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平话文化有哪些

平话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8 23:24:13

① 指出下列平话作品,后来分别发展成为哪部古典名着。

宋元时期创作的平话("讲史"话本)作品,后来经过文人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就发展成为各种长篇历史小说。

譬如说:《三国志平话》后来发展成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大宋宣和遗事》后来发展成为《水浒全传》。

武王伐纣平话》后来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前面部分篇章及封神演义》。

七国春秋平话》分前、后集,"前集"后来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及《孙庞演义》(《前七国志》)、《锋剑春秋》等;"后集"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后面部分内容及《乐田演义》(《后七国志》)等。《新列国志》(后来修订为《东周列国志》)则是在《春秋列国志传》基础之上进行删改加工而成的很有历史文化色彩的演义巨着。


需要注意的是,您在这里提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说经"话本,后来发展成为《西游记》。

大唐秦王词话》(又称《秦王演义》)是据民间说唱旧本记录改编的作品,不属于宋元平话,《说唐演义全传》即根据此书及《隋唐演义》和民间传说等故事加工创作而成。

②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有哪些

中国汉语的八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其中闽南方言和闽东方言合称为闽方言了。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 、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西部、北部一带。

2、吴方言。以苏州话和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及长江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浙江省大部份,上海市。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

5、客家方言。是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省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

6、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上个世纪方言分类曾称为闽北方言,与闽南方言对应。闽东方言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份,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东方言。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

7、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以及台湾省的大部份。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

8、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和广西省东南部。南洋及其他一些 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

(2)平话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多数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国外学者认为,各方言区的人互相不能通话,因此它们是很独立的语言,尤其是闽语中的各方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一般认为,汉语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其他六大方言可以合称“南方方言”。总体来说,官话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使用不同官话方言的人能够互相通话;南方方言和官话方言以及南方方言内部分歧较大,使用南方方言和使用官方方言的人以及使用不同南方方言的人往往无法通话。

③ 湘西苗族语言文化特色如何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2004)所着《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湘西苗族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热量的来源,据李蓝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烧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种,如:枞柴、白油(白杨)柴、桑柴、杨柳柴、桐叶柴、桃柴、李柴、樱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出现在绥宁、城步苗族“平话”(人话)中关于野生动物的命名也比较丰富,例如哺乳动物有:野猪、老虫(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猪(刺猬)、豹狗、黄鼠狼等等,爬行动物中仅蛇的命名就有十余种:五步蛇、百步蛇、乌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叶青、烙铁头、两头蛇、五锦蛇、秤砣蛇、枯烂蛇、赤链蛇、臭蛇、水蛇、鸡公蛇、猪崽蛇等等。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已经渗透并丰富了苗族“平话”词汇。
二、湘西苗族生产、生活习俗
清雍乾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但对苗族地区的风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风俗遭到禁止。咸丰、同治以后,清朝进一步实施对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无论生苗、熟苗,一律剃发,改变肤色。各地苗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南绥宁、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没有什么差别。民国以后,女子穿裙子的越来越少,穿衣裤的越来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发椎髻,不再戴耳环。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已与当地汉族无明显区别。
温端正先生(2003)指出:“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方言词语也逐渐随之消失。事实上,一些方言词语有时并没有随着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们比形成它们的民俗更具有稳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话”也有一部分词汇保留并反映了当地苗族已经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过去,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补枪者可比一般猎手多分一斤兽肉,称“分枪口肉”。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现在,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猎捕活动逐渐减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遗风的民俗词汇也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了。
又如,清代和民国时期,湘西南苗族青年男女有“跳月求偶”、“跳鼓择对”、“对歌恋爱”、“草标幽会”等求婚形式,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和青年男女接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上述形式已经逐渐消失,那些与旧民俗联系的词语也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还依稀记得。
当然,活跃在今湘西南苗族“平话”中的相当一部分词汇仍旧反映了今天苗家独特浓郁的民族、民俗及地域风情。下面是笔者记录的绥宁(关峡)苗族部分民俗词汇:
米粉肉米粉肉是关峡苗寨喜庆宴席上最受欢迎的佳肴,客人来了,桌上的菜再丰盛,但如果没有米粉肉,那将被认为是很不体面的,米粉肉是用切成小块的猪肉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盐和味精等调料,调匀后,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一席一笼,每笼五、六斤不等。很多村寨至今有夹菜的习惯,入席的人席上只吃配菜,而将米粉肉全部夹完,用一根竹签串上带走。如有缺席的客人。主人也要为其夹上一串,并亲自送到家中。因此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吃不完一串米粉肉,算不上一个山里人。
乌饭 即黑饭。它是用一种树叶汁(苗家称其为黑饭叶胖合着泡透了的糯米蒸制,颜色蓝黑,其味芳香。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峡乃至全县苗族杨姓的“姑娘节”,这天无论是出嫁还是待字闺中的姑娘都是要吃乌饭的。
值席 关峡苗家办酒宴时,会请邻里能干的妇女来值席,即类似于餐馆服务员的工作,负责传菜、招待一桌的客人,所不同的是值席也和正式的客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肉菜是苗家酒席的主打菜,主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一桌用几斤肉,一般情况是一桌五斤肉,一桌九人,主人会把肉分成九份,那么值席也是有一份的。
过十五端午节也是关峡苗家重视的节日,他们会走亲戚、迎朋友,为了避免你请、我也请的冲撞,于是当地苏、杨两大姓就约定俗成:杨家过五月初五、苏家过五月十五,避免了这种尴尬。
三、湘西苗族信仰习俗
湘西南苗民长住深山老林,对于地形山貌的奇形怪状、各种自然现象、天体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旦夕祸福等都以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予以解释,以人之心,度物之本,于是产生了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在绥宁、城步的苗族信仰习俗中有祖先崇拜、盘瓠崇拜、自然崇拜还有人造物崇拜等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简单谈谈盘瓠崇拜。
湖南皋司彭而述的《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诗曰:“??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枫门樟岭即今绥宁县关峡苗族乡一带,传说是盘瓠居住过的地方。绥宁苗族历来有敬狗爱狗的习俗,敬香时要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像狗一样健康,小孩取小名爱带一个“狗”字,幼儿爱戴“狗儿帽”,小孩生日称“狗过桥”,小孩病了称“做狗”。吃饭时,锅里的第一碗饭必须喂狗,每年七月尝新节实际上是敬狗节。这完全是一种“犬图腾”崇拜,是盘瓠崇拜的具体表现,显示着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湘西苗族民族心理
如前所述,湘西南苗族“平话”所负载的是一种熟苗文化,一方面它接受和传播着中原汉族先进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在深层次上固守苗文化的“基因”。就“平话”而言,它是湘西南苗族弃用母语而转用优势语言——汉语的产物,其本身就是苗汉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我们从“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可以推测湘西南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了。例如:如:走(跑)、行(走)、面(脸)、窠(巢)、陋(丑)、中目(漂亮)、归(回)、瓯(茶杯)、帕(洗脸毛巾)、着衣(穿衣)、唱诺(作揖)、筛酒(斟酒)、牛栏、猪牢、食饭(还可食烟、食酒等)、箸(筷子)、眠(睡眠)、差官(衙役)、赶考、开蒙(也叫发蒙)。李蓝根据普通话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应为“我,尔、伊”判断: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我”在《尚书》中就开始使用,“伊”主要见于魏晋时期的文献,“他”和“你”都是唐代才出现的,因此,青衣苗人话应该是从汉代、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
可见,湘西南苗族接触汉族文化的历史可谓漫长而深远,以至发生了语言转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就民族心理而言,操“平话”(人话)的湘西南苗族都认定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苗而不是汉,这种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强烈而明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语言的认定上。笔者在绥宁、城步调查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苗语。“平话”中有些词也非常具有民族感情色彩。例如:客人:汉族、汉人;客话:汉话、汉语;读洋书:读汉语的书等。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苗语的成分作为“平话”的底层词而保留下来。例如:城步苗族的“一”有文白异读,当它单用的时候是文读,与汉语一致,当它与量词搭配的时候,如“一粒”的“一”是白读,这个白读音正与其它地方的苗语对应,说明白读音是原苗语底层,文读音是从汉语进入苗语的读音。可见,湘西南苗族本说苗语,但受汉语的影响而转用了汉语,不过这种转化是漫长而渐变的,对于使用者自身而言是难以认识到的。
第二,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应该说今天持“平话”的湘西南苗族在语言、服饰上都基本汉化了,大部分生产、生活习俗也与汉族无明显差别。但在某些传统习俗上还保留着苗族的文化特征。如城步的白毛坪、兰蓉、蓬洞、大阳等地苗族至今还有过“苗年”的习俗,“苗年”又称“十月节”、“庆鼓堂”,即在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苗家村寨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五谷丰登的活动。又如,所有“熟苗”对敬奉祖先都是十分虔诚的,“宁可杀其身,不可挖其坟”,“熟苗”往上追溯就是“生苗”,其念念不忘祖宗,实际上是念念不忘苗情。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熟苗”是“生苗”不可违抗的发展趋向,因此,“平话”作为负载湘西南“熟苗”文化的载体,以它为视角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既具学术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
更多关于湘西苗族语言文化特色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53c3f161573115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④ 两粤的语言文化

两广的语言文化极其多样。广东境内包括的粤语、客语、闽语、邑语、粤北土语等五大方言类型,其中珠三角、粤西等地使用粤语;北江、东江地区和韩江上游、粤西部分山区使用客家话;潮州地区使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潮州话;雷州半岛使用属于闽南语系的雷州话;四邑地区使用语法的接近粤语,语音却与粤语差别很大的四邑话。粤北地区使用系属不明的粤北土话。在广西境内,贺州—凭祥连线的东南部通用粤语,桂林,柳州地区使用西南官话,广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区的汉族通用平话,而少数民族通用壮语,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等地通用新湘语。另外博白,容县一带有客家话分布。
粤语又称广语、广南方言。可分为广府片、勾漏片、阳江片、邕浔片、钦廉片、吴化片、等,以广州音为代表和标准音。
客语又称山语、秦语、赤子语、槎语,典型口音为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音,民间互通程度最高的口音为惠阳音。福建明溪、连城、平和、诏安客语闽化程度深,广东陆河、龙门、茂名、廉江等地客语粤化程度深。
闽语在福建省境内外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等五种,在两广和海南主要分为潮州、雷州、海南、海陆等四种。
邑语全称四邑方言,有时归入粤语,此方言系统有被广州话同化的趋势,原本分布江门和珠海两市,但珠海邑语已高度广州化。
粤北土语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以南雄土语为代表的韶州土话,一是以连阳土话为代表的连州土话。

⑤ 中国汉语的方言分类

现代汉语的方言分类
现代汉语的方言分类方法以下两种较为常见。

中国方言的分类方法 一
汉语的方言现在可以分成七区,它们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1.北方方言 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西北各省汉人聚居的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湖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的小块地区.(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徐州,蚌端口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不包括在内),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的沿江一带(如南京,镇江等地)也属江淮方言.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
2.吴方言 分布地区包括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镇江不在内)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也叫江浙话.吴方言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有八千多万,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七点二,以人口而言,是仅次于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
3.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有四千六百多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二.湘方言由于处于赣方言,西南方言以及客家方言的包围中,内部分歧很大,有些地区更接近于赣方言和西南方言.
4.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湖北省东南一小片地带也属于赣方言区.历史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人民因躲避战乱曾几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是南迁必经之路,对赣方言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长期接受邻近方言影响,赣方言的特征已经不很突出.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有两千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三.
5.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带,也就是广东的东北部,福建的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西的南部.此外,四川,湖南,台湾等地也有小块的客家方言区.客家人原本是中原地区的居民,由于躲避战乱等原因,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迁徙,主要在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区定居下来,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失去联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方言.
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多于赣方言,有三千七百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三点六.
6.闽方言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大部地区以及浙江省南部一些地区说的也是闽方言.
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音现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大方言.一般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大支系.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至少应该细分为三个次方言: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包括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晋江,龙溪;龙岩等地区和广东东部潮汕地区,海南岛大部分地区以及浙江南部地区的一些县.此外台湾省大多数汉人说的也是闽南话.(2)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各县.(3)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北部山区建阳地区建瓯,建阳,崇安,松溪和浦城等县.除以上地区外,散居在南洋群岛的几百万华侨也都以闽方言作为自己的母语.使用闽方言的人在四千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七.
7.粤方言 粤方言也称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省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侨也大都以粤方言作为母语.使用粤方言的人在五千万以上,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
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上述各大方言中,闽,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等方言与普通话距离相对较小.

中国方言的分类方法 二

一,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 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其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或称江南话,分布在苏南、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
吴越地区一直是北方汉族贵族和全国各地文人的导入区,在东晋、南宋有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苏东坡、白居易等历代文化人都长期生活在这里,或晚年定居于此。东晋、南朝、南宋时期曾经是南方汉族政权的官话(南京历史上也是吴方言区)。近千年来,吴越地区文化发达,昆曲、弹词皆是以吴方言为载体的。所以,其语音面貌较多的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为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最大。但是,解放后吴方言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视相对闽、粤方言大,使用人口比例下降较快,有可能使用人口数很快会降到闽粤方言之后。
其语言特点是,保留有全浊音、保留入声,不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可以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三,粤语或称广东话,第三大汉语方言,原来分布在广东省广州地区,解放后政府相对重视,加之香港不在中央政府治下,所以保存较好,使用人口数稳重有升。广东话内部原来也有差异,也有以东莞话为尊的历史上。但是现在以广州话为准,省内也在推广。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是一般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的“p,t,k”三种促音、鼻音的“m,n,ng”三种韵尾。声母“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四,闽方言使用人口和粤语相当,分为南北两片,也有将其分为两大方言区的,闽北话主要是福州一带,闽南话分布较广,包括厦门、潮州、台湾、海南,东南亚侨民也多使用。和普通话差异最大,内部差异也最大。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部分次浊音变为“[b][g][dz]”三个浊音声母;入声有“p,t,k,?”四种促音,鼻音有“m,n,ng和鼻化音”四种韵尾。声母“f,h”不分。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五,湘方言分布湖南,原来老湘语也有全浊音,推普后基本清化。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无翘舌音,声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六,赣方言分布江西,全浊音清化,但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声母“n,l”有时不分。
七,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后裔的语言,带有较多唐代以前北方话特征。原来全浊音清化,但是全部转为全清音,并且属于阳类声调与全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没有“f”声母;也没有翘舌音。
八,晋语:山西一带的一种方言,不等于山西方言,其与周围北方话的不同在于,保留了入声。推普后入声也在趋于消失。
九,平话:分布在广西,是新被确定的方言区之一。

⑥ 与方言文化有关的素材

中国方言是汉语的分支。中国地域广阔,汉语的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多数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种。

简介:

国外学者认为,各方言区的人互相不能通话,因此它们是很独立的语种,尤其是闽语中的各方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根据教育部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概况》介绍,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即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

⑦ 平话的简介

平话是福建省闽东地区人们对自己方言的称呼,包括福安话、福州话、蛮讲,属于闽方言的闽东次方言。 平话意指话平、易懂,本意与白话一样。(详细内容见福州话词条)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以及浙江东南部部分县域的一种汉语闽方言。使用该方言的人主要在福建东部的福州地区(含台湾的马祖列岛)和宁德地区,使用者将该语言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近年来,美国使用福州话的闽东移民亦不断增加,致使纽约曼克顿唐人街东百老汇一带(纽约有三个唐人街,分别在曼克顿、布鲁克林第八大道及皇后区,法拉盛)已通用福州话。总使用者人数估计超过一千万。人们通常将福州话看做是闽东方言的代表语言。 福州话又称平话(区别于“广西平话”,两者没有任何关系),雅称晋安语。
总使用人数: 超过一千万
语言系属分类:汉藏语系→汉语→闽语→闽东语
平话字:“平话”
平话字:“福州话”
→福州话
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闽东语南片,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整个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闽语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话在福建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话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晋安语的由来,是西晋时期因中原人为了避难入到闽江中、下游所带来的语言,还可以叫它“晋安语”, 因当时所称福州“晋安郡”。
虽然福州话被定义为一种方言,但从语言学的定义来看,福州话同汉语标准语差别迥异,甚至无法被说闽语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市
福州话主要通行于中国福建省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福州、闽侯、长乐、连江、永泰、闽清、罗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华侨组织称福州十邑同乡会。 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
福州闽剧院
中国台湾省的“连江县”(马祖)也使用福州话。今宁德地区所辖的部分县市(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话也扩散到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社区中,成为在海外影响力颇大的汉语之一。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其主要原因由汉代、晋代、唐代大规模移民,也有古齐语、古晋语的残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现代晋语中的切脚词),这些来源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来,福州话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和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特色
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
福州市
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日本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受中国唐宋影响,而唐宋和东洋交流的过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现日语里的词汇有许多都和福州话相近,放慢语速以逐词交流日语和福州话还是有共同之处,和闽南话的差异是同样道理,不过福州话和闽南话同是闽语,同源和语法一样,日语则有自己的发展。
历史
福州地区远古时代,古闽人就在闽江沿岸生活劳作,创造原始文化。在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和繇遂带领部分越古臣民迁徙至福建,并很快与古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闽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强大的闽越国。公元前110年闽越起兵反汉,汉武帝平息叛乱后,以闽越人民风彪悍且闽越之地山势险阻为由,将大部分闽越人迁徙至江淮一带。后来,部分逃避迁徙的闽越遗民在故地重建家园,汉朝在此设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福州十邑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第一次南迁入闽,并与闽越人逐渐融合,中原方言首次进入福州。[1]
两晋时期战乱频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区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中州古汉语也随之传播到福州地区(现代福州话仍保留许多中州古汉语痕迹),汉人与闽越人进一步融合,闽越族的名称逐渐淡出史书,汉人成为福州地区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渗透融合进当地方言。
唐初,中州陈元光父子入闽。唐末战乱频繁,中原地区汉人第三次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建立闽国,建都福州长乐,进一步促进中原方言与当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话大致形成于唐朝,经过500多年,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逐渐固定下来。
历经数次中原地区汉人入闽,带来不同历史层次的中原汉语,所以福州话中留有上古、中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许多痕迹(如福州话保存了大量古齐语的痕迹),福州话事实上是中原古汉语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福州话也引入了不少英语词汇(如福州话“硬币”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语“便士”的音译)。
现状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辛亥革命之后在福州大力推行国语(普通话),政府不鼓励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尤其是校园中使用福州话。
几十年来国语运动导致福州话正在加速地步入濒危语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区,由于学校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甚至使用体罚的方式禁止学生在学校说福州话;和不少家长认为说福州话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加之外来人口涌入,越来越多的福州年轻人无法使用母语交流。2004年,东南快报记者对福州市区的2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其中9人不会说福州话,占将近半数;受访者的学生中,没有一人会哼唱福州话童谣。近年来,政府和民间人士逐渐开始致力保护福州话。2008年3月16日,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开设福州话节目《攀讲》栏目,此后数年,该栏目获得众多福州市民的喜爱。
在马祖,福州话也面临同样的式微困境。台湾当局于2000年颁布《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保护福州话在公共场合的使用,并在马祖校园里实施当地乡土语言教育。在福州,福州电视台开播了福州话节目《攀讲》,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之声》频率FM90.1于2010年10月开播,这是全国第一个24小时以福州方言为主,专门对马祖播音的广播频率,其中,《福州话、齐来讲》播音员有与听众互动,教学福州话。以上那些都对保护福州话起着积极作用。但闽东一带不以福州话为方言的地区,方言接近福州话,许多共同之处。

⑧ 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文化

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不一样,所以所使用的方言也有所不同。我国存在着许多种不能互相通话的语言,所以各地区彼此之间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方言也是情有可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 南宁文化 ,了解一下南宁地区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吧。

南宁话,使用范围是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属粤语邕浔片,也是邕浔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

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的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市、宁明县、桂平市、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

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现在也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

和南宁粤语的状况相似,存在于南宁市区江南的平话,也同样濒危。

与其他方言濒危的城市不同,南宁市政府至今没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诺和实际措施。相反,南宁市官方通常将南宁市定位为一个“推广普通话先进城市”。在任何公众场合都尽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现(包括市区粤语和江南平话)。《雪狼湖》在南宁上演时,仅仅上演国语版本。

⑨ 平话的归属

平话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强势的方言。它的分布面积要大于现代平话。从汉越语反映的情况看,它的古全的语音特点早在十世纪前就已经形成。它还向周围非汉语大量输出借词。这种情况和广西地区在古代具有较为重要的军事经济文化地位有关。但清初以后,两广的经济文化重心移向沿海一带,广西地区相对变得落后,平话也开始衰落。如果说平话在早期还能对桂东粤西的白话施加影响。都是不同方言影响的结果。
平话的分布地区日渐缩小。它不仅从绝大多数城市退出,退却到集镇和农村地区,而且逐渐由社会交际工具向家庭内部用语蜕变。粤语,桂南平话区内白话也日益通行。社会交际作用的逐渐丧失还使各地平话失去交流机会,导致方言分歧的加剧。而这一结果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加快平话丧失社会交际作用的过程。
前文提到,关于平话在方言区划中的地位问题,要考虑到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平话在历史上无疑有过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独立发展,而且对周围其他语言和方言有过重要影响。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桂南平话可能融入白话,桂北平话和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可能消亡。在这种情况下,把一个没有发展前景、又正在失去社会交际功能的方言和官话、吴、湘、赣、客、粤、闽等大方言并列纳入一级分类的系列,恐怕是需要斟酌的。但把它归入其他方言(如白话),至少就目前来看,也还不适宜。而是作为各大方言以外的一种土话(这种情况可能不止平话一例)暂时搁置,同时注意它的发展,以后再作处理。
讨论方言的归属,既要着眼于方言共时的特点,也要注意历时方面有无共同发展的经历。桂南平话和白话语音相近,还必须探索平话的历史,说明它和白话经历过共同发展的时期。但事实并非如此。
特别是明代傅友德、沐英平定云贵(1382年)以后进入广西北部的,存在不过六百多年。白话是清初海禁大开、洋货涌入以后,由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商人、移民循水路带入桂东南的,存在也不过三百多年。客家话是清干隆以后广东沿海的客家人向内地反向移民时带入的,时间更为短促。湘语则主要是近一百年来由湖南湘语区的移民带入的。但据史籍记载,早在汉唐时就已经有汉人进入广西地区了。因此,广西当地必定早已存在一种和上述各种方言都不相同的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应该就是平话的前身,可以把它叫做“古平话”。

阅读全文

与平话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8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