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趋势为:
1、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
2022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完成到2035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未来我们将在文化产业开展全方位的发展布局,坚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加强科技发展规划,顺应数字化大趋势,在互联网大潮中积极应变,加强年轻化传播,促进智能化发展。
2、文化产业继续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断转型升级,而这在未来依然且始终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实践,各种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
搭乘“数字快车”,文化产业也在朝着家庭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继续发展。科技创新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将是未来10年的时代主题。
3、电子竞技成为被主流认可的文化活动
如今,电子竞技作为正式项目入选2022年杭州亚运会,响应了12月13日亚奥理事会在官网“支持鼓励单项协会和各自对应的虚拟运动合作”的口号,也标志着电子竞技作为年轻人喜爱的竞技赛事,已经走在了规范化、成熟化、体系化的道路上。
在未来,电子竞技将越来越成为被主流认可的一项文化活动,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健康与生态问题成为关注重点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等等关键词将愈发成为广大人民的新诉求。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健康养生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也日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当下,我国不再着眼于追求纯粹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目标,而开始不断关注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话题。
5、美育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1年,美育教育利好政策频出,美育已经被提到时代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然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发展机遇。2021年4月,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2021年5月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有关情况》(以下简称《情况》)。
6、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完善
自2020年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来,我国便致力于在后疫情时代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这一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也将在未来更加清晰明确。
7、严格、规范化网络管理成为常态
规范且明朗的网络环境对于促成虚拟性公共空间的和谐、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网络平台的规范化管理,积极介入监督,加强正向引导。尤其是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一代,更是要着力于建立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8、广播电视领域行业法规将明确化
2021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部广播电视法将要在未来出台。
意见稿提出,国家将加强智慧广播电视建设,推动广播电视科技创新与服务升级,提升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广播电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深度融合发展。
9、网络发行机制更加成熟
经过了2020年疫情的网络电影大爆发,本年度网络电影无论在制作还是在发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及多元。多部预备于院线发行的电影转为网络首发,如《东北恋哥》等,为网络电影市场带来了更加成熟和精良的制作。
10、原创性文化艺术内容质量提升
2021年末,《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出台,对于当前常见的短视频剪接、授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种管理规定之下,一部分基于二度创作、视频搬运的内容制作模式将难以再成为竞争致胜的法宝,也因此开始倒逼内容生产者朝着提升质量、注重原创、深耕内容的方向发展转型。
Ⅱ 文化产业发展强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此你怎么看
现阶段,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这使得文化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实,从财经视角看,这个结论并不严谨。不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在若干年内仍然可以延续。
再次,文化产业的前景仍然不错,其主要原因在于“创作内容领域的国产替代”。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因此国内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现阶段的年轻人,更能接受各种国产电影、国产动漫、国产新音乐等文化产品。在他们眼中,文化领域的“国潮”已经成为新时尚。因此,文化产业的前景整体较好,而“国产替代”仍然是下一阶段文化领域中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新亮点。不过,我们也需要对国内的文化行业现状、前景,有更清醒的认识。
Ⅲ 请问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投资前景怎么样
文化创意产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增长率设定为7%,我国文化产业2004年到2012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1%。因此,未来5年,我国创意产业园行业发展速度将加速。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促进经济的增长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整体经济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Ⅳ 苍南县的经济概况
2013年,苍南县的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9.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49.38亿元,完成工业性投资77.41亿元。在传统产业元气未复的背景下,苍南县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为苍南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年共实现工业产值37.51亿元,同比增长26.55%,绝对数量比去年新增了6家。苍南县共有1家企业首超5亿元,2家企业首超3亿元,4家企业首超亿元。 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1742亿元、工业增加值3.3568亿元,创税收7226万元,分别增长29.4%、28.14%、20.00%,新兴行业成为园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贡献率为63.5%。
2013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实现税收1540万元,启动区和围垦区已引进入园企业55家,台资企业3家,共出让面积2277亩。 2007年末,苍南县有文化站3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250场次;电影放映5775场次,观众179.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3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万人次。2007年动工建设苍南图书馆新馆,新建村文化活动场所76个,农村放映数字电影5502场。完成148个行政村和320个自然村工程,采用光缆方式联网441公里,电缆方式联网442公里。苍南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入户率达50.12%。
2007年,苍南县有卫生机构65家,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51家,个体开业诊所26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99人,其中医生1102人。苍南县医疗机构病床1574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2.6张、医生8.8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224.3万人次。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苍南县农村建有村卫生室470个,社区服务站10个。
Ⅳ 苍南规划
法律分析:“十三五”以来,苍南县坚持“1+5”定位,加快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实现较快发展,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
综合实力稳步增长。苍南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652.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228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6%和7.7%,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上升到67.7亿元,年均增长约10%,均超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6.4:44.1:49.5调整为2019年的5.4:41.1:53.5。工业稳健提质升级,以三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台商小镇入选省级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渔寮湾乐活小镇(金色海岸小镇)入选省级培育类特色小镇名单,创成国家级箱包产业基地。山海旅游业蓬勃发展,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获批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以电子商务、综合市场为亮点的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迅速,2019年,全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99亿元、网络零售额207.91亿元,位列全国电商百佳县第七,灵溪获批省级现代商贸特色试点镇。农业加速现代化,一二三产加快融合,“苍农一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美丽发展全市领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有效改善,获评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试点县、清新空气示范区等,基本实现全域美丽发展。2019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较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PM2.5、地表水水质等指标继续保持省市前列,县控以上水质站位全部达到或优于标准;累计创成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4个、AAA级景区村13个、精品村67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幸福苍南成效显着。城乡居民收入、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成国家卫生县城、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省学习型城市、省县域医共体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0803元和2432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8.60 %和9.33%,均高于GDP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15缩小为2019年的2.09;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61.6万平方米,2019年底每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02.8平方米,居全省中游水平。
改革品牌持续打响。全国首个“镇改市”成功落地,高效完成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四个一”创新工程,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四三六”、竣工验收“四联合”等不断优化,成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浙江样板。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示范全省。全科医生“县管乡用”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调剂政策、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等成为全省、全市最佳改革实践案例。创新建立浙闽毗邻地区人民调解联防联调工作机制、残疾人兜底扶贫载体和联动机制等,完成新一轮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全县发展活力进一步激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五条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Ⅵ 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着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
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并发文要求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地区的统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一统计分类标准。新分类是在已有分类基础上进行的再次修订,并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开始实施。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比,本次修订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三是重点调整了分类的类别结构。分类的修订吸收了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成果,突出了文化核心领域内容,体现了文化生产活动的特点,类别结构设置符合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管理的现实需要和认知习惯。随着新分类标准的实施,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实现新时代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二)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将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根据方案及说明,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能够解决旅游开发当中的痛点,对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打造超级旅游IP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对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优质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很大的利好。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三)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发展在先,文化产业发展在后,这正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国际上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需求便开始大幅增长,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中国文化消费的高峰期已经来临。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也一直被西方国家所主导,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一般高达18-25%,而目前中国这一比例还不足8%。
落后意味着潜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其释放的商机将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快速增长。
(四)文化与消费行为
随着市场消费水平与结构不断提升,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持续增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基础需求外,对能打动心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升。企业将文化赋予产品之上,通过文化影响消费者心智,让消费者更加认同文化接受产品,最终形成消费。未来文化企业跟消费者之间逐渐在文化端形成心智闭环和在产品端形成商业闭环,消费者将要求文化企业提供丰富的娱乐内容、产品及消费体验。
二、不利因素
(一)竞争格局
文化产业投资已趋于理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向更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不过精品IP内容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依然是行业追逐的焦点,未来文化企业在精品IP的创作与争夺上将更加激烈。
随着文化产业跨界开发的运作模式逐渐完善,优势文化企业以制作方、投资方、运营方等多重角色深度介入IP经营的全产业运作,将产业上下游全链路和跨产业壁垒打通,实现IP最大产业价值。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作精品IP和全产业链运营能力,以引领产业变革发展。
(二)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例如《花木兰》故事,在国内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将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
Ⅶ 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应该会越来越好。
Ⅷ 按照现在21世纪的环境,文化产业还有发展前景吗
文化产业有发展前景。现在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的温饱能够得到解决,而且我国贫富差距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财富。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外的话,文化产业一般集中在文化的输出,宣传我国的文化观念。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宣传中华文化,不管是传统乐器还是中国的价值观念,亦或是传统武术,这些都是文化的输出,让外国人更加地了解中国,消除他们先入为主的对中国的坏的印象。
Ⅸ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到3%,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完整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角成,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行政行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就业方向:此专业是培养在演艺、出版、博展、传媒、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业领域非常广。
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前景如何好就业吗
好。就业方向:影视传媒类企业:制片管理、影视发行、传媒运作; 政府、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考研方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公共管理、法律(非法学)。
文化产业管理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或艺术学学士。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文化理论、产业管理、文化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相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遗产、工艺美术、体育娱乐、动漫音乐等多个领域。
《网络广告学》、《影视剧制片管理》、《财务与会计》、《艺术品经营管理》、《电影制作与发行》、《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现代传媒策划与运作》、《广电节目产制管理》、《文化产业经济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文化经纪、文化旅游、影视制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