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佛陀文化怎么发扬光大

佛陀文化怎么发扬光大

发布时间:2022-04-22 16:47:10

⑴ 佛教中流传着三千诸佛的故事,这些佛陀都从何而来

一提到佛祖和佛教这些文化,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佛祖已经在中国有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历史了,一直都很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有个问题一直让人们想不变,为什么佛祖一直都被称之为是佛祖呢,这是本来的名字,还是有什么含义呢。在佛教中一直“都流传着三千诸佛的事情,那么这些佛陀的故事都是从何而来呢?”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所传输的这些教诲,也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提倡的。

⑵ 释迦牟尼佛怎么这么厉害佛文化那些丰富的东西,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也是需要文化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到成年时,娶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有一子名罗睺罗。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 、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⑶ 关于佛教的疑问。

楼主您好,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疑惑而妄自菲薄。您的感觉十分地正确与理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不乏有迷信的东西掺在里面,当然连我们崇敬的无神论的佛教也包括在内。但我们并不因为他有瑕疵,就盲目地排斥,否定其思想信仰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不能不看不分析不研究就百分百地拒绝他。佛陀的人格是伟大的,思想是高尚的,智慧是无边的,慈悲是无量的,善业是无限的,这些佛教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和享用的。

佛教在中国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这个外来的文化经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不少人认为信仰佛教就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着的时侯,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如此。当然,这些观念和现象,作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说,佛教并不反对,只是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

佛陀的人格、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教团,以及教团的发展和演变,历史的传流与扩张。佛陀的教义经过长时间的传述及注释,加上广阔面的繁衍及发扬,本质虽然来变,形态却因时、地、人物的不同而有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在这些形态之中,确有真正的佛教教义,不过也有不少是和真正的佛教并不相应的东西,我们必须要能够分清这些事实,择其正都而学之!

努力吧,朋友。

⑷ 佛家与道家宗旨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有文化底蕴,有几方面要点:1,道教从根源上说是中国上古的巫觋文化和后来的老庄道家哲学的结合体。是由东汉张道陵天师将之正式定型并逐渐发扬光大。而佛教则是脱胎于受印度宗教哲学影响的释迦牟尼佛,除了小细节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佛陀完全创新的宗教。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个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则更侧重于灰身灭智的小乘道,强调“苦、空、无我”,而且佛教承认多神但是并不皈依他们,相反将一切天地善神都作为佛教的护法对待。3,到了大乘佛教发扬光大后,道教明显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结合道、释、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后道教的修学方式参考了禅宗的许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从追求炼服外丹转向静坐修炼内丹。当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道家、儒家的元素,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纵观道佛两家的发展史,分分合合,时而相互借鉴,时而彼此诋毁。到了现代两教都有很大发展但也各自留下许多迷信成分。从大方向来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双修,仍是以修仙为宗旨;而佛教则更侧重于往生净土(当然密宗也主张即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其共同点都是脱离苦海,但佛教是出离三界,成佛证涅磐,道教则仍然在天界中搏一个大罗金仙。

⑸ 如何发扬摩尼教二宗思想

从五蕴入手,已经说尽解脱之法,不需后人再行添加,世间变幻,但人类烦恼没变。

一乘清净道

/罗睺罗法师讲 魏善韬译
佛教徒应该能够区别以下三个术语:“上座部(Theravada)“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据罗睺罗法师说,在王舍城举行的一次僧伽会议后,“上座部”一词首先出现于佛教历史中。这个会议在佛陀般涅盘后三个月举行,与会者为五百位阿罗汉,他们也是佛陀嫡传的子弟。“上座部”沿用数百年后,才有“大乘”一词出现。佛教学者接受“小乘”及“大乘”的分别,乃是大乘教徒所“发明”的看法。
“上座部”与“小乘”二词,经常为人所误用而视为同一义。罗睺罗法师说:“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并无一独立的佛教团体可以被称为小乘。”因此,我们在言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及柬埔寨等国的修行系统时,应该使用“上座部”而非“小乘”。
无论修持什么佛法系统,上座部或大乘佛教,皆一致尊崇释迦牟尼佛为导师,并一致认定“法”(真理)是独一无二的。导致究竟寂静的境地只有一乘。而无论上座部或大乘的僧伽,乃是世界和平的潜在力量。罗睺罗法师指出,当今世界正遭受着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子武器,核子竞赛的重大威胁,上座部及大乘僧伽两者所能从事且势在必行的宗教服务,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谐、平静及幸福,而不是在别人的背后贴上宗派标志。
罗睺罗法师是佛教界知名人士,在此不用多做介绍。只简单说明他是斯里兰卡Kelaniya大学的校长。以下文章是他在1981年12月,于台湾台北所举行的“世界佛教僧伽会议”第三次国际会议中所发表的演说概要。
--《佛教之声》编者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他的教法被当时人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所认知,诸如佛语(Buddha-vacana①)、佛教(Buddhasasana)、大师的教示(Satthu-sasana)、教理(Sasana③)或法(Dhamma④)。在那时并无“上座部”或“大乘”的名词使用。根据斯里兰卡的古代编年史:《岛史》(Dipavamsa,西元第四世纪作品)、《大史》(Mahavamsa,西元第五世纪作品)及《一切善见律》(律注)所记载,Theravada,Theriya,Therika这些名词,于佛陀般涅盘后三个月,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僧伽会议中,首次进入佛教历史;此次僧伽会议由五百位佛陀的嫡传阿罗汉弟子参加,大迦叶尊者主持会议;他们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将所有佛陀口传的教示,包括法与戒律,加以诵持整理,并一致同意,此乃是世尊纯正的教理。在此会议中所赞同的内容,被称为长老正教(上座部教义)或长老传统(Theriya or Therika⑤)。
“大乘”一词于佛陀圆寂后数百年,才出现于佛教历史中,大约是在基督纪元开始之际;而大部份早期的大乘经典,则是在西元数百年后产生的。但是大乘哲学为两位伟大博学的法师所阐述与整理,此两大师被尊为两大大乘宗派的开山祖师。一为龙树(西元二世纪人),以其着名的作品《中论》阐释空性哲学,和他对般若思想的大量注释,而建立了中观学派。另一为无着(西元四世纪人),以其十七卷重要着作《瑜伽师地论》,建立起瑜伽唯识宗的学派。此处对于下列三名词“上座部”、“小乘”、“大乘”做一厘清,是适宜且有助益的。“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二词在上座部巴利典籍中并不存在,无论是巴利三藏或是巴利三藏注释,甚至是斯里兰卡的巴利编年史:《岛史》及《大史》中,都没有发现“小乘”及“大乘”的用词。
佛教学者普遍认为“小乘”和“大乘”乃是大乘教徒后来的创作,上座部系统并不能适用于“小乘”、“大乘”这样的区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上座部”一词在“小乘”、“大乘”二词出现以前,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上座部”可视为佛陀最初的教法,在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传入斯里兰卡,并且稳固地扎根。在那时,并没有“大乘”的名词。“大乘”一词是数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没有“大乘”就不会有“小乘”。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第三次僧伽会议所认可及接受的三藏教典及其注释,随着佛教的推展而传入斯里兰卡,仍保有纯净的“上座部”系统,并没有陷入后来在印度大陆上所发展的大小乘诤论的漩涡中。因此将“上座部”系统视为“小乘”或“大乘”系统,是不恰当的。
而后,斯里兰卡于1950年成立“世界佛教友谊会”后,东西方博学多闻的人士,均使用“上座部”称呼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如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及泰国等的佛教系统,而非用“小乘”来称呼。但仍然有一些观念老旧的人士,继续使用“小乘”一词。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并无一独立的佛教团体可以被称为“小乘”的宗派。
1967年1月,“世界佛教僧伽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于斯里兰卡可伦坡举行,在创办者、已故的秘书长Pimbure Sorata长老的邀请下,我提供一些“上座部”及“大乘”均可接受且可统合两者的简明信条。【此信条印于本人所着的《比丘的传承》(Heritage of the Bhikkhu, Grove Press, New York,1974)一书的附录四。】
这些信条可重新叙述如下:
1.无论我们的宗派、教派或系统为何,身为佛教徒,我们接受释迦牟尼佛为开示我们真理的精神导师。
2.我们全体一致依止三宝:佛陀,我们的导师;佛法:佛陀的教理;僧伽:圣贤弟子的和合团体。也就是,我们依止导师、教理及依教奉行者。
3.无论是“上座部”或“大乘”,我们都不相信世界是由上帝依其意志所创造及管理。
4.我们依止导师释迦牟尼佛--大悲及大智的化身--为修行的榜样;我们认为生命的目的,是发展对于所有生命毫无歧视的慈悲,为所有生命的利益、幸福与和平而工作,并且发展导致实现终极真理的智慧。
5.我们接受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真理。苦(Dukkha),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处于困境的,是无常、不完美、不满意、充满冲突的事实;不圆满的原因(集Samudaya),不圆满或苦的原因乃是由于众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而这又是根基于错误的自我观念;苦的断除(灭Nirodha),自我中心私欲所造成的困境,可以完全根除,而达到解脱、自在、圆满;灭苦的方法(道Magga),解脱圆满可经由德性培养、精神锻练及开展智慧的八正道中道行而达成。
6.我们接受缘起法则所说明的宇宙因果律,因此我们接受每件事物是息息相关、相互依靠及相互关连的;并且,在此宇宙中没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永久的和持续不壤的。
7.根据佛陀的教理,我们了解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是无常、不完美及不圆满的;并且所有受因缘约制的法(有为法),与不受因缘限制的法(无为法)都是无实我的。
8.我们一致接受佛陀所教导有助于达成正觉的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做为获致正觉的方法。
9.依据每个众生的能力与根器,有三种达成正觉(Bodhi)的方式:声闻、独觉、正等正觉。我们一致接受修持菩萨行而成为正等觉佛陀,其解救众生的作为是最高贵、最英勇的行径。但是,这三种方式所达成的正觉并无不同。事实上,在一部知名而重要的大乘经典《解深密经》,清楚且强调地指出,无论修持声闻乘、独觉乘或如来乘,皆由相同的道路而体证无上涅盘,且只有唯一的清净道,唯一的净化,并没有另一种净化,也没有所谓不同行持和不同的证果,声闻乘与大乘组成一乘(Eka-yana)不二乘,没有所谓不同的乘行⑥。
10.我们承认在不同的国家,僧伽的生活方式、教徒的信仰、修习、仪式、风俗、习惯等等,有着种种差异存在。但是这些外在的形式与表现,不应该与佛陀的教理精义相混淆。
但是对于认识较不深入的大众而言,肤浅的信仰,外在的形式、行持与律制,就是他们宗教的一部份。那些信仰与行持,应该根据其相对价值,加以同情地认可。对于外在戒条与仪式的执着,乃是修行者朝向体证究竟涅盘的弱点、束缚及枷锁。且不仅是戒禁取,执着于意见、理想、观念、信仰、理论(法执),也会造成修行人如实观照事物的阻碍。这不仅是体证真理的障碍,也是成就人际交往间和谐与安祥的障碍。
佛教不是一个以种族为中心的宗教。佛教是超越人种、民族和国界限制的。佛教从一个国度传播至另一个国度,本身并未附加任何种族习惯、风俗或仪式。然而,佛教流传弘扬遍及亚洲国家,且对之有深远影响,也自然温和地调适自身,切合于那些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系。因此,佛教文化的变异性——艺术与建筑的差异、僧伽成员服装的差异、戒律与仪式的差异——从北方的西藏到南方的斯里兰卡,从西方的印度到东方的日本,随时空演变而存在着。但是佛法精义的单一性,就像项链的丝线贯穿各种不同颜色的饰珠一样,连结着这些各式各样的外在差异性。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种多而殊异,但法(真理)却是一而不变的。
僧伽的成员,不应被今日世界上某些地区盛行的具有侵略性及怪诞不经的趋势所影响。僧伽应该以庄严与勇气,来保持佛教理解与容忍的长久荣耀传统。在佛教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中,从未发生为改变他人宗教信仰的战争或是迫害。僧伽在过去已将佛陀的教理遍及亚洲各地,并且现在正将佛法以一贯性和平、理性、容忍、无敌对、慈善、温和的态度,传扬至世界其他各地。僧伽的成员能在这方面对世界树立一个榜样。
今日人类正受到核子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整个地球遭致无法想象及空前的毁灭与灾难。两大超级强权,正彼此恐吓对方,并炫耀最新式的杀人武器。那些手握大权、支配资源的人物,似乎心态并不健康;只有广布世界、有良好组织的群众,其呼吁可以将这些人士导入健康。今日世界上的僧伽,包括上座部及大乘,超过一百万的僧侣。他们对广大的人群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向世界人类散播慈悲与智慧的法音,以达成世界和平,乃是僧伽义不容辞的使命。最伟大的宗教服务,乃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谐、和平与幸福,而不是在别人背后贴上宗教标志。

附注:
①《律藏》(PTS)II(Cueavagga)p. 139.
②《法句经》偈颂381, 382;《增支部》(PTS)I. p. 294。
③《律藏》(PTS)I, p.l2《长部》(PTS)I, p.110;II,p.206;《经集》偈颂482.
④《中部》(PTS)I, p. p. 133,141等等。
⑤ Therehi katasamgaho theravado’ti vuccati(长老所结集约经教称为长老正教),《岛史》Dipavausa, Chapter I V, verse II .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ya'yau parampara(长老所完成的教义称为长老传统),《大史》 Mahavausa, Chapter III, verse XL.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ika'ti pavuccati(长老所完成的教义是被认定属于长老教义),《一切善见律》Samantapasadikka(PTS)I. P. 30. 约在五世纪时觉音论师将三世纪的锡兰文律注善见律译成巴利文。
⑥《解深密经》Sandhinirmocana –sutra edite et trait par Etienne Lamotte, LouvainetParii(1935),p. p. 73,147, l98, 255.
(本文译自Voice of Buddhism 1982年 12月号,第12~16页。)
(1992.7.《新雨月刊》第58期)

⑹ 佛陀在世弘扬佛法49年,在做什么呢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一段,基本上能回答你的问题,不光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都是为这一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诸佛都是要开示众生究竟的妙法,揭示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也就是《妙法莲华经》等圆教经典的义理。说到圆教,您应该了解一下五时八教,五时,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因为众生以开始不能接受高深佛法,所以佛次第说法,人天法、声闻缘觉法、藏教、通教,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槃经等圆教经典,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令一切众生直了成佛。这就是佛49 年做的事情。

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7)佛陀文化怎么发扬光大扩展阅读:
佛教认为人是稀有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所有众生获得个人机会,如“盲目海龟”在无尽轮回。对于佛法来说,没有八个时间,十个令人满意。不管我们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还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为了学习佛教,为了从世间获得解放,我们都必须依靠这个非常珍贵的人。

传记社长指出,佛教反对杀戮、反对自杀,提倡护生。佛陀有明确的责备和禁止自杀行为:“你是愚蠢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珍惜所有的生命,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记得这朵云?所以说“自焚不违背教义”这句话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⑻ 阿育王是如何弘扬佛法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印度文明里。

据说,羯陵伽所在的那块地方,却是被誉为纯粹的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古籍中说它是“神圣之国”。“可以赎罪的地方”。这就是说,羯陵伽之战,是佛教国家征服了印度教国家。看来,虽说佛教和印度教都要尊从神的教诲,尊从杀戒、再生和因果报应,但为了征服领土,人的利益还是高于神的利益。

⑼ 佛教在为何印度衰落 在中土为何又发扬光大了呢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说或者都很想了解,末学的意见和各位大德,学者的有点不一样,末学就自己浅薄的知识回答阁下的一问题
首先,第一是持续千年的“空有之争”佛陀为了对制不同根性的众生,就说了不同的法门,一转阿含,二转中观空义,三转唯识,程度上是越来越圆满,但是所需要的才智根性也就越来越高,结果有的人并没有达到对法义透彻的了解和实修,也没有对大乘唯识的掌握,却认为自己就已经了达了法义,妄谈空性,认为自己证到了所谓的空,但是离开了缘起那里去找个空?他们这个空是恶取空,正确的中观是不离开因果的。恶取空最有名的是应成派“不立自见专破他宗”他们揭开了长达千年的“空有之争”!他们既然是恶取空(什么都没有),那么那里还需要修行?那里还有因果轮回?因果轮回是整个佛学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他们必然歪曲法义。到了印度佛教后期这样的恶取空发展达到了鼎盛,赖耶缘起,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处,唯识止观等等重要思想被他们排斥,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密法产生了,没有了具体的有效的修行内容和高度与婆罗门教的同质化那么衰落就是自然的了,(关于恶取空佛陀早有预言,请查看解深密经)。
第二,其实就适应性上来说,婆罗门教(后来叫印度教)比佛教历史长,包括佛教最鼎盛的时代,婆罗门教并没有衰落,只是相比较而言势微罢了,并且婆罗门教的教义很符合印度的特色,有很深厚的基础,后来佛教分裂,应成派鼎盛,结果婆罗门教的商羯罗冒充佛教徒。剽窃佛教唯识宗教义,击败应成派,于是印度佛教在这一击下一掘不振。
第三,就是政治上的原因,孔雀王朝阿育王(佛陀有预言查看阿含经)以后的巽加王朝,他们本来是靠反孔雀王朝上来的,所以对孔雀王朝所立的国教--佛教也大加摧残,又后来阿拉伯的入侵,带来了最后的一击,婆罗门教也在阿拉伯的入侵下也不得不进行了改革,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度教。
所以从上面三点我觉得阿拉伯的入侵时,其实印度佛教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基本上大小乘法已经转移,正如佛陀在涅槃经中预言,我的法以后长住北方了。
为什么在我国长时间发扬光大?
第一 是文化上,我们国家从文化上不论是儒家提倡的仁义,还是道教提倡的道,慈,俭,无为,还是易经说的厚德载物,尚书说的好生之德,墨家说的兼爱非攻,等等都和佛教思想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第二 地理上是我们和印度同属于是农耕文明。
第三 是历史上佛教的来到确实是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思维,并且调节了社会矛盾,为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相当的益处。
第四 我们国家的祖师们,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包括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六祖,永明大师等他们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因为对印度佛教深刻的了解,所以并没有吸收后期的恶取空,相反极力否定这样的理论,所以在我们国家(不包括西藏)并没有过所谓“空有之争”,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团结和以三转发轮为中心。

⑽ 如何弘扬佛教文化中的精华

1 惠能大师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2 《普贤行愿品》开示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3 《增壹阿含经》开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开示“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

5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开示“若不利他,自受世乐,非菩萨行”。

6 《大阿弥陀佛经》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7 惠能大师开示“一切经书,因人说有”“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阅读全文

与佛陀文化怎么发扬光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