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本土化
文化本土化,就是需要把本民族的文化与时尚的文化融合为一体,使得国人可以接受,并且把本民族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❷ 教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建构教室文化
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着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条件并符合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觉、自主、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从2007年我园着手市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索》研究,我们江安县幼儿园地处农村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乡土材料,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长江之滨”、“橙竹之乡”、“中国戏剧之摇篮”等美称,幼儿可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与营养,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领略、体验作为小县城孩子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的价值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外,由于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直观而具体的,与幼儿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极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在园内外的教育环境相互渗透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与激动,这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建一个个、充分渗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创索,这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几年来 ,老师们对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区域活动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和感受风、雪、雨、雷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着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幼儿园要不断挖掘附近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可锻炼因素,进行愉悦的户外区域活动。几年来,我们带孩子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各种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艺厂等,例如:带孩子们“徒步”到长江边,宽阔的沙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地,江边的鹅卵石、河沙、路边的旧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垒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间房、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其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园,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孩子们在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去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天然活动区域在我们幼儿园周围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畅快、自由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幼儿与大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性逐步提升、运动热情更加高涨,感受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充实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另外,《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破了以前把孩子“关”在幼儿园甚至“关”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节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时摘夏橙,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地活动,在攀爬、钻、跑、跳、投、平衡等运动中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具有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体会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纯真朴素的区域活动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杜威曾经说过:“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戏剧—橙乡小舞台”“民俗一条街”“农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条街”“竹艺空间”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乡小吃”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黄粑”、“红桥猪儿粑”、“竹筒饭”等等,在活动中津津有味地品尝家乡的美味小吃。在“国立剧专”中,幼儿从带来了在家里和爸妈一起收集的有关“国立剧专”的成立、为啥如何迁搬到我们江安,以及在此培养出的一些着名人物等等资料,再加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到“国立剧专陈列馆”亲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识经验,和老师共同创建了此活动区,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课程。如每年春天我们幼儿园都组织“亲子春游活动”,家长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动中教会他们对自然的知识;秋天组织“亲子登山活动”;还不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的编织区教孩子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等;邀请会竹雕工艺的家长到幼儿园“竹工艺区”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邀请爱好收藏奇石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奇石文化。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使家园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基本模式,构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名为《娃娃游江安》系列园本课程。区域游戏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1.从材料上去渗透本土文化 活动区围绕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及孩子的关注点和最近发展情况来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题《美丽的夕佳山》中我们创设了: 活 动 区 语言区 1、夕佳山民居画册、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民俗图书、VCD、谜语书等。 2、白鹭的各种图片资料。 美工区 1、投放麦杆、竹蔑、小树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纸学剪窗花。 3、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 。 建构区 提供各种纸箱、纸盒、积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儿建构造型。 表演区 1、 提供自制的服饰、彩带、鼓,进行表演。 2、 提供各类戏曲音乐及面具、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 探索区 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 2.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 为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废旧材料设计创设了“奇石馆”、“好吃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夕佳山”、“国立剧专”等蕴涵江安本土文化内容的区域。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
❸ 文化交流时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本土文化程度的权衡
吸取精华,弃之糟粕,不断融合。
文化交流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也是在不断的交流,这样就产生了文化的碰撞,也是进行了文化的交流。
比如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这些都是先进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健康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危害,我们应该抵制这些,当然,我们也会产生一些民族文化的碰撞,这个时候自己应该信仰哪种文化的方式,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遵从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因为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文化的不同,但是这些文化更多的是适合当地人的,当传播的时候,自己发现自己不了解这些文化的时候还是遵循自己的文化。
当然,自己发现其它文化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也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国家法律的要求之下,这样的学习才是合理的。文化交流中也不要忘记宣传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做的,宣传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打造我们的文化强国,推动国家的进步。
❹ 如何开发利用贵州本土文化,提升贵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贵州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厚资源,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推广到世界各地。在政策扶持和人才培育之下,涌现了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力作,各级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大,文化扶贫的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五年,贵州如何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
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是贵州发展的自身需要。贵州的发展需要文化自信,更要以文化自信提振发展自信。今后五年,贵州就是要全面提升文化自信,营造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关键要从7个方面入手:在做强文化引领中提升文化自信,要立足于用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用精品力作讴歌劳动人民,用人文精神激发奋斗热情,做强文化引领;在做强文化特色中提升文化自信,紧扣贵州文化中“多”与“和”的特点,以人文精神为凝聚,做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努力形成民族情、红色心、绿色衣、传统根的多彩贵州文化体系;在做强文化精品中提升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争取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项目立项和资助资金取得新突破,推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叫好又上座的文化艺术精品;在做强文化服务中提升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抓好文化硬件和文化软件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做强文化产业中提升文化自信,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全面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在做强文化融合中提升文化自信,推进大文化与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大旅游的战略对接和深度融合,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挥文化引领力;在做强文化传播中提升文化自信,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推动贵州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出贵州好声音。
2017年,贵州省文化厅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从不同的切入点和对接口分别谋划了未来三年、四年、五年全省的文化工作。《贵州省文化厅文化扶贫行动计划(2017-2019)》,针对决胜脱贫攻坚这个目标,从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四个方面制定文化扶贫的路线图。这是底线,必将推进文化扶贫。在实现文化小康的中线方面,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要针对同步全面小康这个目标,制定了“十大行动”、“十大品牌”的文化小康路线图。在高线的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则出台了《贵州省文化厅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方案》,主要针对多彩贵州新未来这个目标,制定了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路线图。
下半年,文化系统将扎实做好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美术馆开馆,贵州省图书馆评估定级、贵州省非遗博览馆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广场项目。举办好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黔陕冀庆祝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举办2017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高峰论坛、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创作“双百”工程展、“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专题展等,举行2017上海国际艺术节贵州文化周、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发出贵州好声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好、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❺ 如何看待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
文化交流如今是世界各国之间日益重视的交流方式,是各个国家软实力的比拼。所以在这种文化大交流下,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成为两大趋势。有人觉得文化应该多元,有人觉得文化应该本土,那么作为一个有些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们该以包容理解、合理分析和区别采纳的姿态看待这两种现象。
三、区别采纳这两种现象对于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我们都不能一棒子打死,只选择一种方式对待世界文化。因为世界文化是复杂多变的,有可能如今可以多元化的发展在以后就可以本土化,也有在本土化之后再形成多元化的交流。所以,对于这两种现象更多的是看成两种手段,要在不同的文化上作用起来就可以了。最后,无论是哪一种现象,都是尝试着接受文化的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❻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
在教育国际化倾向不断深入的今天,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与孩子渐行渐远。在当前形式下,如何弘扬本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使之熟悉、知晓、热爱本土传统文化,将来能以一己之力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是当前教育值得关注的话题。 孩子们可透过历史及风情故事来体验和探究历史和现在、民风和乡俗、战争和英雄、勤劳与发展、风土和建筑、饮食和习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趣内容。孩子们可透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本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 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应体现大文化教育原则。客家文化只是我国广博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小小分支,幼儿是在祖国的社会大环境下发展的,在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的同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向孩子灌输“民俗的即是民族的,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文化观念,并根据时代对幼儿发展的要求,将本土文化溶入到广博的祖国大文化教育中,避免将客家文化孤立于民族文化教育之外。 其次,应体现生活性原则。幼儿的学习动力是以兴趣为基础的,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客家”主题教育活动,应以当地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验来感知客家文化的内涵,如,为了让孩子了解客家美食,我们可以让大班的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亲手制作客家菜,并邀请小中的弟弟妹妹前来品尝。 最后,在课程的设计上,应体现幼儿整体性发展的原则。在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各个教育内容之间应“相互渗透”。如在了解客家围这一文化特征时,首先带幼儿观察客家围,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客家围的发展背景,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充分讲述观察的结果,并通过再创造的形式设计出新的客家围,体现孩子的创造性及动手能力。又如,在让幼儿了解客家饮食文化时,让幼儿了解食物的特点、营养及保健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体现健康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