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书法的好处
第一、学习书法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审美,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能看透的,如果我们有了对书法的审美能力之后,看等一切事物都是一个道理。书法中的审美能力存在于哪些地方?
一是字形的精美之上,字形好看与否,也是一个人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判断;
二是章法之美,章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排兵布阵,排列得好,整个气息就好;
三是点画之美,点画是构成字形与章法的基础,点画写得精致,对于字形的美都是有好处的。因此,做到上述几点,人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② 学书法有哪些好处
学书法的好处有:
第一、学习书法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审美,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能看透的,如果我们有了对书法的审美能力之后,看等一切事物都是一个道理。
一是字形的精美之上,字形好看与否,也是一个人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判断;二是章法之美,章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排兵布阵,排列得好,整个气息就好;三是点画之美,点画是构成字形与章法的基础,点画写得精致,对于字形的美都是有好处的。
第三、学习书法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常识,书法家在写字时,往往要从执笔、用笔、章法、用墨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构造。
而这些构造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重构、设计和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在国学方面,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总结千百年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一次次地“复习”这些知识,让一些名言警句一次次再现,进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第四、学习书法能提升内气
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家都是长寿之人,一两千年前,那时候的人的寿命并不长,一般平均寿命5、60岁,而一些书法家的寿命却有8、90岁。例如秦代的书法家李斯寿命76岁,三国时期钟繇寿命79岁,唐代虞世南寿命80多岁,欧阳询高达84岁,当代书法家的寿命则更长,如启功93岁,林散之91岁,沙孟海93岁,等等。
第五、学习书法能提升人们的思辨能力
书法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具有通辨能力。而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它是把上述两种文化聚合成一个以文字书写来表现思想的图式。当然,书法中的文化既是诗词之美,也是心境之美。
书法中的哲学时时处处都在字里行间有所表现,如书法讲究阴阳关系,大小、疏密、方圆、正侧、黑白等等,而这些关系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哲学,我们在写字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能做到这些,既要人的思辨水平,还要实践能力。
③ 书画家应具备哪些修养
一、书法家的人品修养
“书以人重”是古代书法家的一贯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从书法史来看,品格高、德性好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书法审美和品评往往以书法家的人品为标准。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黄庭坚更提倡书法和“道义”、“圣学”的关系,他认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清代书法家刘熙载有名言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始终被后人尊为学习的楷模,关键原因就在于“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李瑞清《清道人遗集逸稿》)。宋代书家蔡京,其书法在当时也较有影响,但是后世能知能见者甚少,原因是“其悍诞奸傀见于须眉”,故其书法作品不为人传。
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事实告诉我们,要使书法艺术作品格调高古,就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黄宾虹先生认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有的人学书一生,却毫无成就,其主要原因不外是“人品”和“悟性”,也就是说人品不高,修行不到,缺少悟性。笔者认为,真正的书家应当是通过真正的书法艺术来标示出自己的高风亮节,是能够以优秀作品引导人向善求美的。在当今纷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书法家提高人格修养的途径在于“静”和“正”。做任何事,须要先养静,习字作书更是能静才不至于浮躁,用心揣度,悉力运行。正,就是人格品行的端正,做人要修心,书法更需要修心,所谓“心正则笔正”,就是这个道理。
二、书法家的学识修养
着名书画家黄秋园先生说过,“书画家要有气质,要强调个性,不流于时俗,还要有高深的学问。”有了学问的支撑,才会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书法的形成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就不可能做真正的书法家,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写字匠而已。当然,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也给书法家提高学识修养增加了阻碍。但是,我们仍然要为自己找一个标杆,从学识修养方面来检验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始终保持谦虚敬业的学术精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多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常涉猎有关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内容,切实提高艺术鉴赏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丰富和深化创作内涵,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启功先生和蒋维崧先生就是将自身的学问修养同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典范。他们两位都被尊称是着名书法家,但书法家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头衔,书法学也不是他们的专业。因此,当人们尊称他们为“着名书法家”时,二位老人都曾用不同方式明确表示过:他们的主业是教师,专业是文献学、古典文学或汉语言文字学,尽管如此,谁也不会否认他们的专业与副业——学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的事实,并且我们必须承认,正是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问,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在支撑着书法学科。没有他们这些人,没有他们的相关学问,书法界和书法学就会因此失去灵魂而变得黯然失色。
三、书法家的书法修养
提出这一修养,看似有些矛盾,书法家怎会没有书法修养呢?其实不然。书法不是雕虫小道,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从对书法的基本认知来讲,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是对技法的勤学苦练与朝夕揣摩,具有高雅的欣赏能力及敏锐的判断优劣的眼力,见多识广,对书法史的流变演进的了解熟知,对历代书法的领悟和体会等等的了解与掌握。书法家的书法修养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基本功和灵性,也就是“会写字”和“写好字”。首先需要书家注重读帖、临摹,追求的是“形似”。其次是要有悟性和灵性。前者是属于技术的层面,后者才属于艺术的层面。技术不可没有,但不能是全部,要想达到一种境界,只有靠悟性和灵性。技与艺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我们在研习书法艺术的同时,还要系统地学习《碑帖学》、《篆刻学》、《古文字学》等。二是要研习书法理论、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书法创作离不开书法理论,离不开美学,更离不开书法美学。提高这方面的修养,必须研习《中国书法史》、《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学书要循序渐进,必须用全身心的投入。有的人甚至用了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达到一种境界,这同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具有共同属性,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还必须耐得住身心恒久的空寂、枯燥与历练。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应该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和责任心,从人品修养、学识修养和书法修养三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保持积极的创作理念与旺盛的创作精力,多出精品,多出力作。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也是最公平的。我们毕竟只是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能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做一点铺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可以说是“无愧平生”了。
④ 书法和文化到底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书法提高的同时文化也提高
书法者全是文化人,称之为胸有墨笔。不仅可以洒下泼墨山水画,心中也有一定的文化文化底蕴与艺术情结。一样有文化不一定可以识别书法艺术。如果没有艺术情绪,便并没有艺术体细胞。因此辨证的说,文化人较为无文化者对书法的了解感知能力是有质的差别。读书,尤其是与书法艺术相仿的艺术文化,例如文学类诗文美术绘画歌曲这些,都对书法艺术写作起着不可缺少的功效。
学习培训书法,假如欠缺对传统式文化的充分认识,欠缺文化涵养,是无法理解艺术的精粹和最高境界的。但如今很多书法有一个错误观念,觉得学习培训书法一定要会写诗,一定要有才华这些。我觉得要不然,书法家必须的是文化涵养,而真真正正的文化涵养是对文化精神实质的体会和侵润,书法的水准最先是在墨笔当中取现的,先要处理手艺方面的物品,次之才算是精神层面,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修身养性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