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传统文化都是什么人学的

传统文化都是什么人学的

发布时间:2023-01-22 06:38:50

❶ 怎么回事,让大家学学传统文化都这么难,你们了解传统文化吗是中国人吗

关于你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已经被大家普遍定性为是糟粕,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很深远,至今依然难以正视听,虽然少部分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可是这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改变的,需要潜移默化。现在人先四书五经是什么都不懂了,你跟他们说什么传统文化,另外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偏见,如果一直很为那是正确的,那就是很难改正了。
不能够因此说这些气话,中国人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一百多年了,现在想要恢复,只能从小孩子抓起了,大人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了。传统文化虽然好,但是不学肯定没有什么实际的益处,对于改良社会风气,也就谈不上了。关键是人,这个人已经被教育失败了。
传统文化也就是圣贤文化,中华圣贤文化,大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事。也是人人离不开的事,怎么个学法?必须专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孔子的学行准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中华历代圣贤文化的精粹。

❷ 传统文化是不是都是给老头子学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怎么是“给老头子学的”?

❸ 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都是什么学派创始人

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为墨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

庄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❹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立者是什么族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智者说
国学热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如今的许多人都在讲国学,也出现了许多的“国学大师 ”。那么,谁知道国学的精髓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糟粕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不全是糟粕,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个主要的糟粕,我谈过了,那么,精华呢?尤其是最主要的精华是什么?这就是我今天在这里所要说的问题。
我把这个话题,取了个名目,叫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易经的变化哲学;孔子的君子之道;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认识论,孟子的民本主张;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军事韬略;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权谋之术;禅宗的禅悟;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陆九渊、王阳明的发明本心等等,都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
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体现了很多精神,比如;做人方面的道德精神,讲究善良、仁义、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于待人、讲信修睦精神;政治生活方面的公道、舍生取义精神;物质生活方面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学习方面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精神,实践方面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治理国家方面反对暴政的“爱民”精神;国家外交层面热爱和平的“非攻”精神;还有在天人关系层面上的畏天、事天、人定胜天的精神等等。
上述精神,无疑都是值得肯定、赞扬,值得传承、发扬的。那么,在所有这些精神之中,或者在这些精神之上,我们能不能找出,或者说概括出一种精神来呢?按照我的设想:这种精神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这种精神理应是最伟大、最值得赞扬,最值得提倡,最值得发扬光大的;这种精神理应像内核一样,隐秘存在于上述所有精神的深处;这种精神与上述所有精神既有联系,又高于其上,悬浮其上。好,就让我们找找看——
着名学者钱穆先生提出:“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的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性”。(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162页)钱穆先生在辞世前不久通过口授,由他的夫人笔录了一篇文章,刊登在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上,题目叫做《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这个标题非常好,非常宏大,非常重要。我们总说自己的文化好。那么,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可能会是什么呢?钱穆先生告诉我们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此。”
着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分歧。”季羡林先生对于《中华思想大辞典》中“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的观点,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年01期 )
毫无疑义,两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均提到了“天人合一”,而且都是颇有深意的。那么,“天人合一”是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是可以作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最伟大精神呢?
中国古有“天人合一”之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最深刻的思想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迷信于所谓的“天人感应”自然是不可取的;望文生义,单纯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肤浅的。“天人合一”是不是一种文化精神?从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种精神呢?我以为,完全可以。但是这种概括,必须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进行。
从“天人合一”中可以概括出一种什么精神呢?我觉得,有一个词汇比较准确和恰当,这就是“圆融”。我以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圆融”二字,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精神是“圆融”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首先需要作出解释的问题是:天是什么?我以为,天是自然,是客观,是客体,是物质;那么,人是什么呢?我以为,人是意识、是主观、是主体,是精神。“天人合一”的本质含义在于,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圆融。在认识领域,是主观与客观的圆融合一;在实践领域,是主体与客体的圆融合一。
下面,就让我们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分析一下,天人合一所蕴含的“圆融”精神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统摄的意义?
哲学本身都有哪些内容呢?首先是本体论,即对于世界及其本源的认识。其次,是认识论,就是人们总结自己的认识过程,从而得出的结论。再次,是真理观,人们得出的认识,换个名词叫做真理。那么,对于真理本身的看法,就是真理观。所有这些哲学层面的认识,就是元哲学。就是抽象于其他知识之上的最高的学问。当然,在具体领域,还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等。
我第一个要讲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圆融。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本体及其起源的呢?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规律)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老子这个“道”是不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呢?我们暂时不用管,且听他接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上的万物就是这么来的。对老子的这句着名的话,我们还可以倒过来理解:万物是三演化而来的,三与二比,是个多。那么这个三是怎么来的呢?是阴阳之二衍生的;而这个二,又是由一演化而来的,这个“一”就是大一统的一。老子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有“周行而不殆” 之说,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各得其和而生”的论断。在后来的道教《太平经》的中,也有“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的教义。
在《国语·郑语》中,有一句很着名的话,道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只有各不相同的东西取长补短,圆融和合,才能产生和发展万物,如果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变化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个“太极图”,这个图和我们古代的“众经之首”——“易经”有关。太极图的图形,是一对阴阳鱼。一阴一阳。我们看到的太极图,都是静止不动的,是一种“定格”的状态,就像面对一个活动的物体,我们拍照一样。物体是活动,而照片上的图像却是固定不动的。在我们看来,阴是阴,阳是阳。事实上,真实的情形不是这样。这个阴阳鱼是动态的,旋转着的。这种旋转就是一种圆融。
宋代周敦颐有个《太极图说》。顾名思义,是对太极图的一个说明。全文仅249个字。他认为,在太极之先有个无极。其中还有这样的话,道是:“太极动而生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他告诉我们太极的是“动”的。他强调“二气交感”。
按照宋代张载的说法,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在不断进行着“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和体,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
阴阳、雌雄的圆融交合可以解释有机物的发生与发展。对于无机物而言,能够解释得通吗?当然也可以。有机物中有雌雄之别,无机物中同样有正负电子之别。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是一个普遍性的物理规律。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物质属性的不同,解释很多力的产生,因而也可以解释很多的运动变化。比如风力,风是怎么来的?因为冷空气与暖空气的交汇。电闪雷鸣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带有正负电荷的云团相遇。
阴阳圆融,运动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找到了世界的本源,而且找到了世界发展、运动变化的原因及其动力。
我第二个要讲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圆融。
我读《庄子》,尤其喜欢他的《齐物论》。所谓的“齐物”,是指天下万物包括人都是齐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看似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本质上是属于认识论的。他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展现了一种崇高的认识境界。他提出的所谓“乘物游心”的境界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与天地万物圆融一体。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而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就可以遵从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圆融共振了。在心性、心智、道德智慧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则“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
公元667年 正月初八,惠能来到了广州的法性寺。当时主持法师印宗正在讲涅槃经,惠能在座下参听。风吹幡动,两个僧人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惠能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风在吹动,幡在飘动,都属于自然现象。如果将其作为“认知结果”提将出来,那么,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心,无疑是不可缺位的。心若没有认识到,心没“动”,一切的“动”作为认知结果都是不复存在的。
我读张载,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的“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论断,以及其弟子吕大临提出的“物我兼体”。
程颐认为,,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面事物。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定性”实际就是“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做到即接触事物,又不执着、不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
朱熹强调,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朱熹主张要通过格具体之物,致知大道理。格物的目的当然不是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用沙子怎么能做出饭来呢?
陆九渊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要“脱略文字,直趋本根”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悟到了什么呢?他说: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在他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着名的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七年之后,王阳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经历回顾总结到:“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我们中国人讲究顿悟、感悟、直观,这种心与物的圆融无碍,这种伴随着快感与喜悦的认识方法与路径,被西方称之为神秘主义的东方智慧。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首要的任务是什么?是认识这个世界。怎么才能实现这个认识呢?就是我们古代先贤所谓的“心”与“物”的圆融。用哲学的词汇来讲,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圆融。主客圆融,方有认知。主客圆融方能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
我第三个要讲的是,真理观意义上的圆融。
《老子》开篇就惊世骇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总是愿意把这句话与释迦摩尼的“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即为错”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真理是唯一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真理是不可反驳的。真理浑然天成,个数难分,说不完,道不尽。
中国佛家讲“万法圆融”,这个所谓的“万法圆融”,意味着万千真理圆融一体,全部真理圆融一体。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佛门中的故事,说的是两个小和尚争论问题。老和尚走了过来,一个小和尚问:“师傅,我说的对不对?”老和尚回答说:“对。”另外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哪是我说错了?”老和尚笑着说:“你说的也对。”两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老和尚接着说:“走,喝茶去。”
人们常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还常说:“人嘴两扇皮,咋说咋有理”。 在普通的老百姓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两种意义完全相反的朴素的抽象思维。譬如,一种是“勤俭持家”,相关的论断有——“过日子嘛,既要有搂钱的耙子,又要有装钱的匣子。不怕耙子掉了齿,就怕匣子掉了底”、“有米一锅,有柴一灶,不是正经过日子人家”。另有一些论断及其依据,则明显与前面的相反,“小钱靠挣,大钱靠命”、“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没有外财不富”、“钱是冤种,越花越涌”等等。
我们在日常说话中,总喜欢作出类似的转折,一方面讲什么什么,又接着说,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虽然”怎么怎么的,“但是”又如何如何;刚刚说了一番话,马上用一个“不过”,又折回到反面去了。简简单单的两面,构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圆。说的相对比较圆满了,没有过头、没有遗漏。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追求的是什么?是“圆满”二字。不圆,意味着缺失。我们所要明白的道理,无疑是应该圆满的,没有缺失的。我们在智慧上的终极目标,是把握所有的真理,而这所有的真理理应是圆融一体的。
所有的真理不仅是圆的,而且是活的。当人类的理性把真理这只小鸟抓在手里,一经用语言进行宣告,这只活生生的小鸟立即就变成了死去了标本,变成了僵死的、极端的、片面的教条。如果人类看清了这种无奈的结局,认识的触角就抵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美妙圆融,让真理这只小鸟活在灵动的体验之中呢?我的回答是,首先要让所有的真理在我们心里美妙地圆融为一体。
我第四个要讲的是,实践意义上的圆融。
中国古代有一本讲军事谋略的书,叫做《孙子兵法》。军事战争无疑是性命攸关的实践活动。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呢?孙子告诉我们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历经百战才不会有危险。那么,如何做到知彼知己呢?
从实践的意义上,庄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个描述,见之于他的《庖丁解牛》。庄子的笔下庖丁这样说: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这个庖丁潜台词的意思是说:只看见骨肉相间、骨肉相分离的一种存在。庖丁接着说:“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那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砍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庄子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被总结归纳出了一句成语,这个成语叫做什么呢?游刃有余。如果我们凡事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毫无疑问,意味着实践的成功。
庄子的文章还没完,他接着写道,那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意思是:庖丁提着刀站立起来,为自己的成功举目四望,为自己的成功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一个完满的杀牛过程结束了。庖丁的收势动作,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高超的剑客的收势,想到了书法大师、绘画大师在完成一部满意作品时的收笔动作。
就一切实践活动而言,我们所向往的,就是达到一种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具有什么条件呢?那就是我们作为主体本身,要做到对于客体的完全了解与把握,要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美妙圆融。
我第五个要讲的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政治意义上圆融。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不是单纯的汉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还包含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然有过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是,大汉民族并没有灭亡,中华传统文化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断裂。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融汇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本身也实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我们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时,我们的疆域也相当辽阔。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大呢?这与我们国家当初的封建专制体系的完善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心理有关。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讲究一个“和”字。我们有世人为之惊叹的万里长城。这个万里长城,从秦始皇到明代,一直在修建。但是,它作为一种军事设施,却是防御性质的。隐藏在这种修建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是什么呢?我不侵略你,你也别来侵略我,大家相安无事。宁可把公主送出去嫁给你,也不要打仗了。圆满地融合在一起,多好。
《尚书·尧典》提出,亲睦九族,协和万邦。在我们的古典文献《礼记·礼运》中,还有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上讲,老子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消磨锋锐,不要事事“咬尖”,避免和消除纷扰,调和光芒,不要“各色”,要和尘土一样普通与平凡。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墨子告诫人们说:“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特别强调“非攻”,意思是不要去主动进攻别人。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墨子曾与公输般进行模拟攻防,以此说服公输般放弃进攻,结果获得了成功。墨子晚年到了齐国,又力图劝止项子牛征伐鲁国。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有言:“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和平”、“和谐”、“协和”,坚守和平主义。我们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犯人”。在这种主张的背后,潜藏这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你让我生,我让你生,你不让我安生,你自己也不得安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个道理衍化为一种基本的哲学理念,那就是,圆融——大家最好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阴阳圆融,化生万物;主观与客观圆融,可以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万法圆融,可以真正把握真理;主体与客体的圆融,可以达到实践的最高境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圆融,则可以实现美好的大同社会。
从对于世界及其本源的认识,对于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的认识,到对于认识过程本身的反思;从对于认识结果即真理的反思,到对于实践真理的过程的反思;从具体的为人处事,到治理国家和处理国际关系,传统的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隐含着一个特有的基因密码,那就是圆融,圆满地融合。这个恰恰就是我们值得自豪与骄傲,值得发扬光大的文化精髓。

❺ 青年人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答: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及习俗都是存在很多道理的,对我们青年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明白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就是增加了青年人的文、礼、智、语、体等五个方面的认知,让青年人更快地走上爱国之路,走上教育孩子之路,这就是为什么青年人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了。谢谢。

❻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值得年轻人学习呢

传统文化的来说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统的就是四书五经了,主要是教人通达世事,为人处世的学问。
除此之外都可以算作另一类,比如纵横家、法家、帝王术、医道、琴棋书画等。
这些都是精华。看你对哪一类有兴趣了。都可以学习。

❼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总体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国领土上的创造,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达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和精神的总称。

(7)传统文化都是什么人学的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应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语言,然后是礼乐、射击、朝廷、书号六大艺术,再是书法、音乐、武术、曲艺、象棋、节庆和生活繁荣产生的民俗。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强调“礼”,追求“礼”,即确立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❽ 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慎独拒腐。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今天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成就事业。

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民本、尚公、仁爱、贵和、诚信等优秀品质,能够激励领导干部奋发有为、敬业奉献。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保护措施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

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并非要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

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❾ 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需要50.60.70后的人

因为他们作为前辈,在那个年代更加了解历史及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历史作为记载

❿ 现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还多吗

我觉得还是很多的,就拿现在大街上,有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汉服,可能在几年前穿汉服上街都会被人桃林,但是现在不会 了,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也是在让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会一直有人学习,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都是什么人学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