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发扬佛教的文化

如何发扬佛教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23 00:40:27

⑴ 佛教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佛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
弘扬佛学,
就弘扬了传统文化。

⑵ 阿育王是如何弘扬佛法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印度文明里。

据说,羯陵伽所在的那块地方,却是被誉为纯粹的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古籍中说它是“神圣之国”。“可以赎罪的地方”。这就是说,羯陵伽之战,是佛教国家征服了印度教国家。看来,虽说佛教和印度教都要尊从神的教诲,尊从杀戒、再生和因果报应,但为了征服领土,人的利益还是高于神的利益。

⑶ 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哪些什么样的人士在做着这事业

佛教文化传播,这个题目很大.是个敏锐的问题,随喜! 佛教文化,本来涵盖很广,后就变为和尚寺庙文化了.今天更是如此,一提到佛教,大家想到的就是烧香拜佛诵经.宗教的帽子戴在头上,所谓文化就有颜色了.一点感叹,言归正传吧! 佛教文化,现有两种观念或层面: 1、研究佛教的学者或专家的观念和看法,暂且称为佛学. 2、信仰佛教的僧人或信众的观念和看法,暂且称为学佛. 正是因为有佛学和学佛两脉,佛教文化亦分为二,传播的途径和内容实质亦为二. 先说佛学类: 这类文化传播,多在社科宗教类刊物上可见,书店哲学类宗教类书架亦有.偶也有学术研讨会之类,其着作文章多用唯物主义思想剖析,非真实佛教,可称佛教研究之一.唯物者,色也.物之究竟,当今科学仍存缺憾.故以物推及,非概全也. 再说学佛类: 因国情、国策、民情、民风之原因,当今佛教文化传播仅限于寺院,纯宗教刊物可见佛教文化的经典和文章。近几年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在网上也能看到许多有关佛教文化的内容。因此,关于佛教的智慧宝库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按照佛教经典的含义,佛教信仰者对传播佛教法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功德的积累。今天佛教文化传播的真正承担者,几乎都是佛教的信仰者。 能找到佛教文化载体的地方: 1、佛教寺院法物结缘处(大多数都是免费赠送的佛经、论着书籍); 2、书店宗教类书架上的古今高僧大德着书; 3、少量佛教音像制品; 4、部分佛教类网站。 传播佛教文化的人士: 1、修行有成的出家僧人; 2、正信在家的佛教信众(或称居士); 3、部分客观公正的佛教研究学者。 另外,有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专门的电视佛教频道和专题栏目,还有通常的由高僧大德主持的法会和讲座。国内许多佛教寺院现在也有许多对社会大众开放的学佛讲座和诵经法会。 南无阿弥陀佛!

⑷ 佛教在中国是怎样传播发展 、 怎样中国化的

起源在印度,但是到了中国是就有发生流变的,融合了儒释道,佛陀的教育是完成的,圆满的,不应在后期被人修正,增添。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充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采究。
“释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正法,当时的佛弟子们证悟、解脱者不计其数,确实带给人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却很稀少?在此试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参考。
一、教法的变异
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为了普及一般大众、适应众生的根机,逐渐发展出各种“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实的“究竟法”被稀释、模糊了,久而久之,产生质变,丧失佛法的真义。
“为了迎合大多数众生“消除业障”、“积集功德”的有为心态,以朗诵经文、念佛打坐、忏仪法会、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为主修,少有机缘直接进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修持。
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经典、众多的法门中,领悟心要、直契法源,谈何容易!
二、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由于对真实的法,没有直接的洞见,在修持上,就会偏离真实的法,不知不觉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歧途,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有人惑于神秘经验,如神通、感应或其他由禅定引发的身心觉受,误以为这才是“殊胜境界”、“实际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义在于断除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虽然打坐、念佛、诵经、持咒,却徒具形式,或是盖寺庙、作法会,或是只知从事各种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忽略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如何观照五蕴身心,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事、物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也有人学佛而停留在佛学知识的探讨、思惟上,忽略禅修的功夫,知见多、体证少,不能发挥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们原因之一。
三、环境复杂
“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时至今日的工商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难得专心修行。
“在知识爆炸、分工精密的情况下,现代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和思想,心思不够细密、知识不够专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竞争的人力市场中被淘汰,思虑过多、习惯用头脑的人,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学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难用单纯、清澈的心观看自己的身心、观看这个世界,不容易领悟空无相的深义,而仅止于知识上的记忆和分析。
“ 更有甚者,现今的世界,多数人的价值观,重视物质的、感官的享受,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刺激,随着媒体、资讯的开放,随时随地充斥在人们四周,修行的障碍多不胜数。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古代农业社会环境单纯、自耕自食、有空闲、心思单纯、所知障轻、与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修定比较容易。发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识教导,有所成就并不难。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现代人如何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一、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客观的精神探讨佛法的本义,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自性清净心”、“大乘菩萨道”、“净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择与发挥。“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核心,阐扬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畀悉檀”则是方便适应,以此来看待宗派思想的差异,将会比较合乎中道,不会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见,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为究竟、偏离佛法乃觉悟诸法真相的本质;也不会以世俗心态追求功德、消业障,却缺乏真实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着,一旦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
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别,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为入门的辅助功课,最终仍将引导进入真实究竟之地。
二、落实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具体实践,修行次第清晰,不再杂乱无章或谈玄说妙、好高鹜远。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参照现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调,发展实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时间练习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领时,再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禅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实而得到佛法的受用。譬如:正念、正知、觉知当下身心情境,训练觉察力,不受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知识、观念的干扰,自然安住当下。或是藉自然地觉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动的空档时,或情绪生起时,透过觉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练习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中,感受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宁静、柔和、轻松。在行走、洗手、洗脸、洗菜、擦桌椅、清洁地板时都可以修习,久而久之,觉知愈来愈分明,情绪、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观照到,加上慧观,就可以消除烦恼、清净自在。
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动态禅定”。在慧观方面,在苦和乐生起之时,保持觉知,并且观察引发苦和乐受的情境,了解它的无常、缘起,也就是观照它是如何地变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观点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瞋恨,于乐境不生粘着、贪爱,内心无所滞碍、平静自在。
这是对于法的如实而具体地知见,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象。这样的慧观,可以当下直接体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所谓的“明心见性”、“转识成智”、“法界观”、“大圆满”、“大手印”的实质内涵其实不离“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体验,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上有所不同而已,所谓“法性本无二”,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罢了!
此外,传统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诵经、持咒,如果能够把握正念正知的觉知当下、缘起无我的智慧观照,并且将此定慧明觉之心展现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中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三、清新简朴的生活:面对繁杂充满诱惑和压力的万丈红尘,学佛修行的人不应随波逐流,当以中道法来稳定身心,学习过简朴的生活,树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风格。
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过份讲究,也不要与人比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灵,以内心的宁静自在和喜悦代替物质、感官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时间习佛禅修。如果能够结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励、切磋,力量会更强,足以抵消外在环境的障碍。
在职场生涯、事业经营,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不多用思虑。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安排运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让思虑回归单纯,这样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具体看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体方法师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5246526.html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
印顺导师重新判摄了中国的佛教,将大乘分为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作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法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的结论。修行必须先明白佛法的整体架构,然后方能抉择出个人所需要的法门和修持的方法。如果依据流变的佛法而修行,那就南辕北辙,无法到达涅磐的彼岸了。

⑸ 弘扬佛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尊敬的宗教局领导、尊敬的各本会长、尊敬的各位与会法师: 大家好!我今天想向大家讲讲我对弘扬佛法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佛法无边,大到宇宙根本规律、超越生死、超越生命,小到做一间企业、处理股东关系、劳资关系、生意场上的各种关系,乃至处理家庭关系等,都无处不闪耀着佛法的光辉。 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弘扬佛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特别是在如今政治开明、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 我们看到的是,前往寺院朝山礼佛的,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很少看到有年轻人的身影。而在这些拜佛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佛教、了解佛法的?而正是由于缺乏对正信佛教、对佛法的认识,很多人、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把佛教当作是迷信,将我们佛弟子作为是迷信者看待。 我们还看到,近些年来,由于受电影、电视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上西方势力的渗透,在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凭借着枪炮强行传入的基督教,如今在平阳的蔓延趋势已经越来越严重,且不论现在的年轻人都以过所谓的圣诞日为时髦,在教堂里听所谓福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原先信奉佛教的居士都被他们拉拢,而随意丢弃了闪耀着智慧光辉的佛法。相比基督教的日渐年轻化,佛教如今出现的确是日渐老年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忧心忡忡,并为平阳佛教的前景而担忧。 对于基督教,我读过他们的《圣经》,也多次去过他们的教堂。我认为,基督教虽然教义简单,但他们推广力度很强,他们有一套组织严谨而操作性极强的体制。所以能像开连锁店那样,不断在各地复制出教团组织。同时,他们的宣传力度很大,蛊惑性很强,很多人告诉我,在宋端口一带,为了让当地村民和外来打工人员去他们的教堂听所谓的福音,他们会给他们发方便面。在平阳的几家医院,凡是重症病房,常常有基督教徒过来动员他们信教,说什么信奉上帝就能无药自愈。前几年南湖乡出现万只燕子聚集的自然奇观,现在就有基督教徒在散发传单,胡说什么这是世界末日来临的征兆,说只要大家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这样蛊惑人心的话。 而相比基督教徒的主动出击,到处蛊惑人心,到处拉拢群众信教的做法,我们的佛教界的法师则往往都是管自己修行,管自己念经拜佛,在弘法方面往往过于随意,尤其是面对广大的潜在信众时,缺乏主动接引的热情,更鲜有以弘法为使命的担当精神,这是我们作为大乘佛子特别应当反省的。 除此之外,相对于简单而且都是通俗白话的基督教教义来说,我们佛法的教义复杂,法门众多,而且佛教的经典都是文言文,十分深奥,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将之落到地面,走进人间。否则,再好的法也很难产生作用。 致力于佛法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力求以现代人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解说、弘扬正信佛法的教理教义,让群众真正领略到佛法的智慧,从而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同时倡议各寺院的法师多行慈善之举,向大众展现广为众生的人间佛教,让群众们了解到那些到处赶经忏的职业和尚并不是能代表佛教界本身,从而重新树立起我们平阳佛教界的良好形象。而这,就是唯胜法师、若善法师、张勤居士、王青伟居士等共同发起创办《瓯南佛教》的宗旨和目的所在。 当世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这是佛经中的开示,也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但另一方面,当世识字的青中年人是历史上最多的,有机会思考的人也是历史上最多的,应该说弘扬佛法的基础也是更好的。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收摄中青年人、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力阶层,那么一定是弘法者的不足。《金刚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我们用《瓯南佛教》这种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当世“方便”法门,来弘扬佛法,宣传我们的平阳佛教,让更多的中青年人认识、了解、体验正信的佛教,认识人间的佛教,让更多的人在当世从佛法中获益,就会有更多的人践行佛法,也定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发心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如此这般把雪球滚起来,当世也好,未来也好,人心、社会必然都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才能真正构建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间净土。 今天我想着这里当着诸位法师的面表个态,我现在从事的电视台工作也好、我所喜欢的文学和诗词也好,都不是我的终生事业,佛法,在当世弘扬佛法才是我心中的终生事业,甚至我期望是累生事业,哪怕此生没有修得这样的能力,我愿来生、永远的来生都做这件事。 而当下,在各位法师的鼎力相助下,办好我们佛教协会的会刊《瓯南佛教》,则应该是承载我立志为弘扬佛法希望的媒介和平台。 台湾的星云大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功德不在于金钱的数量,而在于承诺和参与。作为一个领工资的工作人员,我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可以布施,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护持和弘扬这无价的佛法。 愿诸佛菩萨,明鉴我心,慈悲加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⑹ 关于佛教文化,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佛教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之间,其本来意义非常纯朴,通过青藏高原向沿海传播,其思想的本意是劝人为善,并且一直是亚洲大陆一般文化人和普通人们的一种信仰。

但是佛教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各样坎坷,最终在今天的人们信仰中有了很多复杂因素,并且因此成为一般人的思想压缩工具,特别在曾经的农耕社会文化的时代,人们几乎愚昧无知地模糊地盲目崇拜佛教可以成为人生的救世主,这就让佛教增加了很多模糊色彩,而事实上佛教的本来意义仅仅是通过思想和勤劳去得到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后来人们却更大程度丰富了内在的含义,当然也增加了很多迷信因素。

道教与佛教以其正统的教理,深入人心,被人们纳入生活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正确的、规范的、与道佛的中心内容有关,相信道与佛正以其正规的教理,指引人们走向幸福光明的明天。

⑺ 南怀瑾:如何去弘扬佛法

南怀瑾:
关于未来佛教的弘法

讲到这里,想起四十年前,我和我的袁老师意见不同就在这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一手布施钱财,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花雨满天》)

⑻ 如何弘扬佛教文化中的精华

1 惠能大师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2 《普贤行愿品》开示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3 《增壹阿含经》开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开示“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

5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开示“若不利他,自受世乐,非菩萨行”。

6 《大阿弥陀佛经》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7 惠能大师开示“一切经书,因人说有”“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⑼ 如何发扬摩尼教二宗思想

从五蕴入手,已经说尽解脱之法,不需后人再行添加,世间变幻,但人类烦恼没变。

一乘清净道

/罗睺罗法师讲 魏善韬译
佛教徒应该能够区别以下三个术语:“上座部(Theravada)“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据罗睺罗法师说,在王舍城举行的一次僧伽会议后,“上座部”一词首先出现于佛教历史中。这个会议在佛陀般涅盘后三个月举行,与会者为五百位阿罗汉,他们也是佛陀嫡传的子弟。“上座部”沿用数百年后,才有“大乘”一词出现。佛教学者接受“小乘”及“大乘”的分别,乃是大乘教徒所“发明”的看法。
“上座部”与“小乘”二词,经常为人所误用而视为同一义。罗睺罗法师说:“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并无一独立的佛教团体可以被称为小乘。”因此,我们在言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及柬埔寨等国的修行系统时,应该使用“上座部”而非“小乘”。
无论修持什么佛法系统,上座部或大乘佛教,皆一致尊崇释迦牟尼佛为导师,并一致认定“法”(真理)是独一无二的。导致究竟寂静的境地只有一乘。而无论上座部或大乘的僧伽,乃是世界和平的潜在力量。罗睺罗法师指出,当今世界正遭受着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子武器,核子竞赛的重大威胁,上座部及大乘僧伽两者所能从事且势在必行的宗教服务,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谐、平静及幸福,而不是在别人的背后贴上宗派标志。
罗睺罗法师是佛教界知名人士,在此不用多做介绍。只简单说明他是斯里兰卡Kelaniya大学的校长。以下文章是他在1981年12月,于台湾台北所举行的“世界佛教僧伽会议”第三次国际会议中所发表的演说概要。
--《佛教之声》编者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他的教法被当时人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所认知,诸如佛语(Buddha-vacana①)、佛教(Buddhasasana)、大师的教示(Satthu-sasana)、教理(Sasana③)或法(Dhamma④)。在那时并无“上座部”或“大乘”的名词使用。根据斯里兰卡的古代编年史:《岛史》(Dipavamsa,西元第四世纪作品)、《大史》(Mahavamsa,西元第五世纪作品)及《一切善见律》(律注)所记载,Theravada,Theriya,Therika这些名词,于佛陀般涅盘后三个月,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僧伽会议中,首次进入佛教历史;此次僧伽会议由五百位佛陀的嫡传阿罗汉弟子参加,大迦叶尊者主持会议;他们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将所有佛陀口传的教示,包括法与戒律,加以诵持整理,并一致同意,此乃是世尊纯正的教理。在此会议中所赞同的内容,被称为长老正教(上座部教义)或长老传统(Theriya or Therika⑤)。
“大乘”一词于佛陀圆寂后数百年,才出现于佛教历史中,大约是在基督纪元开始之际;而大部份早期的大乘经典,则是在西元数百年后产生的。但是大乘哲学为两位伟大博学的法师所阐述与整理,此两大师被尊为两大大乘宗派的开山祖师。一为龙树(西元二世纪人),以其着名的作品《中论》阐释空性哲学,和他对般若思想的大量注释,而建立了中观学派。另一为无着(西元四世纪人),以其十七卷重要着作《瑜伽师地论》,建立起瑜伽唯识宗的学派。此处对于下列三名词“上座部”、“小乘”、“大乘”做一厘清,是适宜且有助益的。“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二词在上座部巴利典籍中并不存在,无论是巴利三藏或是巴利三藏注释,甚至是斯里兰卡的巴利编年史:《岛史》及《大史》中,都没有发现“小乘”及“大乘”的用词。
佛教学者普遍认为“小乘”和“大乘”乃是大乘教徒后来的创作,上座部系统并不能适用于“小乘”、“大乘”这样的区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上座部”一词在“小乘”、“大乘”二词出现以前,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上座部”可视为佛陀最初的教法,在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传入斯里兰卡,并且稳固地扎根。在那时,并没有“大乘”的名词。“大乘”一词是数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没有“大乘”就不会有“小乘”。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第三次僧伽会议所认可及接受的三藏教典及其注释,随着佛教的推展而传入斯里兰卡,仍保有纯净的“上座部”系统,并没有陷入后来在印度大陆上所发展的大小乘诤论的漩涡中。因此将“上座部”系统视为“小乘”或“大乘”系统,是不恰当的。
而后,斯里兰卡于1950年成立“世界佛教友谊会”后,东西方博学多闻的人士,均使用“上座部”称呼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如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及泰国等的佛教系统,而非用“小乘”来称呼。但仍然有一些观念老旧的人士,继续使用“小乘”一词。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并无一独立的佛教团体可以被称为“小乘”的宗派。
1967年1月,“世界佛教僧伽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于斯里兰卡可伦坡举行,在创办者、已故的秘书长Pimbure Sorata长老的邀请下,我提供一些“上座部”及“大乘”均可接受且可统合两者的简明信条。【此信条印于本人所着的《比丘的传承》(Heritage of the Bhikkhu, Grove Press, New York,1974)一书的附录四。】
这些信条可重新叙述如下:
1.无论我们的宗派、教派或系统为何,身为佛教徒,我们接受释迦牟尼佛为开示我们真理的精神导师。
2.我们全体一致依止三宝:佛陀,我们的导师;佛法:佛陀的教理;僧伽:圣贤弟子的和合团体。也就是,我们依止导师、教理及依教奉行者。
3.无论是“上座部”或“大乘”,我们都不相信世界是由上帝依其意志所创造及管理。
4.我们依止导师释迦牟尼佛--大悲及大智的化身--为修行的榜样;我们认为生命的目的,是发展对于所有生命毫无歧视的慈悲,为所有生命的利益、幸福与和平而工作,并且发展导致实现终极真理的智慧。
5.我们接受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真理。苦(Dukkha),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处于困境的,是无常、不完美、不满意、充满冲突的事实;不圆满的原因(集Samudaya),不圆满或苦的原因乃是由于众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而这又是根基于错误的自我观念;苦的断除(灭Nirodha),自我中心私欲所造成的困境,可以完全根除,而达到解脱、自在、圆满;灭苦的方法(道Magga),解脱圆满可经由德性培养、精神锻练及开展智慧的八正道中道行而达成。
6.我们接受缘起法则所说明的宇宙因果律,因此我们接受每件事物是息息相关、相互依靠及相互关连的;并且,在此宇宙中没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永久的和持续不壤的。
7.根据佛陀的教理,我们了解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是无常、不完美及不圆满的;并且所有受因缘约制的法(有为法),与不受因缘限制的法(无为法)都是无实我的。
8.我们一致接受佛陀所教导有助于达成正觉的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做为获致正觉的方法。
9.依据每个众生的能力与根器,有三种达成正觉(Bodhi)的方式:声闻、独觉、正等正觉。我们一致接受修持菩萨行而成为正等觉佛陀,其解救众生的作为是最高贵、最英勇的行径。但是,这三种方式所达成的正觉并无不同。事实上,在一部知名而重要的大乘经典《解深密经》,清楚且强调地指出,无论修持声闻乘、独觉乘或如来乘,皆由相同的道路而体证无上涅盘,且只有唯一的清净道,唯一的净化,并没有另一种净化,也没有所谓不同行持和不同的证果,声闻乘与大乘组成一乘(Eka-yana)不二乘,没有所谓不同的乘行⑥。
10.我们承认在不同的国家,僧伽的生活方式、教徒的信仰、修习、仪式、风俗、习惯等等,有着种种差异存在。但是这些外在的形式与表现,不应该与佛陀的教理精义相混淆。
但是对于认识较不深入的大众而言,肤浅的信仰,外在的形式、行持与律制,就是他们宗教的一部份。那些信仰与行持,应该根据其相对价值,加以同情地认可。对于外在戒条与仪式的执着,乃是修行者朝向体证究竟涅盘的弱点、束缚及枷锁。且不仅是戒禁取,执着于意见、理想、观念、信仰、理论(法执),也会造成修行人如实观照事物的阻碍。这不仅是体证真理的障碍,也是成就人际交往间和谐与安祥的障碍。
佛教不是一个以种族为中心的宗教。佛教是超越人种、民族和国界限制的。佛教从一个国度传播至另一个国度,本身并未附加任何种族习惯、风俗或仪式。然而,佛教流传弘扬遍及亚洲国家,且对之有深远影响,也自然温和地调适自身,切合于那些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系。因此,佛教文化的变异性——艺术与建筑的差异、僧伽成员服装的差异、戒律与仪式的差异——从北方的西藏到南方的斯里兰卡,从西方的印度到东方的日本,随时空演变而存在着。但是佛法精义的单一性,就像项链的丝线贯穿各种不同颜色的饰珠一样,连结着这些各式各样的外在差异性。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种多而殊异,但法(真理)却是一而不变的。
僧伽的成员,不应被今日世界上某些地区盛行的具有侵略性及怪诞不经的趋势所影响。僧伽应该以庄严与勇气,来保持佛教理解与容忍的长久荣耀传统。在佛教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中,从未发生为改变他人宗教信仰的战争或是迫害。僧伽在过去已将佛陀的教理遍及亚洲各地,并且现在正将佛法以一贯性和平、理性、容忍、无敌对、慈善、温和的态度,传扬至世界其他各地。僧伽的成员能在这方面对世界树立一个榜样。
今日人类正受到核子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整个地球遭致无法想象及空前的毁灭与灾难。两大超级强权,正彼此恐吓对方,并炫耀最新式的杀人武器。那些手握大权、支配资源的人物,似乎心态并不健康;只有广布世界、有良好组织的群众,其呼吁可以将这些人士导入健康。今日世界上的僧伽,包括上座部及大乘,超过一百万的僧侣。他们对广大的人群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向世界人类散播慈悲与智慧的法音,以达成世界和平,乃是僧伽义不容辞的使命。最伟大的宗教服务,乃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谐、和平与幸福,而不是在别人背后贴上宗教标志。

附注:
①《律藏》(PTS)II(Cueavagga)p. 139.
②《法句经》偈颂381, 382;《增支部》(PTS)I. p. 294。
③《律藏》(PTS)I, p.l2《长部》(PTS)I, p.110;II,p.206;《经集》偈颂482.
④《中部》(PTS)I, p. p. 133,141等等。
⑤ Therehi katasamgaho theravado’ti vuccati(长老所结集约经教称为长老正教),《岛史》Dipavausa, Chapter I V, verse II .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ya'yau parampara(长老所完成的教义称为长老传统),《大史》 Mahavausa, Chapter III, verse XL.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ika'ti pavuccati(长老所完成的教义是被认定属于长老教义),《一切善见律》Samantapasadikka(PTS)I. P. 30. 约在五世纪时觉音论师将三世纪的锡兰文律注善见律译成巴利文。
⑥《解深密经》Sandhinirmocana –sutra edite et trait par Etienne Lamotte, LouvainetParii(1935),p. p. 73,147, l98, 255.
(本文译自Voice of Buddhism 1982年 12月号,第12~16页。)
(1992.7.《新雨月刊》第58期)

⑽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佛教文化

(以下仅供参考)
范围太广,内容太多,三言两句也说不全面的,只简单说说其中一种吧。
佛说因果,在因果之间其实还有个缘存在。比如要在世间做某一种事情,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果”。为了得到这个果,肯定要筹备各种缘,缘若不够,是做不成想要做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不会有想要的结果的。
比如经常说的多建立人脉、多搞好关系、多吸收人才、多准备资金、多储备物质等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某一个想要的“果”做助缘。
比如长辈供孩子读书,让其接受好的教育等等,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有出息的“果”。
比如有的长辈为孩子买房子、存钱、安排工作等等,再就是在亲朋和街坊中处理好关系,建立好名声等等,做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可以顺利讨老婆、顺利成家结婚生子的“果。
修佛也是,你想要得到成佛的果,中间肯定要去聚集和筹备所需的各种缘,缘若不够怎么可以得到“果”呢。
未得佛果,先结人缘,提前为自己所追求的“果”做准备,积累缘。
生活中,不管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为这个目标(也就是果)而不断积累条件(也就是缘)。
修行没有脱离现实,佛法亦没有脱离世间。

阅读全文

与如何发扬佛教的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