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一、前制度化教育:最早的在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到奴隶社会后逐渐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都称为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出现了以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出现(统治阶层);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5、由以上要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二、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三、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形态(其实也是一种具有客观存在的教育形态),它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组织化行为,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高度一体化的“教育”,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念。
拓展资料: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随着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已近渗透到社会的各角落各方面。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政治、文化乃至个人的发展的影响,已近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表现为社会组织由非正式系统发展到正式系统、社会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过程可概括为:
①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促使群体与组织的成员认清其利益,树立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体系,加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并将其人格融合于组织之中,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②制定规范。共同的价值观需要有规范来支持。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相同的固定模式之中,它注重的是标准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③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
在政治研究中,制度的核心含义就是指由宪法规定而创设的机构。制度分析假定各个组织行构着其成员的行为,制度化则是指各个组织借此而获得这种影响力的过程,制度化(影响其成员)的手段包括创设明确规定的角色(例如通过提出期望的方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共享的文化以及控制行为的各种规则。
B. 什么是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指基于一定社会制度而形成的社会体制的存在,比如我们宪法规定国家是一党执党,这对于政治体制来说就是个制度性的因素;
而非制度性因素,通常是指与制度相对应的制度运行的环境。比如进行法治需要一定的法律文化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对于法治来说是个非制度性因素,而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缺乏相对民主的文化传统,这个社会机制对于法治文化来说就是个制度性因素。
C. 什么是非制度文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参考文献:网络
D. 企业亚文化是什么意思
企业文化包括了一组对立统一的基本生存样态: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它们可能同步生成,也可能不同步生成。各类具体的企业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适宜的文化气候下才能形成。
从文化主体对企业文化选择和倾向性上看,非决策层行为主体容易选择、接受、奉行和建设企业亚文化(尤其当企业决策层充当不开明的角色、与非决策层形成明显的文化隔阂、冲突时),因而,企业亚文化可能是非当权者文化,是下级或下属文化,是民间文化,是富有反抗性的文化。当然,在决策层中所形成的官官相护,以及企业所出现的“任人唯亲”现象,从概念归属上看也属于企业亚文化的范畴。
从文化体层次阶段来看,企业亚文化是企业总体主文化的次级文化。这是由于组织分层设立各种机构,各层次机构均具有其特定的业务、职责、权限,各层次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也不同,故会出现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次级文化,但在总体上保持与企业主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妨碍企业文化的贯彻与落实。如部门文化、子系统文化、车间班组文化等等都属于次级文化。
从文化体的组织性质来看,企业亚文化又可以称作是企业总体文化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群体文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所谓非制度性群体,指的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般都不是按照社会合法文化规范组织起来,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思想感情的满足。由于大规模群体、制度性群体的目标主要是非个人性的,通常会限制个人需求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为了寻求更多的个人满足,就在上下级之间或同级朋友之间互动,建立起友情,非制度群体便应运而生,并且滋生出一种同类的文化意识。这种非正式组织文化有的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俱乐部文化、派别文化、“沙龙”文化、“哥儿们”文化等等;有的甚至并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同病相怜、志趣相投的人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同的文化形式。
E. 什么是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形态(其实也是一种具有客观存在的教育形态),它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的,
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组织化行为,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高度一体化的“教育”,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念。
(5)什么是非制度文化扩展阅读
随着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角落各方面。
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政治、文化乃至个人的发展的影响,已近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F. 企业文化为何是一种亚文化
一个公司是由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拥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群所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只要存在着象单个人这样的有着丰富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范畴。公司主文化与公司亚文化,可能同步生成,也可能不同步生成。各类具体的公司亚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适宜的文化气候下才能形成。
企业亚文化可以具体地分为企业副文化、企业次级文化、企业非正式组织文化。
凡是那些在公司文化流中居于次要的、非主导的、非正统的文化,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企业副文化。从文化主体对公司文化选择和倾向性上看,非决策层行为主体容易选择、接受、奉行和建设企业副文化(尤当公司决策层充当不开明的角色,与非决策层形成明显的文化隔阂、冲突时),因而,公司副文化可能是非当权者文化,是下级或下属文化,是民间文化,是富有反抗性的文化。当然在决策层中所形成的官官相护,以及公司所出现的“任人唯亲”现象,从概念归属上看也属于公司副文化的范畴。
从文化体层次阶度来看,由于组织分层设立各种机构,各层次机构均具有其特定的业务、职责、权限,各层次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也不同,故会出现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次级文化,如部门文化、子系统文化、车间班组文化等等都属于次级文化。次级文化在总体上保持与公司主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妨碍公司文化的贯彻与落实。
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群体文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所谓非制度性群体,指的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般都不是按照社会合法文化规范组织起来,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思想感情的满足。由于大规模群体、制度性群体的目标主要是非个人性的,通常会限制个人需求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为了寻求更多的个人满足,就在上下级之间或同级朋友之间互动,建立起友情.非制度群体便应运而生,并且滋生出一种同类的的组织形式,如同俱乐部文化、派别文化、“沙龙”文化化、“哥们儿”文化等等;有的甚至并没有如何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同病相怜、志趣相投的人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同的文化形式。
G. 什么既属于非制度文化控制又属于外在控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H. 什么叫非制度化传播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mdash普及”理论)。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I. 社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分别是指什么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规定,包括国家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合同等,包括企事业部门的规则规定,因此正式制度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与非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或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或正式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正式制度总是与国家权力或某个组织相联,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时,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而正式制度则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