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古文化春节有什么活动

古文化春节有什么活动

发布时间:2023-01-29 17:15:21

㈠ 古人过春节的风俗

春节现在是中国最热闹、最隆重以及活动最丰富的节日,在古代也一样很重要。春节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年”的记载。热衷于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灵的商朝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仅是商朝,西周时期,上至王宫的天子下至民间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灵的赐福,并且举行仪式来驱邪逐疫,庆祝丰收,祈祷来年的平平安安。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保留了一些相关的古老习俗和信仰。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国参与的最重要佳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大唐盛世气象,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思想开明、文化璀璨。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人。

㈡ 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

“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皆服青帻”,古人相信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届时天地边都是一片翠色,故此当时的朝廷中人为了和天地联系起来,也将身穿青衣作为一种仪式。并且在其他的季节也有不同颜色的服饰,像是立夏的红衣、立秋的白衣和立冬的黑衣等等。

楚辞有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古时候的人对酒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故此在守岁的时候他们也要喝酒,这种酒被称为是“屠苏”,和现在的药酒有些相似。有道是“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大文学家苏辙如是而言。喝酒时从年岁最小的开始,一直到最年长的那位,寓意着年轻人又年长了一岁,而老人则又是延寿了一年。

还有就是装饰了,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彩”就是五色绸缎的意思,而“燕”则被认为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鸟儿,有道是春风临、玄鸟至,所以制作这样的头饰也是为了迎接春日的到来。采花也是一种仪式,不过那时候盛开的花朵并不是很多,所以这样的习俗只有贵族才有,民间的话酒多是用彩纸剪出花朵的样子,并且还是纸张盛行之后才有的。

㈢ 中国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

中国过年大概这几个习俗,祭灶、扫房子、贴对联、守岁、放炮、拜年等。从古到今,不少习俗留了下来,也有不少习俗慢慢的不再执行了。

一,祭灶

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小年,小年的时候,大家会在灶台旁边贴上一些小对联,上面写着一些祈祷灶王爷上天之后能给家人美言的话。这个习俗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贴上对联的同时,还会摆上可口的饭菜。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这个礼节,在小年这一天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包一包饺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悦。

五,拜年

拜年倒是从古到今的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父母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时,也收获了团圆。

㈣ 古时候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中华文化是从出现历史断层,从未间断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习俗,都是古代过春节的习俗演化而来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差距而已。

一、压祟钱VS压岁钱

传说古代有一种小妖,叫作祟。“鬼鬼祟祟”这个成语最初就是描述这种小妖的神态样子。这种妖怪会在年终岁尾时出现,体格强壮的成年人它不敢惹,专门欺负还未成年的孩子。当孩子熟睡后,“祟”就会出现,在孩子头上一摸,这孩子就生病了。古时候的人们认为“钱”有神奇的魔力,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么!于是在吃完年夜饭的时候,会给家中小辈一些零花钱,来镇压“祟”,这就是压岁钱的由来。

现代的孩子在过春节的时候仍然会收到压岁钱,只是现在的金额越来越大,慢慢的变成了成年人的一种负担。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古人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之一,不过随着近些年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烟花爆竹已经被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囤年货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因为古人一直到大年初七,都不会开门做生意,所以必须要提前备好年货,以免在过年期间“粮草不足”。

结语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购食材变得容易且方便,很多超市大年初一就开始营业,人们再也不用在家里囤满够吃一个月的年货了!时代在变化,可能我们会见证一些风俗习惯的诞生,比如看春晚,发微信红包祝福,当然,一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㈤ 古人也会过春节,他们是如何庆祝节日的你知道吗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是传统上的“年节”,春节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比较悠久的,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在我国每到春节,由于地域的差异,每个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每个地方都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样性彰显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结束了。不过,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春节是怎么过的,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是很多人应该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节是怎么庆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春节一到,春节交通已成为全国的头等大事。虽然古人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但他们也不得不乘马车、步行或骑驴回家过年,以及探亲访友。事实上,它也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春运。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春节有着极大的热情。

㈥ 古人过春节时都要做些什么

1、汉朝

汉朝的官方会在春节前的腊日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春节当天,汉庭要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称为“正旦大会”,文武百官都要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过年时百姓会燃放爆竹,当时的人们用火烧竹节,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除夕当晚人们会举行聚宴,宴饮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人们多饮椒柏酒,聚宴从晚上就开始,一直守岁到第二天。这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年夜饭、过除夕等习俗的早期形式。

㈦ 历史上古人在春节这一天都有哪些活动

引言: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这一天是需要回到家里和家里人进行团聚的。而我国也是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国家在节日上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国家,从古代延续下来的节日有非常多,对于古人来说,在过节日的时候是非常注重喜庆,而且也并不会忘记祖先,所以每个节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古人春节这一天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祭祖,一般是在春节的时候会将自己家的祖宗牌位摆放在家中的正梯,给祖先上贡品来祈求来年的顺遂。虽然每个地区的拜祖现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同时也会迎接喜神,在春节这一天会点火,把点灯笼,放炮竹,摆上贡品,来迎接喜神来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快乐。同时也有驱鬼邪的环节,最典型的就是来进行放炮竹,或者通过敲击呼叫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拜年,会在春节的时候携上家中老小去到亲戚家进行拜年。

总结

最后古代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夜以及正月初一也是整个年当中的高潮地方,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多数古代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㈧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春节是我们国家非常盛大的一个节日,我们的春节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古代的春节也有不少风俗习惯。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春节古代风俗文化的相关内容。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1

晋朝春节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唐朝春节风俗: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宋朝春节风俗一: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宋朝春节风俗二: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宋朝春节风俗三: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宋朝春节风俗四: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元朝春节风俗: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明朝春节风俗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朝春节风俗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明朝春节风俗三: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清朝春节风俗一: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清朝春节风俗二: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2

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1、春社图:民间传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宰羊年味浓”。这一日,乡民都会聚在一起杀鸡、鹅、猪等牲畜,场面热气腾腾,有趣热闹;这些食物是为除夕祭祀之用的供品。

2、祭灶神图: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神”,供品中有祭灶果、老酒等。祭灶果是糖果食品灶神爷吃后把嘴巴粘住了,老酒喝得醉醺醺,在玉帝面前尽说好话,以保一家平安祥和。

3、买春联图:年前民间都会去街上买老先生写的春联,贴在门墙上以示喜气洋洋迎新春。

4、贴门神图:门神一般是关公、钟馗等神,以示大门有神守候,家中岁岁平安。

5、除夕祭祖图:民间在腊月三十有祭祖的习俗,一拜神、佛、菩萨;二拜祖先。期待来年“太平无事、阖家身体健康!”

6、燃爆竹图:古代时期除夕夜,每家都要燃爆竹,形式与如今放鞭炮大同小异。

7、压水钱图:除夕全家人吃过年夜饭,把厨房收拾干净。长辈要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小孩领了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意为:“压岁钱”。

8、拜岁送明片图:旧时,有身份的人走亲访友,先提上名片,以示客人尊重主人的一种行为。

9、猜灯迷图:是春节期间一件有趣的事,你若能猜出迷语,说明你有知识、学文,长辈一般会奖励你铜钱或好吃的食物。

10、大年初五“送穷”:这一天是“接财神”的日子,按照程序有“送穷”的功目,意思是送去穷气后,来年会“丰衣足食,招财进宝”。

11、元宵放灯图:按照习俗,自正月初一上灯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落灯,在此期间可以进行挂灯、或向天上放“孔明灯”,也可到河边放莲花灯。以示人们对春天的渴望,期盼“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到来!

12、请紫姑神图:紫姑神原指专管神间厕所的神。后人供奉的紫姑神而是能吟诗作画,代卜人事吉凶和与人一起游乐的姑神。春节期间有些地方,有请紫姑神像游行的习俗。

春节古代风俗文化3

1、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2、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3、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4、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5、办年货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拓展资料:

春节

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㈨ 古代春节的习俗

1.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旛,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饮梅花酒/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四时宝镜》


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餽贶。
——《摭遗》(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5.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彩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御风

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是风至则草木发生。

——《要览》


立春日,取弘农宜阳金门山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以候阳气。
——《玉泉记》

古人相信四季的“气”有所不同,春日的“气”是“阳气”,轻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没有人动,春气也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时称之为“葭管”。

但有的时候“葭管飞灰”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冬至一阳生,已经有阳气了。


7.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赐春旛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又士大夫家翦彩为春旛,或缀于花枝之下,或翦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东坡立春日,亦簪旛胜过子由,诸子侄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胜耶。
——《东京梦华录》

正月八日立春,内出彩花赐近臣。
——《景龙文馆记》
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
——《闻见近录》
立春在公历2月4日前后,春节也是2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

8.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荆楚岁时记》
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9.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

阅读全文

与古文化春节有什么活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