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传承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且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语文学科是以中华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忽视的任务。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古诗诵读,体会音韵之美
汉语是一门颇具韵味的语言,由汉语写成的文章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具有不可言说的音韵美。而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对韵律要求极高。朗读古代诗文是品味中国语言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诵读法展开古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韵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在《诗经四首》一文的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的。
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了《魏风·伐檀》《卫风·氓》《秦风·无衣》《小雅·鹿鸣》等诗的创作背景、表达的主旨意图和思想感情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并以同桌相互点评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诗歌朗诵质量。最后,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让学生在与名家朗诵的对比之中再次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诵教学法展开诗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诗歌的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歌语言美的整体感知,在拓展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视角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诗句推敲,感受语言之韵
“推敲”是中国古代诗人锤炼诗歌语言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美的主要手段。古代的诗词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格律和体制要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表情达意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古诗格律的要求。因此,古诗在用字之上是十分讲究的,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凝练、准确、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包罗万象的语言美。
例如:在《声声慢》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推敲诗歌语言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的。
首先,我对学生说:“李清照是我国着名的女词人,她才华横溢、见识广博,创作了许多诗词名篇。但其早年诗歌创作风格与其晚年诗歌创作风格差异明显,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从风格上推断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还是晚年创作的呢?”在得到学生确切的答复之后,我又问道:“该诗的开头连用了四个叠字,这样好吗?达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呢?”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歌叠字用法。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时间进行推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思考,以对诗歌叠字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合理想象,感悟意境之妙
诗歌的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短凝练。乍读之时,可能会觉得它表达的意思很少,可是细细品味却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要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就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能够在合理的想象之中准确还原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例如:在对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诗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联想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的。
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我问学生:“在写这首诗时诗人是站在哪里的呢?他的面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佳人妆楼颙望望的是谁?若佳人见到她等待的人她会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既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思维,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重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妙。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就要优化高中古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丰富学生的古诗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② 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怎么做
第一、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全球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存在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逐渐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忘记了自己是“为人师表”、是“模范”的这个概念。所以老师在言行举止方面要时时刻刻给学生做表率,在行动中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是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的。
第二、改变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中,存在一小部分老师,他们的学科知识十分有限,教学方法、策略没有创新,他们或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亦或是凭借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经历,给自己的学生上课,而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能否把优秀文化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能否帮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
第三、保护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基因。为什么要说保护好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基因呢?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思想形成之前,他们的想法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不带一丝杂质,也就是说此时他们的思想已经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青少年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前,要保护好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基因。
③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
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环境文化
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着、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其次,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开展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孩子们感受了汉语言的魅力,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重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了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召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校本教材的学习为主,课外拓展为辅。学校确定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自发组成课题小组,在经典文学和民族艺术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研讨会,三至六年级各个班级研究的子课题累计达200多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诵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近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之恩,在校感教师教育之恩,得到表扬感激励奋进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如,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关心父母等内容时,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座”等等。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④ 国家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怎样积极开展校园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了几千年洗礼而留下来的,其中不乏精粹,学校可以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三条主线来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事业。
第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用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宣讲中国历史上富有家国情怀的鲜明的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这片让人热爱的土地上用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让他们知道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能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既是幸运也是责任。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对于青少年的传统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给青少年以正确的引导,做好榜样的作用,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⑤ 学校如何做传统文化
首先是“道”,“道”如果我们捕捉不到的时候就是“德”;“德”如果我们还不能形成主流的时候,就靠人,就是“善”,就是引导大家向善;然后这个“善”难以形成主流的时候,就教“礼仪”;这个“礼仪”形成不了主流的时候靠“法制”。你们知道一个发展的规律吗?如果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规律,我们把国学教育只退化到复古的那个礼仪上面,那也不是真正的礼仪。因为那个礼仪是带有虚假的,带有死板的,带有城府的那种礼仪。什么跪拜啊,什么90度鞠躬啊,你说学生现在如果他在你这里学了这种礼仪,他在社会上,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怪人。我们要把国学教育里的好东西、精华给学生,而不是把外在的形式化的、甚至是城府的那个东西给孩子,那我们将是害了孩子。
我们现在国学怎么教育,我们传统文化怎么教育,关键的是现在没有多少教师能讲国学了。因为大家现在把西瓜丢掉了,抓一个芝麻。“道、德、仁、礼”,真正的“礼”是什么?真正的“礼”是对人恭敬、谦虚、尊重。并不是外在的那种复古的形式,所以我们抓的是芝麻丢掉了西瓜。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形成了两张皮,大家在这儿学了,然后回去呢,不能变成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孩子的心灵。那我们倒不如不把这个国学作为主流引进去,这样的国学是一个标签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教?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师没有几个人能教国学了。我们应该怎么教?让孩子背。我们只要让孩子去背,背国学经典就行了。我们选一本比较好的国学经典让孩子去背,让孩子快乐地背,不要逼孩子们背。我们古代的人不像现在的应试考试,我们古代的人就是从背书开始,古代的人考秀才也好,考状元也好,考什么也好,他先背书。为什么?他背到入心的程度的时候,那个经典里面的东西他自然明白,不需要大家教的。我们现在学生都背考试的东西去了,背历史、地理,什么政治,背那些东西去了,就是为分数去背书了。我们如果形成真正的背国学经典的这种风气,这个孩子一定是会成为一个博学多才,是一个“道”和“理”明理的孩子,明理实行的孩子。
大家知道吗,我就是一个不背历史地理的人。我现在50岁了,我记忆力超好,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能脱稿讲话发言,你看我赤手空拳上来就面对你们各种问题,我不需要提前考虑你们向我提什么问题的。为什么?因为我从来不背历史地理政治,因为我从小学到现在我就背经典,而且我持之以恒地背。大家看我这种状态,那么你看我讲各种课、各种科目,这两年我讲了40多课,我还开办了这么多栏目,我随大家出题目。我为什么各种课我都能讲呢?因为能够举一反三了,触类旁通。这就是我实践的结果,国学经典就是这样学的。
现在我们社会上的国学班办偏掉了。如果你要想真正地把传统文化引进去,我建议你选一本适合孩子的经典,让孩子每天背,但是不要逼迫他,让他愿意背。只要他每天都背那一本,那么他很快三个月有三个月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三年有三年的效果,三年以后这个经典里面的道理一定会成为他的老师的,你放心,经典一定会自动地成为他的老师。那我背的经典,现在是深入我心灵的一个老师,我遇到任何问题,我就请教它,我就从这个经典里面找答案,我从经典里面找力量。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个传统的文化,我们现在要这样来把握,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必须要把这个精华交给孩子自己去把握,我们这个路子就对了。
我的国学老师就是把精华让我自己去把握。这一本经典你去学,你天天学,以后你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一切都明白了。我发现我现在是这样的,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经典就是我的老师了,它就是我无声的老师了。所以说,如果你这样去实践,就不会误导孩子。我在讲座的时候我也告诉大家,现在习主席主张国学经典进教科书。我也说了,现在我们的教师都不会讲国学了,他们一讲就会偏。
所以我建议背,让学生背。只有让学生背,把掌握经典精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要他背经典,他坚持背下去,这个国学经典一定会融入他的生命,他一定会同这个国学经典相应的。这是我给你的答案和建议。
⑥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倡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研读国学名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思想升华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
3、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拓展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能动性得以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以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升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含着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念,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可以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德性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⑦ 高校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尤其是对于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最能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因此,在校园里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必要的,传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01、定期举行校园文化活动。
在校园内举办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氛围里面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比如说:书法展、书法比赛、中华经典朗诵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活动里面,学生的积极参与会让整个活动都充满意义。
说到底,在校园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学校本身就是聚集青少年的地方,而青少年正是祖国的希望。让青少年在文化的熏陶下学习和成长同样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⑧ 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
引言:我国的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内容很丰富,所以说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学校应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