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生活 为什么要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 文化生活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红色精神,可以达到感召、凝聚和净化人心的目的。传承红色精神也要与日俱进,当中国在面对新的历史挑战时,红色精神必须被升华后才更符合时代需求,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
❷ 把佛教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佛教与管理的共通点是对人的工作。
说管理是管理别人、控制别人,这是对管理工作的误解。那么什么是管理呢?由两个字合成:管和理。管,是确定规矩制度;理,是协调关系。所以,做管理不是简单的去制服别人,而是以一定的程序、制度,使当事各方达成统一与协调,从而完成工作。
说学佛只是要求管好自己,这也是对佛法的片面理解。我们学佛法不是刻板的去服从什么规矩制度,让自己成为被捆绑和束缚的木偶,而是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的智慧,而后去服务社会、慈悲众生。
佛家以人为本,讲众生平等,就是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买卖双方是一个整体,上下关系是一个整体,一切都是不二随顺。佛教讲“自利利他”,讲菩萨行,都是主张淡化自我,更多的考虑对方,并且付之于行动,通过对别人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感知、感悟,去寻找美好、寻找企业的成功。这就是以自己为模范,带动和引导、帮助其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和谐共存。
再一个,忍让也好,止观也好,是修行自己控制自己的,但是并不是说一个团体就不需要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行为准则。佛教僧团本身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之一,对于组织的管理有很多经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临终前告诫我们:他活着的时候,整个佛教僧团,是“以法为师”,他去世了,就要“以戒为师”。对僧团的管理就是戒律。戒律松弛,佛教僧团就走向衰落;戒律严谨,佛教僧团就兴旺发达。企业里,戒律就是各项规章制度。成功的企业,一定是规章制度完备的。
佛法是可以应用于社会各方面的道理、智慧。
佛法的中心有一个是无常,讲一切都是变异法,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只有发展、革新、顺应才不会被淘汰不会倒闭。
佛法另一个基本思想是无我,只有去除我执、我见,才能吸收最好的建议,取得内部的和谐,这是企业管理的必然。
佛法讲平等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
佛教讲,你心中没有佛,当然心中就没有众生;你心中没有众生,就说明心中没有佛。市场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你调查市场,就是调查人。了解市场,就是了解人。研究市场,就是研究人。赢得市场,就是赢得人。
佛法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规矩准则,是企业人事管理的必然。人能自律,人能自己管好自己,这就是人间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而缘合、圆融的概念,也是内部和谐的管理方法。
佛法讲因缘和合,讲缘和果,只有把内部的管和理的概念理解,把外部发展与变化的概念理解,就是在修内和外的助缘,最终功德圆满,成就人生。
❸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实现中国梦,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本固基。
⑤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❹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点有哪些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地位,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作用: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地位, 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意义 :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1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2、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 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4、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懂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
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
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
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爱国主义: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
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
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
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❺ 1.你认为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如何融入到你所学习的汽车先进驾驶辅助技术课程中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
想要对目前的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并积极础入工匠精神,那么就必须从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内化、深化以及强化五个点进行具体实践。
1.梳理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内涵
教师在对汽车文化过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以外,还应当对其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地梳理,从而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导向相结合,从每个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出最合适的思政元素。具体来说,比如在对汽车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对狄赛尔、孙中山、饶斌、孟少农等人物的奉献故事进行挖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在对汽车制造与服务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讲一些校友以及教师的优秀事迹,并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们爱岗敬业、团结友好的工作作风;在对汽车品牌及其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专门通过谈论雷克萨斯品牌、吉利汽车的海外收购案例,向学生们展现这些知名企业精益求精、严谨踏实、勇于实践的
工作态度;在对汽车造型与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奔驰汽车的造型演变史进行讲解,并对如今的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对汽车与社会文明之类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过去的特大交通事故,在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要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进行巧妙融合与渗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汽车文化课的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融入工匠精神
在对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教学时想要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就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在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泛雅教学平台上开辟一些研讨专题,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及反思,比如:从雷克萨斯品牌的制造以及服务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什么?与工匠精神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提出研讨问题:如何对我国近些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持什么看法?这样就能使学生们自发地对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加深对其精神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们自主地去了解我国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效拓展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结合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一些中国汽车工业初期的故事。比如,孙中山、张学良等革命先辈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而奔走呼号,并对我国汽车之父饶斌的伟大事迹进行介绍,并同工匠精神相结合,激励学生们要勇敢地承担时代的使命,进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在运用开放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们对汽车构造、新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实训室教学资源,并邀请实训室管理人员与教师们一同对传动、转向、制动、行驶四大系统进行现场的讲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这样就能有效加深学生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的了解。此外,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努力融入一些思政类的知识,培养学生理性的汽车消费观念,从而正确指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念。
3.提供实践平台,内化工医精神
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其实践教学平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教融合的形式;寻求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开展校内的实训平台;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对这些实践平台进行搭建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从企业文化中学习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展现工匠精神的一个绝佳平台.因此,可以通过专门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来扶持学生的创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也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而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展现学生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通过竞赛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们形成在实践中苦练专业技能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创建校园文化,深化工匠精神
想要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工匠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细节中体现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们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做到谦恭友善、诚实守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动手,加强其实践能力;当遇到困难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开导,使其做到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在校园生活以及学习中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使其融入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当中,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5.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强化工匠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逐渐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应该逐渐建立起一套双师型师资队伍C43.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师团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不仅需要提升汽车专业的技能理论知识,还应当使教师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岗位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并认识到汽车行业不同岗位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而这些岗位实践经验也将成为教师在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引导、价值观引导。同时,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教师们可以基于课程的特点对工匠精神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实践中领悟到工医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而有效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
❻ 如何推动践行“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各种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艺创造过无数奇迹。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敬业、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种心存敬畏、执着专一的价值观。工匠精神是骨子里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决心,是对初心的一种坚持。工匠精神是将心注入工作中,当全身心投入、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忘我工作的时候,便可调动本能的力量,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从容独立、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专注、敬业、创新等品质。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理念。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远在改进,把每一个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不厌其烦地改进产品。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他们有很多企业是百年老店,长期生产某种产品,他们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个工种,手艺代代相传,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所以,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是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还可以从瑞士制表匠身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在日本,东京“寿司之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在这里,食客们吃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2015年,任正非给华为全体员工的一封邮件——“学习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曾红遍朋友圈。在这封邮件里,任正非明确表达了他对工匠精神的态度,他认为,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网上曾流传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再看两组统计数据:其一,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其二,在福布斯(Forbes)“2016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共100个品牌),中国企业无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单——“2015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中国却有十几家企业进入了100强。
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企业不乏实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响品牌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长寿?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创造世界美誉?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工匠精神。
还有一组数据,据日本观光厅公布,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韩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在中国实体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人到日本爆买马桶盖、感冒药、电饭煲、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各类产品的疯狂行为,着实刺痛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神经。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不佳印象,中国企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诚然,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历了令全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生产供给。然而,在注重速度与效率的时代,面对大量的机会,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快速发展并创造充足供应的同时,大部分中国企业却丢掉了对供给质量的重视和保障。
如今,中国的社会消费需求侧日趋成熟。虽然贫富不等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还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产阶层快速崛起,开始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他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细节。这几年,中国人在国外疯狂购买的那些产品,无论是高端奢侈品还是普通日用品,其产品品质是明显高于国货的,而品质的背后是对工匠精神、对产品人性化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的结果,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美好用户体验,只要用上这种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消费者就会成为它的忠诚粉丝。
一个品质至上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企业到了需要放慢脚步、俯下身体、静心沉潜、着力提升供给质量的时候了,需要通过研发与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等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打造品牌影响力,而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工匠精神是支撑“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动力,是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支撑因素。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让工匠精神助力企业发展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但是,工匠精神并不是光喊喊口号就够了的,更关键的是,企业要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让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业发展。
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宣扬
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能够传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一进来就沐浴在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氛围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绝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业要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企业文化,让员工树立“工匠意识”,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让员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让敬业执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成为企业价值追求,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实际上,中国很多老字号企业的文化都体现着浓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对联,深入人心,让人敬佩。在华为内部,经常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号,比如“不让雷锋吃亏”、“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刚入职的“大队培训”(华为入职后的脱产企业文化培训)中就告诉员工,并在各类学习手册中出现,要求员工讨论学习思考。这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告诉员工要杜绝浮躁、踏实干活。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在其车间、办公室里,还是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语牌:“坚持追求完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生产没有质量的产品,等于创造无用的垃圾”等。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品文化、质量文化、生产文化、研发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子文化里面。
要将工匠精神植入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改进
企业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投入人、财、物,让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软硬件环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断吸纳前沿技术,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打造品牌。
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与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对原有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积极吸收前沿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推动企业不断进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研发与创新需要考虑是否愿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否愿意在经受大量失败后仍孜孜不倦地坚持研发,是否愿意做成千上百个方案并优中选优,是否专注于一丝性能的提升,是否敢于推翻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终做出让消费者惊艳的产品。
此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要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既要对原有好的技术进行传承,同时也要进行改良与创新,最终目的是为品质的提升,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对工匠精神的坚持。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获得的技术专利累计超过3.8万项,其产品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很好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品质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国唯一一家掌握“变频压缩技术”的空调企业,800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董明珠从高校招进来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对研发的投入,以及对掌控核心技术的执着,让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
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需要质量文化引领与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质量文化要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质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强化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推动质量理念在各个环节的落地。在质量管理方面,华为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华为视品质为企业的生命,努力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也促成了华为今天的成功。华为不仅提倡以工匠精神来衡量产品,更构建了一套坚实的质量体系,用制度支撑“质量优先”的落地。“华为公司最宝贵的是‘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以规则、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任正非曾指出,华为最重要的基础是质量,要从以产品、工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扩展到涵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极致追求“零缺陷”。为解决手机摄像头的质量缺陷,华为会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测试,为解决“荣耀”产品的小缺陷,曾关停生产线重新整改。
以工匠精神引领品牌建设。企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的推动,品牌的好坏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品牌的竞争是产品品质的竞争,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内在价值。工匠精神就意味着品牌对客户在质量、体验、服务等方面做出的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承诺。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于对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和对产品品质的细致研究、提升,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要为工匠精神构建保障机制,科学激励
首先,组织机制的建设。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实,关键看组织机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与要求进行设置。组织与机制的设置要重点考虑质量管理、研发与技术创新等职能的发挥,要求给“匠人”更多的责任与权力,要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从机制上保障全员把精力放到品质的提升与精益求精上。
其次,制度的建设。工匠精神的本质是靠制度支撑起来的。某种程度上讲,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影响人,工匠制度不只从精神上引领,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怎么去做。
第三,奖惩机制的建设。企业发展不能盲目鼓励竞争、简单以绩效定报酬,要让真正践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应有的奖励。要强化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一线劳动者的上升通道,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和不断前进的目标动力。
第四,培养机制的建设。当前许多企业并不缺技术,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培养一个大国工匠需要时间的积累,现在再不培养就会断层。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匠培养机制,增加培训投入,遴选出一批“智造之星”、“技术劳模”,让工匠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里的明星,成为社会的明星,成为一种荣耀。
要将工匠精神落到员工个人行为,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敬业、钻研的精神。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
企业要通过文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最终将工匠精神的践行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每个员工要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每人都秉持这样的精神。
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肯多花时间去钻研,艰苦奋斗,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勇于创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雕琢一种艺术品,追求完美,乐在其中,那么每个员工都将成为自己工作上的专家型人才。
笔者在为中国高铁制造企业——中国中车服务的时候,曾经对它的“一口清,一手精,实名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就是高速动车组严谨制造、“标准为王”的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所谓“一口清”就是在生产工人的班前会上,随机抽到一名员工站在6米开外,高声背诵出自己的工艺文件和操作流程。“一手精”是对员工严格执行标准的考察,几年来,在4万人次的抽查考验中,员工一次通过率达到99.99%。“实名制”就是每个员工完成每一道工序之后贴上自己的名字,并对其终身负责,让每个动作都做到“足金”,最终锻造出“足金”的产品。
要让工匠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不同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技术的发展,工匠精神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但其本质是不变的。早期的手艺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工业与信息化时代,我们所要求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创新、精度、品质。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本质追求没有变。
当今时代,企业践行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去从事手工手艺,而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大生产、企业化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推动生产供给品质的提升。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时代特征,例如互联网领域要求追求创新、缩短研发周期、更早地将产品推向用户、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要求的对产品的不断迭代,就是我们在不断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所处行业的时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行业、企业自身的工匠精神实现路径与方法,从而实现企业供给品质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有人说,过去的10年是商人的时代,而未来的10年,将是匠人的时代。未来的中国企业,最核心的问题不再是追求业务扩张,而是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对产品和服务一直追求极致完美的“匠人”。每个工人、每名生产者、每个企业都将秉持这样的精神:摈弃那些投机取巧的思维和浮躁的心态,生产出“工匠产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实实在在地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将那些看似空泛的精神口号落到实处,既做好产品,也赚到钱。
这样的精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书本上的知识一样可以生搬硬套过来,而是需要系统地、耐心地培养产生,并且在企业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华为、格力、腾讯等企业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而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相信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人才”,用更多的“工匠产品”征服世界,让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工业评论)
❼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认识,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不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缺乏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自觉意识,由此要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前提所在。
学校可以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学习,可以让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渗透教育。
二、课内多种方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刚刚入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情境,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开展合作探究,挖掘传统文化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比较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也可以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与探究,从中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外多种途径并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鼓励课外传统文化阅读,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要素
为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时的课堂中所进行的文本教学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要点:
1、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
2、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❽ 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如何把传统文化融
古代科学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进行融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时候,还是注重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把对一些自然科学的解释,习惯性地融入一些主观的唯心的文化现象。例如:我国博大精深的中草药科学理论里,就融入了什么阴阳、君臣、以毒攻毒等学说。
❾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觉
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家园的成功,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博采众长,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家园的成功,保持了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借鉴吸收了其他优秀成果。③注重了运用现代科技与新的传媒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