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兼容和谐的特征,其文化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影响,使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主观人文环境因素的发展相互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由于云南本身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山高峡深的地形导致其交通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并不发达,对外界的联系早期并不充分。因此当时的地方民族文化呈现出一定的边缘化。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同时,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在后期,随着中原汉文化的崛起,汉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随着人口迁移,贸易以及俘虏等流入,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因为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南诏大理国中后期也颇为频繁,在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青铜文化各个领域二者都有充分交流,同时,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同化,而是相互补充,融合发展,也因为汉文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思想观念,也促进了云南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给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活力。总而言之,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文化的互补融合发展,给南诏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活力,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而南诏大理国的汉文化冲击更是使文化交流加深,给云南后世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云南地方与中原各地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云南文化历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② 《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9月施行,其中有哪些内容呢有何意义
这个条例包括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监督等内容,意义是能更好建设公共文化。
一般来说,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这一条例提出,就是当地从政策上给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保证,这种政策不但给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个条例有这些意义:首先该条例为公共文化提供了保障,其次该条例为公共文化发展起到了监管作用,最后该条例使文化活动正规化。以下将详细解释:
第三、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9月实行,意义是使得文化活动正规化:地区性公共文化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类活动,如宣传活动,各种文化界赠与活动,该条例就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正规流程和标准,使其正规化。
③ 云南有些什么地方文化
民族戏剧。如:云南花灯、彝族花灯、滇戏、关索戏、端公戏、白剧、彝剧、傣剧、壮剧、彝族花灯、吹吹腔、大词戏、赞哈剧、傩戏、香通戏、梓潼戏、苗剧、佤族清戏、皮影戏。这些地方、民族戏剧绝大多数都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
④ 云南名族风情文化有哪些
云南有23个少数民族,可以去昆明民族村去体验,23个少数民族寨都有
⑤ 云南的“桥头堡”战略的民族文化强省具体是指
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的文化视角实现云南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文化繁荣的“云南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十一五”时期的云南文化建设,直指全省城乡百姓对文化朴素而热切的期盼。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云南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文化环境优良、文化名人集聚、文化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兴旺的文化繁荣发展大格局正在完善。
⑥ 云南大学洋浦校区的校区文化建设
洋浦校区建设之初,学校就充分考虑了校区环境与本部厚重历史积蕴的文化传承,大量移植了本部的文化符号。这一点,在洋浦校区建筑设计、建筑和道路命名工作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如校区国旗台前重大礼仪时使用的怀旧广场即嵌有云南大学建校早期的地图图案;借用校本部原有的梓苑、仰止楼、四合院;洋浦校区一山一湖则分别命名为“至公山”和“会泽湖”,以彰显“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校区主要教学区命名为“致知楼”、“力行楼”,源于校训“自尊、致知、正义、力行”;校区主要道路则以云大着名老校长的名或号命名,如庆来大道(熊庆来)、雨苍路(董泽)、广田路(李广田)等;辅路则以云大历史上着名教授名字命名,如文典路等。这些建筑、道路及景观、景点,移植并延续了传统的云南大学文化,让师生感受到云大特有的文化氛围。 另外,为了在初建的新校区培植新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以洋浦校区管委会学生工作办公室和校团委为主体,各管理部门支持配合,在校区举办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一、科技之光、艺术之韵、东陆之思、文化之星系列文化活动;二、重大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三、运动会及各种球类、棋牌、健美操比赛;四、每周两次邀请着名专家、学者到洋浦校区进行定期的洋浦讲坛学术讲座活动;五、发挥校区宣传栏、广播台的宣传作用进行思想引导和新闻传播;六、积极引导60多个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七、以洋浦校区网站、学生园区工作站网站、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网站、团委团学网站等为平台,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进网络”;八、校区还利用每周播放露天电影、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园区文化活动等方式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对营造良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⑦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你知多少
多民族、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貌一起构成了 云南文化 的基础,三者之间差异最好的就体现在了他们的建筑风格上面了,为了应对不同的气候和地貌应运而生的不同建筑结构,饱含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独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宜人生存的气候条件,大自然赋予了云南永恒的魅力。云南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不少的历史传说和居住习俗。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当浓烈的“居”色彩,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该民族的建筑文化,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所世代沿袭的居住方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和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植根云南这块丰富的沃土,具有云南地域和民族特色。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建筑构成了让世界为之一亮的最美云南符号元素。
云南有着25个少数民族,说到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时,在吃喝之外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那些少数民族的独特建筑。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当你走近它时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扣人心弦、回味悠长。
西双版纳竹楼倩影
住在竹楼里心情是那么愉悦,闻着竹子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听着在竹楼行走时嘎吱嘎吱的清脆声,如果遇到下雨天,在竹楼里看着雨水从两旁水帘式的流下,此时的心境和感受就会瞬间进入唐代诗人李嘉佑的诗境“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阑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到过西双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茂密的热带雨林以及那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情归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大都选用木料,极其华贵,千姿百态,特别是木料的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在大理不仅仅感受着美景、美食,还有一种很深层次的感觉就是让你每当一看到大理白族民居的厚重感,就立刻情不自禁的想要融入大理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息中。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土掌房
如果你到过元江,没住过哈尼族的土掌房,那会是一大遗憾。元江哈尼族民居土掌房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在土基墙或土夯墙上搭木楞,木楞上盖柴草,柴草上铺一层泥土,捶实抹平,构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哈尼族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我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保护原生建筑的重要性。提到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果少了保护少数民族的原生建筑,那文化必有残缺之处。
⑧ 谁可以告诉我云南文化有哪些特点
云南,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丹增专访
2004年4月,着名舞蹈家杨丽萍担纲艺术总监的大型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在北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南的缤纷“映像”于是进入我们的关注视野。《文化月刊》专题部记者对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同志进行了独家专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丹增同志向我们展现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掘的巨大前景,以及云南省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远见卓识。
云南民族间文化的多样性
记者: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丹增:云南是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云南同时是歌舞的海洋,文学的殿堂。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包括汉族在内有26个民族世居在云南,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所独有的。其次,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自治州,自治县最多的省份,这就构成了悠久而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而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其文化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同民族在民族语言文化、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文化、民族习俗与风俗文化领域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在云南由于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很多“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例如,藏族在云南拥有约10多万人口,但是靠近西藏的滇西北与滇中部的香格里拉县,所居住的藏族群众就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居住于云南丽江的藏族,居住于迪庆的藏族以及奔子兰的藏族之间在服装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化的文化特征。云南的很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景象,这进一步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
记者: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这方面,云南省政府是怎样去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
丹增:现在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在某些边远地区,不少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舞蹈,云南的舞蹈种类有几千种,大约5000多个舞蹈的类型,但是现在有很多的舞蹈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有的舞蹈也只有在极少数的村庄里有两三个人会跳,而且这些人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这种舞蹈的形式可以说就从世界上消失了。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习俗、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进行抢救。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抢救和继承问题。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都有一批关于民族民间文化集成的机构,云南省文化厅也专门成立了继承小组。但是仅仅继承下来还不够,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成果还可以发展,还可以被利用,使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与轰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套舞蹈继承了即将消亡的一些民族舞蹈的精华并将其汇集在了一起,甚至对于某些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杨丽萍听说过的,有点滴记忆的,能够模仿的,她也将这些舞蹈的表现形式汇集下来。现在看,为什么受到这样大的震撼和欢迎,就是因为这台舞蹈继承了民族的舞蹈。舞蹈是一个肢体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仅靠舞蹈家关起门来,用思维编造来编舞,不可能受到这样大的欢迎。
记者:政府如何保证传统文化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不调色不失传不被人们改换?
丹增:除了民间出资保护、发掘传统文化以外,政府要投资进行保护,今年预计投入3000多万元,利用政府的研究机构,政府的文艺表演团体,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我们有政策和标准,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经济政策》和《云南省文化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对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样的才能够上演和继承,有文化产业的评估体系作为参照。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能糟蹋民间民族文化,云南有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条例。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角色职能
记者:云南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了很成型的经验,今年还会在云南做什么样的事情来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产业化的优势?
丹增:现在云南有这样几个重大的项目。第一,是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从2003年11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建设了3个影视拍摄基地,今年预计将建设5个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影视拍摄基地全部是基于民间资本运作的。另外,云南正在大理地区建设一座西南部地区最大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基地,主要经营少数民族的银器制品,总投资为5至6亿元人民币,这也是民营企业在运作。第三,继北京、上海后,云南将要建设一座全国第三大的文物拍卖基地。其他文化产业的项目还包括:在云南红河州将筹建一座民族服饰工艺品的加工基地:腾冲建立一个腾冲文化旅游基地,在香格里拉建设文化基地,其中将包括藏族文化交流,藏族舞蹈的表演等项目,目前法国人已经在那里开办了几座酒店,并将藏族的马厩改造成为非常古朴的喝茶、喝咖啡的地方,生意很好。
记者: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企业的发展是利用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引导多一些?政府与企业应该做什么工作?艺术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工作?在文化的发掘方面,这三方的角色、职能是什么?
丹增:我认为第一位的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很重要的就是制定政策,完善政策,要制定一个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利的、宽松的政策环境。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没有过多的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免税、减税等方式的扶持之后,从表面上看,政府的投资不多,但是扩大了大量的就业,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群众是有利的。在3至5年后,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占到云南GDP的8%至10%,这样就有望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我们把握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政府管导向,管方向。政府不允许文艺工作者做的,政府就要明确,除了不允许做的都可以做。在去年“非典”前,我们就听说了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当时我听说这台舞蹈几乎没有办法进行演出了。原因在于:第一是“非典”的影响,其次是投入较大,运作非常困难,还有就是对这台舞蹈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支持的,我带着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领导审查后,我认为什么叫做艺术?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什么叫做舞蹈?这就是真正的舞蹈。我认为这是一台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永恒的舞蹈,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这些舞蹈的表现方式与形式,由杨丽萍本人自己来确定,我们免于审查。
记者:云南省政府如何引导艺术工作者走入民间走入传统文化?我们听说云南省政府对深入到民间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资助,目前的状况如何?
丹增:我们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最近云南出了一本书叫做《水乳大地》,是云南一位汉族作家创作的,这个作品主要反映在滇藏结合部,澜沧江峡谷的藏族,纳西族交界的地带,藏传佛教与基督教的发展、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作者在那个地方前后生活了3年。作品问世后,今年的1月28日第一次出版就销售了一万册,第二次出版销售了三万册,现在已经脱销了,现在又在第三次出版。最近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大家都认为这是继《尘埃落定》后的又一部描写藏民族的优秀作品,甚至有一位知名学者将这部作品与《百年孤独》相比较。试想,如果该书的作者不利用3年深入生活,关在房子里创作的话,这部作品是不可能有的。
现在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太少了,长期积淀于民间的作品很多,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可以作为欣赏的作品却太少了。为了繁荣云南的艺术创作,云南在2003年投资了50万元,用于作者下乡,深入生活的差旅费。文艺工作者只要深入生活到老百姓中间去,往返的出差费用,在当地的住宿费用,吃饭费用,甚至采访别人的费用全部报销。今年,我们将这个预算增加到了150万。对于创作题材,我们不做要求干涉作者创作,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创作自由。
记者:我的父辈是通过《阿诗玛》、《五朵金花》等文学作品认识和了解云南的,这也能够看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对于云南对外推广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够从作家的笔下找到与当年《阿诗玛》、《五朵金花》一样有影响力的作品吗?在这个层面上,云南省委、中国作家协会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丹增: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个5人创作小组,包括我本人在内,有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黄尧,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云南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陶春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教授王四代。2003年,我们在佤族地区生活了20多天,现在他们四个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两个多月,我们计划拍摄一部类似于《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歌舞故事片,现在剧本已经完成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记者:云南如何看待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在云南目前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丹增:旅游的种类很多,如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和探险旅游等,但是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所谓的旅游就是观光,几百年前的徐霞客、马可•波罗的旅游实际上是在欣赏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在李白、杜甫时期,他们走遍了中国是在看文化。今天人们的旅游就是在看两种内容——生态、文化。如果一个地方既有文化又有生态,这就是最佳的旅游基地。丽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丽江的旅游人口最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也需要有生态。所以我们向国外推荐文化就是推荐旅游,这次《云南映象》在北京的演出就是在为云南做旅游的广告,吸引更多的人来云南。《云南映象》面向海外巡演的第一站可能会在法国,现在已经接到40多个国家的演出邀请,这是面向世界推广云南的好机会。2003年度,前往云南的旅游人数为5000万人左右,其中多数是国内游客,国外的游客仅有100多万人,我们的目标是主要吸引国外的游客来云南欣赏这里独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记者:发展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这方面云南是如何进行协调发展的?
丹增: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旅游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旅游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产生了威胁,很多人文性的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太多,对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贯彻文物保护条例,对于文物古迹、文化景点这类地方的旅游者人数进行限制,合理的发挥文化古迹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观光缆车这类破坏景点人文价值的建设项目是绝对不允许的。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记者:作为文化大省,未来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云南什么时候才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何进行协调发展?
丹增:云南现在的定位是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是两个概念,文化大省是从资源角度上讲的,文化资源丰富就是文化大省,而文化强省是指文化产业,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就成为文化强省。现在,我们不敢说云南是文化强省,但云南绝对已经是文化大省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03年度,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占云南省的GDP估计在2%左右。按照现在制定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今年的增长率将接近6%,明年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可能达到8%。我希望云南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8.8%左右。与经济发展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如果以11%-12%的发展速度来增长的话,文化的根源将要受到威胁和破坏。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所以目前云南的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发展。
⑨ 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战略措施是什么
具体请参阅《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四、保障措施和实施对策 24.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行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的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人大、政协督促推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党政各职能部门要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同时,建立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各地州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25.加强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会议、奖励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把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十五”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在年度计划中提出具体的分解目标、任务和措施,年终总结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表彰奖励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奖励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艺术作品。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传承人进行命名,对各种艺术门类杰出人才授予称号。 26.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制定《云南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条例》,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19跖]37号文件精神,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给予特殊倾斜。省里已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十五”期间继续执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产相对丰富的地区,要从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文物保护;城市新建小区要按建筑造价的一定比例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设立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两馆二站”建设专项资金,各级政府也要配套一定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文化站修扩建问题。设立文化精品创作扶持资金,扶持省内外文化工作者围绕云南题材的精晶创作。 27.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每年的文化投入根据财政状况作相应增加;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引导信贷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对有潜力、有效益项目的贷款额度,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吸引国际金融资金投入我省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办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以政府支持、社会赞助的方式建立并壮大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吸收利用社会资金成立云南文化投资公司、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等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发行民族文化彩票,鼓励支持文化产业集团上市。充分运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力量对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 2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政府主要实行以政策指导、法规约束、信息服务、检查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把部分微观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赋予行业组织,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行业组织的微观管理有机结合。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改革,制定政策促进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向产业实体转化;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规范文化产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体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全新的现代管理模式,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9.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资本为纽带、政府宏观调控、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采取政策措施,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促进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各级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促进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中介代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文化经纪人、独立制片人制度和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 30.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民族文化队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族文化队伍;造就一支事业心强、有真才实学的民族文化创作和研究队伍;造就一支善经营、懂管理、守法纪的文化企业家和经营者队伍。制定《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人才培养规划》,指导全省文化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同时,广开渠道,引才纳贤。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重点院系、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立民族文化大省人才培养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办民族民间传习馆(班),促进特殊文化人才的成长;保护好高龄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中青年文化传承人。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职称、人事、工资、福利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作用。培育文化人才市场,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人才,使用人才。 31.加强民族文化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建立和完善民族文化研究体系,建立全省民族文化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民族文化信息库,强化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大民族文化科研经费投入,保证各项研究工作高质量展开。成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科学决策服务。 32.加强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法规和条例,重点是制定和完善文化资源、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制定和实施文化领域的有关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各种法规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有关法规制度。认真贯彻《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文化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育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自觉性。建立文化市场执法责任制度,建立·—支高素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3.切实加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本《纲要》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制定本地方、本部门的有关规划和措施。各级各种新闻媒体要加大有关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容的宣传力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变成全省人民的具体实践,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