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经常能够从影视节目中听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当然他们的区别也正是在于物质,它们最大的区别便是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质文化是我们可以见到的非物质文化是有其精神所在的,当然无论是物质或者非物质自身都是对于国家十分重要的存在,毕竟他们也是根据历史的长河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的人们对其也是有一定的关注性。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伸出我国都有自己一定的寓意,所以很多时候保留文化保护文化是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文化之外,更多的是要保护文化,让其能够更加悠久的流传让更多的人都看到他们的真实面目。
B. 给学校的建议(11)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偶然看到东方卫视报道陈世芳女士为了传承复州东北大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人的事迹。因为是家乡的人和事,所以感促格外深。联系这些年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如背诵、阅读古诗文、京剧进课堂、写字课和书法课的课时要求,以及校本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性学习等,无疑是在对学生渗透和开展中华民族基因的传承和教育,这种根的文化,根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体验,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为此,提出学校应该敞开大门以积极的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建议。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意在倡导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感到作为炎黄子孙有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关系到炎黄子孙子血脉相承,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立足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然后延伸到全民族、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教育。
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认为有用,说不出理由。当然,对于歌舞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人觉得现在人都不愿意听,也不愿意看,继承不继承没有用,不如搞点人们喜闻乐见的。还有人觉得搞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看点,没有卖点,不赚钱,还得赔钱,不如不搞。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经过大浪淘沙般历史洗礼流传下来,已经说明其优秀和旺盛的生命力,更是历史的发展过程的见证,是我们的祖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好好保护,代代相传。
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长期的对美好的未来期盼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有着被广泛认可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影响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学习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后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这样,渐渐地就会丢掉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的根就会渐渐地被淡忘或淡化。民族的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那些只讲娱乐,把以文化赚钱放在第一位的想法和做法是有损于民族文化的。那些只讲引进,只认为外国的文化好,而盲目崇拜的做法,无意中在淡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我们不变的文艺发展方针,但是盲目引进和媚外,用“洋”取代民族文化的做法必须得到限制。那种以“乐”取代文化应有的作用的做法也需要调整,否则,也达不到艺术这种文化应有的影响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涉及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必须是国家有关部门或国际有关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方面是虽然暂时没有经过认定,但是在当地已被广为流传,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两点基本保证就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堂。
坚持科学性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坚持科学性原则,首先,要选取的内容必须是经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适合学生教育的。要避免凭主观臆断,个人好恶,自己觉得什么内容好,什么内容不好作为取舍的标准随意的引进课堂。第三,科学性前提是正确的,还可以选择当地适合教育的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选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做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教育学生的内容,要选择在当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一定影响的就很容易开展起来。即使学校缺少这样传承的教师,也会在当地找到合适的社区成员做兼职教师。开展这种传承教育,很容易被家长和社会接受。
坚持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要根据自己本学校的教师资源实际情况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因地制宜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可行的,但是也不排除选择其他的不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种情况下,要考虑教师问题,想选的内容,没有教师就没有办法开展教育。只有想选择的内容,与学校的教师一致的情况下,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当然,也可以通过培训教师的办法解决开展教育难的问题。
坚持传承为主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时间和历史的局限,现代的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要为了所谓的学生学习兴趣随意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了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原味了,就淡化了传承。也不要以创新为名随意的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创新,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我仍然坚持以传承为主的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政策依据。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课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一项内容。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建议,是有法律和政策依据的。我们国家的教育部办公厅与2008年制发了(教体艺厅2号)文件《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说:“为进一步做好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工作,决定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应学的京剧曲目。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开展京剧教学就是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堂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是一项有法律依据的教育内容。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按照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展教育。
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对于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这里我们也不但看出,一方面我们要传承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二是我们还要学习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为我们所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以什么形式,关系到教师操作层面,也关系到学生教育的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应该做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结合,凡是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与校本课程和社团建设相结合,学校可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各种社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仅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谈几点具体意见。
一是,开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以开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按照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做好搜集、编辑工作,然后,经过一定的程序研究,纳入课堂教学。作为课程,不允许随意的找到一种资源就拿到课堂上教给学生。课堂是神圣的地方,也是严肃的地方,是学生的生命场。因此,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健康、科学和有教育性。
二是有选择的拿来。对于外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相当的影响,同时,本学校有教师资源,可以拿来,在本学校使用。这样做,能够丰富教学能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访、整理和研究,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教室查找资料研究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习。既培养学生爱家乡情感,爱文化的情感,又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培养。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教育,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部分学生教育,满足他们的兴趣,逐步发展为特长教育。可以开展课外的个性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这样,很容易得到真传,对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O一二年五月九日
二O一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修改
C.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而在这39项非遗里,江苏本土出产以及与江苏有关的文化瑰宝占了8项,数量上居全国第一!
不看不知道,江苏味儿的世界级宝藏竟然有这么多!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发源于江苏。如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苏州的吴门派、镇江的梦溪琴馆和徐州的铜山琴馆。
管平湖、梅曰强、刘少椿等大师也出生在江苏并长期在江苏活动,因此,江苏当之无愧的是古琴艺术的大省。其中常熟又被称为“古琴之乡”,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就曾在这里举行。
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传统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2009年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江苏剪纸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徐州、扬州、南京、常州金坛和和南通一带,已有千年历史,其中尤以扬州剪纸和南京剪纸的历史跨度最长,影响最大。另外,徐州邳县的剪纸也是全国南方派秀丽多姿的代表风格之一。
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有趣的是,“中国端午节”的申遗是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其中,苏州端午节的习俗与其他地区纪念屈原不同的是,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并且习俗出现较其他地区早300多年。
雕版印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扬州雕版印刷作为雕版印刷技艺的核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木结构营造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汉族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地区的代表性技艺为苏州香山帮,香山帮是我国古建史上一个着名的建筑流派,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尤其以木工见长,有“天下木工皆出于香山”的美誉。
蚕桑丝织
蚕桑丝织是汉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三省联合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入选。
5000多年前,江苏先民已经从事丝绸生产,1840年以后,近代机器丝绸工业在江苏悄然兴起。江苏地区的代表性技艺为苏州缂(kè)丝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
云锦
云锦又称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名云锦。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的重要特征是大量用金(圆金、扁金)做装饰,用色丰富自由,纹饰醒目。其品种主要有三类,即库缎、库锦、妆花。
现代只有南京生产,称为“南京云锦”。现在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织造,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