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问题

如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02 02:31:38

⑴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深入社会,感受碰撞

----谈 “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的研究体会

假如你们回家跟阿公比出两个手指头(成功的标志), 他们会有什么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过生日,他/她选择吃蛋糕还是面线呢?侨乡人结婚时穿中国式的服装还是西方的婚纱呢? 侨乡人喜欢听外国歌曲还是中国歌曲?

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侨乡,到处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许很多人司空见惯,但做为侨乡人,做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去体会、探究、去思考。有利与于我们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只心动,而且立即行动。

我们从婚纱店到音像店,从图书馆到书店, 从生活到网络…我们采访了各种行业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但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首先, 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机的结合。在婚纱店我们看到侨乡的设计师们把国外的婚纱和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非常受到侨乡新娘的欢迎。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许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这种快餐店尤其受到侨乡人的欢迎。在音像店, 外国片子、外来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昧,一些英语歌曲,或中西风格结合的歌曲的市场越来越大,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的欢迎。 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

第二、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很快地吸取外来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使侨乡文化更富有生气。侨乡人除了烘烘活活地过春节,也不忘圣诞节给朋友捎去祝福; 侨乡人除了过中国的七七情人节, 也不错过西方浪漫情人节;侨乡人除了坚持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也开始在五月母亲节给侨乡母亲们送上一份礼物和深深的问候。

第三、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的英语知识不断增长、生活语言不断丰富。许多阿公阿妈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语的意思, 生活中人们广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爱show”等中西结合的词。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当然,我们也发现在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侨乡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阿公阿妈都说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高甲戏面临着解散的命运。我们也了解到在高甲戏还是有人为这侨乡独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奋斗着。

在深入社会、感受碰撞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学了许多课本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发现我们成长了许多。

一、我们学会人与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采访和问卷中尽管多次碰壁,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础。我们了解社会,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更促进我们学好课内外有关知识

二、我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们确定研究调查的任务后,就侨乡的中西方文化在肢体语言、饮食文化、服装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碰撞,各自进行多渠道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图片、文本等材料,然后集中,在讨论与沟通中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三、在活动我们觉得我们增强了跨文化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扩大知识面,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我们问卷时遭到不解和误会;采访时问题不够精练或问及店主不想回答的问题;同学之间有时合作不很和谐。但是,我们都能正视问题、反思总结。我们成员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约定,下次谁生日时,中午请吃面,晚上请吃蛋糕!

⑵ 求关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后果!稍微长一点的论述!急求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渗透、中西价值观的碰撞、网络传播和英语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对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中西文化碰撞;机遇;挑战;民族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6)01-0012-03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内涵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西方文化依仗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强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传入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交流日趋频繁。有着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际者双方在语言习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碰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1.语言层面的碰撞
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文化的载体。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表面上似乎意义相近,但其实际联想意义却相差很远。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差异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与成功,如/开门红0、/红双喜0;红色在汉语中还用来指革命和共产主义,如/一颗红心0,英语中也用red(红色)指共产主义者,但有贬义。红色(red)在英语中可以表达生气、愤怒的感情,如/seered0指发怒、冒火;/redflag0(红旗)在英国是表示危险的信号,这种说法反映了西方民族的心理,从红色联想到暴力、危险。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尊贵的颜色,是帝王衣服的颜色,即/黄袍0。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吴丽芳(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在汉语中,黄色可以来指低级庸俗、淫秽色情,如/黄色书籍0、/黄色电影0、/扫黄0等。但这些词语中的/黄0并不等同于英语中的yellow(黄色),英语中的颜色词blue(蓝色)却可用来指上述几个汉语词语中的/黄色0,如/bluefilms0(黄色电影),/bluejokes0(下流的笑话)。在中国,一些迷信的人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进宅0表示厄运将至。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0(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的谚语。在中国古代,龙代表帝王,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吉祥,如/望子成龙0/龙腾虎跃0/龙马精神0等。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在早期英语文学作品中有英雄与恶龙搏斗的故事,恶龙喷水吐火,给人类带来灾难。可见,汉英语言中有许多表面意义相似的词语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
2.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的价值体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价值观念的碰撞。
中国文化具有群体取向的价值观,提倡凡事以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要忽略或牺牲个人利益。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卑己尊人0;做事时要求稳,行为举止要符合自身身份,严格遵循社会界定的规矩;在生活中要做到/克己守道0、循规蹈矩、安于现状,不应锋芒毕露。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重视个人权利,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讲求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自由进取。做事时好动求变,标新立异。
1/3
2006年3月吴丽芳 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第1期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讲究/面子0。与人交往时注重人情面子。人们有时为了面子可以委曲求全,口是心非,即使做错了事也不敢承认。有时为了面子会/打肿脸充胖子0。与人交往讲求以和为贵,即使与人意见不一致,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也会避免正面冲突,倾向于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个人利益、个人实惠比面子更重要,个人价值应通过内在途径获得,无需借助别人的评价来验证,所以人们不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当情面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为了顾及别人的情面而忍气吞声,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们做错事时敢于当面认错,不认为认错是没面子的事。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跨文化交际

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回顾历史,实际上,文化就不是绝对的东西方分明的。人类是同一个人类,一定有人性深处共通的地方,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产物,也不可能绝对割裂。

总之,文化的碰撞,就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也是文化的碰撞。这是人类走向全球化进程必然的出路。用不着担忧,在守护好自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勇敢的拥抱变化,吸收不同文化的亮点,让人类整体的文化更加精彩。

⑷ 列举古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三次重要碰撞,如何理解这种文明碰撞

第一次大规模碰触应该是汉朝时候,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西文明得以第一次交流
第二次是在唐朝,有一幅画叫万国来朝,当时的唐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很多西方人眼里的唐长安就像天堂一样,当时的长安城十个人中就有一两个是外国人。可想而知
第三次就是清朝晚年,这段历史我就不用解释了吧

⑸ 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甚至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所处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文化所不相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对现代的文化制度以及文化素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国家有饮茶的习惯,这就与历史上我们这里有种植茶叶的土壤气候环境,所以有一定的饮茶习惯,西方一些国家有了可可的传入,所以后来西方很多的国家喜欢喝咖啡。

当然自己也不要去反对一些其它国外人的文化问题,因为虽然自己不理解,但是这些都是符合他们的文化要求的,只是可能放在我们这里不是很合适,但是在他们那里确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更多的是尊重文化的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自己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什么样的差异,自己以后与他们的交流也是学会了如何避免冲突问题的发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⑹ 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政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频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国应该坚定自己的原则与立场,即不能照搬西方的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与管理模式。促进中国的发展。

⑺ 你又是如何思考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自身危机

这要看新文化的定义了,传统文化毕竟都是有传承的,在目前体制下基本不能断绝,但是新文化是否暂时断绝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一个很难说的清的问题,尤其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新文化断绝,传统文化的目前宽松的环境也会被打破。然后很多问题又说不清,大概可能会接受西方文化,大肆进入我国彻底剿灭新文化的存在,达到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后果很难想象,传统文化会不会招到反噬。

⑻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回顾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不经意间你会注意他们的身影——传教士,近代历史长河里,他们充当了先锋,为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想而积极奔走,穿梭于各大场合,给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一笔难于抹去的重彩。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史学界对西方传教士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希望以此为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繁荣和发展。那如何辨证地看待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一枚硬币分正反二面,而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锋——传教士,他们的传教对中西文化交流也存在利弊这方面。而这篇文章讨论的主旨是为需求当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部分借鉴,以此在看待近代传教士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侧重于积极影响。 一、 中西接触的先锋。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既有西方政治上的对峙、军事上的冲突等显性背景原因,也有佛儒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异域文化的排外性影响等内隐性原因。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清初由于罗马教廷与清政府的“礼仪之争”,康熙帝遂下令禁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此后清政府又进一步强化禁教令,因此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可谓举步维艰。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大门紧紧关闭着,西方传教士虽屡遭摒弃,但仍不断来轻叩关门。代表人物有:利马窦、汤若望、马礼逊、洪若翰、罗德先、李损摩太等。以利马窦、汤若望和马礼逊为例。 1577 年利玛窦被派到东方传教,一开始利马窦为传教而传教,结果到处碰钉,相当不顺利。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决定采取曲线传教的方针,先向公众开放图书室、展示地图、宣传西方科技等,然后再伺机行事,马上就改变了处境。利玛窦的这些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来了很多知识分子,招至大批中国士大夫的亲徕,影响也越来越大。先是瞿太素跟随他,瞿学会并亲手制作了天球仪、星盘。[3]后来向利玛窦学习数学的人多起来:有知名学者顾起元、知府王泮、着名学者李心斋的儿子及他的两个学生和当时的翰林王肯堂的学生张养默等。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中国的境遇。汤若望在明朝的时候着述颇多,他参与编写翻译的着作有《远镜说》、《主制群征》、《坤舆格致》、《浑天仪说》五卷、《西洋测日历》一卷、《民历补注释惑》一卷、《大测》二卷、《星图》八幅、《恒星表》五卷、《交食历指》七卷、《测食说》二卷、《测天约说》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学历小辩》一卷策:“一、《恒星出没》、《交食表》等等,其中涉及天文历法的,基本上都是包含在《崇祯历书》内,或和《崇祯历书》有关。明末汤若望还撰写了对西洋火炮的整个制造工艺的《火攻挈要》一书。 1807年,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作新的努力。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来到中国,此后美国的美部会、圣公会、长老会、美以美会等也纷纷派员来华传教。直到鸦片战争,香港割让、五口开端口通商后,有了条约保障的传教士们才将活动基地迁到这些地方,以后,又往内陆腹地迁移。这期间,除了传教士们的悉心传教布道,直接影响信众外,他们还出版了大量的宗教书籍。有的学者统计,仅在1843-1860年,香港、

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就有434种书籍出版,其中宗教书籍329种,占总数的75.8%。这在当时我国报刊出版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西方宗教文化并不为多数中国人所知的情况下,其影响是颇大的。历史地考察我国基督教文化的渊源,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宗教介绍到中国,不仅使中国近代宗教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更给博大浩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内容。西方传教士的努力对我国宗教文化以至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西学东渐的实践 19世纪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学校、出版书籍报刊,揭开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传教士即担当西学东渐的实践者。教会在中国所办学校取得惊人的发展。1889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不到一万七千人。到1918年,教会学校约一万三千所,学生总数约三十五万名。估计到1926年,教会学校总数约达一万五千所,学生共约八十万名。而到了1937年,教会学校在校学生估计总数约一百万名,其中大学生约八千名,中学生约九万名,其余为小学生及一些神学院校学生。其中基督教重点放在大学,天主教则放在小学和神学。另据统计,在1914年,教会学校有一万二千多所,学生约二十五万名;当时中国官立学校共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七所,学生共约一百六十三万名,与教会学校的比例:学校是五比一,学生是六比一,由此可见教会教育在当时的比重了。教会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据1917年日人统计,在外国人办的初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学生总数的4%,中等学校占11%,而在外人办的高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新式学校学生总数的80%。除普通教育外,在针对残疾人所进行的特殊教育方面,基督教会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所有这些学校的设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学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其对几千年的旧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中国,外人创办的各类报刊也大量增加。据统计,1842年到戊戌变法前后,外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达170多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后改名为《格致汇编》)、英国商人美查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申报》等。这些报刊在宣传宗教、进行殖民教育的同时,也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中国人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洋务运动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在这时期,西学通过遍布各地的新式学堂、各种近代报刊和品种繁多的西书,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西学的影响已经逐渐从知识界扩大到社会基层。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西学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封建观念开始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着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传教士将西学传入我国,客观上对我国近代科学、文教、医学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对我国知识分子的学识、思想起到
了启发作用。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王韬等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家也正是在与西方传教士的合作中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在近代中国科技、文教事业、思想领域多有建树,并产生重大影响。 三、传播中学的使者 19世纪以来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用“旁观者清”这个说法,他们的研究中有中国人自己没有做或者看不到的新鲜东西。传教士在中国的语言文字方面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语言是传教士布道的基础,早期来华传教士不得不攀越汉语这道万里长城。编辑了大量的西文、汉文字典,如1815年马礼逊出版了英文版的《汉语语法》,被誉为19世纪英国中国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鸦片战争后出版了《汉英字典》和《英汉字典》,其它研究中文语法的还有传教士晏马太和富善等等。出版这些字典是过去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必备之书,以利于更多的西人有兴趣研究中学。传教士的贡献在于把中国经典介绍到西方,如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经典,如《论语》、《老子》等译成西文并介绍到西方;传教士在编撰字典、翻译中国经典的同时,也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许多传教士回国后,都在大学中开设了汉学讲座,并担任主讲,有的则直接参加或帮助欧美学术机构建立中国学的研究中心。其中很多人如卫三畏、理雅各等还成为本国极有影响和学术地位的中国学家和中国学的泰斗;传教士在向中国传布福音与介绍西学时,也注意对中国社会各方面情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向西方社会作详尽的介绍。如:裨治文赴华时,美国传教事务局便要求他“在工作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把有关中国人民的特征、状况、风俗、习惯等等,特别要求对这些情况受他们的宗教影响,向公理会做出完整的报告。”尽管这些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及其观点带有一定的偏见,但多数传教士对中国儒学文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国传教士以其特有的观察视角和学术风格对传统国学提出了一些较中肯的批判。也正因如此,一些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曾表现得相当活跃,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许多传教士成为中国改革运动的参与者,在历史上留下了长久的痕迹。 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带来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文化问题,如冲击传统文化、奴役民众思想、掠夺中国资源等等。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近代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及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发展,中西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是双方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吸收以往经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渠道尤为重要。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中国崛起已成为重要的话题,而文化传播成为我国成为大国的一个重要障碍,如何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在全球积极推广汉语教学,试图通过汉语教学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但远远不够。 首先,内忧严重,国内思想主导近年来受到直接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深广,特别的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加之自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内年青一代思想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严重泛滥,其次,国内5000年的文化精髓未能受到良好的提倡,优良文化传统流失严重,在传统文化脱节和西方文化泛滥的冲击下,国民思想发展让人堪忧。所以,在我看来,要推广和发展中西文化,首先的重点狠抓自身文化塑造,而非所为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让民众拥有精神归宿,塑民族魂,强中国魄。
其次,在国内经历塑魂强魄后,国家应尽心打造民族文化,5000文化过于庞杂,而能够传输与国际特别是西方的更为稀少,不如毕其功于一役,提炼民族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并以此为主线,借鉴西方传教士先输入数学、天文、医学等优良成分一般,同时适当吸收外来优良文化,使之与中华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国际化的今天,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双方加强全方位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崛起的一个良好契机,充分利用5000年文化底蕴,并吸收优良的西方文化精髓,以史为鉴,我相信中国文化将更为繁荣。

⑼ 中西方文化交际的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

中西文化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

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

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

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

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

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

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

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着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着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

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

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

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

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

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

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

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

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

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

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

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

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

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quot;而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

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

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着作中,告诫在

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

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

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

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

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着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

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

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

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

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⑽ 如何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放眼今天的世界,“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成不可抗拒的趋势,其浪潮汹涌澎湃,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群统统卷入其中。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日常现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给交际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误解、困惑、矛盾甚至冲突也因此而时时发生。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主要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能理解。
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 饮食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西方人比较随意,吃饭的时候,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通常会举杯祝福,但几乎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
5. 教育理念的冲突
中国人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化知识的掌握,而西方人却看重孩子学习的过程,认为孩子只要尝试了,结果怎么样关系不大。中国人习惯对孩子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中的每件事都进行干预,使其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规划线路来发展。西方人非常重视孩子的自由发展、独立精神与人本化教育,中国的家长倾向于以大人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同样作为父母,西方人始终是用平等、尊重的心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往。他们尽可能地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成长。
6. 个人价值取项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推崇无私奉献与团队精神,中国人普遍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与独立意识很强,喜欢随心所欲、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例如:公司如果有一个紧急任务需要加班完成,中国人肯定是二话不说哪怕是通宵加班也要完成,而西方人会对此表示强烈抗议或拒绝,认为公司这样的安排很无理,侵占了他个人的休息时间。
7. 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在西方人看来,与人交流时,应该注视对方的眼神,保持眼神的交流意味着对彼此的尊重以及对谈话内容的专注。但是中国人好像并不太习惯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也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8. 非语言交际方面(如:身势语言和空间语言)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朋友见面习惯用拥抱或亲吻来表示见到对方的激动之情,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含蓄,仅仅用握手来表示。中国人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可爱的孩子时,总是愿意抚摸孩子表示喜欢,而做父母的也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欢而骄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此比较反感,他们不愿意让他人抚摸自己的孩子。
二、如何培养日常生活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要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尊重对方文化,承认其合理性,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文化,并学会相互间理解对方文化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差异,学会将母语文化融入对方文化中,将对方文化融入母语文化中。为达到这一交际目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采取改变自我的态度,努力学习对方文化,努力适应对方文化,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在接受对方文化的同时,要努力排除母语语言文化的干扰,学会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会将词语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理解其文化涵义和交际价值,注意进行目的语和母语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的对比。不仅要正确了解所学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正确理解其文化涵义,学会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词语。 因此,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又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2、掌握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如:国家概况、日常生活、个人交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注意母语与所学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点,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找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无意识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套用目的语。注意区别母语与目的语在日常生活、词汇表达、身势语言、空间语言、时间语言以及观念、信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诸方面的差异。培养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出现交际误区,便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