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1)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满生机。在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❷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 的包容性。
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 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的综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不懂得珍惜爱护继承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树立更大的文化担当,去挖掘、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在当前,仍然有用!
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❸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文化的外延来思考中华文化,不外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思考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说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回答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什么的问题,即文化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比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领导永远是对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大概”,“也许”,“差不多”,“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等表述;再有,人家问怎么办?你答,“看着办”,人家问你吃什么?你答“随便”,领导开口讲话说只讲“三句话”(无法确定到底要讲几句话),等等。
诸如之类的模糊思维方式案例还有很多。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退为进,可攻可守,以和为贵,相得益彰。
❹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
毛泽东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旷世罕出、替天行道的民族英雄。
道者,变易、简易、不易之道也。
道者,无名无不名、无为无不为之道也。
道者,容纳百家、汇通中外之道也。
道者,除暴安良、济世利民之道也。
道者,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之道也。
道者,融合天人、中和万物之道也。
道者,经天纬地、继往开来之道也。
大道无言。
大道无则。
大道无穷。
大道无敌。
说道即道。
说道非道。
此或近乎说道焉。
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5)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
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三)崇德尚义。
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
❻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
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间最灵、最贵的。早在《尚书》中就有“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的说法,后来荀子也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而草木水火禽兽都没有,所以人“最为天下贵也”。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最贵,而且最灵。“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化成”,人参与天地之造化,天地因为人的参与而变得有序,人的礼乐精神,人的礼义廉耻的自我约束,人的群居互助思想,使得天地万物得以有序治理,这个有序治理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不断繁衍生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素养的过程。
❼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7)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扩展阅读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满生机。在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❽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髓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髓的根本。
2、自由精髓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髓。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髓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髓的表现。
4、应变精髓
八端是指这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德行的体现。
八法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天人协调的体现。孔子之后,《中庸》作者从理论上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是刚健有为的表现。
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和与中”的中庸道德体现。
中华文化的代表学派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发扬四端 、讲究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仁(仁爱)、孝(孝顺长辈)、忠(忠天下)、诚(公平和讲求事实)、恕(具有同理心并推己及人,为历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
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以“道”(”道“即是“炁“或者”无“)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内圣外王(即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素养以安邦定国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
三、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是一种政治哲学。因主张以法治国(即法制,亦即君主一人凌驾法律之上的法律制度),“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当然,法家学派开创之初的法所治理的并非百姓,而是王公贵族,因此早期的变法触怒了周公定下的封建制度下贵族的利益。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错误的将法家思想应用到治民上,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也给法家思想带来了危机。直到汉武帝实行了外儒内法的政策,法家思想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