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是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不健全。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没有图书馆,莘县没有文化馆,东阿县则既没有文化馆也没有图书馆。有的县虽有图书馆,但十几年没有进过一本书。东昌府区文体局、文化馆靠租赁房屋办公;文物管理所还处于无电、无水、无基本办公设施的“三无”状态,不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致使区的几百件文物不得不上缴市文物部门。二是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全市8 0%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如东昌府区1 8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近半数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个别乡镇办事处长期没有文化站。三是村级一般没有文化大院。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等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
2、文化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梯形结构;三是文化专职干部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如东昌府区全区文化站现仅有文化站长17人,其中35岁以下4人,占23.5%;35岁至45岁2人,占11.7%;45以上11名,占65%。文化站长中,本科(为第二学历)1人,占6%;大专(为第二学历)2人,占11.7%;中专及中专以下14人,占82%。17人中仅有1人为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第一学历为中专,专业为声乐)。
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与不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决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而首先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在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理念被片面地理解,忽视群众的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列入考核中,有的虽列入考核但所占的比例太小,文化工作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弓l起基层政府足够的重视,使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政府,本身财力有限,更缺少文化自觉。虽然各级政府都要求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基层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障碍,不提升政绩考核中文化工作考核的比重,仅仅依靠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正确认识,要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不现实的。
2.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乡两级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仅仅是“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而实际投入很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常常面临两难之景:一方面耍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却为必要的活动经费一筹莫展,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3.人员管理体制不顺。现行管理体制下,文化站以乡镇办事处管理为主,只能给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统一调配,文化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流动,很少更新,缺乏活力,不利于整合文化人才资源。
4.基层文化站职能大为弱化.当前,许多文化站干部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乡镇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对弱化,文化站干部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引导和文化辅导的本职,出现“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难堪状况。熟悉乡镇文化情况、有文艺方面一技之长的文化站干部,本该可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但乡镇领导对文化站建设的忽视,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组织辅导职能的丧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基层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从整体出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行,文化工作在考核体系里占的比重要在l\4左右。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加大投入,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山东省文化厅[1997]第8号《关于重新修订、印发(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标准>的通知》的规定,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少于上年财政收入的1%,或按当地人口数额年人均1元列支,重大活动事项单独拨款。因此,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建立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积极争取将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重点工作所需经费、文化设施维护经费和必要的日常办公经费等纳入财政支出总盘子,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3.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工作原则,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和完善乡镇、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第一,在县一级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第二,进行基层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按照国家到2 01 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体筹划,分步实施,建设好具备书报阅读、广播电影电视播放、信息提供、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每个行政村建成有文化活动、图书阅览、文化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民科普、电影放映等功能的农村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4、不断稳定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今后文化工作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仅靠当前一个文化站一名文化站长的局面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结合外地市建制情况,建议在人口过5万的乡镇办事处设文化站长1名,一般工作人员2名;人口少于5万的乡镇办事处设文化站长一名,一般工作人员1名。
5、在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富有乡土特色、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诚信守法、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村规民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使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并深入千家万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切实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要善于调动蕴含在民间的“乡土艺术家”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活动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为广大农民中所喜闻乐见。这样既可以增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又可以培植和丰富农村特色文化,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6.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聊城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特色文化手工业源远流长,江北水城的建设,旅游业的逐步兴起,为聊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市场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商品,借助江北水城的知名度,可以将文化旅游商品推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使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要认真总结东昌府区葫芦产业的发展经验,积极培植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九三学社聊城市委
2. 探索平原地区农村怎样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必须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文化工作的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助力农村文化的全面腾飞崛起。
一是实行建设重点转移。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落实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对文化下乡的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要不断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机制,使社会资源在政府的协调下不断地为百姓需求服务。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逐步实现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的转移,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是指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和服务的平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空间,其中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供给关系。县级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
三是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文化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网络,与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市场引进机制。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尽可能多地研究市场需求,宏观的市场资源流动、微观的业务拓展,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农村各类文化中介组织,依法保障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在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培育规范公平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
3. 如何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站是乡镇推动文化建设的枢纽和桥梁,因此,乡镇文化站一定要通过文明的、健康的、新颖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村居民,抵制当前出现的消极现象。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文化站一定要充分发挥职能,健全各类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将先进、健康的思想传递给农村居民。文化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是建设基层文化的基础。
1 提高思想认识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管理,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对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和给予帮助。要将文化工作当成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进行规范管理,落实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将文化站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
2 完善文化设施
文化站的主要职能就是引导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培养群众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其具备公共性质和服务性质。作为群众学习文化的主要阵地,
其文化设施一定要充分完善,例如电子阅览室,要满足群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对电脑进行科学的维护和管理,使其成为群众享受文化的重要场所。图书室是提高群众认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报刊和新书来满足不同年龄群众的需求,例如针对儿童的漫画图册、童话故事、针对老人的健康报刊、针对妇女的家居杂志以及烹饪书刊等。同时,还要完善体育设施,例如乒乓球桌、篮球场等,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要。多功能活动室是文化站的核心,是文化站文艺演出、排练节目、宣传活动、举办展览以及培训班的主要场所,如果多功能活动室缺失或者破损,那就不能发挥文化站的功能。笔者积极向镇党委、政府申请,取得领导支持,镇财政投入资金30万元,添置了演出音响等一大批文艺器材,建成了386㎡的标准化多功能活动室。
3 发挥站长职能
完善文化设施是确保文化站的硬件条件,管理好文化站则需要一名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站长。文化站站长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发挥着带头的作用,因此,站长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把握好文化站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要对多个领域有一定的涉及,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进而间接的提高文化站的建设水平,不能做面子工程,要深入到群众中。笔者作为一名文化站站长,工作踏实,实事求是,凡事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敬业,以信取人、办事公道、优质服务、奉献爱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在全镇干群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广泛好评。
4 开展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发挥文化站功能的主要体现,是基层群众是否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文化站一定要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群众与干部都参与其中,将文化站发展成休闲娱乐、道德宣传的主要阵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要提高群众的体质水平,使文化站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起到文化富民、文化乐民以及文化育民的关键作用。笔者所在的文化站每年开展图书借阅、球类、广场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览等文体活动。特别是自2010年至2014年每年举办的一届“金北镇农民读书节”更是把“学习伟人周恩来、践行五德作表率”贯穿其中,让人们学习伟人精神,领略伟人的人格魅力。在今年8月份举办的金北镇第四届农民读书节中,气氛浓烈、参与广泛,共收到读者征文26篇,有16篇获奖,有6名农家书屋管理员受到表彰。目前,全镇10个村﹙居﹚都建成了标准化农家书屋,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此外,今年文广站申报的市级非遗项目获得通过,在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三级站。
5 加强人才建设
当前是信息的时代,是人才的社会,人才对文化站有序、合理、科学的发挥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素质较低,人才建设亟需加强。我国乡镇文化站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在70年代左右从事这项工作,年龄偏大、思想落后、知识面比较窄、专业知识匮乏、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站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符合当前文化工作的现代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乡镇文化站一定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运用激励以及评价等机制,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制定严格的服务年限,不断解放思想,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文化站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发掘更好的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
4. 如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闲置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科学领导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必须紧紧抓住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这个“龙头”,在充分放权给乡镇的同时,强化乡镇的责任感,从而强化他们对乡镇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他们对乡镇文化站的使用。
1、落实“两线三级”的责任体系。“两线”就是业务指导线和行政管理线;“三级”就是市、县、乡三级。科学设置“两线三级”的责任体系,一个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分”就是要有效分工,要把文化站的责任日常管理落实到乡镇人民政府头上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而文化局只能注重业务指导,要走出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让乡镇文化站发挥好作用。合就是要分工合作,乡镇党委政府和文化业务管理部门要经常沟通,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从而让文化的使用既符合政策,又服务地方政府,进一步把文化站使用“活”,使用“实”。
2、建立“四个一起”的考核体系。要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规划,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文化考核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县、乡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提拔任用、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做到“两手一齐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农村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强化活动经费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困区县开展文化活动,其制约瓶颈就是经费制约,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变欠帐建设的现状,一方面要规范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1、建立“1+1”的多元投入体系。第一个“1”是指政府投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市财政增,逐步增加乡镇文化站的投资总额,减轻乡镇文化站建设压力、降低建设难度,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科学规划,小型投入设备设施,大型投入阵地建设,规划一个建设一个,建设一个成活一个,不搞遍地开花。二是县级财政挤,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以适当降低,但不能成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杜绝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编外财政”的现象。三是乡镇保,主要是保证土地问题,可以从通过划转现有的公共用地,比如合并乡镇的闲置办公楼土地等。第二个“1”主要是要增大市场投入,一方面发动农民以图书、报刊、音响光盘入股的形式,成立乡、村级股份制图书室(或影像俱乐部),由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积极分子负责运作,实行会员制,对捐赠者和非捐赠者,分别采取免费与有偿租借办法。另一方面将文化站闲置的场地、图书以市场运作,实行有偿式出租会场或图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能人、大户自办文化,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2、建立“1+1”的资金使用制度。第一个“1”是指健全专款专用的资金审查制度,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对贪污、挪用的单位和人员予以严厉打击,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第二个“1”是指整合乡镇的宣传文化经费,如文化、卫生、教育、计生、农业、党建、综治宣传经费,形成一个漏斗进,一个漏斗出的乡镇宣传文化经费使用机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从而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
(三)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制度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必须以优化人才结构为基础,同时又要以健全制度为根本,做到活而不乱,规范而不死板。
1、建立“两结合”的人才构成体系。一是搞好专职与业余的结合。一方面要确保专人专用。避免出现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搞好对专职文化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积极主动工作;另一方面推行文化站准入机制。吸引协会、社区、当地文娱积极分子进文化站,列为文化站的编外人员,为他们提供办公室,让他们组织开展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拳、坝坝舞等日常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二是搞好“引进来”和“请出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大学生,鼓励他们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并为他们解决必要的工作生活问题,使他们愿意去,留得住。另一方面加大优化现有乡镇文化干部的力度,探索提前退休、拿基本工资退职等分流办法,让乡镇文化干部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
2、建立“两结合”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将上级制度和基层实际有机结合。修改上级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增加有利于调动乡镇积极性和乡镇文化站有效运转的制度规定,比如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规定,特别在城乡统筹实践中鼓励试一试,闯一闯,然后推广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乡镇文化站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内部规范制度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健全内部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条可依。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一些制度,推动乡镇文化站办好办活办出实效。
(四)突出特色,创新形式,发挥四大功能作用。乡镇文化站统筹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统领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关乎着一个区域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必须既溶于整个大的时代潮流,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设,同时要提高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因此,任重而道远。
1、发挥乡镇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聚合农技站、司法所、广播电视站、中小学校的阵地资源,形成“1+ X”的宣传文化阵地,以文化站为主,其他为辅,拓宽农村文化阵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将上述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内,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农村文化的服务水平。三是聚和协会和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调动农民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四是聚合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成为挖掘地方文化的摇篮。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民间文艺,进行合理的组织、科学的开发,打造特色文化。
2、发挥乡镇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发挥乡镇文化站聚集的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二是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举办农村青少年艺术培训班,发掘乡土文化,培养文化人才。
3、发挥乡镇文化站“带”的功能。一是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二是带动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的领头羊,一方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方面辅导村文化室的工作,组织农民自娱自乐。三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结合优势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把农村文化由“软文化”发展成“硬文化”。
4、发挥乡镇文化站“辅”的功能。一是通过乡镇文化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集中到乡镇党委政府的周围,增强群众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二是通过文化站的宣传作用,扩大乡镇对外影响,优化乡镇对外开放形象,提高乡镇对外开放的水平。三是通过聚集人才,争取把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智囊库、人才库,促进乡镇领导科学决策,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5. 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呢
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乡村是中国的基石,乡村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在一直以来处于角落之中,同时由于思想观念滞后,缺乏保护机制等,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影响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站在新起点,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传承希望的火种,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定基础。
6.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浅见
一、我市乡镇文化站现状
我市现有乡镇文化站26个,有站址19个,文化站工作人员24人,其中有初级职称技术人员15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专2人,大专以上2人。目前,财政每年每站拨经费职工工资和1000元办公费。全市乡镇文化站以文体补文年总收入不足一万元。文化站基本设施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为2453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用房300平方米,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出租房170平方米,其它用房483平方米。全市乡镇图书馆26个,管理人员24人,藏书总数为224000本。文化站属下各种业余表演团队72个,人员1254人,年平均演出次数为1338次。
什么是综合文化站?中央两厅《意见》指出:综合文化站是指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于一体的机构。
文化站该隶属谁直接领导呢?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于当前农村文化站问题的请示”中指出:“文化站是乡(镇)政府领导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办好文化站是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这个指示我市地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把文化站划给乡镇。文化站属于乡镇领导,上级文化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对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工作。
二、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现行管理体制,缺乏活力。乡镇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的人、财、物都由乡镇直接管理,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名义上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由于体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实际上乡镇文化站处于“乡镇不愿管,部门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这种体制,一是产生了文化专职工作人员不专的问题。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员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如长年累月参与乡镇人中与计划生育工作,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二是上级文化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员很难流动,缺乏活力。三是乡镇政府对文化站投入少,管理不力,如我市每个站1000元的办公费。因财政紧张,出现文化站被出租、被挤占、被挪作它用、被拍卖的现象相当严重。
2、设备设施落后,阵地萎缩。近年来,乡镇文化站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由于乡镇文化站文化设备设施落后、匮乏,阵地萎缩、辐射功能差,加之管理不善,实际是名存实亡(各种业余表演团队主要由市文化馆直接指导开展工作)。
3、队伍素质偏低,人才短缺。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偏窄,思想观念陈旧是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员实况。想象一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专2人,大专以上2人是什么样?简直是群众戏言“文化站死无文化”,这能领导乡镇文化事业、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非也,连生存都难。没有新人的加入,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4、文化站人员工资待遇很低。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员经长期的争取,到今年年初才得到财政全额拨款,但退休人员工资问题还未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难现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要建立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乡两级政府要都将财力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议将中央财政按农村人口人均0.50元标准转移支付的农村文化事业费由市集中统筹使用,由市财政建立专户,市文化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资金随项目拨付到乡镇,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事业费的有效作用。
2、调整理顺管理体制。对于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县(市)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可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按照1992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结合乡镇文化站实际,每个乡镇文化站核定编制数应为2至3人。
因此,建议由市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对于目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可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提前退休,充实一批年轻的文化专业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
3、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自治区12万、地方配套4万共32万元。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把文化站基础设施搞好。
总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为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卫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