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什么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艺术素养。这是因为艺术家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也不是因为它特有的天才,而是因为它具备了将普通人眼中的平凡的物质材料和简单的美术元素,创造出了可供享受的艺术作品的本领。而这种本领的高低则是由其修养的身前所决定的。本文从艺术观念的更新、直觉的磨砺、技法的锤炼、专业之外修养的历练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对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全面性。
关键词: 创造主体 直觉 艺术观念 艺术素养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创新需要艺术家不但具有新的艺术观念、熟练的艺术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艺术家是以主体的身份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显示着独立的自主性。艺术家要做到这些能力,具体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观念的更新
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观、审美观以及个人艺术情趣的综合体现。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对艺术传统的学习体会中对美的本质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看法。艺术家将这种认知的结果注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呈现,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审美观念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审美观念是在各类艺术素养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中融汇而成的,在主观上符合着艺术家的气质和性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可以说,艺术家在客观外界的复杂的关于美的体验以及他主观上符合其气质秉赋的对美的偏向,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偏重山水意境的呈现,而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则偏爱对大自然、阳光和色彩效果的描绘。梵高为了表现强烈的色彩,只身返回到阿尔这个热带地方去画画。他说;“大自然中存在着某种类似瓦格纳的音乐的东西,尽管这种音乐的东西是用庞大的交响乐器来演凑的,但他依然使人感受到亲切,每当我进行选择的时候,我总是偏爱阳光和丰富的色彩效果。”[1]“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这里的大自然有如此不同寻常的魅力,整个苍穹呈现出一片奇异的蓝色,太阳闪耀着饭黄色的光芒……”[2]
这些都是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情趣的说明,使其审美观念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艺术家生活体验的扩大,艺术实践的扩张以及艺术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的。其稳定性只是相对于美术家某一创作阶段而言的,审美观念有着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并且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审美观念及其作品中映现的艺术趣味也会因为它的超前意义而暂时不为世人所认可,但他的进步性质最终会得到后人的肯定。相反,陈腐朽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最终将彻底被淘汰。美术史上这两种情况的实例都不难例举。
毫无疑问,作为严肃的艺术家所具备的修养,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的和高尚的。唯其如此,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彩有意义,而他提供给人类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价值。
直觉的磨砺
直觉是指人对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直觉的磨砺是艺术家所必须进行的第一步修养。艺术家不一般人更善于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形象,在对生活的视觉感受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凭着自己的特殊思维才能,敏锐地从平中直觉到某些艺术创作的元素来,不用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就能提炼集中,在脑海中构想出艺术的形象来。
艺术家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体验的过程。艺术家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在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出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事物,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人物也会随时对有心理准备的艺术家以创作的激发,这种特殊的本领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艺术家要师法自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认为创作要“师造化”。清代画家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的书法艺术也着意于汲取自然和生活的养分。唐代怀素曾讲:“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
被誉为“现代艺术支父” 的法国画家塞尚,尤其注重研究自然。他说“画家应该全心全意的致力于对自然的研究,要取得进步,只有依靠自然,眼睛只有接触自然,才能收到训练。”[4]法国画家库退尔经常对她的学生讲:“要把排斥融洽的合作关系,即是说要到卢浮宫去。但在看过了那些在那里轮流应答的大师们的作品之后,我们得赶紧出来,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来唤醒我们心中蕴藏着的对艺术的直觉和情感。”[5]
大自然是艺术家永远的老师。德国画家丢勒说:“艺术确实是潜伏在自然里面。谁能把它从重剥出来,谁就占有了它。”[6]
艺术家有感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寻觅着神秘宇宙的内在规律,思索着,表现着,超越着。年轻的绘画者要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就应该返回到自然中去。面对自然寻求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其次,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善于从周围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对创作者来说,生活体验的目的,是寻找到创作的动机和创作素材,这些材料越丰富充足,可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就越多。画画要行万里路,读完卷书。就是要求画家通过直接与间接中途径获得充分的创作素材。
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所取得一个图案,一束鲜花,一片风景,一桩历史事件或一个回忆,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品种花样或课题,都被转化为一件浸透艺术活力的想象力,这样以来,就使每一个普通的现实物都染上一种创造物所应得意味。敏锐的直觉使艺术家能超越自然的平俗,从不经意的角度或片断中发现使人惊异的,新奇的事物特性,这种能力是形成艺术家创作的前提之一。
艺术只有在客观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源泉寻找真诚的感受和创作的原动力,才能不陷入模仿和一味沿袭前人的低劣境界。
技法的锤练
才能和技巧是艺术家必备的素养,有了丰富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以及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否把它们完美的表现出来,就取决于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
才能和技巧是在艺术学习中一步一步掌握的。才能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素养积累,天赋提供了一个人艺术发展的可能,但素养是通过后天漫长的学习获得的。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摸索方能厚积薄发,技巧不仅需要大量的,艰苦的磨炼,同时也需要艺术家个方面素养的灌注。这样不仅使你在艺术表现时能得心应手,而且使作品富有美感,韵味无穷。梵高在谈到绘画主题的处理时说:“说到特质,被描绘的事物与表现手法绝对的和谐时,艺术作品不久获得了极佳的特质吗?”这里就充分说明了技法与艺术感觉相结对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性。
才华横溢和技艺超群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着名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持之以恒的在技巧上下功夫的人,中国画家李可染主张:“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就是说要下决心对古代的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掌握传统中的表现技巧。罗丹在艺术创作中,进入卢浮宫临摹前辈大师的杰作,然后回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将自己关闭在画室中,一关就是十几年,不断地进行钻研,终于创作出了《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创世之作,年轻的艺术家要不断地确立并完善自己的风格,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画,多练,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
专业之外修养的历练
“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戴士醉语)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的深浅取决于它自身艺术修养的高低。可以说,物质材料和美术元素结合构成了作品的外壳,其蕴藏的内涵才使作品的灵魂。因此,以护送家在磨砺技法的同时,更需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那么,如何提高这种画外的艺术修养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和文化素质两方面入手。
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品质。所谓“画品即人品”,“品高画自逸”,都说明思想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家非常重要。文化素质是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及文化艺术类型的基本常识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很难想象然一个学习中国绘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学习油画对西方文化改不了解的人去承担艺术创作者这一重任。
功夫在画外。艺术家的艺术底蕴来自于自身潜在的文化素养,没有艺术底蕴的艺术作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会夭折。历史上相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艺术巨匠都是许多方面精通的多面手。由此可见,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深厚于肤浅最终关系到各自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那他的艺术作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匠人的水平上,要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从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而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趣味,而不流于平庸。艺术家要取得成功,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最后要看他其他各方面的修养是否应有的高度。事实上,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最后关键靠的是他的艺术修养。
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表现,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了真诚的探索和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绘画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2.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画画已经纳入高考的行列,也就是说画画这一技艺会越来越普及,在大部分人心里,画画是比较难的,当然在画画里有很多出路,不过国画是最难的,它的这种意境是很难达到的。
文微细雨
国画一词是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而中国的绘画当然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传统的绘画形式主要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而成的卷轴画。画虽然意境难入,但是工具和材料比较简单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就可以了。题材倒是多元化主要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3. 书法与美术的共通点是什么
1、中国画和书法皆以笔墨纸砚为工具,这是书画会通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起点。
中国书画艺术之辉煌仰赖毛笔之发明。柔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毛笔早在半坡人的彩陶绘制中便已出现,后人所谓的蒙恬制笔不过是对原始先民所用书写与绘画工具的改进而已。
2、中国画和书法均以线条为主要艺术媒介。
书法以之构成和表现文字,讲求于动静节奏中表现意象与情感;中国画以之表现物象,讲求体感、质感和量感,书法之线在意象性、立体性、情感性方面的探颐赋予了绘画更为丰富的造型力量。
(3)书法家和画家哪个更需要文化扩展阅读:
千百年来,中国画和书法历来被视为血肉相连、手足与共的姊妹艺术。书画会通特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且有其悠久的表现传统,更有其深刻的本体基础。“书画同源”堪称中国古典艺术最为着名的理论命题。
古来文人画家皆重以书入画,其画法常于书法笔法中化出高古奇崛、婉通圆润、停匀精密的线条,引起画法革新。文与可画竹,郭熙、唐棣画树,温日观画葡萄,都借鉴了草书写法而开一代画风;王维雨点皴、李思训斧劈皴、吴道子兰叶描,均与书法艺术相关。
4. 作家画家还有专家还有书法佳她们哪个不同
作家、画家、书法家虽然他们都称之为“家”,但是术业有专攻,是属于不同领域的“家”,画家以绘画为主,作家通俗地讲是以写文章作品为主,书法家是以书法艺术为主。而专家范围就比较广了,任何一个在某一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人都可以称之为xx专家,如地质专家、法律专家等等
5. 书法家和画家,谁的文学修养更好一些
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书法家文学修养更好一些,因为有的人不识字或只能识字就能当画家,但没听说过不识字可以当书法家。而且以文字表达意义比作画表达更难。
6. 书画家和书法家的区别是什么
1、含义不同
通常人们把在书法和绘画艺术方面有杰出成就,作品有独特风格的人称为书画家。有时也分别称作书法家或画家。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2、特点不同
书画家同时兼具书法家与绘画家艺术水平的人物,其成就一般要高于单独书法家和单独画家。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
(6)书法家和画家哪个更需要文化扩展阅读: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证之书画,斯称至言。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
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谁?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他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中国人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7. 书画家与画家的区别
书画家指的的是书法和绘画都有一定建树的人
画家只是绘画方面有一定建树的人
8. 书法家跟画家一样吗
画是再现眼见;字是意、声之不见的人为之见。画家是世界共认行当的专擅者;书法家是民族或小范围的爱好公认者。相同处有:一,都有基本可倚(画是实之再现,字是楷、范做倚)。二,都是人为为人爱。三,都用一样的工具。此外皆不同。
9. 书画家和书法家的区别是什么
书画家: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常人们把在书法和绘画艺术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作品有独特风格的人称为书画家。
书法家:是指具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区别就在于,前者还有绘画艺术方面的能力
10. 书家书法和画家书法的异同点
书家重“功”,画家重“性”,哈哈,“此性”非彼“性”,别理解错了啊、、、、、、
“功”和“性”“功” ,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性” ,指性情、风格,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
您说对吗?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