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满族的萨满文化是什么文化啊可否详说一下
萨满文化是与萨满教紧密联系的民间风俗文化的统称,当然也包括萨满教本身。
萨满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是在人类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的,其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论,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内容。萨满教没有同一的成文的经典,最多只有记录祭祀时口头诵词的文本,即“神歌”。萨满教也没有宗教组织和职业的神职人员,特定的寺庙也不多,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也很少。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体系。
萨满教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各大洲, 因民族、地区、以及不同氏族,其信仰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有一共同特征,即:相信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神与人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因此,萨满教相信神可以附着在选定的神职人员(萨满)的躯体内与众人沟通,同时萨满的灵魂也可以脱离躯体去与神沟通。
-----------------------------------------
满族萨满教是世界各萨满教中的一个分支,发展程度已经超过了旧有的氏族观念,逐渐与阶级社会模式结合,是世界各类萨满教中最独特的一种。它拥有以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兼有用英雄崇拜。
满族萨满教的自然神汉语称为‘大神’满语称‘恩都里’是主宰自然与世间规律的主神。主要有:阿弗喀妈妈(天神)、佛多妈妈(健康与生育之神)、越娄妈妈(地神)、乌喜哈妈妈(星神)、比亚(月神)、瞬(太阳神)、么德里妈妈(海神)、松阿里妈妈(松花江神)、萨哈连么迪里(黑龙江神)、穆丹格格(牡丹江神)、奥督妈妈(战争与平安之神)、阿克占(雷神)、阿尕里妈妈(雨神)、耶鲁里(灾害神).....等等。众神分职掌管大自然,但有一个共同的义务,即通过众神会议轮流担任长白山山主这个职位,所以满族对长白山格外看中,视之为众神聚会的圣地。这也是满族崇拜长白山习俗的根源。
----------------------------------------
下一类是动物神,即主宰动物界的神兽俗称‘野神’,比如:鹰神代敏妈妈、虎神塔思哈妈妈、熊神阔太黑阿古、狼神纽赫里阿古、水塔神海伦妈妈、飞虎神额思赫妈妈、蛇神梅合妈妈、龙神穆迪里玛法....等等。这是满族文化中敬重大自然的一种宗教表现。
另一类神称‘蛮倪’即英雄神。这一类神通常是现实社会中的战斗英雄或者有过突出贡献的人,死后按萨满教习惯魂归长白山,被封为神。比如:珠录蛮倪、安班蛮倪、察拉蛮倪、莽克秦蛮倪、歪利妈妈...等。
还有一类是祖先神,这类神是自己家的历代祖先与萨满,死后被自己家的子孙尊逢为神,统称‘玛法里’,自家的历代萨满祖先俗称‘太爷神’。这一类神是有严格的家族私有性的,每个满族家族都有自己家的祖先神,同时每家只能祭祀自己家的祖先神,绝不祭祀别人家的祖先神,这也是满族人非常崇敬祖先的风俗来源(祭祀民族英雄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除外,但绝对不可以下神附体)。
以上的动物神、蛮倪神、太爷神,统称‘窝车里’即,这三类神多数可以在萨满仪式时,通过下神附身的方式进入萨满身体内,暂时支配萨满躯体与信众们对话,帮助人们解答各种疑问,并祝福人们。所以传统满族民居中西墙上供奉的神板被称为“窝车库”。 满族人在婚丧嫁娶时或家有大事时都要向窝车库上香,祈祷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第一种自然大神恩都里则是完全不可以直接与人交流的,即不能下神附身。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下神附身’这一特殊仪式,萨满教祭祀时其主要神职人员分两类。一类是‘萨满’俗称‘大神’,这个职务男女均可,他们是专门为在仪式中为众神附身志愿充当的活体媒介。他们在成为萨满之前在幼年或少年时期往往饱受疾病折磨,且病情古怪久治不愈,只有在被迫向老一代萨满学习萨满技术之后病情才会有所缓解并逐渐消失。萨满在祭祀时的任务即是恭请神灵进入自己的身体,在附身成功之后他们会暂时丧失自我意识,转而以神的思维方式行事,并以神口吻说话,声音和语态都会发生变化,直到神离去。另一类神职人员称为‘载领’俗称‘二神’他们是整个祭祀的关键,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萨满神灵附身,当附身成功后他们负责与神灵直接对话,将众人的意图传达给神灵,同时要保护无意识状态下的萨满不至摔倒或碰伤。当与神灵的对话和娱乐结素之后,载领们要帮助萨满恢复神志把神灵送走,这个过程很关键,如果萨满不能及时苏醒后果将很可能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失常,重者甚至会诱发急性心肌梗塞或脑溢血,萨满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东北民间常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即源于此。(关于在下神过程中,萨满的无意识表现,这个在国际民俗学、宗教学以及心理学、生理学领域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还没形成有共识的解释,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萨满下神昏迷 是一种情绪形的自我催眠反映,进而形成在潜意识支配下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工作。)另外,萨满与载领必须是本家族内选定的一般只为本家族成员提供宗教服务,他们虽然都是专职的神职人员,但都不存在职业性,平时他们与普通家族成员一样从事日常劳作,只有在祭祀、节日、家族内大事时才以神职人员身份出场进行宗教活动。
由萨满教延伸到满族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列如:狗是神赐之畜不可随意杀害,只能用作敬神却不能吃。满族在捉鹰训鹰时都要先向鹰神代敏祈祷。在挖人参时也要向长白山祈祷。祭祀仪式上萨满所常的神歌含纳了满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点。祭祀供奉的各种年糕、黄米糕、福肉也是满族食品典型代表。
❷ 萨满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文化,关于这个神秘的文化你了解多少
”萨满“文化一直是个古老且神秘的领域,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听过这个词汇,小编第一次听到”萨满“还是从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得知的,当时只是觉得萨满文化非常古老悠久,从古至今都有它的”地位“,但是大家对萨满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
首先萨满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呢?萨满这个名字追根溯源可以追到两千年以前,最早源自俄罗斯的通古斯语,后来慢慢的渗透到了蒙古和东北等地区。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化神秘,小编觉得这类文化属于瑰宝,因为它记录着我们人类一路走来的进化,而且对很多领域都有着启发和提示,对于神秘的萨满文化你又了解多少呢?欢迎和小编切磋!
❸ 萨满文化的萨满文化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❹ 什么是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 狭义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锡伯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没有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另外萨满教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萨满教者多为女性。 可以这么说: 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 狭义上的萨满教中国以西北少数民族和部分俄罗斯少数民族信仰的. 真正萨满教里确有关于火炎军团的传说 - 萨满教石神 - 石火的天界本质 萨满教的一些神话中说石中之火来自天上,借以说明石火的神圣性。满族《托阿恩都里》中的火神托阿,从天上的火库中偷出一葫芦火种,利用在天界打石头之便,把石块凿出洞把火种装进去。当天神让他到地上修行宫时,托阿把装有火种的白石都运到了地上。他把石块交给了人们,告诉他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托阿当作火神供奉起来,春秋祭祝。蒙古族的祭火祝词中有“天神腾格里汗创造的卵石”之赞语。 满族文化与萨满教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他们希望能有超人间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幻想着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使他们放弃对人类进行的惩罚和戏弄,为人们带来繁荣和幸福,因而形成了最初形式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具有了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而这种本能需求通常会得到两种结果:即满足或不满足。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表现出欢喜雀跃、快乐舒畅;一旦不能如愿以偿,人们就会忧愁烦燥、痛苦悲伤。这些原始情绪,尤其是忧愁、痛苦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就会转化为恐怖情绪、依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从而形成为最终的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和宗教意识。 萨满教正是充分地反映了这种原始的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和宗教意识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形成和建立在渔猎经济的基础之上,是原始渔猎经济世界观的一种反映。这种与母权制氏族社会的形成同时而来的原始宗教,是以“万物有灵”的思想为其教义的基础,是与一系列狩猎、捕鱼活动中的巫术活动相结合的原始信仰。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使早期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人们对于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以为是神灵在起作用,因此,产生了恐怖感觉和意识。人们不仅相信自己有灵魂,同时,也相信一切无生物和动植物是统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动物、图腾和祖先的崇拜上。 基本信仰 一、灵魂观念 认为世界上各种物类都有灵魂,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祸福,都是各种精灵、鬼魂和神灵意志的表现。萨满教认为人有数个灵魂。赫哲人相信人有三个灵魂: ①生命之魂(斡仁)。系生命之神赋予,它同人的生命共始终,人死则永远离开躯体而消失。 〔在魔兽中体现为灵魂狼和灵魂行者〕 ②思想之魂(哈尼)。为人在清醒时的思想和梦中见闻,它是暂时远离身体和其他灵魂交遇。人死后它不消失,需请萨满将它送入阴间,以色在世上作崇,伤害人畜。 〔表现为魔兽里着名的萨满净化技能!!和白牛的生命链〕 ③转生之魂(法加库)。系转生之神所赐,人死后按其生前品行,或转世为人,或投生动植物,妇女不育、流产,认为是她们没有转生之魂或该魂被摄所致。上述各魂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魔兽中表现为:牛头的复活〕 阿尔泰人和雅库特人称灵魂和生命为“腾”、“苏内”(或“苏尔”)和“库特”,认为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腾,它一旦离开人体,人就死亡。苏内为人特有,它使人类有思想、意志和感情,睡眠中它能离开身体四处游荡。无生命物体内均有库特,能给它们感情和意志,羊栏马厩里有了库特,牧畜就兴旺,主人会富有,它若附在牧人的鞭棍上,病魔和恶狼就不敢加害畜群。他们还认为人的灵魂特别是亡灵,能同自然界各种灵魂或精灵交往沟通,甚至相互转移;亡灵喜附在活人身上或附在其他物件上,使其发生变化。 二、神灵观念 萨满教常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和某些动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特别是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认为各种神灵同人类一样有意志、愿望和情欲,更有善恶之分,不能违拗、触犯。各类神灵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体平等,极少统属,绝大多数尚无等级差别,也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但在进入封建社会的蒙古、满和达斡尔等族的萨满教中,出现了天神(腾格里)的观念,渐次升至高于诸神的位置。 有些民族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外界阶级社会的影响,赋予一些古老神灵以新的内涵。鄂伦春族的“吉雅其”,原是保佑牧畜繁殖的神,后变成财神爷,每户都供奉;少数上层人们曾在清朝地方机构里当差,使信奉多种衙门神,其神像多是官吏的形象。 三、三界观念 赫哲族以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层为天堂,众神所居,又分七层,最权威的神灵居最上层;中界是人和动植物所在;下界是阴间,也分若干层,分别为祖灵、一般亡灵和大小鬼魂所住。人类夹在中间,受着神灵福佑和鬼魂作崇的影响。只有巫师萨满能通达上下两界,疏通三界之事。 主要崇拜 一、自然崇拜 二、动物崇拜 三、祖神崇拜 四、偶像崇拜 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 (上上世纪前人之文)参考资料: http://www.ruiadz.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5&ID=244
❺ 萨满文化简介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干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❻ 萨满文化的萨满教文化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