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哪些是文化习俗

哪些是文化习俗

发布时间:2023-02-07 05:10:07

⑴ 中国的哪些节日是传统文化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干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8909840.html?si=4

⑵ 中国的习俗有哪些

1、过年

过年又称春节,新岁、岁旦等,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初一。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中国文化的习俗有那些

文化习俗大概可以分这么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思想观念。
比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上呈现出诸子百家很多思想观念的主张,比如理学,玄学等等。包括图腾崇拜。
二,艺术类。
戏剧,曲艺,民歌,舞蹈,美术,工艺制作
三,节日类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节日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
四,饮食类
饭菜,面食,肉食,各大菜系,调味品……各种地方小吃……
饮品,酒文化,茶文化
五,婚丧嫁娶
在我国,不同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婚丧嫁娶的仪式,程序,模式
六,医学
有中医,藏医,蒙医等等不同民族特色的医学
七,地理事物
山文化,水文化,渔猎文化,畜牧文化,都跟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五岳文化,江河文化
八,还可以有一些,一下想不起来了。

⑷ 民俗文化有哪些 民俗文化介绍

1、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2、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3、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⑸ 民俗活动有哪些

民俗活动有哪些

民俗活动有哪些,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来看看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吧。

民俗活动有哪些1

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2元宵节看花灯。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二月二剃头。“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二月二”这天,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4清明节扫墓。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5端午节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民俗活动有哪些2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是我们农历新年的新开端,在这此期间人们就会有很多的方式去庆祝春节,庆祝这新的一年,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的民间风俗习惯,为春节这个节日增添了很多喜庆的气氛。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都充满着欢欢喜喜,打扫卫生干净的节日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保佑来年平安健康。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寄托美好情怀,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当到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尽管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准备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是中国的一项传统的重要习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即使每个地方祭祖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年夜饭是团圆的象征,这顿是年尾最丰盛、同时也特别受人重视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除夕守岁,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是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希望能够使父母的生命延长。

7、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晚辈及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每当在除夕吃完年夜饭之后,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子的胸口前面,说是能够压邪驱鬼。”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8、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就可以知道燃放爆竹这个风俗习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每当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去拜访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大家都会齐聚一起逛庙会,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因此过年庙会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民俗活动有哪些3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作为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几千年的渊源流传,使其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传统习俗,包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喜蛛应巧和乞求姻缘等十数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接下来,止茶君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几个习俗。

1.穿针乞巧

所谓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古老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带有一定比赛意味。女孩子通过比赛穿针,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的又快又好,那她乞到的巧就最多,就算赢了。输了的人要准备礼物送给赢的人(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出自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

这种民俗活动在汉朝时已经非常盛行,达到了“人具习之”的地步。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谋的《荆楚岁时记》中,有关于七夕穿针乞巧的详细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而在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的《舆地志》中,齐武帝甚至专门盖了一栋楼,给宫里的女人登楼穿针,谓之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相对于穿针乞巧,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根据现有历史文献记载,大致出自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谋的《荆楚岁时记》中,有关于喜蛛应巧的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里的喜子就是蜘蛛,过去蜘蛛的民间别称就是喜蛛,叫做喜从天降。

在历史上,历朝历代对于验巧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在喜蛛应巧习俗刚出现的时候,大多是看有没有蛛网。而到了隋唐时期,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看蛛网的稀密程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两宋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鼎盛阶段,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此时的喜蛛应巧习俗以看蛛网的圆正为准,根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但是,南宋灭亡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很长时间的低谷和断崖,到明清时代,喜蛛应巧习俗又重新恢复到唐朝时期的标准,以蛛网的稀密程度为准。

3.祭拜七姐

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台湾和广州等地区,有七月七拜七姐的传统习俗。 当然,各地的叫法略有差异,广东叫做“拜七姐”,闽台地区和浙江温岭一带叫“拜七娘妈” 。古时候年轻女子在七月七这天,向“七姐”或“七娘妈”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另外,在闽台地区,民间通过祭拜“七娘妈”来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每到七月初七,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 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希望得到七娘妈的庇护。

在浙江温岭一带,有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至于为什么会在浙江温岭出现与闽台相近的习俗,这是因为温岭石塘一带居民,很多都是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徙而来的先民后代。所以,闽南七夕拜“七娘妈”的传统习俗也一并传播过来。

4.晒书晒衣

农历七月七日,正值盛夏,天气温度高,雨水少,最适合将书籍衣物拿出来晾晒,可以避免蛀虫和发霉。所以,在古代,七夕节还有晒衣晒书的传统习俗。

相传七月七日是龙王的“晒鳞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民间沾龙王爷的光,将家中棉服衣物和藏书悉数拿出来暴晒。东汉崔实《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的就是七夕晒书晒衣的事情。

到了宋朝时期,文化昌盛,读书人最喜欢晒书。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记载:“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这说明,宋朝官方秘书省专门组织曝书会,时间一般定在七月初三、初五和初七三天。可以想见,当时的规模一定蔚为壮观。

当然,除了上述传统习俗以外,七夕节还有结扎巧姑、玩磨喝乐、姑娘洗发、结红头绳、净水视影、听悄悄话、七夕观星、染指甲、拜床母、拜魁星、拜牛郎、迎仙拜神、七巧贡案、为牛庆生、储七夕水、游七姐水、种生求子、乞求姻缘、兰夜斗巧、香桥会和接露水等十数种民俗活动。

所以说,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可不单单只有情人节这一个习俗,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有所了解。毕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⑹ 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1、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阅读全文

与哪些是文化习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