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要说说现代书法教育体系,清晰明了,500字左右
书法艺术、书法文化,是东方文化艺术体系中的精髓,作为炎黄子孙,这是继科技知识以后必须学习的第二科技知识。书法的关键在于:第一、书写,民族文字的书写,代表着民族形象、代表着国格。第二、文化,书法专业所涵盖的学科,即书法文化中携带的知识和信息是任何文化艺术都代替不了的。中国的方块字是人类文字发展历史上唯一的一种象形文字形式,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走向了拼音化,只有中国的汉字依然保存了她原有的风貌,保存了图形文字的印迹。这种在世界人类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文化活化石,是研究中国人文文化的重要依据。她可以了解人类文字分化的原因,研究人类文明的秘密以及人类文字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字文化对民族的发展、作用和影响。我们中国的汉字和由汉字产生的书法以及由此形成的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文化艺术中的精髓。认真的学习这种文化和艺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书法及其文化艺术(包括写字)教育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既不能用旧有的观念对待这门重要的文化学科,也不能用现代科技发展之重要来减弱书法文化的教育。我们怎样让我们的书法(包括写字)教育从最基础的部分一直到高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纳入一个正常规范的轨道?这应该是中国教育界也是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中国的书法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教育体系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立,去完善。
(一)、加强小学写字课的教育力度,将写字课从语文课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升格为主课(以铅笔、钢笔、毛笔的书写、基础理论为教学内容)。同时,尽快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汉字书写水平(可以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书法实践、理论方面的严格培训,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彻底扭转书法、汉字书写及书法文化在教育行业的薄弱环境和落后观念。
(二)、挖掘社会上现有的书法人才,将各省、市具有一定书法理论、实践和教学水平的书法专业人才充实到大、中、小学院校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建立正规的书法专业。
(三)、中学的教学加入书法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同时将钢笔和毛笔书法的实践课加入其中。要求学生的书法基础文化知识和书法实践能力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否则,不能毕业。
(四)、高等学府的书法教育从专科、本科专业、同现有的硕士、博士专业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在全国高校进行普及。
(五)、尽快规范业余书法艺术和专业书法艺术的界定。(即业余书法艺术应在什么水平上定位,专业书法艺术应在什么水平上定位)。同时应将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知识的结合问题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即多么高的书法实践水平应具备多么高的书法理论知识水平)。
(六)、尽快建立起完整的书法文化的学科和理论研究机构,并将这一学科的横向联系工作尽快启动并做好。
(七)、将书法专业纳入高考招生之中,同美术专业彻底分离,单独设立专业,等同于其他各类专业。
(八)、在社会中建立专门的书法专业机制,这可以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进行。
书法教育的完善、规范既可以振兴民族文化,丰富社会专业,又可以增加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不能再这样散漫下去了,它应该有它自己应有的位置。因为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期待着书法文化艺术从教育到传播能有一个既繁荣又发展的辉煌时代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同中国的科技发展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蓝图
‘贰’ 书法蕴含了什么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叁’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法
一、书法教学的现状
1.对书法课程开设意义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的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
2.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3.学校对书法(写字)教学的态度。目前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虽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写字课,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干脆把写字课程并入语文课,放在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上。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常常将写字课占用,只强调分数,不顾书写。因此,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此外,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它兴趣班上花钱,但独独对自己祖国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顾。这是造成当前书法(写字)教学现状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的需求影响传统的书法(写字)教学。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了书法蜕变为精英文化。虽然目前有好几所大学招书法人才,从专科到博士,但多数是与书法有关的师范、古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书法人才的出现少之又少。就是毕业了,书法人才也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这是造成当前书写现状的一个原因。
二、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切入点,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2.紧密联系素质教育,以“书”传“文”。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写,书写(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人的基本技能,因此说书法(写字)教学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3.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书法教育的全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教育过程,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学习、懂得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学习是非逾越不可的高山。
三、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1.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1)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2)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3)发挥书法课程专家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要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3.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四、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诚然,传统环境下的书法教育业已成为历史,但不必悲观,汉字文化保持着五千年历史不断,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书法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书法教育的支撑。新的时期,传承、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文化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肆’ 书法的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太大了。一下可以参考:
一
当代视野下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书法,又称"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及文化.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 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 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 法则.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 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 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 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 根.仓颉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 文字,这叫做"依类象形", 《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 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像 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 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 必须解决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传承书法艺 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传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 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 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 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 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 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 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 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 满足社会需要结下 深厚的根源,所以在当代视野下,书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书法艺术 需要创新,就要很好地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把握时代脉搏,通过 探求字形,用笔的变化强化书内与书外相结合.必须强调指出,杜绝 一味的玩涂鸦的"技巧"处理,不要刻意的画字去追求拙朴,字是写出 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如果连基本的楷书都写不好,你去创新,只 能是"做"字,做使人不认识,只能是刺激人们视觉地墨块.创新只需 率真地展现自己的性情,如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 是真正的"返朴归真".弘扬书法艺术要尊重历史,跟上时代,师古为 根,师法自然.哪一位古人不曾是今人?哪一位今人不终将成为古 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源 远流长"生生不息.书法是艺术,有强劲的生命力.如今和将来高科 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使用,办公自动化,最终也不能代替书法, 只有人才能把书法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当随时代,各种流派争 奇斗艳,是21世纪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东西方 经济,文化等多方位交流与发展时期,书法艺术创新,改革,其精神 应当符合历史新潮流的特征和审美追求. 但是中国书法的突破创新很 难,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能急于 求成,浮躁冒进,随意标新立异,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学习书法妙 在其人,书家必须高层以次的文学,科学的实践,理念基础,更重要 的是对实践追求的检验.坚持树立"天趣","真意"的个性风采,反对 审美功能的功利主义.特别重视人品,性情与文品,书品的法道.书 法重形质之美,书以人贵之实.使书法创新,创作更具抒情特色.只 有这样当代的书法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从而为保留和弘扬传统书 法文化负起当代人的责任,做出当代人的贡献。
二
书法生命力持久旺盛
“书法是流动的艺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书写者在其中灌注的情感。虽然电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显着作用,但是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讲,书法作为从实用工具中升华出的艺术,不可能被电脑文字所取代。”中国着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表示。
中国书法艺术除具备抽象艺术所共有的线条美感之外,其独有的内涵和寓意展现了更丰富的艺术价值。“基本上中国人对书法优劣都有共性评价。”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树繁认为,“书法生命力旺盛的原因是它把生活和艺术有机融合。”
“许多人认为书法传承存在危机,原因主要是年轻一代的书法爱好者,还没有达到老一辈书法家的高度。”网络游戏设计师石八平认为,书法不仅需要技艺熟练,更需要文化积淀,因此,出书法家容易,出大师难。
书法作为一种比赛的形式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兴起的。国家画院书法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认为:“虽然各种形式的书法大赛存在不少弊端,但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起着积极意义。但书法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经典抓起,而不应只为展览、迎合比赛。”
书法教育体系建立
在欧阳中石等众多书法教育家推动下,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并成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欧阳中石在谈到书法教育体制时强调:“书法领域高端人才教育,文化内涵是重中之重。书法教育的中心不是技法,而是书法修养和书法文化的传播。作字行文应当体现时代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表示:“教育体制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从事书法学术研究、书法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书法专业大致分师范类和艺术类。师范类书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书法本身,更表现在教育者为人师表,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汉字文化的理解。该专业的初衷更强调规范化。但是艺术类书法专业就必须秉承书法艺术化的道路,强调个性化发展,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书法文化仍有传承
赵树繁指出,传统书法教育的缺点是周期性长,科学性差。因此,书法教育的科学性研究是当务之急,不应再单纯依靠临摹字帖来学习,而应寻求科学方法,建立科学教育体系,通过研究汉字的审美规律找到它们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值,把书法教育变得科学化,规律化,系统化,使书法教育的时限大大缩短。解决学习书法时间太长的问题,才能打开书法传承的新窗口。
邱振中认为,新时代书法文化将受到持续关注。近10年,全社会表现出的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和向往,有益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发展,一些青年书法家也开始进行新时代书法探索。这些非传统的作品主要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下产生的“水墨线条艺术”。这种流行趋势是汉字文化兼容并包的具体表现。
当今书法文化的发展,除了学校教育和传统传播方式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文化现象,如“另类书法”、“翻转书法”、“火星文”等。欧阳中石表示:“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思维,学习他人长处。历史自然会保留精华。”此外,流行文化中彰显传统文化的“中国风”作品日益被大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