的认可。住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日本青年好像对茶道不感兴趣。他们处于激烈竞争的快节奏的时代,没有时间去品尝茶味,只是为了解渴,买了瓶装冷饮茶,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咕噜咕噜下去,比《红楼梦》上说的“牛饮”都豪壮。至于茶叶的种类和特色,茶具的讲究与应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这一切,他们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国人不感兴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让外国人认可呢?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向外国人宣传儒学如何好,有哪些优秀伦理内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没有兴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员对此还带着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举止都没有儒学的痕迹,谁能相信呢?本国人不相信,如何让外国人相信?自己不喜欢,如何让别人喜欢?
第三种是无为式弘扬即无为示范式。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强了,第三是每个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养,社会风气好,人民多数感到幸福满意,令各国各民族的人民都羡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远者来”。又说:“修文德以来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对别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会主动来学习。这样,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就弘扬出去了。唐朝时,中国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即到古印度学习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国学习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国人到日本、到欧洲学习西方文化。现代中国人到苏联学习。当今各国派遣留学生,也都是主动“来学”的典型。文化传播有“来学”与“往教”的区别。主动向外介绍,就是往教的方式。《韩诗外传》卷三·第十四章载:“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来学”与“往教”,效果有很大区别。
野蛮霸道式的弘扬不得人心;文明介绍式的弘扬收效甚微;无为示范式的弘扬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扬。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要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有新的选择。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弘扬?可以而且应该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本国得到充分弘扬,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要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应。这就会吸引很多外国人来学习、研究,实现弘扬文化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一点,现在,许多外国人都来中国旅游,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往往要到曲阜参观孔庙。如果曲阜市民对儒学毫无了解,在行为上也不够文明,社会风气也体现不出“礼仪之邦”,那么,向外国人介绍儒学如何优秀,谁能相信呢?各国官方代表团前来访问,曲阜市长出面接待,如果市长是一个“儒盲”,言行举止都与儒学相去甚远,那么,其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应该是本地文化的半个专家,应该了解本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情风俗,应该读当地的地方志,所谓“入乡随俗”吧。现在讲2008年北京要办“人文奥运”,是不是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做点准备呢?观察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观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然也要“听其言,观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这才有说服力。我没有别的本事,提一个参考意见,也算我为奥运尽了一点心力。
❷ 如何才能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 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国际人才》杂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欧洲”,前不久有的报纸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实,全面的说法应该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国访问或考察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报载,2004年以来,世界上新设立的孔子学院有26所;有100多个国家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部古典小说,数百年来风靡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历久不衰,并且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去年一个时期,媒体报道的韩国与我国有关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争议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国家的军队,最需要的恰恰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军事家的聪明和智慧。几年前,人民解放军一个代表团到瑞典访问,其中参观瑞方一个军事院校,对方主动提出要与代表团讨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着作《黄石兵书》。尽管瑞典的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对他们来说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还有一个反证,无论1860年英法联军,还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到当时中国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圆明园》和故宫抢劫文物,而后运回国内充实自家的博物馆。这真实一个绝妙的讽刺,那时号称“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他们眼里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国,最有价值的恰恰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二、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和载体、是立国之本。
什么是传统文化?当前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完整的现成答案。不过,可以通过对文化定义的了解,使我们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把握。《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着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强调,都是举足轻重的。
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或促进,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的诞生,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书坑儒”,以国家机器的力量消灭了被他统一的另外五国的文化,意在从根本上铲除故国复辟的精神支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从反面印证了文化对巩固或推翻政权的极端重要作用。汉武帝为富国强兵、强化对人民的统治,首先从意识形态入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发展。从此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立国的思想基础。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接受五代时期频繁动乱的教训,在全国大《三字经》、《第子规》、《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学技术方面。这个领域成就和着作内容十分丰硕、涵盖面很广、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誉。如秦代李冰父子设计并监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天文测量器材《浑天仪》,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数学家祖冲之、水利学家郭守敬、以及科学着作“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军事研究方面。传统文化在这个领域着述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独树一帜,成果卓着。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记》、《孙膑兵法》、和《黄石兵书》等军事着作享誉千古、惠及当代;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着名军事家张良、韩信、曹操、诸葛亮、谢玄、李世民、赵匡胤、刘泊温、戚继光、左宗堂等,已成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至今赞口不绝。第四,文学艺术方面。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品荟萃,脍炙人口。如从古至今人们广泛流传的对诗词文章的最简练概括,如“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即是生动的证明;还有对历史上着名文学家、艺术家的简要概括称谓,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杨州八怪”等,即是赞誉和赞美;至于文学、史学、散文、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诗经》、《离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四部古典小说、三言两拍等。近来看到一首小诗,把我国19部古典小说嵌入其中:“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两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在教育、音乐、绘画、戏剧、雕塑、体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树同样成就斐然。第五,医学、农业、建筑、冶炼、制造、旅游、烹饪、饮茶、养生健身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丰厚,非常难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茶经》等等。
五、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造就深层次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从文化角度构建社会和谐,主要有两个层面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文化传播领域、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领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层面,即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共同理想、组织和行为方式的和谐问题。构建文化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又普及推广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宣传、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声势不大;思想规范、行为引导、榜样示范,和文艺创作、多种形式配合上差距较大,不尽人意;政策引领、资金投入、教材审定、普及方式和师资力量都尚待完善。这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二是处理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使之继续丰富发展、提高完善、不断升华的问题。传统文化是在持续、充分地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的继承发扬也必须这样。当前,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随之加强;而且对外来文化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双向加大,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释放出来,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因势利导,借力使力,为我所用,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外热内冷”,理性把握稳步推进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国外兴起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包括了解传统文化在内的汉语热。国内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不过,对国外的汉语热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他们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的影响。国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形成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操之过急是无益的。四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掌握难度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积累很多、感到无从下手;时空太远、文字生辟难懂;工作很忙、难以深钻细研。此外,传统文化自身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优势也有劣势,有长处也有短处。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针对当代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实际,在教材编写、普及推广、配套工程、激励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传统文化在工作学习、文化娱乐、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推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政府机构也要准确把握文化体制的价值
❸ 未来,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
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促进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时代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接着,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发展处符合我国人民需要的文化,最后就是要在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又要面向世界,向世界传播出我们国家的声音,努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转型文化强国,提高民族自信。
❹ 如何振兴中国文化
要振兴中国文化,就要首先弄明白,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如果中国文化没有主题,能活五千年还很年青?这显然从逻辑上不成立。既然中国文化必有主题,主题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也全人类的。这里提个醒,全人类实际上只有三人,一是黄人,一是白人,一是黑人。这是提醒一。这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主题,必定是浓缩在三个中国文字中,这三个文字一定是三合一的。这是提醒二。道、佛、儒这三家文化,也正好是三合一,还并列在中国文化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题,必从这三家出。这是提醒三。中国文化主题,必须要符合定分变三位数理,正顺逆三位时间法理,以及阴阳二进制、即广狭相对论亦是二进制。这是提醒四。讲中国文化的,必须要从认知上超越中国文化,才能把中国文化讲得明白。这是提醒五。
❺ 如何让古老的中国文化焕发生机
从小孩子开始培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意识,国应该对所有的传统文化,系统精细的分类,对已经丢失和即将丢失的,尽快挖掘和保护。
❻ 中华民族在21世纪如何崛起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这里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在中国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进程中,面临着三大挑战,这就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挑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话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然而要真正把它们变成全国范围、全体规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觉行动,归根到底还有赖于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最广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确应对三大挑战。
第二,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总是由先进文化引领,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今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崛起”,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20多年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而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别人,既有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而把中国“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文明建设不足引起的问题。这后一方面,即我们自身文明建设不足的问题,我认为也很值得深刻注意。这是因为,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使中华文明愈益向世界显现其亲和力、感召力,则是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又一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就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
第三,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实现中国人100多年来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❼ 如何重新复兴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重新复兴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坚持正确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
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❽ 如何复兴中华文明
“复兴”不是“复旧”或“回归”,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重铸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和为贵、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近10多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强势文明无孔不入,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华文明受到国外文明的严重冲击和威胁。为防止中华文明被同化,为保护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恢复和创新传统,复兴文明大国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据一些学者推测,再过几十年,中国将在经济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国防和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比,呈现不均衡、不协调的状态。倘若长此以往,不增强文化的力量,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特性之一“人文性”也将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英国着名哲学家罗素在20世纪初来中国讲学时,十分欣赏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和谐、中庸等道德和核心价值,希望保留这些美德并发扬光大。然而他在当时就提出疑问:“中国人的这些美德能留传下去吗?”(罗素:《中国问题》)。不幸的是,当时罗素的担忧成为现实。近一百年来,人们在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时,也抛弃了她的精华。因此,必须面对现实,充分认识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复兴”不是“复旧”或“回归”,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和为贵、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罗素曾说:“……如果中国不采用军国主义,将来所产生的新文明或许比西方曾经产生的各种文明更好。”
中国历史上以文明立国,应该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这是海内外所有华人的共同希望和梦想。
重塑具有中华文明特征的中国人
文明或文化的传承者是人,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复兴并世代传承,关键在于造就具有中华文明特征的人。目前传统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已经看不到踪影。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价值失落,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私欲膨胀,贪得无厌。许多人身上已经找不到礼仪之邦的特征。
中华文明的趋同性具有使全体公民趋向于共同的道德和价值,趋向于具有共同人格的人。传统文化造就人的任务主要在家庭和家族,家长和长辈都根据传统礼教,负起教育晚辈的责任,并进行严厉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使每个人都恪守本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现在,家庭和家族的教育功能缩小,塑造人的任务主要在学校。据反映,中小学教科书中,关于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并不多,并没有把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台湾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初便把“四维”(礼义廉耻)当作最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每个学校的校园和教室里都有“礼义廉耻”四字。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小学的传统道德和价值的教育,一方面在中小学课本里增加关于传统的核心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平等、公正、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的内容,使广大中小学生既了解传统的道德和价值,也熟悉现代的核心价值。
文艺作品应贯穿中华文明的优秀道德、价值和理念
中国古典名着一般贯穿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核心价值,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各种小说、电影和电视片等也一样,大多以“五常”、“五伦”、“四维八德”等核心理念,使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使传统的道德和价值内化为个人的理念和规范。西方国家也一样,大多文艺作品都参透着西方的道德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没有继承古代优秀的创作理念。文艺作品影响范围大,文艺界应该为保护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作出贡献,通过文艺作品使全国公民成为具有中华文明特点的人。
加强文化整合,保护中华文明的整体性
历史上中华文明的整合性很强,其方式主要是通过核心道德和核心价值进行整合,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道德和价值都具有共同性。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以中华主流文化为正统文化,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尤其是在清代,强调华夷不分、华夷一体,采用多种措施,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应该借鉴传统经验,构建超民族、超地区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目标。共同道德和核心价值的一体化或同质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保护中华文明的整体性。
观点集萃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我近年一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即将提交的提案仍然是关于这个方面,同时,今年的提案里还涉及古村落的保护。古村落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抢、炒农村土地,这是10年之内中国文化的最大危害,如果不加以保护,文化的根、文化的家园恐怕要丢失。
“非遗”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和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非遗”当务之急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发展。这方面应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曾尝试歌舞伎的歌剧化,但如今完全抛弃了“遗产也要发展”的观点,而将保护和发展当做是两条并行不悖的、两个同时存在的不同的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多读《劝世贤言》
全国两会,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问题备受关注。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陈晓琼、姚媛贞两位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将《劝世贤言》一书作为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重点读本之一进行推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精品力作。
《劝世贤言——道德教育新民谣》用新的道德观念结合古传古训,以《增广贤文》的文字表达方式编撰而成,通俗、明理、朗朗上口,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其中特别是针对清正廉明、反腐治贪、治根治本、醒悟人生等方面的内容,读后发人深省。
当前,该书被推荐为湖南“三湘读书月”读本,受到读者广泛好评。这充分说明,结合现实创新性地利用传统文化内容,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李鲁杰
❾ 对如何实现中华文化重新崛起的看法
实现中华文化重新崛起,那么就要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