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舞蹈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古代舞蹈主要有原始祭神舞。原始祭神舞又包括丧葬习俗舞、祭神祈丰收舞。丧葬习俗始自日本原始时代的习俗,日本历史书籍《古事记》载“天上的年轻人亡、八昼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尸歌舞的情况。人死后,不急于埋葬,先由数名妇女在尸前做载歌载舞击杵舂米动作,然后再葬。有人考证,这种习俗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习俗非常相似,如明代钱古训撰《百夷传校注》中所说。
‘贰’ 唐代舞蹈种类有哪些
唐代乐舞,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代,燕乐是宫廷宴享典礼活动中,所用的大型“宴乐”乐舞,它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
盛唐时期,宫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来的中外各种乐舞,制定宫廷“燕乐”,称为《十部乐》。
此外,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高低,按演出形制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和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
“坐部伎”是人数较少的小型表演舞蹈。“立部伎”人数众多,这种舞蹈通常有上百人表演。坐、立部伎的舞蹈节目都比较精致,艺术水平较高。在当时,以“坐部伎”艺人水平为最高,“立部伎”次之,雅乐则更次之。
坐、立部伎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坐部伎”乐舞节目有《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授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等。
“立部伎”包括的乐舞节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坐、立部伎的乐舞节目所体现的歌颂思想,是古代乐舞一致的传统。坐、立部伎产生,标志着唐代舞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前代乐舞吸收继承上,而是进一步创造提高,使舞蹈艺术走向成熟。
在唐代,《柘枝》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形式,腰身技巧和舞袖动作是《柘枝》最大的艺术特点。这个舞蹈婉转绰约与矫健奔放相结合,服饰华美,表情动人,有鼓声和乐声相伴,是唐代舞蹈的精品。唐代有专业《柘枝》艺人,比如唐玄宗时的舞伎那胡等,可见这个舞蹈有很高的专业技巧。唐代《剑器》是舞人执剑的一种舞蹈。唐代着名剑舞艺人有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唐代将军裴旻的舞剑曾经被人们誉为当时“三绝”之一,可见《剑器》是一个非常着名的舞蹈。唐代着名的诗人杜甫对此舞有生动描写,诗道: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绿腰》舞具有中原传统舞蹈特点,它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长,与魏晋的《白纻舞》类似。有诗描绘“翩如兰苕翡,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正是此舞的姿态情貌。
还有,《胡旋舞》是唐代的民间舞,该舞蹈以旋转为主,所以名为《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一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特色,诗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胡旋女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内心情感都和伴奏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
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
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还有,《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据唐代学者崔令钦所着的《教坊记》中记载:
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从这个记载中,说明了《踏谣娘》是根据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它有不同性格人物,有一定矛盾冲突,舞蹈表演者有鲜明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说明它是一出很受欢迎的歌舞。
《破阵乐》是唐代坐、立部伎中最着名的舞蹈。此舞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而编排的。其中的舞人披甲执戟,表现了战阵生活内容。
人们以群舞形式表演战阵队伍变化,是对传统武舞的继承发展,音乐具有龟兹乐风格。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算得上是最早的舞谱雏形。
后来,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曾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
这些歌舞艺人在返回民间后,又把宫廷中学习的乐舞带回民间,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从而促进了唐代的乐舞普遍流传。
唐代乐舞大体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健舞又分为“阿辽”、“胡旋”等,都是体育性舞蹈。
健舞的舞者可以是男子或是女子。在表演健舞的时候男子穿的是盔甲。
而女子穿的服装是带有雕饰品的紧身上衣,和喇叭裤形的裙子。这些服装是来强调剑舞独特和干脆的肢体和腰部动作。
在唐代,我国与周边邻国的来往和唐代健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商业交换中,其他国家不仅仅是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到我国,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独特的艺术文化。当他们的舞蹈在街边上演时,民间艺术家们就留心模仿,慢慢地流传到了宫廷里面。
这一时期,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它是一种专门在宫廷场所为达官贵人表演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舞者普遍是成群的宫女或是舞女。
在表演软舞的时候她们通常穿着带有水袖的袍子,来强调手背柔软连贯的动作。这种舞蹈有时是以群舞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大部分还是通过独舞或是双人舞的方式来呈现。软舞的形成是沿袭唐代以前的舞蹈风格,在以前的舞蹈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唐代舞蹈有许多与历代舞蹈截然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新的创造,丰富了舞蹈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唐代舞蹈个个具有故事情节。
唐代舞蹈《兰陵王》就是一个例子,这个舞蹈是一个男子的独舞。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
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他就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的时候,兰陵王都要戴上这个面具。这个舞蹈有声有色地表现了一位将军的一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武事迹。
唐代舞蹈除了在宫廷里有所表演外,在寺院里也有一方天地。人们常常在寺院里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娱乐广大群众。
唐代舞者们还创造了舞谱,舞谱的形式与乐谱的形式十分相像。乐谱使用音符来记载音乐,方便后人学习与了解历代的音乐。而舞谱是使用简单的图画来记载舞蹈的队形与动作。
还有,唐代舞蹈成为了周边国家,比如说日本等国家的舞蹈源泉,日本着名的面具舞就是引用我国唐代舞蹈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面具舞是男子面具独舞,与唐代的兰陵王舞十分相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不仅证实了唐代舞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证明了唐代舞蹈是我国舞蹈史里的一段辉煌时期。
唐代舞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出现了字舞,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宾盛宴等比较隆重的集会场合演出。
根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曾经亲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圣寿乐”。
对此,唐代着名诗人王建曾经有过形象的描述,诗道: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在唐代的传统节日里,歌舞活动十分的盛行。传统元宵节常有歌舞活动。当时节日中盛行民间自娱性歌舞《踏歌》和泼水歌舞《泼寒胡戏》。
在唐代,宫廷曾经组织“与民共乐”的元宵佳节盛大活动,几千人参加《踏歌》舞蹈,人们载歌载舞,连续3日,盛况空前。后来,每遇朝廷举行大典时,大唐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叫“赐酺”。唐代寺院歌舞活动很流行,当时寺院一般设有戏场。宗教活动同歌舞活动结合在一起。与南北朝时期宗教舞蹈表演不同的是,唐代宗教舞蹈则重在舞台上的表演,这也是唐代宗教舞蹈活动的进步发展。
此外,在民间祭祀活动或巫术活动中,舞蹈也很流行。比如,有求雨的龙舞和祭祀迎神的送神歌舞等。
在唐代,还有“大傩”舞蹈仪式,这是在每年除夕夜举行的舞蹈,人们扮演各种野兽,扬戈执盾,高呼低吼,咒语祷歌,应声唱和。与周代和汉代宫廷“大傩”有所不同的是,唐代宫廷“大傩”气氛轻松愉快,场面也颇为壮观。
唐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那时候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李隆基酷爱音乐舞蹈,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编舞。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梦见自己到月宫上游玩时,他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李隆基把梦中的乐曲和舞蹈记录下来,他让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偷偷回想那些乐曲舞蹈。李隆基为了复原梦中的舞蹈,几乎都入迷了,可是他还是想不全这首乐舞,他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女儿山眺望,远处山峦起伏,烟云缭绕。李隆基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这一刻,他终于把在梦中看到的舞蹈全想起来了。李隆基立即把这些美妙的舞姿在纸上记录下来,于是才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乐舞《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过了好久,他们终于练好了这个歌舞。
后来,李隆基下令演出这个歌舞。随着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贵妃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看到这个熟悉的舞蹈,他仿佛回到了梦中。
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舞蹈中的经典曲目,被后人传承了下来。
其实,舞蹈这一活动在唐代十分普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参与的阶层而言,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乐工歌伎,无论男女老幼,都与舞蹈有密切的关系。
在研究古代舞蹈史的发展和进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的乐舞和具有了独立表演艺术品格而登上艺术舞台的唐代舞蹈。
着名的唐代乐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乐曲、杨贵妃表演的,综合了器乐演奏、声乐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一个整体的大型艺术表演。
《霓裳羽衣曲》第一部分为散序,它是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组成的。第二部分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第三部分为破,是展开发展部分,共有12段,是无歌的长段舞蹈。
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仅有杨贵妃的着名独舞,还有双人舞和教坊300人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还制有舞谱,供后世不断加工、整理、改编和演出。
在唐代,类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仅在唐诗中描述的就有《绿腰》、《柘枝》、《春莺啭》等数十首,而且对其中的舞蹈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可见唐代乐舞的繁荣、精制和完善。
唐代舞蹈是以纯粹的人体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并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段的,代表作如:《胡旋舞》、《剑器舞》、《踏歌》、《龙舞》、《祠渔山神女歌》、《字舞》等。
当然,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的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
在艺术形式上,它已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如“健舞”、“软舞”等;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丝绸装扮舞人的《字舞》等。
唐代舞蹈以它独立的艺术品格把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推向了顶峰。在唐代初期,军事强大,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减轻民众的负担,努力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繁荣。
唐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宫廷大型歌舞和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乐舞和舞蹈艺术的兴旺,这是盛唐舞蹈辉煌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在此期间能够广采博收,吸收包容所有的文化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比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如《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和《西凉乐》。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代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这也促进了唐代舞蹈的繁荣。
还有,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地位,但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
在唐太宗时,设《庆善乐》为文舞,《破阵乐》为武舞,分别象征“文德洽而天下安乐”、“武功成而定天下”,文武舞阵于殿庭,歌功颂德祷太平。
到了唐高宗时,人们曾将《破阵乐》修改编入雅乐,并强调“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长安稳”。
在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盛况中,雅乐舞模式一直保留着,这是传统雅乐舞思想的遗风。
唐代乐舞队伍非常庞大,伴随女乐队伍壮大,在唐代已发展成包含多种层次的专业艺人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表演者。
由于舞蹈艺术普遍发展和
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舞蹈的普遍喜爱和重视,唐代出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舞蹈家和善舞者。其中包括了乐舞机构中的乐舞艺人,还有散在各地能歌善舞的官伎、营伎和家伎。也有不少擅长歌舞的高官、贵族、公主、贵妃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乐舞艺人和善舞者,对唐代舞蹈繁荣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乐舞机构也很庞大,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如《十部乐》。教坊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在唐玄宗时,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叫“梨园”,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唐代庞大的乐舞机构,将数以万计的歌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推动唐代舞蹈走向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
唐代舞蹈繁荣盛况,充分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