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遗址文化层可分为几层
文化层分为七层。
第一层:为扰乱层(耕土层)。土色灰黄,土质疏松,包含有各个时代的陶片。
第二层:春秋战国文化层。灰色土,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筒板瓦片和少部分春秋时期的细把豆、灰陶盆等。
第三、四层:为商代文化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绳纹居多,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层。
第五层:为早商文化层。土色较花,土质细密。出土器物有蛋形瓮等。
第六、七层:为龙山文化层。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方格纹、篮纹为主。器形有夹砂罐、钵、小平底碗等。 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什么是文化层
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
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
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3. 古人类文化
1. 古文化及其记录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物质财富,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古文化(ancient culture)就是指古人类在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这种古文化通常是通过古人类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如石器(stone artifact)、骨器(bone artifact)、角器(antler artifact)、陶器(pottery)等,或者遗址表现出来的。
在记录古人类文化的遗物中,石器、骨器和角器最为常见,其中石器在人类历史中使用的时间最长和最广泛。石器是指经人类加工并使用的石制工具。如果是用动物的骨骼制成的工具就称骨器,角器是用动物的角加工而成的。
石器的制做通常要经过两道工序: 一是打片,二是修理。所谓的打片就是从一个砾石上打下石片。打下的石片还不规整,不宜直接当工具使用,还要经过第二道修理工序。通过修理把石片或石核制作成特种用途的工具。这样一件石器就制作成了。
根据石器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制作石器的工具,如石锤和石砧(图 9-25);第二类是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镞等(图9-25),这类石器非常复杂,变化也多,是研究古人类文化最主要的材料。
图 9-25 中国猿人使用的几种石器类型(选自裴文中等,1985)
2. 人类文化期的划分及其特点
文化层(cultural layer)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有时一个地点只有一个文化层,有时有几个文化层,如中国猿人遗址就有上、下两个文化层。
文化遗址(cultural site)是指含有古人类活动遗存物的地址。古人类的遗存物有很多种类型,如前面说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铜器等,灰烬、岩画、建筑等也是遗存物。多数遗存物是保存在沉积层中,但也有不是保存在沉积层中的,如岩画。
文化期(cultural age)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一个文化期可以包括多个文化遗址,而一个文化遗址有可能包含了几个文化期。如在一个文化遗址中,可能即有旧石器文化(Palaeolithic culture),又有新石器文化(Neolithic culture),则这个文化遗址肯定包括了多个文化期; 如果几个遗址都具有相似的文化遗存,那么这几个遗址可能属于同一个文化期。
根据石器的文化特点,将古人类文化划分为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Age)、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Age)(或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表 9-7)。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最长的一个文化期,大约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持续到一万年前,包括了整个更新世。根据石器的特点,这个时期又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旧石器早期 从人类的开始到 0. 30MaB. P. ,跨越了二百多万年,相当于人类演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在非洲和欧洲,可分出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奥杜韦文化(Oldowan Cul- ture)是以坦桑尼亚奥杜韦河谷发现石器而命名的,但可向北分布到埃塞俄比亚的哈达,时代在 2. 5 ~1. 5MaB. P. ,相当能人生存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是石器原始,种类少,加工粗糙,无定形,石器尺寸大,一器多用,主要由砍砸器构成(图 9-26)。在中国没有发现这个时期的石器。阿舍利文化(Acheulean Culture)是以法国的 St. Acheul 地点命名的,时代在1. 50~0. 30MaB. P. 之间,在 1. 00Ma B. P. 前后达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在非洲和欧洲都有分布,如东非、南非、北非、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但在亚洲少见,不过近些年在广西百色、汉水流域发现了比较丰富的手斧。阿舍利文化是在奥杜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奥杜韦文化有继承性,最大的特色就是手斧文化(hand ax culture)。阿舍利的手斧制作非常精致,器形规整,形态多种(椭圆形、心形、亚心形),刃缘平齐,器身较薄,两面加工,加工技术高(图 9-26)。我国直立人阶段的文化属于这个时期,但不属于这种文化,而是一个特有的文化———小石器文化,以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为主(图 9-26)。
表 9-7 古人类文化期的划分及其对比
图 9-26 奥杜韦文化、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和 “北京人”文化石器特征(选自 Klein,1989; 裴文中等,1985)
旧石器中期 时代为 0. 30 ~0. 04MaB. P. ,相当于人类演化的早期智人阶段,在非洲和欧洲称为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 Culture)。尽管莫斯特文化是在阿舍利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明显的不同,以出现大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特征(图 9-26),而大型的两刃器———手斧减少。莫斯特工业生产的石器是向小型化发展的,而且制作相当精细,刃缘非常锐利,两面加工,尖状器有多种形态,如椭圆形、心形等。山西丁村文化属于这种类型。
旧石器晚期 时代为 0. 04 ~0. 01MaB. P. ,相当于人类演化的晚期智人阶段。在欧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 Culture)(34~27ka B. P. )、格拉维特文化(Gravet- tian Culture)(27~21ka B. P. )、梭鲁特文化(Soluterian Culture)(21~16. 5ka B. P. )和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 Culture)(16. 5~11ka B. P. )。这时期的文化继承了莫斯特文化的特点,小型石器进一步发展,大型石器减少。在早期石器加工精细,多为长条形和柳叶形,而在晚期石器退居次要的地位,骨器大量出现,而且加工也很精细,出现了各种鱼叉、鱼钩等(图 9-27)。山顶洞人的文化属于这个时期,出现了骨针和穿孔的贝壳、牙齿等。
图 9-27 旧石器晚期石器特征(选自 Carcia,1942; 李天元,1990)
(2)中石器时代
是一个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时期,因此有人把它划分出来,也有人把它归到旧石器时代,年代为 10 ~6kaB. P. 。这个时期石器的特色就是向 “细化”方向发展,石器的尺寸都比较小,因此也称细石器时代(Microlithic Age)。石器有斜方形、不等边三角形等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箭头、石刀等,尤以长薄的石叶最为突出。通常把石片、石镰镶嵌到木棒上使用。显示出这时期的经济模式———狩猎经济。打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与前也不同,以间接打片法和间接修理法为主。
(3)新石器时代
这是石器文化的最后一个时期,在石器制作上出现了磨制方法,所以石器经磨制后表面非常光滑,同时还出现了陶器,这是完全不同于旧石器和中石器的,能把松软的泥土制成坚硬的陶器,这是工业技术的一大进步。时代为 6 ~3ka B. P. 。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繁盛和发展时期,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表 9-8),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特点是有磨制的石斧、石镰、石铲、石刀、石臼等,以及黑陶和彩陶的陶盆、陶钵等。这种文化的变化显示了我国农业的开始。
表 9-8 黄河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期对比
4. 古代的地层为什么会在下面是什么原因
如果你指的古代地层是文化层的化还归考古管,但如果超过更新世,就该归古地质学家们管了,呵呵~
考古地层学上的的古地层主要是沉积形成的,因为古人在地面上生活由于生活在地表留下痕迹,如盖房留下的居住面,存放生活垃圾的灰坑等,日积月累形成了文化层。这一群古人生活结束后,后来的人又在他们所形成的文化层上继续生活,继续形成新的地层,所以地层的年代对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越早的地层越在下面。
5. 考古学上的文化层是如何形成的
地质运动
6. 文化的四个层面是指什么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6)古文化层是什么扩展阅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揭秘文化层堆积是什么意思 盘点那些常见的考古学术语
说到考古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考古研究对于历史的作用大家可想而知,但是最近在西安马腾空遗址又有新的发掘发现了,而且取得的成绩非常的丰硕,所以还是震惊了全世界的,话说在新闻报道中有提到什么“文化层堆积”,而且是堆积了6层,我是个门外汉,对这个词汇不了解,所以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吧!
揭秘文化层堆积
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
文化层的概念,可以说主要是一个文化的时间概念。它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不同阶段文化的比较中,看出文化的不同层次。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文化层。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层的比较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群体文化模式发展和演变的序列,特别是文化发展中经历的质的变化。同时,从中还可以看出一个群体文化发展的规律,它的普遍性和它的特异性,从而为群体文化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根据。如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各阶段上文化层面的研究,从中探索各个民族和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就将为我国今后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在分辨层次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扰乱层”,一种是“断层”。
所以文化层堆积也就是指的这个区域有超多文化层堆积在一起了,所以发掘和对历史的意义非常的重大了。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土冢——特指青铜时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来覆盖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埋葬尸体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这常见于多种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文字发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学——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8. 考古队说的文化层厚度指的是什么
有人类活动遗留物的覆盖层。
9. 古文化遗址的古文化遗址分类
成纪古城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沟河交汇处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呈正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城址因河水冲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现为河滩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似为后世在原墙址上补筑),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层厚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存有大量秦汉时期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及唐宋时瓷片。筒瓦一般长41厘米,直径14.5—16厘米不等。现存瓦当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有的烧前刻有“长乐未央”或“大禾美帛”铭文。城址内已发现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两口曾先后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废后填充入内的汉瓦当、瓦片等;另一口废弃后被一西汉墓所覆。从城址遗存实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有深沟,南为人工开辟的斩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为夯土筑就。内城东、西墙长皆1200米,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现存墙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层8—10厘米,夯迹圆形。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发现有铜矿石、铜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密须古城位于灵台县百里乡达溪河岸二、三级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考证,这里是商代密须国都城,周文王伐灭密须后又为密国首府。城址内及附近曾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等不少遗物。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个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阿阳古城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新村南300米处,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杂物堆积层;遗物有红粗夹砂陶片,属齐家文化,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及灰陶器物残片,常有汉半两和五铢钱币出土。城址下为齐家文化遗址,周围亦分布有红山咀马坡、党家坪、新村等5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冲塌,北面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70米的墙址。筑城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现定为西汉所置县。 水洛古城位于今庄浪县城所在地,地处北、南水洛河交汇处。秦、汉时设水洛亭。东晋时已名水洛城,义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一地重镇。 ?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有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代成化五年(1469),扩至周长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后倾圮。干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蒋家坪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关镇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通边古城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六盘山脚下的古鸡头道要冲,现为通边乡政府驻地。城堡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600米,旧有东、西、北三门,形如虎耳,俗称“虎耳城”。遗址内瓦砾层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残片。初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庆历八年(1048)称通边寨。金皇统二年(1142)设通边县。元初并入陇干县。明清时为大集镇,商贸兴盛。民国时设通边镇。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唐贞元七年(791)筑,名胡谷堡,后改名安国镇。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干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赵墩大墩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赵墩乡一个长300余米的山梁上。计有4座,其中一座为通脊形,高4米,直径18米,夯层厚6厘米,有汉代竖绳纹灰陶罐残片;另外两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处烽台系由静宁县威戎镇境依次西来,东西一线排列计6座,直达六盘山。 良邑小湾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良邑乡。残台高5米,呈长方形,顶部南北边长2.5米,东西边长4.5米,底部南北边长5米,东西边长9米,夯层厚10厘米。遗址周围散见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残片以及砺石等遗物。与北部现阳咀、南部馒头咀、东部武家堡等烽台连接。 双疙瘩梁烽墩位于华亭县山寨乡北阳洼村双疙瘩梁上,连续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径10米,另两座高4米,直径6米,为宋代遗迹。 另外有汉、唐烽墩遗迹4座,一在华亭县西华镇蔺家沟北山上,称蔺家沟烽墩;一在华亭县县城西华尖山;另两座分别在华亭县东华镇南山十里墩和东华镇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称十里墩烽墩,后者称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遗址皆有明显的夯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