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绍兴的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2010年,绍兴市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经济转型与城市互动”上海世博论坛、建城2500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申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至2010年年末,绍兴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绍兴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36.60万册。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绍兴话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 绍兴文化该怎么介绍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乌篷船是浙江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乌毡帽是一种手工艺品。作为浙江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有绍兴“三乌”之称。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2)绍兴为什么有文化扩展阅读
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 、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市面积为8274.79平方千米(包含钱塘江水域面积,钱塘江河海分界线采用海盐澉浦—余姚西三闸连线),东西跨度130.68千米,南北跨度119.83千米,市辖区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万(2013年11月数据)。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着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着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⑶ 绍兴的文化历史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着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着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灾异
: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县性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平均一年发生一次。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清前史疏分县记载人口密度。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十七年为608人。二十一年为640人。二十四年为568人。三十年为611人。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迁都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着上升。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干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于越。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民国期间出现浆砌块石斜坡塘。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抗御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阳江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着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行政区划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 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邮编312000。区人民政府驻塔山街道延安路。
诸暨市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邮编311800。市人民政府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邮编312300。市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邮编312400。市人民政府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邮编312030。县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编312500。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⑷ 绍兴与哪种文化常识有关
1.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着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2.绍兴有什么文化特色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勾践立国称霸。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 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 *** 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
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的个性十分相似。
3.绍兴的有关知识
江南十分美,绍兴九分九! 另外下面这个是关于绍兴黄酒的典故:黄酒是我国的特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之一。历代劳动人民的丰富酿酒经验,使黄酒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绍兴酒是我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 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和妻子以及大夫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忍辱生活三年后用计脱身。回越国后,就把都城迁到会稽(绍兴),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谋臣武将、整顿国政。积聚复国力量,终于使民富国强。 吴王夫差好战荒淫,使国库匮乏,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又接连遭受水涝虫灾,饥荒年复一年,吴国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赴黄池(河南封丘西南)和诸候会盟,准备与晋国争霸。勾践侦知吴国都城姑苏(苏州)空虚,就决定兴兵复仇,全国上下无不摩拳擦掌。出师前夕,先将吴国镇守越国的兵马消灭于会稽(绍兴城都)江畔。 翌日,阳光明媚,天无纤云。出征将士列队于会稽江畔,旌旗飘舞,金鼓齐鸣,军威浩荡。勾践向送行的众父老乡亲说:“此次兴兵,誓要灭吴,否则定不生还。”一老者道:“大王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复国雪耻,乃是全国之愿。现献簟醪( 即绍兴酒)数坛,请君饮之,祝早日凯旋!”为了让出征将士共同分享全国人民的心意,勾践吩咐几个军士,将酒抬到会稽河上游,倾注河中。顿时,会稽河水放出酒香。勾践敬了天地后,就与众将士共饮会稽河水。众将士高声欢呼: “为国雪耻!灭吴复国!”越王拜别父老乡亲,率大军五万,战船三千,战车万乘,分水陆两路向吴进攻。勾践亲自执炮鸣鼓。众将士久积心头的仇恨如同火山爆发,个个奋勇杀敌,直退姑苏城下。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笠泽最后一战,吴国兵败。夫差自刎身死。勾践凯旋班师回越,君民同庆,共饮簟醪。
会稽河也称簟醪河,河的上流有源泉,长年流水。遇早年,诸河干涸,唯有这条河流水不止。簟醪又称为“越酒”,直至清代时还称此名。
4.绍兴的有关知识
绍兴是着名的水乡和桥乡.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的城内有十座按1-10数字排列的桥名:一.--------大木桥(大代表老大.即第一)二.---------黄坭桥(绍兴人二与坭同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绍兴人蛳与四同音)五.---------鲤鱼桥(绍兴人五念鱼)六.---------福禄桥(禄是偕音)七.---------七方桥八.---------八字桥(现为全国文保点.保存完好)九.---------酒务桥(酒为偕音)十.---------日辉桥(绍兴人日与十同音)。
5.绍兴有哪些文化,急用
绍兴桥文化桥文化是越文化的一部分。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万古名桥出越州"《山湖处处.续越州吟》,这是确实无误的事实。桥是最基本的交通设施,有了桥,绍兴水乡因河流阻隔而分割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整体,使深壑巨谷因溪流奔泻而相见不相通的山村互通往来。它促进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因此建桥修桥是民众的呼声,是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一座座桥又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实力,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生产与生活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它的身上又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各地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这种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便构成了绍兴的桥文化。
绍兴桥文化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它是大众的文化,桥由大众建造,大众保养,大众使用,桥文化也由大众创造,大众欣赏,大众发展;离开大众,无所谓桥,也无所谓桥文化。它是实用文化。桥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构建,因此以它为载体的文化也是可视可闻可感可使用的文化,不仅当代人受其恩泽,而且后人也得其实惠。造福于子孙。桥文化是不断创造的发展中的文化。桥是静止的,但使用它、歌咏它、观赏它的人是不断的、五湖四海的,有人用诗画描写;有人用影视表现它,有人用桥饰美化它,有人用故事传播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文化的积淀越来越丰厚,这是桥文化无限生命力之所在。桥文化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文化。它是实体物质与抽象意念结合的产物。在桥这个实体上产生了某种文化意念又由这个文化意念丰富和提高了桥这一实体价值。而且绍兴的桥与酒、茶、兰相比又有实体存在时间长、历史印记明显的特点,由此产生的价值趋向就不仅只是桥的本身而是产生了某种社会效益因此不少桥成了历史研究的标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实际材料,这是为当初造桥所意料不及的。绍兴桥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多种形式的特点,不是内容单一停留在某一层面上的文化,它的丰富性和综合性为人们所惊叹。
6.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
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
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
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着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
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7.绍兴的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2010年,绍兴市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经济转型与城市互动”上海世博论坛、建城2500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申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至2010年年末,绍兴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绍兴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36.60万册。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绍兴话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绍兴历史文化、绍兴戏曲文化、绍兴茶文化、绍兴桥文化、绍兴水文化
宗教文化: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于越族的聚居地。
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
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着有《抱朴子》的着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
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着名;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
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着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 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
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
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⑸ 绍兴的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绍兴是名士之乡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陆游的诗词(包括爱国与爱情)
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
秋瑾的爱国主义思想
……
以上这些都可以体现绍兴的文化底蕴。
⑹ 绍兴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对它念念不忘
绍兴原为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但当听到这个词,就会让人心有所想,而且还念念不忘。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与宁波,金华,杭州相连,更有钱塘景观。如今的绍兴知名度非常的高,除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的风情以及美丽的景色,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历史意义,牵动着民族血液的故事在这里不断的发生。
1、尧舜禹时代的发源地,在这里创造了远古文明。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有过上古时代的帝王虞、舜的身影到此,历史也有记载大禹在绍兴治水成功,成就了一代功勋,绍兴也是越王勾践的都城,其后又有着名的会稽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文化发展,物质兴盛的重要地点。
⑺ 绍兴历史文化简介 绍兴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1、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2、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小黄山文化开始,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3、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于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
4、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
⑻ 绍兴为什么被称为“古越名城”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着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4万,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囤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于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着名的有鲁迅故居、占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
2004年绍兴市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着称于世,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翩翩到来。
⑼ 绍兴文化该怎么介绍
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内含,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内含的着名水乡古镇。绍兴之中悠悠古道,拥有水乡人家的小桥流水,一座座石桥飞架在绿色晶莹的碧水古道之上,乌篷船悠然驶过,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水乡美景画卷。
绍兴文化古城就是一处美丽的江南水墨画,在粉墙,黑瓦和青石板的小城之中,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帮是临水而立的人家,河岸之边依依杨柳随风舞动,还有革命文学家的诞生于此,给绍兴古城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息,古色古香的建筑,都在预示着绍兴古城的文化底蕴。鲁迅笔下的各色景点和人物也是绍兴旅游之中最为特色的景点之一。 咸亨酒店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经常出没的地方,在绍兴古城之中就真的有这样的酒家,并且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称为了当今绍兴文化旅游之中的名胜景点之一。
在古街之中的咸亨酒店的门前就有一座孔乙己的雕像,就靠在柜台之上来一碗黄酒,放一碟茴香豆,把游客带入了鲁迅的文章之中。。。。。。
绍兴的黄酒就像绍兴的历史文化一样源远流长,酿酒工艺也独特的,并且绍兴之人几乎都可以酿造黄酒,并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正规的黄酒酿造要经过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这几道工序。绍兴的东浦人自家酿酒却没有这许多步骤,但浓郁的酒香却是相同的,同样渗入了这座古镇的空气中,渗入了酒乡每一个人内心中。】
⑽ 如何看待绍兴人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着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干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着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干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