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结合中西方文化

如何结合中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10 17:40:26

⑴ 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承中华文化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崇尚“和而不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积极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增进理解,相互借鉴、融合.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③继承、弘扬“以和为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④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接受有益的外来文化~

⑵ 如何借鉴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比较 ----------------饮食文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受到当地的传统,山水地形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中西方的文化在曾经相互影响极小的情况下,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趋势下,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不同之处。 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面性,中西方的文化与传统习惯等也不可避免的各有其优缺点。于是相互的比较也随之形成,事物总是在这样的相互比较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发展。 西方文化,总体而言是一个趋于理性的文化,注重精确,注重实际,注重直接效果。我国的文化则是一个感性为主文化,讲究不求甚解,讲究留有余地,讲究模糊朦胧。而两者的饮食文化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些区别。 西方传统以牛肉为主食,他们总是追求营养,他们的饮食更多的是一个摄取能源为目的的日常活动;中国传统的主食有大米、面食等,中国的饮食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则发展出了,更直接的展现其目的的“快餐”、“罐头”,制作简单快捷,购买方便,能量的摄取也更快捷直接。中国的饮食则仍然细嚼慢咽,有时候一顿酒席可以持续一个下午,满汉全席更是要花两三天的时间去慢慢品尝。西方的饮食,注重营养,更多的保留其原有的营养价值,有时候更多的是生吃,也讲究饮食的均衡搭配,体现其科学、精确求实的态度;中国的饮食十分注重色、香、味、形,有时候在高温的油炸、烹煮之下失去了其原有的营养价值,而其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意”的追求,一种以“意”为美的审美情趣以及委婉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据研究,在中国的饮食中,素菜居于主要地位,其中不乏对于佛教“好生”之意的影响体现。 饮食方式中,西方更加的注重个体,尊重个人,讲究个性,是其民主的一部分体现。中国无论大小宴席,总是团坐与一席,讲究相互间的谦让与团圆的大一统思想,但也不乏封建时期专制的沿袭,餐桌上也讲求主次、辈分、贵贱。归根究底,这都是中西方“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差异的体现。 但同时,中国也有食疗,一种寓之以中医理论的饮食疗法,通过食物的搭配而达到对调理、养身的效果。 中国文化讲求“中庸”,而在认清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之后,也因发扬这一思想,结合西方的“营养”,中国的“味”,使得文化更好的交流发展。“中餐”也可以变得营养而快捷,以适应当今快节奏的世界,而“西餐”也可以赋予文化的内涵,来改善利欲熏心的现状。
望采纳

⑶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加强传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与文化有限流动密切相关,文化认同是文化有限流动的基础,文化有限流动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要真正实现文化有限流动,必须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现代性更多地表现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流动性,而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又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阻隔,因此与以往相比,人们更加需要加强文化认同以提供安全基础。

⑷ 中西方文化如何在企业经营中找到适合的结合点

中西文化的根源可以从古代哲人对人性的看法:
在中国哲人看人性是善的,因此在管理的过程是强调人的自身道德约束,以及在管理秩序是强调资历,这是一各人治在社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体现。
而在西方哲人看人性是恶的,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组织的规则以及自身的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一种法治和文化积累的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二者的差异:悟出企业管理管理的过程,上层管理者既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也要通过学习来增加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动作过程,要通过相关的公司制度,来约束下级以便更好使企业能长久运行下去。

⑸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趋同。文化必然存异。这是马未都说的,既然能发展出不同的文化那么就必然不可能一致。这好比宗教,饮食习惯等。可能会有互相的借鉴但永远不可能统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统一了,才有可能产生民族大融合。参照我国的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最后都能民族大融合。

⑹ 如何让东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⑺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包容兼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方文化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强化国际间的沟通。

⑻ 如何在广告创意中实现中西方文化视角的转换

1、需要正确的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注重吸取在西方广告创意中的优点,去粗取精,求同存异。
2、要关注因地制宜的理念,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创意的设计可以中西结合,注重中为西用,也可以西为中用,逐渐的缩短广告创意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中西方文化视角转换。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商品推销的主要手段。因此,需要合理的分析存在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广告创意的差异。将广告创意的工作和本民族的文化有机结合,结合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科学的进行广告的设计,同时注重在广告中科学的体现出社会中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

⑼ 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

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⑽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冲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社会和谐的“领地”中,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影响势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我们的社会和谐,故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冲突如何对我国的社会和谐产生影响?怎样才能减弱这一冲突的能量传递以降低其影响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

要探讨如何减缓文化冲突以保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探究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而要探究这一冲突的实质,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实质?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前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作了大量、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作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 *** 概念的文化。

他认为文化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②。

在马氏的理解中,文化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一切构成要素都具有各种有效的功能,并处于变化和运动中。

美国着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在总结了160多种具有影响的文化定义之后,对文化作出如下解释:“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③ 他认为文化体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有显型和隐型之分的行为模式,由某个人类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反映了群体的意识和行为状况。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则对文化有着这样的解释:“总之,我所坚持的文化概念既不是多重所指的,也不是含糊不清的: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④ 格尔茨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系统,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对每一种文化的各种意义进行解释以达到能被理解的目的。

从以上几个对文化的“经典性”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相似之处: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并对人们继续发生着影响。

第二,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完整的人工体系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各构成要素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中。

第三,某一文化为某个人类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特定人类群体的意识状况和行为模式,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特定的意义。

由此,根据以上对文化内涵的一些共同理解,并进而由这共同理解来看文化冲突,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冲突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体系及其构成要素之间产生矛盾、碰撞,进而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乃至相互对抗的现象。

由于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人类群体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激烈的文化冲突必然导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现今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使得中西方文化频繁接触,然而双方在接触之前就有着各自长期独立发展的文化史,都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其构成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良好的自然及地理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不用依靠对外扩张就能够自给自足,所以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一直有着较大的内涵量和较强的内生力。

西方文化则诞生于自然资源及物质条件都十分有限的地中海,人们临海而居,粮食不能自给,陆地交通和交往又极其困难,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开拓海洋事业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因此商业航海贸易十分发达。

与中国农耕文明相比,地中海文明的对外扩展力较强。

由于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存在着很大差异,当二者频繁接触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构成要素差异小的文化体系冲突就小,构成要素差异大的则冲突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就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

二、循环作用与能量传递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而人又是社会的主体,要探讨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社会和谐,就必须要以人为出发点来理解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社会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立的有组织的群体,某一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共同享有一种文化体系,并处于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的持续影响下,因此每一种文化都是与某一特定社会相联系的。

实际上,人、文化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循环作用的: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对人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文化决定了社会存在的模式,而社会又是文化的承载者与维系者;社会是我们人类生存斗争的单位,同时人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中才能被理解。

文化冲突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

由于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体系及其构成要素之间产生矛盾、碰撞,进而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乃至相互对抗的现象,因而也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运动。

社会和谐则指的是构成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均衡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一个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社会呈现出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态势。

正如我们所知,一切事物的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传递,能量传递的规律则是单向趋于平衡状态,即能量由高到低传递并最终达到相同为止。

激烈的文化冲突使得构成文化系统的各种要素在摩擦、碰撞中处于剧烈的运动状态,加上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冲突产生的能量必定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从而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正是这种剧烈的文化运动,它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社会的底线和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有可能使社会陷入或至少局部地陷入混乱状态。

激烈且长期持续的文化冲突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最终将导致社会陷入整体的危机。

我国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离婚率、青少年犯罪率以及不断扩大的吸毒人数、艾滋病感染人数等就已经敲响了警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内驱作用,给西方各国带来了巨额的利润,而经济力量又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西方各国将会更为努力地开发更大的文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因此,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且将很可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继续加强。

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差异较大,决定了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只能是部分性的,如果仅仅依靠文化融合来减少文化冲突,实际上大多是在作无用之功。

因而减少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以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由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使之尽可能少地传递到社会系统中。

由于无法控制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外部冲击,如果要降低文化冲突的能量,就必须将我国文化系统的运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三、文化有限流动

如前所述,文化是组织结构严密的整体,那么构成文化体系的诸要素间就有着一定的组合秩序和架构关系,各要素之间按照相对稳定的方式组织和联结起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化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观察到,如器物和技术;深层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指挥着人们的行为,在一切文化现象的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说,文化系统的真正决定者是深层结构即核心结构的构成要素。

这些构成要素决定了文化系统之间的异同,同时它们的稳定与否也决定了整个文化系统能否稳定。

因而,要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就必须要使文化核心的各构成要素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对于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国内外文化人类学界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

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分法:物质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

精神文化针对物质文化和社会制度文化而言,是二者的上层结构,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⑤。

克罗伯等人认为每一文化体系都由显型部分和隐型部分组成,物态的、制度的及行为的文化是显型文化;精神的和心态的文化则是隐型文化。

隐型文化即文化的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⑥。

怀特则将文化系统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

他认为技术系统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组成;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组成,这种人际关系以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和知识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

意识形态系统是文化系统的核心,整个文化系统受到意识形态系统的控制⑦。

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文化结构的核心就是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它们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可以说,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不同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例如,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则认为人必须战胜自然进而控制自然;中国人强调群体认同,西方人注重个体自由;中国人推崇依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西方人则崇尚冒险进取;中国人注重内心的修炼,西方人则强调上帝的意志。

那么,如果要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就是要保持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稳定性,如此则会表现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而轻易改变。

同时,由于文化流动是文化系统生命力的保证,各构成要素必须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中。

在文化核心构成要素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表层结构的文化要素必须适当地流动,以保证文化系统的活力。

这种系统内核不变,表层要素适当流动的文化流动实际上可称为文化有限流动。

文化有限流动不同于文化一般流动,文化一般流动是全面的流动,文化有限流动是部分的流动;文化一般流动是由文化系统自然调节,文化有限流动则是文化系统在一定控制下调节。

相比较而言,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文化有限流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持自身文化系统的稳定。

四、加强传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与文化有限流动密切相关,文化认同是文化有限流动的基础,文化有限流动是文化认同的结果。

要真正实现文化有限流动,必须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现代性更多地表现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流动性,而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又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阻隔,因此与以往相比,人们更加需要加强文化认同以提供安全基础。

如前面所示,文化与人的存在紧密相联,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都是文化的产物。

因而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面对着各种不同的事实存在,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反应,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个体就会没有归属感。

一个中国人可以和一个美国人友好相处,互相谈论对方的文化,这个时候双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而如果这个中国人缺乏自己的文化认同,就会感觉到在精神上不能和那个美国人对等,则无论如何内心都会有焦虑,很有可能在行为选择上出现问题,而且如果一旦形成一种群体性反应,对社会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被部分破坏,新的文化体系又正在建立之中,不可否认,社会上出现的所谓“文化虚无”、“文化荒漠”、“文化无根”等等说法,正反映了我们文化体系核心层面的某种缺失。

再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人们大多不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来认识经济和科技,反而是被动地依据经济和科技力量来认识自己的文化,这种认识并不是建立在对文化本体的正确认识上,而此时西方文化挟经济实力和先进科技之强势与我国文化发生冲突时,再加以我国文化核心层面出现某种缺失,人们便很容易鄙弃自己的优秀文化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指出,人类文化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文化模式力量的支配和控制,正是这样一些模式,区别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各自所辖的那些个体,控制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由先民的原始思维发展而来的,以儒、道两家思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为主流的长期形成的文化模式,两千多年来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

所以,即使人们在崇拜各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忘怀传统文化。

而今,中国经济力量的逐渐强大,已动摇了人们认识西方文化的基础,对西方文化的普遍认同已经逐渐受到质疑。

如,美国两大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曾倾尽全力宣传本土饮食文化,使得国人趋之若鹜。

而近几年,人们开始提倡多吃中国传统食物,少吃西方“垃圾食品”,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顾客比以往明显减少,这两位西方快餐巨头就都只有“入乡随俗”,烹制各种中国传统食品以吸引顾客。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餐饮业,在其他各行业也已经有了相似的情况。

由此简单事例即可看出,国人的文化观念已在回归,所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只是在“顺水推舟”而已。

五、余论:探寻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

如前面所述,文化的样貌由核心结构决定,那么与系统内核接近的文化要素进入,系统的排异反应会较小,则有可能被接受;反之,系统的排异反应会较大,就很难被系统接受。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甚大,有时表现出完全对立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可以部分相互适应、补充,但要做到完全融合、涵化,则有着很大的难度。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同人类的身体有着共同的某些特征一样,人类的文化也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只是它们隐藏在各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处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经常是人们下意识的反应,不易察觉。

换而言之,人类文化应该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之间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基础。

我们应该把握文化的整体结构,探究人类不同行为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寻找到这些隐藏于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共同核心要素。

文化人类学界中有相当一批学者主张文化相对主义,他们认为:任何一种人类文化,无论多么原始或多么复杂,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研究某一种文化,不能由主观好恶而决定取舍,而应根据它自身的来龙去脉以研究其现象本身。

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现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化冲突问题,更需要深入了解我们自己世代相传的文化,也更需要站在尊重对方文化体系的立场上,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积极理解、比较研究,从而真正地实现中西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阅读全文

与如何结合中西方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