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逆文化消费什么意思

逆文化消费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1-22 14:35:58

❶ 什么叫逆文化震惊

回硅谷已经一年多了,经常有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约我吃饭,非常好奇也非常诚恳地询问我回国的经历。尽管最近媒体风传海归变成海待,在硅谷的中国人圈子里,阔别多年的祖国,依然象一颗巨大的磁石,吸引力有增无减。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增长势头稳健,海归的就业市场也颇有好转,不时听到朋友在国内找到高薪高职的工作,于是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海归经历。
我二零零一年从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不顾朋友劝阻,决定回国,加盟麦肯锡大中华区北京公司做企业战略咨询顾问。记得刚回国的时候,心里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觉得象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第一次和同事去嘉里中心旁边的小王府老北京菜吃饭,特别高兴,心想在美国可吃不到这么地道,又这么便宜的中餐。回国的前四个月象蜜月一般,觉得中国处处都好,可不用在美国受第一代移民的辛苦了,心想这辈子不需要回美国去了。没想到蜜月总有结束的时候,四个月之后,开始怀念美国,同时渐渐发现自己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记得回国之前,好友曾警告我说,当心回国后有 ”Reverse Cultural Shock” 逆向文化震惊, 意思是说我需要重新适应中国的文化。 当时不信,心想我从来是很中国的,在美国这么多年,因为中国情结太深太重,总是有意识地抵触美国化,保持自己的中国本色,回国后定能和本土派打成一片,难道还需要适应我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成?结果不幸被好友言中,发现潜移默化中自己已经吸收了美国文化的很多东西,反而对中国文化不习惯了。那么就来谈谈我回中国的逆向文化震惊吧。
语言震惊
回国两月有余,第一次去相亲,对方是妈妈同事邻居的儿子,北师大毕业,人大的工商管理硕士,在北京一家民营的证券公司工作,比我大一岁,地道的本土派,仪表堂堂,爸妈颇为满意。记得第一次见面,交谈不久,对方冷不丁问我中文里夹的英文词 ”impressive” 是什么意思, 我被问愣了。 在美国已经习惯了讲中文的时候带英文词儿,从没想到过需要把英文的口头禅翻成中文。冷不妨被问到,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怎么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直译,但听起来很蹩脚,中文不用这么长的形容词儿。翻成很好的?好象意思没有完全表达出来。仔细一问,原来我交谈中不自觉带的很多英文词儿他并没有听懂,只是不好意思问罢了。大学的时候读围城,记得钱仲书先生把海归夹在中文里的英文词儿比成“夹在牙缝儿里的肉屑”,当时为钱先生的刻薄叫好,并对海归的这种行为大不以为然。没想到十年之后,自己讲话也变成了“夹在牙缝儿里的肉屑”。真想对钱先生说,先生冤枉啊,我夹英文词儿可一点都没有假洋鬼子炫耀的意思,实在是习惯了,脱口而出,真要一点儿英文都不夹还很费劲呢,因为要在说话前把脑子里现成的英文词儿现翻成中文(还得找到合适的中文词儿)。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海归要想和本土派打成一片,要先克服语言关。
在麦肯锡第一次和中国客户打交道,同事对我说,注意讲中文,客户不喜欢我们说话带英文。于是给联想做项目的时候,讲话特别小心,英文一定要翻成中文再讲,但一不注意英文词儿还是脱口而出(比如说strategy, competitive analysis之类的商业用语) 。 好在联想的客户很尊重麦肯锡, 也很愿意向麦肯锡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所以受我影响不知不觉讲话也带上了英文词儿。想想很对不起钱仲书先生。
生活文化震惊
海归遇到的语言震惊是很容易发现也是相对来说容易克服的,而海归和本土派中西文化的差异,则是微妙的,它藏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里,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记得一次和本土派的朋友聊天,谈到聪明和智慧的区别,他问我说,你觉得自己是聪明型呢,还是智慧型的?我当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是既聪明又智慧型的”。朋友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道,你到是一点儿都不谦虚啊。我当时一愣,突然意识到在东方文化里,即使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也应该谦虚地说,“那里那里,还差得远呢”,那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道理?在美国呆久了,习惯了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忘记了谦虚,也忘记了谦让。西方文化直来直去,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一定要说十分(如果不是说十二分的话)。学会推销自己是在美国谋生的先提条件。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经常拐弯抹角,嘴里说的不一定是心里想的。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也只会说八分,留着二分让对方去猜。
在上海做项目的时候交了一个上海男朋友伟,本土派的,其实也算海归,留日的,但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还东方,所以我们在一起经常碰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个周末我最好的女朋友苗从北京来上海玩,住在我酒店的房间里。苗的朋友遍天下,在上海也有朋友,所以我想周末苗该见她的朋友就见她的,我给苗要了一张房卡,这样我们俩互不影响,行动自由。跟伟一讲,他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么对朋友呢,中国人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应该陪好朋友玩了。我觉得很委屈,在美国,即使是好朋友,相互之间也是很独立的,有空约时间见面,如果各有各的事,那么就各行自便,没什么可客气的。在我看来很自然的事,在伟眼里是“不讲姐们儿义气”,解释了半天也解释不清,本来苗想找她的朋友玩,我想和伟去无锡玩,结果我们两个人都陪苗去了杭州(杭州我刚刚出差去过),也没玩好,因为我和伟吵架,三个人都扫兴而归。
企业文化震惊
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象是浪花,需要海浪的撞击才会迸发,即使发生也不一定是件坏事,有时会给平静的生活凭添一些乐趣。而工作中的文化差异,则象是一股旋流,会有一种被它吞没的感觉。
在麦肯锡北京公司工作,感觉肩上的责任比在美国大,更有挑战性,比如说给微软这样的财富五百强跨国公司或中国电信,联想这样的国企民企领头羊做企业总部发展战略,但是最大的感觉就是累,几个月下来身体透支得很厉害。回斯坦福商学院参加我们2001届MBA的一周年聚会, 和在美国麦肯锡做的同学一聊天,发现同是给麦肯锡打工,我在中国的工作时间是我同学在美国工作时间的两倍。在中国其它外企工作的校友也有同样的感觉,在中国工作工作时间加倍长,工作强度加倍大。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经济差异,中国仍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美国经济已相对成熟,好比马拉松赛跑,如果你想追上比自己早起跑两个小时的对手,自然会跑得累很多。其二,文化差异。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的重要性, 强调 indiviality, 个人利益第一, 企业利益第二, 如果问100个美国人, 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 99个会回答说,这还用问,当然是家庭重要。剩下一个会被大家认为是 workaholic (工作狂)。 晚七点以后和周末是法定的个人时间, 偶而老板让加班, 还要很抱歉地地对你说,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做完赶紧回家吧。而亚洲文化,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强调 conformity,企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 个人服从集体, 老板觉得你的时间都是他的, 加班理所当然。况且中国文化崇尚坚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麦肯锡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做得那么辛苦,大家却也习以为常,没有人因为工作时间长就炒老板鱿鱼。习惯了indiviality的我,一下子被卷入conformity的旋流中,在忘我地工作了大半年之后,突然有一种失去自我的莫名的失落。
女海归的交友震惊
回到硅谷后,碰到和我年纪相仿,想回国的女同胞,问我回国的感受,我第一句话就问,你结婚了没有?有没有男朋友?如果回答是没有,我下一句就是,最好在硅谷找到男朋友再回去,回国找不到男朋友的。为什么呢,那就谈谈我回国的交友震惊吧。
在美国洋插队了七年,回国的时候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婚姻问题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在美国的时候心想,中国有十三亿人,男同胞应该有6.5亿吧,市场足够大了,自己条件又不错,找个老公总不成问题吧。殊不知自己大错特错也。回国半年多,居然一个约会都没有(相亲不算)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想想在美国七年,什么时候担心没有男孩子约我呢?如果我想约会的话,去一次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组织的舞会,或是郊游,自然能认识好几个单身男士,约会不成问题。硅谷男女比例失调,女孩子是大熊猫,不愁没人追的。没想到回国之后突然之间门庭冷落,空守深闺了。海归的舞会,郊游,或是派对也去了,认识的人也不少啊,可好象从来没人主动给我打电话,偶而有男士约我出去,还以为对方喜欢我,交往一阵子后发现对方已婚,甚至孩子都有了,想在婚外找红颜知己,我可不想做第三着 - 第一着还没着落呢, 哪有时间去做第三着? 想想不对,用麦肯锡的2X2市场吸引力, 企业竞争力矩阵一分析,突然发现自己在交友市场上吸引力是零,自身竞争力也是零,处在要被麦肯锡建议退出市场的原点上。为什么呢,先谈目标市场吸引力,我的目标市场是海归男士,觉得大家背景相同,都是洋插队回城的,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吧。没想到海归男士不想找海归女士,自己挣钱已经足够多了,何必再找个女强人呢,还是找一个本土派的贤妻良母比较好。那么扩大目标市场,转向本土派吧,可惜自己在美国两个名牌大学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年薪十万美金,足以让本土派男士望而却步。我曾试过在新浪网上交友,email 告诉对方自己的学历和经历之后, 对方只回了四个字,高山仰止。 大学的时候就在杂志上读到过女硕士女博士找对象是高射炮,找不到目标。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市场吸引力是没了,再看看自己的竞争力,既不年轻,也不是特别漂亮的那种,可能也不够温柔,在美国习惯了独立,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从不依靠任何人,东方女性的顺从谦让都忘到脑后了。和本土派年轻漂亮温柔贤惠的女孩子比起来,似乎也没有竞争力。怎么办呢,难道真按麦肯锡的矩阵理论,退出市场不成?可总不能一辈子孤家寡人啊。
正在交友无望之际,偶然在上海做项目访谈时认识了伟。伟比我高一届,88级的,大学毕业后赶上出国潮,东渡日本留学五年,回国后在一家日本公司做销售。我在上海给一家跨国公司做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在做市场访谈的时候碰巧认识的。因为工作关系请伟吃中饭,聊得很投缘,所以约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在上海出差几个月了,还从没在上海好好玩过,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周日晚上从北京飞到上海,周五晚上又急急忙忙飞回北京。这回决定在上海过周末,反正公司报销五星级酒店房费。周日伟带我逛上海,在豫园品茶、吃南翔小笼包,在外滩坐渡船,登上东方明珠塔最高层看外滩的夜景。上海的夜景很美,可以和旧金山相媲美,但比旧金山更有情调,因为上海夏夜的风是温暖柔和的,象是恋人的手,不象旧金山的海风,即使是夏天也吹得你透心儿凉。和伟在一起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开心,是我回国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曾有想过在上海找个外企的工作,扎根中国,就把美国放弃了吧,这也是父母的心愿。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失落落的感觉,象是有个添不满的黑洞。其实我自己知道是为什么。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十年,我有七年是在美国度过。尽管自己一直在抵触美国文化,但潜移默化中美国的文化,美国的价值观已经成了我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美国的一半,成了我和伟之间最大的障碍。我们俩之间总是会碰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我知道伟永远不能够理解我的另一半,那个我生长在地球的另一端。三十岁的我,发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我需要找到一个 soul mate, 一个真正能了解我的全部, 分享我的全部的知己。我想了很久,觉得我和伟是不会有长久的幸福的,激情褪色之后,我们俩之间的差异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伟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愿让我为他放弃美国。回国前朋友都劝我留在美国,这回父母姐姐倒是都劝我留在中国(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太糟) ,但内心深处的我,知道自己如果不回美国的话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所以我鼓起最后一点勇气,在二零零二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和伟告别,在硅谷经济一片萧条,公司裁员风声鹤唳的时候,孑然一身回到了硅谷。

❷ 文化消费的定义等(一小时内有好答案追加20分)

内容提要:

市场总是“是什么”与“正成为什么”变动中的统一体。因而研究市场有两个基本角度,一是研究有明确需求的“是什么”;二是研究潜在需求正在凸现和明晰的“正成为什么”。本文主要取后一角度。首先借助几个新概念:“他择品”、“非顾客”、“体验经济”、“发展极与地理二元结构”来观察市场;然后寻找大有发展潜力的富矿,着重讨论如何开发“夜间市场”、“假日市场”、“主题体验市场”和“县域市场”,以及它们的各个分支;最后研究开发市场的“四步运作框架”。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是市场。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有意识的明确需求大约占需求总量的30%,还有70%是朦胧的、潜在的需求。那么,市场从来不是凝固的,它总是“是什么”与“正成为什么”变动中的统一体。因而,研究市场也就有两个基本角度,一是研究有明确需求的“是什么”;二是研究潜在需求正在凸现和明晰,发展潜力巨大的“正成为什么”。本文主要取后一角度,研究如何开发四川的文化消费市场。

一、观察市场新工具

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本文尤其借助几个新概念。

他择品

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把“他择”与“替代”相区别。他们说,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互为替代品,比如,报纸与电视。他择品比替代品范围更广,指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消费目的却大致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电影院和酒吧,它们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但消费者走进影院或酒吧却常常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出门散散心。这两者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人们作决定时,无意间总会比较几种他择品:我需要放松几小时,是去看电影、进酒吧、还是逛街呢?……两人敦促企业关注消费者如何在他择品之间作取舍,重视到他择产业开拓市场。①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自筹资金上千万在博物馆旁修建了民俗休闲街“锦里”。占地面积16亩,在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烘托下,再现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民间传统工艺、成都名小吃等等。它们与武侯祠的三国文化,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但吸引游客的目的却相同:蜀文化游!武侯祠与锦里,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因而,锦里不会夺走武侯祠的游客,反而是武侯祠的游客容易拐个弯再游锦里,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武侯祠博物馆通过抢夺他择产业(民俗文化)的空间,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市场。

非顾客

这个概念早就提出,但金和莫博涅给予了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企业“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这使企业能够超越现有需求,开启以往并不存在的新的大众顾客群。”他们尤其强调:“要把非顾客放在顾客前面,把共同点放在差异点前面,把合并细分市场放在追求多层次细分市场前面”②

1995年,成都报业市场的主体是党报《四川日报》和承担党报任务的机关报晚报《成都晚报》,发行基本在公费市场,读者主要是干部与知识分子。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它不是去争夺党报与晚报已有的干部与知识分子受众,而是着眼于它们的非受众——广大市民。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并作出一系列改革。随后又有《成都商报》等等的兴起,均全力开发市民自费读报市场,一时成都市民报风生水起,全国瞩目。

体验经济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因与詹姆斯·吉尔摩提出,1990年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要满足人的“体验需求”,它的核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等等体验。更早些,197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后,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问了一个问题:现在盛行服务业,服务业之后还搞什么?他得出结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当时还没有“体验经济”这个词。1998年提出“体验经济”,是针对“服务经济”而来,它被定义为服务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满足日常生活;体验经济要超越日常生活。③翻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服务经济是为“饱暖”服务;体验经济是为“饱暖思体验”服务!

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快速地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体验愈来愈强烈的追求,为体验大把支付门票费,至少在大中城市,愈来愈成为普遍现象。歌星演唱会荧光点点;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世界杯足球赛让淑女也疯狂……我们身边风起云涌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假日经济”和“娱乐经济”……是“体验经济”的直观和具体表现。体验经济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在中国也已经到来!

发展极与地理二元结构

这是两个联系密切的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一个国家乃至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总是首先由具有“支配地位”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在某些地区集结,形成经济中心。它不仅自身强劲发展,而且是个能产生辐射和吸引作用的“发展极”,带动其他地区与部门的增长。

缪尔达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地区间存在“二元结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既有“扩散效应”又有“回波效应”。发展的最初阶段往往是“回波效应”为主,即由于两地起点的不平等,造成落后地区的资源、劳力、智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下一个阶段则是“扩散效应”为主,即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当然,他强调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④

用这些理论来看四川的文化消费,那同样也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成都与国内一级城市差别不大,有些甚至还走在前面;而县城以及广大农村,文化消费则非常有限。那么,开发四川文化消费市场,既要研究“发展极”,并且要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寻找发展极的开发借鉴。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二元结构的另一元,即目前还不发达的县域文化市场。

二、富矿在哪里?

研究市场“正成为什么”,落实到操作,就是要寻找大有开发潜力的富矿。下面着重讨论几个。

夜间市场

当今世界是不睡不眠,24小时运转。一天劳累奔波之外,大量的文化消费是在夜间,这个市场有多大!夜间市场大致分为室内与室外。室内是电视主宰的世界。晚上看电视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各家电视台都把晚上节目作为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电视市场是基本固定的“是什么”,然而,如果关注“正成为什么”,那就更值得重视:

——网络消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家里和单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8.5%和38.0%;晚上8点、9点是上网时间的顶峰,上网比例分别为58.4%、58.3%。如果比较该中心2005年1月的第15次报告,上网顶峰也是晚上8点,比例为51.8%。那就可看出,仅仅半年,晚上上网的人数有显着增加。

开发这个市场,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看。宏观,成都是目前全国三大数字娱乐中心之一,已建成“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研发企业近60家,所研发的优秀游戏如《海天英雄传》、《魔幻之旅》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映。有游戏运营企业10余家,天府热线数据中心架设使用了2000多台游戏服务器,代理了国内外近50款数字娱乐产品。还有从事数字娱乐产业的教育、科研机构20余家。所有这些,都给深入开发“在线文化娱乐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给进军新型文化产业:数字唱片、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前期平台。

微观,更值得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相结合。传统文化产业很多真实体验,网络则是虚拟体验,而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把真实与虚拟以各种方式相结合,使当代人的体验在数量、种类和强度上,都以我们祖先无法想象的形式大幅度地增长。我手边是个国外旅游网站的例子。访问者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选择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它表明访问者是以家庭、单身还是情侣的身份进入。“乡村之旅”可以链接到虚拟的村庄,它们根据布局和气候分类,或者是热带海洋中一个小岛,或者是在质朴的山川峡谷……再点击进入“娱乐乡村”,你可以选择打网球、潜水、泛舟、跳舞、儿童游戏、健身或骑马……还有白天和夜间活动的日程表,还有天气情况的介绍,最后可以在线预定房间和航班。⑤仅这个例子就说明,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相结合,也就是在线消费与离线消费相结合,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

再说室外夜间市场。室内要让消费者更长久地“粘”上电脑或电视,而按前面的他择品、非顾客理念,室外市场则要把那些“沙发薯仔”们、“菜鸟”、“大虾”们,从电视与电脑前拉出来!我们自然会想到歌舞娱乐场所,其实,远远不止。室外夜间市场还包括吧文化(酒吧一条街)、茶文化(茶楼及表演)、饮食文化(美食一条街)、广场文化(群众自发或政府组织的娱乐及体育锻炼)。尤其值得开发的还有:

——夜间大型娱乐场所。放眼全国,东西南北中,唯有西部——哪怕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休闲的城市”的成都——缺乏标志性的夜间大型娱乐场所。所谓“大”,兼容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多样化。如长沙的“琴岛大歌厅”,为歌为主,相声、小品、杂技作补充,各种艺术形式合理搭配,有张有弛,消费者可以度过长长的夜间时光。二是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如北京的“麦迪乐KTV”,总面积9000平方米,大小包房300余间,员工近千人,累计接待消费者逾百万人次。三是综合。这超越了娱乐,把其他因素增加进来。如上海的“新天地”,有以韩熙载《夜宴图》为立意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用灯光和琉璃交织成通体澄明的世界,置身其间,遥想千年前的点点烛火……新天地还巧妙利用了老上海独有的经典建筑——石库门,既是一个新建的游乐中心,又在经过修复的石库门里有各种餐饮、文化、商业、日用品零售,像一个新建的广场。走进新天地,似在穿越上海的历史与辉煌,把各种文化体验加入娱乐,成为它的重要特征。

——夜间观光。杭州有“西湖之夜”,广州有“白云山灯火”与“夜游珠江”。成都曾有府南河观光项目,因故搁浅。但它仍有开发潜力,随着府南河更名锦江以及水环境整治,锦江水变清了,绿化更多了,已经开发了水上冲浪、水上婚礼等一系列新项目。如果考虑到锦江本是都江的一部份,都江是渠首工程,锦江是渠干工程。那么,进一步开发就是如何依托都江堰世界遗产的优势,提升锦江的文化品味,将其打造成为都江堰的延伸拓展项目,连成一条旅游观光线,对本地与外来游客都会有吸引力。

假日市场

各种节假日占了全年时间的1/3,加上长长短短的带薪休假,使假日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以下几方面尤其有开发潜力:

——乡村度假。典型就是农家乐。它也需要与时俱进,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升级。有“农家乐发源地”之称的郫县,选择档次较高,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庄园加以改造,通过严格的星级评定,于2005年10月确定并正式授牌首批11家“乡村酒店”。它具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组合休闲与娱乐等功能,是城市商务酒店和乡间度假村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二是扩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成都近郊的一些农家,开设“老年人生活一条龙服务”,让城市老人三五成群来住上一月或半年,当“城市农夫”。包吃包住包娱乐,兴致来了还同老乡一起下地种田……据统计,仅成都近郊几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城市农夫逾万,为农家创收超千万。

如果对扩容作广义理解,指乡村度假更长一些;对假日也作广义理解,反正与工作日相对;那么,老人的时间都是假日,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让更多的老人当“城市农夫”,将是一个多么值得开发的“银发市场”。在国外,开发还针对城市孩子。因为他们脱离农村环境已经很久了,按诗人余光中的说法,连“鸡声喔喔”、“牛羊下来”都只能从《诗经》里寻找,那么,对假日——尤其他们有长长的寒暑假——的城市孩子,到乡村喂鸡放羊就是全新体验。以至有人说,在传统农作物增产几达极限后,现在发现了价值巨大的新农作物——乡村体验,提供乡村体验是振兴农业的突破口之一。

——都市放松。假日,少数人去乡村,大多数人还是在城市。节假日的基本需求就是放松。现代社会对效率的强调,竞争的加剧,各种嘈杂和拥挤……都市人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紧张。紧张就要放松,去娱乐场所之外,逛街就是最简易的放松。那么,商业街就要超越购物的单一功能,给人更多心理满足。大连荣德国际商城是国内首家采用室内欧式步行街的购物广场,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体验“欧洲建筑艺术、欧洲商业文化及欧洲生活情趣。”

着眼于都市中的放松,无论衣食住行,都要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休闲体验。台湾曾推出名噪一时的“射雕英雄宴”,侍者打扮成小说人物的样子,凭空添几多趣味。又有“三国演义茶坊”,设计了古朴的木船,顾客就在“草船借箭”的场景中品茶,多了想象的空间。近十多年,四川各地都修建了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然而,它们的主要功能还是购物,在体验经济的浪潮中,恐怕它们终究要向国外的“销品茂”方向发展,即模糊物质与精神的界限,集购物、游乐、餐饮、社交、健身、图书、观光、影剧院、咖啡吧、信息中心、住宿等等为一体,还穿插各种自然、人文景观……进入这种多功能、超大型的销品茂的核心理由,就是心情的休假,购物也是休闲体验的一部分。

——室内闲读。有很多人节假日根本不出门,也得注意这个室内。只讨论一点。四川的报纸是每逢节假日就减版的,当然,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也有想打破惯例的,1990年代后期《广州日报》试图开发周末市场,将周六的16版扩为48版,基本举措就是增加新闻版面。后来效果不佳,又恢复到原来水平,恐怕是路走错了。据英国读者调查,在星期六,了解新闻并不是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买报的首选,读者想从报纸上得到的主要是一些休闲的、有趣的、实用的信息。他们希望星期六的报纸能帮他们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⑥直言之,节假日是个“闲读”市场,必须重视这一点。2003年《羊城晚报》重点改革周六版,压缩新闻版面,把副刊“晚会”与“花地”扩充一倍,2004年调查,每逢周六,报纸零售比改版前增加5万多份,广告也大量增加。

主题体验市场

回到体验经济,美国学者提出“高峰体验”或“高潮体验”,感觉是“flow”,译成汉语,就是“畅”或“爽”——就是让你觉得爽!越爽,体验的质量越高。那么,就需要让体验集中,有明确的主题统领。由此产生以下几种值得大力开发的主题体验市场。

——主题场所。主题公园、文化遗迹是最突出的形式。但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大型场所之外,主题体验越来越渗入各种细微的地方。近来兴起一个新词——第三地,指除家庭和办公室之外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多为酒吧、茶楼、咖啡馆、私人俱乐部等等。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倾向于“三分”,时间分为:工作、休息、生活;关系分为:家人、同事、朋友;相对地,人的活动场所也就分为家、办公室与第三地。各种第三地如果有精彩主题统领,让设置、活动、人员、服务通通为深化主题服务,就容易给顾客带来独此一家的深刻体验。上海的“老电影咖啡馆”,就集中放映久经岁月磨洗的经典影片。美国有个运动酒吧,主题是“欢呼永不停息的地方”,电视机不是播放一项比赛,而是300台电视机同时播放各种不同的比赛,不时有欢呼声响起,给运动迷极大的满足。

——主题活动。成都国际熊猫节、都江堰放水节、广元保保节、各地春节的庙会……都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当地居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海内外游人。比较起来,主题场所是固定的,它只能靠特色或品牌来吸引顾客;主题活动更加灵活,只要找到一个好由头,也就是体验主题,那就随时随地都可举办。据统计,2004年成都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26项,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又有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现代文化活动。甚至,主题活动更值得开发处还在活动中套活动,如2005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主会场之外,还有“分会场:川西美食新奇乐”;“食游专车:美食一日游”;“封灶过节:一卡通吃遍全城”;“一元通吃羊西名店菜”;狂吃辣椒的“辣王争霸赛”等等,也就是在总主题体验中再开发分主题体验。

——主题旅游。有人预言,目前盛行的观光旅游为主最终会让位于体验旅游为主,因为观光旅游的一大缺陷是人们很少重来,体验旅游因为主题不同,更可能吸引游客来再次体验。四川在开发体验旅游方面得天独厚。首先,川西地区浓缩了中国西部美景之精华,加上独特的高原风情、多民族文化、适宜驾车的地形交通环境,成为自驾车出游的精品路线。其次,成都私家车超过100万辆,有一批热衷自驾游的旅客。2005年国庆黄金周,据市假日办不完全统计,结伴自驾出游阿坝、甘孜以及凉山地区者超过10万辆私家车,近100万人次,创历次黄金周之最。主客观条件都具备了,《华西都市报》2005年国庆节后及时推出了“打造川西自驾黄金走廊系列报道”,众人纷纷出主意,如建自驾游服务中心、多建修车点、办保险、规范市场等等,都对;但还要在这些硬件之外,高度重视软件,即如何策划主题体验,让每一次自驾游成为不同的新鲜体验。目前,自驾旅游者最多的还是成都和重庆,体验旅游策划好了,沿海甚至境外的自驾旅游者都会前来。

说了这么多主题体验,引两段论述来结束它吧。一是美国社会学教授马克·特迪内总结的十大体验主题,分别是:地位、身份/热带天堂/荒芜西部/古典文明/乡愁/阿拉伯狂想/都市情调/堡垒建筑与警戒/现代主义与进步/无法展现的展现(例如:越南战争军人纪念碑)。特迪内认为,这些主题在营造体验环境中意义重大。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伯恩德·施密特等提出的体验主题的九个来源领域,分别是:历史/宗教/时尚/政治/心理学/哲学/实体世界/大众文化/艺术。⑦十大主题比较实,来源领域比较虚,但是,实的主题放入虚的来源,像把荒芜西部与历史、宗教、哲学等等融为一体,能大大深化与拓展体验。当然,理论总是灰色的,所有这些区分都只是相对的、大体的,不可以作为公式刻板以求。并不是任何体验都可以纳入“十大”或“九个”之中,有的可能是几者的结合,有的可能是介乎两者之间,如此等等,理论的种种分析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束缚实务操作。并且,不管区划得如何清楚,最后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将特定的场所、活动、旅游配上合适的主题?

县域市场

它目前是相当不发达,但要回忆那个推销鞋的经典故事,一个推销员说,“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没有市场”;另一个推销员说,“这里没有一个人穿鞋,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他们的脚较小,必须重新设计我们的鞋……”即必须寻找开发潜在市场的合适方式。

什么方式呢?又要回到发展极和二元结构。四川有发展极,各地市州也有。抓住发展极这个纲,好多市场开发是相通的,各地市州因地制宜,照样可以开发某些夜间、假日及主题体验市场。但是,县域就不同了,它属于二元结构的另一元。县域市场与地市州市场有个重要区别,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却一般不是文化中心。县人进城,主要是从事政治、经济活动,而不是文化消费。⑧因而,在县城开发夜间、假日及主题体验市场效益不大,县域的富矿在外需和乡镇。

——外需市场。各县都可以举出一些文化资源,首先要积极开发那些满足县外消费者的资源,因为县内市场小,消费总量低。这就要求密切关注发达地区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既然有回波效应,那就大力鼓励当地企业“走出去”。德阳市杂技团演出到了北京、广州、日本、俄罗斯……经营收入在国内民营杂技业中名列第一,其前身只是资阳县的一家个体“背篼”马戏班,两代7个民间艺人,靠几百元起家。对一些基础良好又外需强劲的特色资源,当地要积极扶持它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开拓外向型市场。另一方面,既然有扩散效应,那就考虑如何把发达地区已经培育好的消费者“引进来”。什邡市开发“西部惊奇欢乐谷”,大英县开发“中国死海”,都是瞄准发达地区已经存在的消费需求,开发本地资源异中有同地满足。又因为这是面对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它使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瓶颈——“资金”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什邡的“欢乐谷”吸引了万贯集团等近5亿的投资,大英的“死海”前期引进了民间资金10亿,目前又与新加坡宏景集团签订了投资2亿人民币的协议,联合开发盐疗保健项目。

——乡镇市场。瞄准外需之外,也得积极拉动乡镇这个内需。确实,内需目前还相当有限,但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基本涵义就是有消费欲望,有支付能力。四川好多县往往有历史形成的文化资源或市场,只以眉山市为例,较着名的就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县)、“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丹棱县)、“四川诗书画之乡”(东坡区)、“四川民间艺术之乡”(洪雅县)和“长寿之乡”(彭山县)。它们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就容易因势利导推动交易,如蓬溪县热爱书法成风,有各种民间活动,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该县在县城街道实施店招、店牌、路牌和广告书法化工程,许多门面店铺用上了当地书法家的作品。这既是文化建设,也是扩大内需,逐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培育当地的文化企业。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简述的20个字中,就有“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它们都涉及到文化。可以预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乡镇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看东部的实例,在越剧之乡嵊州,这个县级市就有常年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各类民间职业越剧团近百个。该市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口,就有近200人靠越剧演出为生,全村最多可组成7个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演出收入在50万元以上。从发展趋势看,东部的今天就是西部的明天,这是很令人振奋的。

三、开发市场四步曲

看准市场并不等于占领市场。成都的“5元电影风暴”震动全国,本地也欢声云集。按理说,它兼具了夜间、假日、主题体验这几大市场的因素——它们之间本来就是兼容关系——但是,5元电影最终成为“不完美风暴”,气得发起人赵国庆从此以光头示人……为尽量减少后来者的“剃光头”,我们还需要开发市场的工具。

除了以前行之有效的手段,最新的还必须重视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2005年提出的“四步运作框架”,问四个问题挑战现有的商业模式:

哪些被产业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当被减少到产业标准以下?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当被增加到产业标准以上?

哪些产业从未有过的元素需要创造?

——剔除。这个问题迫使你关注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产业因素,由于买方偏好的变化,它们可能不再有价值,或大大减少了价值。回到成都“5元电影风暴”,观众蜂拥而至,证明市场是存在的,失败的关键在于它自己的成本降不下来!基本原因则是它仍在市区的大电影院放映。如果比较一下20世纪早期美国戴维斯的“五分钱影院”,后者是将影院设在房租低廉的工人区;只提供最基本的设备:板凳和银幕;重点在放映量和规模,从早上8点开张连续放映至深夜,每天接待约7000位观众。它准确定位于低收入的目标顾客,剔除设备、变更地点和扩大规模,才能把票价控制在5分钱还能够赢利!

——减少。这迫使你关注现有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为攀比和打败竞争对手,所提供超过顾客所需要的,徒然增加成本。在全国一片“厚报”声中,2005年的《华西都市报》在短期变厚后——一度达到每日对开60版,决定不再追逐厚报。其实,据多种读者调查,当代城市读者的有效读报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就决定了没有办厚报的必要,它成为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

——增加。给消费者锦上添花的惊喜。对手提供N,你总是N+1,你就总能走在对手前面。除了这个一般原因,还有特殊原因,即娱乐、体验比一般物品更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第二次不如第一次,第三次乐趣更少。有句讥讽好莱坞演员的幽默:“你只是和上一部电影中一样好。”这不行,文化商品必须经常创新,也即增加新鲜体验才能赢得市场。这也部分解释了那些最初轰动最终办不下去的项目,像成都的“世界乐园”,上海的“美国梦幻乐园”,内容从一而终,没有增加新魅力——“你只是和几年前一样好!”

——创造。看消费者还有哪些需求没有满足,雪中送炭。尤其是开发新市场,要从他择产业抢夺非顾客,没有新创造几乎不可能。大英县的“中国死海”被称为“奇迹”,它是有3000米的地下古盐湖资源,但如果不命名为“中国死海”,不按“死海”的理念来开发,那仍是死资源。现在的开发,是巧妙搭了举世闻名的“死海”的便车,让久闻死海之名被勾起欲望的消费者,就来看看“中国”的死海。因而,它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的门票收入连续两年居全省旅游景点的第一位。

❸ reverse culture shock 什么意思

“reverse culture shock”中文意思是“逆向文化冲击”或者“重返本文化休克”。当一个人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经历了文化休克,适应了异国文化后,当其回到祖国后,出现对自己本国文化有不适应的症状,这就是“Reverse Culture Shock"。
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了。尤其那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中国已经不是他们眼中熟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感到落伍了。
2. 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国外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和谐和相抵触。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海归”造成心里压力。
3.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使“海归”在异国文化里的经验在本文化里不灵验。会在本文化里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其中

reverse[英][rɪˈvɜ:s][美][rɪˈvɜ:rs]
vt.& vi.(使)反转; (使)颠倒; 掉换,交换; [法]撤消,推翻;
vi.倒退; [桥牌]逆叫;
adj.反面的; 颠倒的; 倒开的; [生]倒卷的;
n.倒转,反向; [机]回动; 倒退; 失败;

culture shock
[英][ˈkʌltʃə ʃɔk][美][ˈkʌltʃɚ ʃɑk]
n.文化冲击

❹ 什么是文化逆流现象

文化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并且影响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电影大片出口到中国,称为free-flow of information,即文化顺流。反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流向发达国家称之为contra-flow of information, 即文化逆流,例如巴西电视剧出口美国欧洲,或者印度宝莱坞电影出口欧美。

❺ 逆主流文化是什么

逆主流文化其实跟非主流文化很像。就像韩寒,郭敬明等等年轻作家,他们就形成了一股非主流文化。其实相对于主流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❻ 代际文化消费是什么意思

代际文化消费的意思是两代人之间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代际的意思是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而文化消费的意思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所以意思是两代人之间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

❼ 文化被过度消费什么意思

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文化被过度消费是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的意思。文化过度消费,是指不符合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且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其破坏个人品格和社会风气,浪费资源。

❽ 逆文化迁移名词解释

逆文化迁移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❾ 文化消费是什么意思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比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此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9)逆文化消费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更是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发力的方向。

文化消费则是指微观层面的文化服务,既包括文化内容消费,又包括文化设施消费,同时又融合于教育、科技、体育等公共领域服务类消费。此类靠政府主导,以满足服务对象基本文化消费需求,属于文化事业保障行为,参与消费的对象属无偿消费行为。

❿ 文化消费主张是什么意思

消费形式更加多样,愿意尝试全新形态的衍生品。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文化消费主张是消费形式更加多样,愿意尝试全新形态的衍生品的意思,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

阅读全文

与逆文化消费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