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要正确的对待外国文化,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观,有意识的去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而驱除那些消极的思想,这样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接受,也不能统统排斥。也就是要区别各种文化的好坏
2.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3. 怎样看待外来文化
要正确的对待外国文化,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观,有意识的去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而驱除那些消极的思想,这样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接受,也不能统统排斥。也就是要区别各种文化的好坏哦!
4. 怎样对待西方文化
问题一:如何辩证看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特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竞争意识等。
中西文化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天人互应、天地人为一体, 强调中庸, 强调人和自然的和睦共处。而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思考, 把人与自然割裂,把自然界当作纯客观的物质存在没有命, 只有规律。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 “民以食为天”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中国文化首先追求的是公平―这与善本文化相适应。小农经济赋与中国文化的属性必然表现为“ 重农轻商, 厌恶竞争、平均主义以及清心寡欲。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机制就是在最大限度内给人们提供追求利益的方便, 因此西方文化的属性表现为: 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促使工商迅猛发展, 提倡竞争以反对平均主义, 商品生产使社会成员物欲横流而力求进取创新。
中国古老文化附丽于宗法政治, 中国文化以善为本,官本位,具有德主刑辅的人治传统, 求长治久安, 以人际的和谐来企求社会的稳定, 为巩固政权而提倡“学而优则仕” , 提倡尚同精神, 西方的社会政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称文化超越政治, 不一定要为政治服务, “ 为艺术而艺术” , 其主要功能是发展科学、发展生产。以功利为社会道德标准, 轻仁义, 当然, 完全超越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社会目标不同中国文化是大一统的, 强调天下一统, 定于一尊, 重集权而轻分权, 重中央轻地方。“ 天下太平, 长治久安” 是中国文化迫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为此, 提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一体化。而西方的多元冲突性文化必须导致多元并存的社会, 从古希腊开始, 城邦林立, 近代西方更是多元林立, 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体, 认为个体乃国家之本, 社会应该是人人都充分发展的社会, 因而社会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文化性质不同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鸡。重人伦、轻器物, 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讲求一种静观、玄览、格物致知。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文化属于理性文化。重物质, 轻人伦, 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 轻综合。重概念, 忌笼统, 强调人权, 主张个人至上, 重视特殊的辨识, ・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一方面要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 另一方面全方位开放, 大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文化技术和进步的价值观。不能盲目地继承传统, 也不能无批判地“ 西化” 。在对待文化的伺题上, “ 实事求是” 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和“ 推陈出新”。 *** 同志也一再阐明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 必须学习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先进的东西, 同时又必须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 坚决清除来自这一方面的精神污染。他说: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生产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而不是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 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 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 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他还说: “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 所积累的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我们要有计划丫有选择地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但是我们决不能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决不能学习和引起丑恶颓废的东西。”
...>>
问题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人类的历史进程,为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也积累了有益的成功经验和惨痛的失败教训,这份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拓自己的眼界,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培养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修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素质,还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观念利意识,其中既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还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每个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自身发展的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接受惨痛的教训。从而推进人类自身从低级向高级,社会从野蛮向文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
在文化进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沿着时间的长河,此消彼长,又各具特色。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平衡和现实主义
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即平衡与现实主义,也反映了民族间观念、意识的差异。而这两种基本的文化特征,在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又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中国传统文化以稳重、平和、和谐及写意为特色;西方传统文化则以个性化鲜明、写实性强为特点。
1.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平衡,以稳重、平和、和谐为特征
追求平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小形成的―种特定的观念、农业生产受季节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的制约,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农业生产随时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人们团结合作,建构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气候条件,各种气象因素:光照温度、防水等,都需要适宜,即“无过不及”。中国的传统武术太极功,强调刚柔并济,古人认为天地,阴阳,昼夜,都是相对,要保持他们的平衡。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孔子对“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庙”。明代理学家对“中庸”作了解释:“中者,不偏不倚,元过不及”。即为人处世个能左、右偏激,需沿着正直的方向发展和前进。这种为人处世正直的认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由此也养成了中华民族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优秀品德。
中国的传统饮食则具有“平衡”的特点,而且多为经验型的。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各种食物分为温、热、凉、寒,四种“属性”,又称“四气”,且按味道分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国传统饮食的“平衡”,就是根据各种食物的“属性”和“五味”,将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实现“四气”和“五味”的“平衡”。
与之相比较,因为西方生活工作节奏快,方便快洁的就餐方式和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成为主旨,也表现了现实主义在饮食上的差别。
2.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色:现实主义
西方民族受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而形成了许多特有的观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现实主义,即注审现实。
2.1 现实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是十分明显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审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是以现实作为基础。
西方民族在消费理念上的“超前消费”,即先消费,后还贷的作法,就是从现实出发.先考虑眼前的实际需要,满足人们对现实的需求。至于下一步的还贷,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西方人常出现重复借贷的现象。
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民族及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发明,近代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后裔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也体现了现实主......>>
问题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同时,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对待外国经验,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积极吸收外国经验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 *** 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 *** 、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问题四: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创造出不同的文明, 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科技自然文化等。
1、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文化,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发展的更美好,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文化。
2、我们要学习借鉴别国先进文明的物质精神文化来发展自己,为本国人民服务。
3、对于别国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我们坚决要 *** ,以免侵如我们的思想, 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积极宣传发扬先进文明的文化。
问题五: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文化,现在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影视、服饰、价值观和婚姻等。例如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欧美、日韩嘻哈风格服饰,耳朵上戴着超大式的耳塞,边走边哼;或顶着爆炸头,戴满金属饰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批萨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音像店里,摇滚、嘻哈等流行音乐被放在最显眼的架子上,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被遗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电影院里好莱坞大片风头最劲,其惊险的镜头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飙升;如今的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隆重程度已经赶上了春节。。
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
改革开放后,西方餐饮业大量进军中国,冲击了中国的餐饮业,部分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影响最大的是快餐,这种饮食方式符合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麦当劳在神洲遍地开花。中国的快餐也就应运而生,一改中国人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由于美国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在有关婚姻的问题上种种观念变得更为开放,社会的容忍度明显地增大了,离婚率、 *** 等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时候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时刻注意。外来文化冲击使人们出现了求新和崇洋趋势,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使传统的道德行面临扭曲变形的危机,也使人们的政治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问题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一说到公家,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义务了.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水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这个网络像一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家庭所形成的固定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关系网,与其说是团体,不如说是势力范围.所谓差序格局,具有伸缩的能力.在乡下乡土社会,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西洋社会,承认的是团里的界限、进入资格.在他们那里不是认清问题,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确实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了.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伦――人与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等差的次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中,一方面是平等的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问题七: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任何文化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站在一个正常的、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问题八: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侵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是强势国家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民族而采取对它国或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巴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侵略者的行为在利益的推动下而不断强化,引起了受侵略国家和人民的警觉,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源源渗入,引发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
“文化侵略”可谓帝国主义最新形式,西方文化向东方的输入,本质上说是现代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征服与侵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5.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不再闭门造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世界,我们努力的看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
6.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
7. 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问题一: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怎样正确外来文化呢?
一、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 *** 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化民族就会落后。
二、继承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辅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特点。
问题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
问题三: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鲁迅曾经用拿来主义来形容我国对待外来文化,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用,外国文化就是精髓,我国文化就是糟粕,显然我们都在摒弃这种想法。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根本,要怀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外来文化已经进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麦当劳,肯德基随处可见,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饮食方式,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生活因此倍受我们欢迎,这必定给我国的传统饮食行业构成了威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为我国传统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 我国饮食行业不断改革创新,吸取外来的精华,不断改进自身不足,适应世界潮流发展,从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圣诞节越来越走进我们生活,每到圣诞节,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甚至连小学生都喜欢过这个节日。但是转过视线来看我国的传统节日,需要用规定假日来提醒我们有端午节的存在,历史上有屈原这个伟人。几年前,韩国和我们争屈原的时候,大部分过人才觉悟过来,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我们忽视太久,过度的盲目的追随外来文化让我们对自身文化视而不见,直到有了威胁才会幡然醒悟。打开电视我们便能很直观的感觉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韩剧的热播,泰剧居高的收 视率,日韩明星,欧美明星在我国受到热烈的追捧。于是很多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不管质量好坏,大量引进外国电影电视剧,于是一些内容低俗的,情节毫无新意电视节目便屡见不鲜。同时为了争夺收视率,很多电视台模仿外国节目,比如红了十五年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超级男声,我们约会吧等等,都是模仿美国电台节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外来的节目在我国就能一直红下去,为什么我们自己制作不出这样的节目,除了模仿,我们到底能创新出这些东西吗?我国的传统建筑的类型主要为封建服务的宫殿,坛庙,陵墓和宗教建筑民居等过门被打开后,外国近代建筑的各种类型几乎全部被输入进来,如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办公建筑等类型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外来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在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将新鲜血液注入我国传统文化,给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如何利用契机很值得我们思考。 外来文化对我们来说利弊并存,我们要理性,要看到外来文化带来的双重影响,不能因噎废食,害怕文化冲击就紧闭国门,这样只会让我们被世界淘汰,清朝时的闭关锁国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闭关锁国,我国错过了迈向工业化发展的最佳时期,就在别国热火朝天开展工业化革命时候我们却在重农抑商,结果被世界远远抛在后面。或者盲目尊崇把外来文化不加分析就照搬硬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这种冲击会撼动传统文化的地位,两一方面会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增加文化的活力。我国古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上给我们提供了先例。唐朝对待外来文化很开放,大国胸怀,包容万物,于是唐朝经济,文化达到很难超越的进步。同时,近邻日本也给我们提供对待外来文化的经验。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做得很出色,从遣唐使到后来吸收欧美文化,都做得十分到位。日本的中小学生都知道孔子、孟子和老子。可以说日本 的文化从里到外渗透着中国儒家的文化,他们的很多传统其实都是从中国来的。近代以后,他们吸收了欧美文化,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本在战后出现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近代马克思恩格斯主义随着外来文化一同传入我国,给我国的领导者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方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新篇章。纵观历史,固步自封的发展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只有不断汲......>>
问题四:唐朝时中国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的 对外开放,引进外在优秀文化,传扬本国文化,相互交流,共同进补,如唐同志取经,玄同学去日本讲教
8. 作为青年大学生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机会向西方人推介、传播中国流行文化(如将中国当代高质量小说、歌曲译成英文,将优质国产影视、动漫配上英文字幕等),促成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客观条件,辩证看待问题,面对西方文化,应该客观分析,理性面对。
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要一概而论本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没那么晦涩难懂,西方文化不说不好,而是看你的接受能力,辨别真伪的能力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强,接受前要有好的认识。
而认识太少,只看到其表面的热闹,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但当我对本民族文化认识加深了以后,我便可以理性面对西方文化了。
9.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外来文化对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影响可谓是无孔不入了。满大街从花枝招展的圣诞树到各种各样的快餐食品店,从韩剧日剧到美剧英剧,从圣诞复活到万圣节,越来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到盲目推崇西方人冷淡对人的有素质行为国人热衷于过外节学外礼带外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到底是好是坏?作为新一代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外来文化?
首先,要做到包容,一味的拒绝抵制外来文化是片面的。这样盲目的对外来文化本身进行否定,不仅与它对本国所创造的价值发生矛盾,也与它对我们本土文化所创造的积极影响相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的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部分。外来文化从近代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在这百年间与我们的本土文化进行了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国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外国书籍提升了修养增长了知识;中国家庭通过使用炉汽灶电饭煲吸尘器等外来发明从而有了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快餐店节约了上班族的大把时间来工作,经济飞速发展与此不无联系。从火柴到汽车,从电话到互联网,外来文化带给我们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然而,从改革开放至今,国人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依赖性与外国人离不开made in China不相上下了。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让人不得不担忧外来文化也许会侵蚀掉我们的五千年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向来是世界人民所好奇与向往的,这一点从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便可体现。我们无法想象当所谓的快餐文化个人主义把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吞噬掉之后,我们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在在世界上立足,另一个美国?或是苏联?于是,我们也应该否定一味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几十年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我们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相信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才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方法。
10.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尊重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那些为现代化所需要的、又适合国情的优秀文化成果。对待文化差异,排斥的态度、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价值、漠视,甚至歧视其他民族文化价值,是不正确的,应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尊重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
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那些为现代化所需要的、又适合国情的优秀文化成果。
对待文化差异:排斥的态度、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价值、漠视,甚至歧视其他民族文化价值,是不正确的,应平等交流,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