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原文化的特点以及历史原因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国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其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更为突出。中国中原文化的璀璨瑰丽,集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活动因素的频繁影响,导致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相对不甚明显的文化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它的历史特征又是不可磨灭的!
⑵ 中原文化,作为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其特点有什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九位开国元勋:傅熙、阎迪、黄帝、邵武、庄竹、辜、姚、宋、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帝和燕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黄帝的出生地在新郑市.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历史被遗忘了。历史上姚、孙的故事虽然在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也是黄帝的后代。九位先辈及其后代在中国出生或生活,所以可以说中国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
周公在华夏文明开学的口号中,在洛阳建成汉代第一所中文大学“太极”后,司马光写下了《荆襄通鉴》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寺院,在这里,从北魏到唐代四百余年的惊天动地,“龙门石丘”在这里,老子掌握了清宫上端的道德观。
⑶ 为什么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1、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所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
2、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说明:
①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②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
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着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
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
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3、中原文化的特点
(一)创造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就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他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8000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踏着强健的步伐走来,中间虽经历了时盛时衰的曲折过程,但始终没有中断。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吸收外来文化成就借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其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
⑷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都说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主流地位。
(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在五帝时代邦国林立,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的文明。
如江汉地区文明、太湖地区文明、海岱文明、甘青文明、燕山地区文明以及中原文明。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中原地区。
许顺湛先生在《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文章中,把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
他提出: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脑力劳动阶层化、部落酋邦化、礼制规范化五条标准,与中原文化都能够对应,黄帝族团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中原地区。
关于文明的要素和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标准,汇总起来有:文字、会对自然物进一步加工、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三次分工、阶级和国家、礼仪建筑、宫殿庙宇、巨型建筑、青铜等。
这些标准或称之为要素,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文化相对应,基本上都很吻合。
即使退一步说,把中华文明源头认定在尧舜时代,与它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近来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了四个要点,即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河南郑州市辖区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的古城寨古城遗址、新寨古城遗址。
这就是说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学术界也把中华文明的源头锁定在中原大地。
国家文明多在国都中体现的比较突出。
五帝时代属于邦国文明,夏商周三代属于王国文明,秦汉以后属于帝国文明。
这些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它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全过程。
但是中华文明不仅它的源头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且从它几千年发展史来看,其核心地区也在中原文化圈内。
前边已经作了介绍,从五帝到三王再到秦汉以后,其邦国、王国、帝国的国都基本上都在中原地区。
如《史记·封禅书》 : 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正义》引《世本》和《帝王世纪》,不仅具体的介绍了夏禹、商汤、盘庚之居在河洛间,而且指明“周文、武都丰镐,至平王徙都河南,”也在河洛之间。
《国语·周语》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岐山在关中,丕山在荥阳,崇山即中岳嵩山。
进入封建帝国时代,其国都基本上是在西安、洛阳、开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 页)。
国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的代表。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国家的国都文化,是中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二)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关于史前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许顺湛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一书中对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
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着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
酋邦联盟到世袭王朝,即中原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对社会文明也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二,建筑技术的新成就,出现夯筑、高台建筑、石灰、土坯等;第三,制造陶器普遍使用快轮;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第四,青铜技术大有提高,并发明了镶嵌工艺;第五,发明了木漆器;第六,制玉工艺飞速发展;第七,文字的发展和乐器的新发明;第八,出现了丝织品;第九,发明了水井;第十,发明了酿酒技术。
(见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以上均系中原考古学文化的反映,其实与史书记载也基本吻合。
中原文化中的“河图”、“洛书”、《易经》集中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及“和合”思维理念,一向被学术界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文字萌芽于五帝时代,到商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国汉字的鼻祖。
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到楷书一脉相承,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对中国的汉字进行了规范。
天象历法出现在五帝时代,到夏商周大有发展,进入秦汉以后更加成熟,以张衡为代表的科学家首先在东汉国都营建了灵台,这是有遗迹作证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中国最早的铸铜技术和冶铁术的发明,对社会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汉代的球墨铸铁技术早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汉代的叠铸技术、造纸技术、水利机械、制造技术,以及后代活字印刷技术等,都是首先出现在中原。
东汉在国都兴建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能达到三万多人,历经曹魏、西晋给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
先秦诸子百家形成了不少学派,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儒、道、墨、兵、杂诸家,他们活动的地域大多在中原地区。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出生在鲁,祖根在豫,他尊崇周公,入周问礼,向李耳求教,周游列国十四年,足迹遍布中原。
道家鼻祖李耳,出生鹿邑,在东周王朝为柱下史,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
墨家的鼻祖墨翟, *** 称他为平民圣人,他的老家在鲁山。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它的释源是洛阳白马寺,禅宗祖庭是登封少林寺。
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
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
关于典章制度,在早期实际上就是礼乐制度,或称礼仪制度,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
美国有一位学者说:“制度通常包括一套习惯和传统,一系列法规和准则,以及物质的延伸,如建筑、惩罚手段、沟通和训诫机构。
由于认识社会的人,这些成分有些大概从很早的时代开始即已存在,但完整形态的制度看来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成就。”(美·伯恩斯、拉尔夫合编《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这里所说的制度就是中国史书上说的礼制。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
在国家出现后的 ,它是宗法等级秩序、政治体系和全面的伦理道德规范。
礼制是古代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法则,是人们言行的标准,国家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安定。
《周礼》、《仪礼》、《礼记》的中心思想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制,以民为极。”(《周礼·天官家宰第一》)其实这“三礼”便是当时的典章制度。
早在尧舜时期,《史记·五帝本记》记载的很清楚,如说:‘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眚烖国,赦;怙终贼,刑。
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夏商周直至秦汉以后的典章制度,即礼制不断完善以至更加成熟,成为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⑸ 中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根源性: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原创性:
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医药的产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包容性: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方式,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一带交汇。
开放性:
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
基础性: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
(5)中原文化是怎么回事扩展阅读: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例如格物致知、有无相生等朴素精辟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又如,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对许许多多规律性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⑹ 我国北方属于中原文化吗中原文化是什么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实质文化的统称,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主,以众多的黄河中上游区域为核心区,逐级向外辐射源,影响延及国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行为的摇蓝,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关键发源地和主要构成部分。中原地区古时候不但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心,也是流行文化和核心文化的起源地。中国在历史上相继有20个时期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有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含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别的地形地貌,历史时间位置和人文情怀,使中原文化在难熬的中国历史中远期处于擒雄流行影响力,中原文化一定水平上表示中国传统。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定义,也是一个空间维度。依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点,大致能够 归纳为河洛文化,中国汉字文化,姓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知识文化,中医学文化,古诗词文化,传统武术文化,中国戏曲文化,远古时代文化,神龙文化,政冶文化,观念文化,名仕文化,英雄人物文化,农作文化,商业服务文化,高新科技文化,医药学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民俗文化文化等18种文化。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本的物质文化和实质文化的统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构成部分。
⑺ 什么是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指以我国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6000年至公元前约3000年的我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⑻ 什么是中原文化什么是楚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发生冲突的
中原文化信天命、祖先,楚文化信鬼神、巫术,中国人如今的文化呢,信天命也祭祖先,信鬼神更信巫术。这就明白了吧
⑼ 中原文化的意义
中原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认识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例如格物致知、有无相生等朴素精辟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又如,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对许许多多规律性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近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远播西方文明而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
《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和谐的东方国度的赞誉,至今还为人们称道。
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在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今天,不仅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美好理想,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人格完善,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仍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推动作用。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
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着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新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革命,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引擎,从不同的方面不断把中华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行。
支撑作用。
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
一个民族是要有精神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就如同一盘散沙。
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激励鞭策人们奋发向上的神话故事,还是岳飞报国、木兰从军等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化母题,都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尤其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无不成为支撑全民族的坚强力量。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治国思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伐城”等军事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原文化正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智力支撑。
凝聚作用。
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的聚合作用。
中原文化是广泛吸收众多民族优秀品质而成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团结和谐、爱国统一始终是她倡导的主题。
千百年来,一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海内外华人,报效国家、热恋故土等炽热情怀成为全球华人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干文化,长期以来就是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大家无论身在何方,都有“常回家看看”的心理愿望。
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和周口姓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正是中原文化这种特有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生动展现。
历史发展反复证明,中华民族无论怎样一波三折,甚至分分合合,但维护团结、追求统一的历史主流始终没有改变。
⑽ 如何看待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认识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例如格物致知、有无相生等朴素精辟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又如,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对许许多多规律性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近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远播西方文明而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
《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和谐的东方国度的赞誉,至今还为人们称道。
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在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今天,不仅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美好理想,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人格完善,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仍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推动作用。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
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