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并推进落实
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工作应当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
四、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是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五、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贰’ 该怎么落实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怎么让企业文化落实呢?下面我告诉你。
.落实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
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工作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中固定的部分落实到企业制度上,以制度来巩固企业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可以从企业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方面入手,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规范员工的行为,将人与企业、人与物结合起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能够稳步发展,从而实现既定目标。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制度文化,而企业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它既要满足企业精神文化的要求,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落实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
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而企业的公众形象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完成后的成果。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企业各个部门,与每个工作环节和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产品增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它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今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还要积极宣传,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商品,而销售商品并不是简单地把商品售卖出去就可以,而是要以顾客为中心,既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在此过程中,企业员工要不断收集顾客提出的意见,不断改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产品营销与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广告、交易会、产品手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将企业文化融入营销卖点重,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落实企业文化:为生产经营服务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未来的发展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吻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各方面同步发展,形成立体的体系。在企业文化体系中,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中心,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对企业领导经营理念和思想的集中反映。企业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要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并制订适合本企业的行为规范、发展战略和道德准则,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不断完善创新,与时俱进。
.落实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企业的生产力和精神动力,在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领导者提出的,并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可,它代表了全体员工的生产理念、技术标准和思想信念,不仅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还能激发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生产团队和营销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是说,企业精神是对企业道德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结。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而通过情感激励、典型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他们的思想觉悟,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各尽其责,与企业共同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产业绩。
.落实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更是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虽然企业文化是领导层提出的,但是,它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否则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员工不仅承担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还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基层,而企业文化则要被广大员工认可,并且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协同发展。
‘叁’ 如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1.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方式和办法。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实行依法管理,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文化法规。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价体系和企业领导人考核办法。健全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
2.健全微观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消耗,优化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搞活经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3.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发展社会化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尽快建立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减少流通环节,拓宽流通渠道,有效整合市场,形成以国有发行渠道为主、其他发行渠道为辅的格局。整合地方发行传输网络,促进跨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制止报刊摊派发行,优化结构,治理散滥。
4.健全文化经济政策。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分别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政策。要增加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落实对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对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调整政府投入结构,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单位的政策界限。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投资为主,可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新闻媒体和出版社的宣传编辑部门不对外融资,必要时可吸收本系统资金;其经营部分转为企业后,在确保国家控股前提下,经批准可吸收国内社会资金,但投资方不能参与宣传编辑业务。要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支持办法,使其适应市场,增强活力。部分转制为企业的报刊社、出版社,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扩大融资试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所涉及的影院改造、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书报刊分销、广告经营等领域,可按有关规定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金。
5.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兼并、联合、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打造文化品牌,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已经组建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要进一步转换机制,整合资源,实行人事、财务和资源开发“三统一”。进一步整合文艺演出、书报刊、广播电视资源,着力解决重复建设、结构失衡、忽视效益等问题,解决部门报刊散滥问题。以省级党报、电视台为龙头,整合市 (地)、县两级报刊和电视台。
6.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制定有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事业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努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份额。坚持以我为主、于我有利,扩大与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对我友好的国外知名文化集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节目对外交流和境外落地。
‘肆’ 文化经济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就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经济。现代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使多数人们用于物质生活的开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更多的钱向非物质的方向,文化的、休闲的方向消费转移。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休闲的教授杰夫瑞·戈比预测,在稍后几年里,经济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而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任莫利特则认为,休闲、娱乐以及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且席卷全世界。在从现在到2015年这段时间里,新技术和其它一些因素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这样的社会需要保证了文化经济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且,由于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文化经济将容纳巨大的劳动力,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带来出路。 文化经济表现出文化经济化的特征。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相对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已经很不适应社会需求;中国文化要想追赶世界文化强国,必须要走“文化经济化”这一条路。不能把“文化经济化”简单理解为牟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的文化市场,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经济化”,也无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反,由于肆无忌惮的篡改、曲解传统文化,急功近利的“演义”经典文化,必将使中华文化遭受灭顶之灾。走“文化经济化”之路,是将市场作为发展文化的手段,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文化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去促进文化的“原创”和资源的开发,达到发展文化的目的。 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地融入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互动使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和规模空前增加,各民族文化都将在与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将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法则成为世界经济规则和相同的制度语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确立,进而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文化。而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中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观念,如重视社会公平的理念、大公无私的胸怀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过时,不仅不能被抛弃,还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时,首先就是要将这两种体制文化有机地进行整合,将市场经济的优秀理念与计划经济的优秀理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 抓住机遇,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崭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趋势,大力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力,提升经济力,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伍’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才能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喜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巩固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在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认为有几个关系需要注意。
第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传承保护,更要融入创新的理念、思路、途径和手段。要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积累变成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第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延伸,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坚持“两手抓”,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
第三,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发挥文化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第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与金融资本结合,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要创新体制机制,为金融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排除障碍,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第五,文化与科技的关系。随着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必须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新的文化业态。这一点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陆’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五、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应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新面貌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文艺工作打开新局,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文艺气象焕然一新,我国文艺站在了时代的高起点上。
‘柒’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过去,我们比较注重文化的政治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应以市场为主,在服务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割裂的状况,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市场化不等于文化市场化。文化的内涵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有的方面可以也必须市场化,有的方面不应也不能市场化,有的方面则不能完全市场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则是另一个概念。有些文化能形成产业,有些则形不成产业。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才是文化产业,才谈得上文化产业市场化问题。
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应加以宏观调控。应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资本的支持与推动,这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否一切文化的繁荣发展都以资本的投入为前提?是否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必然呈正相关关系?当然,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但对此又不能加以绝对地理解,应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如,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但却出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其二,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大、中学校的入学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还上不起学。
其三,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需要有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这种情况表现在某些新兴城市,如深圳市,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相对滞后。近些年来,深圳市注重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使文化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已取得显着成效。
其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必然均衡协调地推进。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均衡的,有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例如,西晋以前,长江流域的文化和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而在南北朝时代,南方文化又超过北方,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唐宋以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长江流域。
可见,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文化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兴产业,而且文化产业作为联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其发展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捌’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3、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玖’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过去,我们比较注重文化的政治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应以市场为主,在服务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割裂的状况,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市场化不等于文化市场化。文化的内涵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有的方面可以也必须市场化,有的方面不应也不能市场化,有的方面则不能完全市场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则是另一个概念。有些文化能形成产业,有些则形不成产业。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才是文化产业,才谈得上文化产业市场化问题。 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应加以宏观调控。应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资本的支持与推动,这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否一切文化的繁荣发展都以资本的投入为前提?是否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必然呈正相关关系?当然,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但对此又不能加以绝对地理解,应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如,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但却出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其二,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大、中学校的入学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还上不起学。 其三,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需要有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这种情况表现在某些新兴城市,如深圳市,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相对滞后。近些年来,深圳市注重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使文化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已取得显着成效。 其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必然均衡协调地推进。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均衡的,有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例如,西晋以前,长江流域的文化和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而在南北朝时代,南方文化又超过北方,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唐宋以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长江流域。 可见,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
‘拾’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谈谈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
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要高度重视文化传媒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传播平台、载体、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搞好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通过对策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深谋远虑、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友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
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部署重大攻关课题,及时组织力量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文化软实力人才队伍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
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