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好像以前西方(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是蛮好的。就拿科举制度来说吧。在中国,鲁迅他们那帮人都把科举制度说得一无是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孔乙己》。但是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科举制度却是一个好东东。我们先来听听大名鼎鼎的伏尔泰是怎么说的。“这个制度(指科举制度——东子注)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伏尔泰为什么会这样推崇我们的科举制度?
Ⅱ 外省人是怎么看待广东文化的
广东作为南方的一个大省,在人口的经济总量上都排名全国的一。从人口上来看,广东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而且经济还特别发达,根据测算广东省相当于西班牙或者意大利一国的经济总量。而且广东的文化底蕴也十分的浓厚。外省人一提到广东,就会想起广东很多特色的方言和对吃和养生很注重的广东人。但是这些都只是广东文化很小的一部分,在外省人的眼里,广东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除了这些,外省人对于广东的印象还有广东人很注重社交礼仪。比如说有人给广东人倒茶,广东人一定会敲两下桌子表示感谢,又比如说一群人里面有一个不会讲粤语的,广东人也会体谅这个不会讲粤语的然后切换为普通话来交流。
Ⅲ 我们中国人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1.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决,我们中华文化包容性是非常强的,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
2.
要看外来文化属于何种文化,如果是强制性的文化入侵我们应该抵制。
3.
如果这些外文化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价值的话,我们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我们要合理的对待文化,不能崇洋媚外,现在的中国已经飞速发展,逐渐迈入强国之列。
5.
我们的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不从断层,所以我们的文化是很源远流长的。
Ⅳ 外国人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国内的人老说外国人或外国的媒体对中国不友好,这是片面的。人家外国人就说了,“我们连总统都敢批评,敢骂,这其实没什么”人家老外就是直来直去。我们也不要太敏感了。 老外对中国对中国文化都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大多数人心里是喜欢中国的,他们认为中国很神秘,对中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当他们接触到中国中国人时,又有点失望,吐痰-闯红灯-不排队-不守公共秩序-大声喧哗,成了中国人的招牌,能在国外的繁华大街边拖下鞋子晾脚丫的也只有中国人,应该说能出国的在国内的生活水平是不错的,但他们的素质真是丢脸……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素质问题。 相反老外的阶级观念很淡,不会看不起穷人,在中国的一高档小区里,流浪汉被人当成过街老鼠赶,国人把他当瘟疫,惟有一家老外把他妥善安置好。 在新西兰中国的学生的地位也不高。主要是我们自己不团结,看到有中国人被欺负,中国人看见了也不会帮忙,有些旁观者为避免惹麻烦,竟然谎称自己是韩国人日本人……就这样老外不欺负你才怪。而韩国日本人做得就很团结。
Ⅳ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广东文化,自从来了广东之后,才发现,广东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传承真的做的非常好,有些在内地都已经消失的传统,在经济这么发达的广东确还是真实的存在着。比如说祠堂,内容一定基本很少见了吧!但是在佛山村庄,几乎每个村都有祠堂,虽然平时祠堂显得冷冷清清,但是一到村里有人结婚或是其他喜庆日子,都是在祠堂摆酒,一村子的人全部来帮忙,热热闹闹,非常喜庆。说到结婚,又不得不说一下广东人的务实,这就体现在彩礼方面,佛山人的彩礼有高有低,高的几十万上百万都有,低的几千几万都有,但是这彩礼金额大小主要还是取决于男方的经济条件,条件好的男方自然高些,低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啊,反正就是自己多大的经济能力,就给多少彩礼,并且这些彩礼钱都会用作嫁妆,有些男方条件差点的,女方富裕一些的,女方不收彩礼还买车买房的情况都有的啊!不像内地明码标价,必须要多少多少彩礼,才能结婚,还不给回礼,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这就是佛山人的实在,实实在在为小两口的幸福日子着想。
Ⅵ 如何让外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本土文化
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让一个外文化的人短时间内对一个异族文化有所了解,个人认为应从小处入手,由浅入深。在我看来,应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民俗,风俗开始,渐渐加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然后可以慢慢介绍中国文化的根源“儒学”,让他们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
Ⅶ 那些特别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他们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就代表他们越来越喜欢中国了,因为如果不对中国感兴趣的话,他们不会去了解中国的文化的,所以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会惊叹的说,原来中国古大精深有这么多知识啊,真是长见识了呀。
特别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喜欢我们国家,并想要留在这里。想要探索未知的事情。
Ⅷ 外国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外国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文/ak25英国历史学家汤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中国社会和埃及社会、苏美尔社会、米诺斯社会、玛雅社会和安第斯社会并列,认为这六个社会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脱胎而来的低级社会。只要用理性的匕首剥开儒教‘仁爱’的画皮,就可以看到,封建宗法伦理体制控制下的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一个野蛮、蒙昧的丛林社会。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的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自然的愚昧状态。一切属于精神性的东西都离中国人很远。’任何一种文化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塑造一种国民性,一种人格,以儒教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制塑造出来的人就是这样。 黑格尔未必熟悉‘忠孝仁爱’的儒教伦理,但是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论述却是罕见的精辟与深刻,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基本提炼出了儒教的全部内在结构和本质特点。比如,他尖锐地指出:以儒教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实质上是政教合一的奴隶社会,君主作为国家元首,同时又是宗教教主;君主就是实体化的‘最高存在’,他的统治被赋予神性;在封建家长制的专制政体下,作为‘最高存在’ 实体化的封建君主就是‘赋有天命’的人格神,因此,‘神’对人间的统治就包含在儒教的奴化教育、作为礼教的法律和君主的行政命令当中。中国人在儒教的蛊惑下用道德判断取代了一切价值判断,非常的肤浅与愚昧。 黑格尔指出,以宗亲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伦理被上升到普遍、永恒的‘天理’,同时又作为内在自我的‘天性’,就是作为‘法律’形式出现的、社会普遍原则。这实际上就是戴东原所说的‘以理杀人’,就是鲁迅所说的用‘仁义道德’的名义‘吃人’。而这个‘杀人’‘吃人’的伪道德赖以寄生的根本宿主,就是作为 ‘孝道’的‘家族精神’。‘孝道’是儒教奴隶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石,儒教所有的伦理教条都是从这个根本上孽生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把‘孝道’放到首要地位来揭露之,批判之,消灭之。 为什么儒教是一种奴隶道德?因为它本质上是利用人作为动物属性的自然血缘关系来为各种人身依附、隶属关系进行辩护的,它不但亵渎、侮辱了人类的真爱,而且用自私、阴暗的功利目的掩盖了其奴化本质,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是导致中国人自私、伪善的思想根源。儒教的‘孝道’是人性和理性的毒药,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大敌,是必须消除的历史垃圾。现代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也是理性文明社会的思想根基。 我们对西方文明高山仰止,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却极其轻视,中国文化的地位几乎直接等同于原始文化;更可悲的是,这并不是歧视,而是现实!直面这种惨烈的现实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底线,也是鲁迅最终被国人抛弃的原因!我们可能不知道,西方在19世纪甚至有中国人是否也是人类的讨论,虽然西方文明最终承认中国人也是人类,但这个承认并不早于对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人类的承认。现代心理学奠基人荣格在其心理学专着的序言上是这样写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心理具有普遍的运行机制和致病机制,这些规律甚至也适用于土着人和中国人。
Ⅸ 你怎么看待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一般指外来文化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对本土文化实现征服行为。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说好听点,其根源是跨文化传播;说难听点,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Ⅹ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不再闭门造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世界,我们努力的看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