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消费主义怎么伪装文化

消费主义怎么伪装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14 19:25:33

①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背后的陷阱

昨天文章在分析蚂蚁上市的事情,其中有分析到借呗和花呗占到了蚂蚁集团39%收入的时候,也顺带分析了下当前这样琳琅满目消费贷刺激下,让很多年轻人,乃至大学生就早早的进入到透支消费的习惯里,一边享受着消费主义带来的一时快感,一边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里。

文章发出去后,不少读者也对这样的一个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贷层出不穷的现象也感到十分反感。

这其实并不是个例,虽然没有权威数据统计,当前年轻人群体和大学生群体里的借贷比例。

但从我们日常接触的情况看,当前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因为提前透支消费而早早进入以债养债的

所以今天文章就专门聊聊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和 娱乐 至死现象。

消费主义,是人类文明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后所催生出来的一个新现象。

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人类整体生产力水平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别说消费主义,平常大家基本都是能图个温饱三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是属于低欲状态,平常也不会有什么 娱乐 生活。

那个时候,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去做富余的消费。

所以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是不可能有消费主义现象。

然而在资本主义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后,随着 科技 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水平飞跃发展,使得人类 历史 上首次出现生产力大大超过人类日常消费水平的情况下。

一开始,这还让人类很不习惯,因为骤然从古代那种比较枯竭的消费观念里,要骤然到这样一个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习惯还不能一下子转换过来。

于是,1929年大萧条就出现了,本质上就是因为生产力太过于富余,导致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后来,这些资本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宣传"消费主义"。

既然当前生产力水平早就超过人们日常正常生活需要,那么就要不断刺激人们消费其平时并不太需要的东西。

人类不断去消费自己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的富余消费,就是所谓的消费主义。

于是在西方国家,节约不再是美德,反而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体现。

随之而来的是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盛行。

美国是在1950年就出现了第一张信用卡,这实际上也是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消费主义的时代。

本质上,消费主义是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来继续虏获利润而营造大半个世纪的"信息茧房"。

在资本家所营造的消费主义信息茧房里,过度消费成为了"享受生活"。

这使得人们可以为了那些自己生活本来并不需要的"附加物"去支付高额金钱进行消费。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钻石。

钻石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广告。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广告语也成为人类 历史 上最成功,也是洗脑最彻底的一句广告语。

本来钻石并不是什么稀缺品,地球上的钻石储量是极大的。

但以戴比尔斯为首的钻石生产商,通过垄断钻石供需,并通过把钻石和爱情做了这样的深度绑定,直接赋予了钻石更高的消费价值。

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钻石,并不是因为钻石有多美,有多稀缺,只是以此来证明自己是爱对方的。

资本家实际上就是这样,通过把人类的各种欲望追求,跟物质做了一个高度绑定之后,就把本来人类并不太需要的一些日常生活之外的物质需求,直接赋予了更高的消费价值,从而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掏出更多的钱,来消费其实本来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就是消费主义。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乃至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

消费主义的浪潮越来越盛行。

以手机为例,在手机性能开始大幅度溢出之后,资本家们为了维持手机销量,仍然保持每年至少更新一代手机,推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手机型号,即使这些手机型号背后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摄像头最早只有100万像素,到600万,到1200万,再到1亿像素,来不断刺激人们这种感官物欲追求。

后来发现这个6000万像素和1亿像素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的时候。

就出现了单摄像头进化到了双摄像头,再从双摄像头进化到四摄像头。

摄像头越来越多……把手机搞得跟蜘蛛一样。

手机生产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消费刺激力度,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物欲感官,来逼迫他们来不断的更换手机。

可能本来我们手里的手机正常使用个三年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因为这类推陈出新的不断宣传,让我们不断的换一部又一部的手机。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必需品,我们的确是需要手机。

但每年更换一部手机,就成为了消费主义之下,我们所进行的没有必要的消费。

而这也就成为了资本家赚取我们利润的最主要方式。

可见,消费主义本质上就是建立在人类各种欲望基础上,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生存问题后,基于欲望,在享受生活的幌子下,所做的大量不必要的消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该去辩证的看待。

所以消费主义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并不能完全断定其一定是不好的。

消费主义也有其推动人类 社会 进步的一面。

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人类 社会 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就以手机性能为例,如果不是消费主义支撑手机厂商每年不断推出这样大量新机型,手机性能也很难保持每年高速飞跃的发展。

你很难说,手机性能这样高速发展下去,是否会量变引起质变,让我们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化到下一个次代里。

因为当人们对于手机性能提升的消费动力越发不足的时候,这些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就会绞尽脑汁去想着新的刺激我们消费的方式,比如不断去优化VR/AR,乃至科幻小说常见的这种"浸入式头盔",甚至是脑部接入式拟真体验,这都是需要资本家基于对利润追求,而不断自我进化的过程,最终进入到一个类似"赛博朋克"的世界里

所以消费主义客观来说,也确实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

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的是大量的资源浪费,我们每年报废的手机有多少,基于不必要消费所浪费的能源资源又有多少,因此产生的不必要的垃圾又有多少?

这都是一个又一个天文数字。

同时,消费是要量力而行。

一个年收入上千万的富豪,他要怎么消费,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深受消费主义荼毒的,往往是经济能力并不怎么样的普通消费者。

反倒是年收入上千万的这些富豪,他们每年赚到的钱,早就远远超过其个人所能消费的极限。

这使得富豪阶层相比消费主义,更流行的是"投资主义"。

也就是越是富有的人,越崇尚投资,越喜欢去钱生钱。

反倒是越不富有的人,越需要通过消费主义,来满足自己一些欲望,来实现所谓的"精致生活"。

于是,这就会带来一个结果。

富有的人越富有。

贫穷的人越贫穷,因为存不了钱。

平时赚到的钱,大都是月光消费了。

长此以往,就会带来一个新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特别是二战之后,就基本进入到一个阶级不断固化的状态。

而消费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富豪阶层,用来把普通民众通过"无节制的消费"丧失往上突破阶层的可能性。

因为这些富豪阶层,基本都是资本家阶层,也就是大力度推行消费主义的这些阶层。

这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消费主义,跟当前另外一个流行文化做了一个深度有机的结合。

就是 娱乐 至死现象。

娱乐 至死,简单说就是全民 娱乐 ,什么都可以拿来 娱乐 。

娱乐 本身是没什么不好的。

我闲暇时也会打打 游戏 、看看电影。

然而,跟过度消费一样,过度 娱乐 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人不能是单纯为了 娱乐 而存在。

关于 娱乐 至死,跟比较广为流传的一个"奶嘴乐"战略有关。

奶嘴乐,其实应该是另外一个名字,不过考虑到那个名字有可能被屏蔽,我还是用奶嘴乐。

所谓奶嘴乐,就是西方国家在1995年曾经在旧金山开过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得出一个结论,未来 社会 可能只有20%的人是需要工作的。

我之前文章也跟大家分析过这样一个未来图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制造业也会越来越智能化,来取代大量重复性的流水线工种。

这使得未来 社会 可能只需要20%的人,就可以养活所有人,那么另外80%的人实际上就是不需要工作的。

这种情况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就会高度发达,因为人们需要大量互相服务来服务去,来从中创造就业。

但这改变不了可能大量人群会进入到一个无事可做的状态,成为"多余"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 社会 保持稳定,当时美国着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要让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就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 娱乐 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奶嘴乐战略。

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奶嘴乐战略是阴谋论。

但实际上,我们看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却挺符合奶嘴乐战略的一个现况。

因为 娱乐 至死的现象已经存在。

比如说 游戏 业,过去二十年, 游戏 业高速发展,衍生出一个又一个巨头。

人们在虚拟 游戏 里,耗费着大量的时间,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再比如说,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平台,就是奶嘴乐的一个典型体现。

通过短平快的小视频,让人们有中瘾式的在不断的刷视频,从而不知不觉度过了大量时间。

不管是 游戏 、还是短视频平台,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高度 娱乐 化以及成瘾性。

背后其实都是,让我们在沉浸于 娱乐 的同时,看似收获了快乐,但实际却在扼杀我们的时间。

这实际上是在消费我们的时间。

所以, 娱乐 至死虽然说是奶头乐战略,但我更倾向于,这是资本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基于消费主义,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推行的战略。

这样理解,就说得比较通,至少从动机来说,这些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力,是比什么都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时间就是利润。

几乎所有手机APP,最终一个目的,就是争夺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时间。

所以通常我们看一些关于手机APP的统计数据,都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比如说日活月活,比如平均每个用户在这个APP上所花费的时间。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一切。

对于资本家来说,流量就等于利润,消费者的时间就等于利润。

所以,所有人都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

基于此,才会催生出为了流量,开始践踏一切道德底线的恶劣情况出现。

才会什么都可以拿来 娱乐 炒作,通过标题党来吸引人眼球。

包括饭圈文化,这些本质上都是在抢夺用户的时间,再通过用户的时间去赚钱。

所以,当消费主义和 娱乐 至死结合的时候,我们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就再一次被严重透支。

比如说基于饭圈文化的洗脑,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偶像,去做很多没必要的消费支出。

一首不怎么好听的歌,可以因为粉丝的狂热消费,被刷出上亿元。

甚至还出现一些粉丝,基于自己身为老师的职业优势,鼓动自己学生去为其偶像买单的恶劣情况出现。

还有一些只是高中生的粉丝,就为了自己的偶像,在被洗脑或者群体性疯狂感召下,为了自己偶像刷单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来重复买同一首歌。

这很难说是正常的现象。

更不能说,这是正常消费行为,也不是理所应当行为。

再比如说,这两年经常看到的裸贷新闻。

为什么这些年轻女孩,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就早早背负上巨额债务,最后不得不陷入裸贷里,为了几千元就出卖自己尊严,践踏自己底线。

在看过的一些裸贷新闻里,这些女孩在最终去借裸贷之前,往往已经把所有信用卡都透支了一遍,把能借的网贷平台都借过了,最终走投无路,实在借不到钱了,才跑去借裸贷。

这些没有实际收入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动辄就借了这么多钱?

原因还在于消费主义。

在周围大量攀比现象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年轻人很容易陷入到过度消费、透支消费,盲目追求所谓享受生活,而不断透支自己,走上以债养债的不归路。

这些以债养债的年轻人,最后要么就是像有的人跑去借裸贷,要么最后也就只能靠家长来擦屁股,让家长帮他们还钱。

如果碰到家庭还比较富裕的就算了。

很多这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年轻人,本身家庭并不富裕。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欠下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负债,自身都偿还不起,这种时候往往就会酝酿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悲剧。

而在这个过程里, 社会 上的各路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刺激人们进入到消费主义状态。

包括各路网贷平台,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都在不断的放贷给这些年轻人。

你们看看现在那些互联网企业,哪一个没有在以互联网金融之名,在搞这些网贷。

随便打开一个APP,往往都能找到网贷入口。

所以,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和 娱乐 至死结合的情况下,各路网贷平台简直就是在干杀鸡取卵的活,再把我们的年轻人逼向一个又一个死胡同。

再比如说当前盛行的直播,简直就是把消费主义陷阱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个体现。

那一个个主播,都是近乎洗脑式的宣传,利用低价策略,来引诱我们进行各种冲动型消费。

台湾曾经在2005年爆发卡奴危机。

本质上就是年轻人在消费主义陷阱里,没办法理性消费,在长期以卡养卡的情况下,最终积累到一个极限式,就骤然崩塌。

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根据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信用卡逾期超半年没有还款的,总额高达797.43亿元。

到了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没有偿还信贷总额高达918.75亿元。

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除此之外,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在过去这12年里,增长了3倍多。

2008年的居民杠杆率为17.9%,而到2018年底,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了60%的警戒线了。

美国的居民杠杆率,从20%增长到50%,可是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而我们的居民杠杆率从20%增长到60%,只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背后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而具体看我国居民负债比例结构。

除了53.9%的负债为个人住房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为住房贷款之外最多的,达到了18.4%。

而截至去年底,我国住户部门总负债达到了55万亿元,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们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达到了10万亿元。

而这其中,有多少是这些各路网贷平台,在利用消费主义陷阱,让我们的年轻人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冲动攀比消费里。

在这个比较浮躁,并且物欲横流的 社会 里。

我们要坚持理性消费,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我不反对 娱乐 、也不反对消费。

但我坚决反对过度 娱乐 和过度消费。

②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二次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
1、符号价值的意义高于使用价值。
2、超现实Hyperreality:物质消费转化为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
3、仿像(Simulation):人们的消费意识形态被主宰。
4、躯体意象:给消费者制定审美标准。
5、享乐主义:新的道德观。

③ 深挖消费主义陷阱的三个套路

当你银行卡里的余额不够多,而你想买的东西你又买不起,这时候,资本会借给你钱去消费。然后你拿着资本借给你的钱去买资本卖给你的东西,资本赚走了你现在的钱,还赚走了你未来的钱。。。你成为购物车里出不来的傻子,并且爬不出欠钱,花钱,赚钱,还钱的死循环。

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会深陷这些资本圈套?

第一点,营造出超出你能力范围的物质环境。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件事情?就是现在的电视剧大多都是在表演北上广深的生活状态,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其实都是乡村爱情的状态,几个月前6亿人,月收入不超过1000的新闻上了热搜,但你打开抖音,满屏幕都是让人惊叹的跑车和别墅,打开微博推荐给你的都是那些几千块的包包,化妆品,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这些消费水平是很普遍的,你发现了吗?你每天所接受的信息,你身处的环境,不知不觉中侵入了你的意识,你慢慢的开始认同这种消费观念了,不知不觉的你变得总是购买超出你经济能力之外的东西,你现在冷静的想想,你有没有因为某些主播或者广告对于产品大肆夸赞而去购买过什么后悔的东西,广告的宣传和主播的夸赞,不断的向你脑子里灌输他们所说的体验感和高级感,刚开始你还有点抗拒,看的多了,你被环境所影响,感觉他们演绎的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样子,你认为他们推荐的东西都是当代年轻人支付得起的,于是月薪3000的你,穿上了名牌服饰,用上了昂贵的化妆品,甚至开始玩起了单反,钢笔,名表,键盘,耳机,成为了精致的自己。但是你想过没,他们向你展示的一切是中国人的平均水平吗?与你的生活状态匹配吗?他们向你推荐的东西,你真的都能享受的起吗?你在犯花痴的时候,似乎忘了一件事情,他们传递的信息本不属于你!抖音记录的只是有钱人的生活,微博热搜上也只是中等以上家庭所关心的热点,他们用这些演绎出来的生活状态吸引你,然后利用你的羡慕虚荣心,继续赚你的钱,榨干你。

第二点,刺激你对于金钱的渴望。有了第一步之后,很多人就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升到了一个高段位,有的已经到了自己无法支付的地步,于是他们就开始想方设法的赚钱,但是问题在于任何一个人。你都很难赚到超出你认知和能力范围的钱,赚钱的道路大多是漫长而曲折,需要时间的积累,技术的提升,经验的增加,直至翻山越岭才能得到的,远水显然解不了近渴,于是他们开始找寻更容易的路子,比如什么借贷,赌博,数字货币,股票之类的,甚至违法,关键是年轻人真的能研究明白这里面的逻辑吗?显然他们没有这种能力,我相信你身边肯定有类似的人吧,就算你没有,你也肯定听到过周围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吧。这会很快摧毁你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技术能力,努力这些赚钱的要素。你会更加巩固已经形成的错误的消费观,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直到某一天你老了,或者你根本还不起负债了。到那个时候,你除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本事之外一无所有,没错,每个人都想赚钱,但是不要靠运气,一定要靠自己的技能去赚钱,靠劳动所得的才踏实。

第三点,榨干你。给你超出偿还能力的借贷。错误的消费主义观念,早就已经侵蚀了理智,那种使用昂贵物质的享受,那种被完全洗脑之后的疯狂所营造出来的奢华,让人敬仰的感觉,会让消费者欲罢不能,而他们其中大部分人,也都仅仅是由一个很小的东西,让自己一步步深陷进去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警醒自己,消费主义对年轻人思想的侵蚀真的是悄无声息的,如果我们沉浸在那些艺人拍摄的广告中,沉浸在网红推荐的各种消费品当中,不加思索的接受他们灌输的一切,就会慢慢的被物质和别人眼光所绑架,最终失去自我,与其去看那些人给你推荐的消费品,听他们说那些贵的离谱的东西的体验感,不如沉下心来多看点书,多看看书里面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探讨。说真的,你读的书越多,你的偏见就越少,你就越能够认清自己的价值,你就会慢慢想清楚,中国年轻人的平均水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中国人最应该接受的文化熏陶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按照媒体和网络上传递给我们的价值取向在生活,却忘记了除去北上广深之外的地方,才是最真实的中国,我们去购买媒体推荐的东西,却忘记了我们根本就不具备和这样的经济实力,这种配不上的消费和享受,会慢慢的侵蚀一个人的价值观,甚至会把你废掉,资本通过各种媒介展现出来的样子,不一定都是真相,如果你身在底层,就必须要有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应该保持自己的想法,不盲目屈从身边人的价值观,不要因为虚荣和物欲去消费,当你能够识破花式伪装过的消费主义陷阱,你眼中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开阔和自由!

希望我们都能瞬间看穿资本的套路,并理性购物!

④ 消费主义是陷阱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消费主义开始慢慢盛行。消费主义陷阱也出现了,接下来我给你具体解释一下。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暂时没有意识到高配置能力的年轻人提前过上了高配置生活。

消费主义让底层的人觉得,生活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还是有“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

年轻就是对自己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作为一个年轻的时尚青年,AJ双怎么可能少?

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姑娘,怎么会有几套网红化妆品呢?

贵从来不是它的软肋,而是你的软肋。

潜台词:只要买了就不会有这个缺点。

这些都是典型的营销洗脑手法。

对你来说,这些鞋子的使用价值可能不是你购买的原因,但你购买的真正原因是这些鞋子背后赋予你的文化标签和形象地位。

其实你买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背后给你的形象状态。

事实上,你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双鞋而改变什么。

资本知道奢侈品很难赚到普通人的钱,于是创造了一个品牌概念,叫做“轻奢”,与流行文化挂钩,帮助一些人区别于普通大众。通常奢侈品的价格定位都不是很贵,资本是为了达到普通人能咬咬牙,攒钱买的效果。比如几千包,衣服,鞋子等等。

消费主义是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如何看待和正确理解消费主义是一种让人享受的活动形式。消费就是挥霍。消费与人息息相关,是人与商品的特殊关系。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在压力下不断追求和制造的。在当今社会,人和商品是由消费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消费越高越满足。所以整个社会都向往高消费,高端品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用的是高端品牌,那就是品味高,其实不然。中国是一个节俭的国家,老一辈人崇尚节俭。传统观念正在被一步步打破。我觉得消费是必然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一定程度的消费主义有利于市场的发展。消费主义没有明确的对错。在今天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消费主义可以促进我们的商品买卖,从而促进企业家投资,从而促进更多的人拥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只有大家都消费了,国家才会有更多的税收,才会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过度消费也是不好的。现在消费主义陷阱,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使用得太多了。他们没钱花,甚至花父母的养老钱。这样的消费主义不好,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也不可持续,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坚持适当的消费主义。银行消费贷款有时候也是如此。

⑤ 有哪些你熟知的消费主义陷阱

第一,就是损失厌恶,意思就是比起能得到什么,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这种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包邮,多少人认为包邮东西比不包邮的要划算,真相那都在价格里面,

第二,铆钉效应。比如电商平台经常会进行打折大促

还有各种各样的券,大家都会觉得占很大的便宜,有些甚至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只要不买就感觉吃了亏,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铆钉效应。

第三,叫麦克苏尔定律,网购什么面霜,这种东西的时候会显示库存仅剩多少件,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抢购或者秒杀的这种冲动,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都讲秒杀。

第四,叫鸟笼效应,这个更狠,比如你买了一件睡衣,但是你会感觉,我这个睡衣跟家具好像格格不入,然后就会相应的换地毯,换沙发,换餐桌,就把房间布局全换掉了,这个更花钱。

第五,从众心理,之前很多网友都会晒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热度越高就会越吸引人去买奶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奶茶,他就是为了晒个朋友圈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入坑儿呢?给大家支几条招儿啊。

一、设置预算、合理消费

为了控制花销,想把钱花费在刀刃上,消费就需要合理化。而想合理化消费,自然是先做好家庭预算,要不然消费透支收入,那么才能控制消费。

这时我们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消费预算。设置了消费预算,直观理性的控制消费的欲望,开始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可能自己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用做预算的方式帮自己省下了钱。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控力,毕竟现在提前消费的方式太多,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二、消费前考虑物品对个人的需求性

超市促销、商场满减再或者是理发店办法,每个人可能都吃过这些亏,所以在消费前一定要考虑好这件商品对自己的需求。不要为一些不能给自己提供使用价值的商品付费,这往往就是在浪费金钱,想省钱就一定在购物前做好功课。

我们想要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就要从根本上区分想要和需要,在购物时购买需要的物品,而非购买想要的物品,从而达到理性购物,把钱花的物超所值。

如何做预算呢?根据我们一段时间消费情况,生活中各方面开支情况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这里也提倡大家能够有记账的好习惯。

这里建议我们每个月预算最好不要超过年度控制的月预算目标,每月的消费最好不要超过预算金额。这样一直设置预算、合理消费,就会直接避免过度消费。

⑥ 现在很多人陷入了消费主义陷阱,消费主义陷阱与消费陷阱有何区别

消费主义陷阱与消费陷阱有本质区别,换一句话说,消费主义陷阱主要是指消费主义的思维,而消费陷阱主要是商家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

我们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要先普及一个概念,任何谈到“主义”的时候,一般都是讲整个方法论或者整个思维习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消费主义陷阱理解成喜欢消费的行为的思维习惯

很多人会陷入到盲目的消费主义陷阱当中。

这个现象我觉得在年轻人群体里面特别普遍很多年轻人,因为他们刚刚走入社会,这个时候有了一定的收入能力,所以他们就会陷入到消费主义陷阱当中。对那些从小没有经过充足理财教育的小伙伴来说,他们更可能在成年之后出现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会直接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特别紧张,甚至有人背负了巨额债务。

⑦ 为什么说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消费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的一种主导力量,因而具有文化特征。用鲍德里亚的话说,当今社会“消费”不是一种附属于生产的消极行为,而是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

在西文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

(7)消费主义怎么伪装文化扩展阅读:

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兴趣源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一周工作五天的作息制度。从2000年起,一年法定的节日天数从6天增加到10天,并因此而形成了每年三个“黄金周”制度。制度性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大激发了城市居民参加休闲活动的热情,休闲消费文化也因此在城市广为流行。

从全国各大景点汹涌的旅游者大潮,到花鸟虫鱼、奇石怪物的玩家,从网吧的网上冲浪者,到餐馆酒楼的美食家,从像章、粮票、邮票的收藏者,到攀岩和漂流的爱好者,无不说明,居民休闲活动已经高度分化,休闲花费也大大增加。

可以说,休闲消费文化的兴起,构成我国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它是现代化历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⑧ 五 消费主义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爱因斯坦

可以说,消费行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实是,我们就是我们拥有的东西。

      —— 加拿大约克大学消费者研究人员、心理学家,拉塞尔·贝尔克

消费主义,就是把消费本身当成目的,为消费而消费。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在其《人类简史》一书中写道:“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

关于现代社会的消费,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年)在其《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写道:

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接受这样一种训练:要把商店当作药店,里面充满了治疗至少缓解我们生活中所有疾病和苦难的药品。商店和去商店购物于是具有了一种真正的末世论色彩,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1940年~)的名言,“超市就是我们的神庙”。我还想补充的是,购物清单因此就是我们的每日祈祷书,逛购物广场就是我们的朝圣之旅。出于冲动而购买,抛弃已经购买的但不再有吸引力的物品,取而代之以更有吸引力的物品,这就是我们最炽热的情感。消费者享受的丰满,意味着生活的丰满。我购物,因此我存在。购物或为了购物,就是一切。

对于那些有缺陷的消费者,那些当代的穷人,不购物表明他们过着一种没有完成和实现的苦恼生活,标志着他们自己无足轻重、一无用处。不购物不仅表明没有快乐,还表明没有人类的尊严、没有生命的意义。甚至,他们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没有任何理由感到骄傲和自尊,也没有任何理由受到周围他人的尊敬。

消费主义文化,就是使消费者能够适应这样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的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却通过虚假需求的虚假满足这种伎俩,使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得以维持,使人们能够忍受自己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增长成了最高的目标,GDP成了唯一的标准,生产和消费成了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为了刺激生产和消费,人类竭尽所能,耗尽心力——快速更新产品、制造各种奢侈品、购物节、打折促销、分期付款,等等。

分期付款,实际上是杀死中产阶级的独门暗器,它轻易地改变了价格规律,让还没兑现的收入参与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抬高了供给和需求曲线,其结果就是抬高了商品的价格。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年)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深刻系统地分析了,消费主义如何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并成为了主宰性力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结构中,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象征性的符号意义(风格、品味、等级、地位等),是符号价值的幻境。“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欲望。”

并且,由于“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因此,这种消费根本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相反,它将导致人们的欲望永无餍足。这种消费实际上是人类受到的一个诅咒,跟加勒比海盗中黑珍珠号上贪婪的船员所受到的诅咒一样:“我们花的金币越多,就越发现:酒怎么喝也不过瘾,美食进了嘴就变成泥沙,美女也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我们受到贪婪的驱使,现在却被贪婪吞噬。”

人们在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消费中丧失了自我、自由和自主。“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自主只是个骗局。” 鲍德里亚认为,看上去自主的消费主体是不存在的,它是被广告制造出来的幻觉主体。鲍德里亚写道:

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而存在,死亡的加速势必引起价格上涨速度的加快。仅仅这一点就足以对有关用途、需求等的整个经济学“理性的”公诉产生怀疑。不过,人们知道生产秩序的存在,是以这种所有商品的灭绝、永久性的预先安排的“自杀”为代价的。这项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异化,鲍德里亚写道:“整个社会、‘股份’社会、有限社会与魔鬼签了合约,向他出卖了一切先验性、一切合目的性以换取丰盛,而此后便受到目的缺席的困扰……异化是无法超越的:它就是与魔鬼交易的结构本身,它是商品社会的结构本身。”

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秩序中,不是我们操纵时间和金钱。恰恰相反,我们被作为交换价值的时间和金钱所操纵,我们变成了时间和金钱的粪土。我们再也不能像古代那样自由地不做算计地消磨时间,因为今天我们相信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时间和金钱再也不能被视为粪土。

今天,在茫茫欲海滚滚红尘中,人类全部的心力都耗费在了让别人更多地消费上,不幸而讽刺的是,这个“别人”也包括了自己!今天,消费主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衣(名牌)食(奇珍异味)住(别墅)行(豪车)玩(豪华游艇)、到身体(各种化妆品、美容、整容)、到各种精神鸦片(电子游戏、肥皂剧、短视频、直播、选秀、真人秀、娱乐八卦、庸俗小说),消费远远超过了上帝最辉煌时刻的管辖领域!

消费主义鼓励人们生产一切能生产的产品,各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最大程度地刺激大众的欲望。如果苹果的手机,改成三五年发布一个新型号,很多人的工作量都可以减少一半,很多消费者的信用卡也可以少刷几次,甚至还可以保住一些人的肾;假如华为每年发布的手机型号从28款(2018年)减少到3款,每天加班到十一点,每周休息一天,自愿放弃年假,不间断的过劳死,都会成为神奇无比的天方夜谭。

消费主义把整个人类变成了燃烧的太阳,终有一天,人类的世界会油枯灯灭。生产的加速,不仅耗尽了地球上的资源,制造了无法计量的垃圾,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侵蚀了人们的行为、意志、精神和思想。

(我妈睡过的摇篮,小姑,村里的5~6个孩子,经过大姐、二姐、我,大姐的3个孩子,现在轮到二姐的孩子,以后我自己的孩子:竺宗光)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多一份闲心,看云、看天、看水、看山,看书、看戏、看小丑粉墨登场、看历史轮转变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战胜资本的逻辑(利润最大化),放弃经济增长的执念,还地球以绿水青山,还大海以清澈湛蓝,还天空以白云悠悠,还人类以宁静温暖?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做物质的奴隶,精神自由而灵动,富有思想、爱心和创造力?

⑨ 消费主义横行,它们伪造文化可耻吗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消费成为了我们生活手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消费来说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消费主义横行呢?而这些所谓的消费主义横行,他们的伪造文化是很可耻的吗?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吧!

而这些为文化背后,都是消费的陷阱,那么我们要认为这是可耻的吗?其实我认为这个可以说是可耻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耻的。因为最终引发我们所去消费的,都是人类内心的欲望,消费运营商只不过是利用一种手段,将你内心的欲望引发出来而已,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人本身。所以当我们购物的时候,必须要静下心来考虑是否有这个必要,不能为了所谓消费商所说的精致消费,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消费,所谓的美好生活都是由内心决定的,都是由人的欲望而决定的。

⑩ 消费主义的陷阱

某天在翻看B站视频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目前疫情下我们普通人的抗风险能力。的确,移动支付便利的同时,让我们逐渐失去对“金钱”具象化的能力,它的多少,只是一串数字的长与短。我们随手刷掉5000块钱,跟你去取款机中取出来“实实在在”的5000元钱再去买东西时的感觉是肯定不一样。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用未来的钱享受当下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花钱的快乐之下,我们的抗风险能力也许所剩无几。第六季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嘛?詹青云的一段话直指问题核心: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你可以自由的决定我要过精致的生活,可是谁来定义什么东西是更精致的?我们正沉迷于消费主义所伪造出的文化中,我们首先要思考谁在定义精致?

这个问题有钻石这个产品来回答,再合适不过。钻石作为上世纪最成功的营销案例,是一种既没有工业价值储存量还大的惊人的石头,通过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疯狂营销,最终在全世界的女人心中植入了钻石等于爱情的概念。精致的东西怎么定义对于精致的选择,本应该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事情,每个人对于精致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觉得,轰轰烈烈才是美,也有的人觉得简简单单才是真。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单纯推销产品早已不是广告公司们的最高追求。推销一个理念绑架你的审美,在替你来定义精致,这才是当代传媒的威力。上游的资本掌握资源和渠道,广告公司和传媒集团负责哄骗消费者,双方联手将这些商品和一些抽象的概念绑定在一起,植入到人们的心智中,最后让你心甘情愿的为这些概念买单。在这样的配合下,就连“爱情”都能被定义。何况“精致”??

西方经济学讨论问题习惯理性人为前提假设,所谓的理性人,就是每次都能做出利益最大化选择的人。比如一个“理性人”看到一块钻石,发现这破石头,论硬度不如人造的,论储存量是惊人的,论外观也就玻璃的水准,让我花两、三万买他们门儿没有。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乍得塞勒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理性人”是不存在的。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各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时候的消费绝对谈不上理性。研究证明我们想买的东西往往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价格上千的AJ对于那些半年也不会去一次篮球场的男生来说,根本就用不着买这么贵的鞋。更何况如果你是个打铁小王子,那么我相信你穿上一双AJ也不能帮你罚球线起跳灌篮得分。但是在其品牌的母公司,耐克的广告攻势下,大量男生产生了一种只要穿上这样的鞋,我也能在篮球场上吸引漂亮姑娘目光的错觉。而后AJ更是已经脱离了篮球属性被贴上了充满逼格的潮牌和身份的属性。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人囤积所谓发行量少的球鞋来炒,最后一地鸡毛。

营销的秘诀说到底就是四个字:洞察人性。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然后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来进行洗脑。所以品牌和资本砸了数以亿级的广告费,就是为了让你心甘情愿的掏几千块钱买一双鞋。有心算无心,被坑了也是正常的。重点是也需要明白其中的机制。

首先,我们了解下 延迟满足 这个概念: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着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将这个概念提了出来。

与之对应的就是:及时满足。比如你现在刷一下短视频,可以让你拥有即时的短暂的快乐。但是你把这个时间用来学习,你会实现更长远的目标。可惜的是未来是飘渺的,而当下的快乐是更显而易见且唾手可得的。深谙延迟满足道理的老板,却利用算法与推荐机制专门研究怎么让用户更加沉浸在短暂的快乐。而如今短视频。应用大行其道。有的人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商家和营销公司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是消费者,更多的及时满足。这正是利用了我们的弱点。相比未来,我们更满足于当下的回报。因此,在广告中,产品会被直接导向结果,产品生效的过程却被隐瞒。所谓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就是这个道理。你以为买了跑步机,下个月就能瘦成一道闪电,最后跑步机成为了晾衣神器。你以为买了kindle,马上就能学富五车,最后发现那他来盖方便面确实很方便。我们被这种虚幻的结果冲昏头脑掏钱,那瞬间大脑就处于最兴奋的状态,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最终我们简单的把数字和结果画上了等号:买个跑步机==两千块就能变瘦。

除了最大程度刺激你的大脑,让你获得即时满足以外,商家还会利用我们大脑里心理账户的弱点。在理乍得塞勒的理论中,人们除了实际的银行帐户外,大脑中还存在一个心理账户。在这个心理账户里,我们的大脑会将钱分门别类的,存入不同的虚拟的账户中,比如:一部分用来存储一部分用来消费,而消费账户又可能分成了生活消费、娱乐消费、饮食消费等等。这些账户之间并不互通。我们每做一个消费选择,都只是计算其中某一个账户的得失。举个例子:我花二十块钱买了一杯奶茶,不慎打翻在地,心中无比懊恼,甚至有种想过下去舔干净的冲动,但大概率不会再买一杯奶茶。可是如果我是在去买奶茶的路上,发现自己丢了二十块钱,那么我走到奶茶店,最终还是会掏出二十块钱买杯奶茶。两种情况下,我同样损失了二十块钱,但做出的行为却绝然不同。这正是因为第一种情况下,我已经把脑中奶茶账户的钱给用了。而第二种情况下,损失的钱则不在买奶茶的心理账户之中。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意外之才特别大手大脚,刚拿到一笔奖金,就想赶紧去消费,因为这笔钱事先不在我们的心理账户里。这种内心中的权衡,就是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消费的原因之一。

影响消费的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交易效用理论(transaction utility),即商品的参考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效用,当商品实际价格低于参考价格时,我们心理上就会觉得这次交易是划算。仔细思考一下,你每次消费时的心理状态,你是不是总会不自觉的进行比较,我们事先就锚定了一个心理价位,一旦这个商品价格低于我们的预期,即使是你可能并不需要他在交易效应的暗示下你会忍不住购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五千块的包打折到四千五,我们就忍不住剁手。实际上这个包可能根本不知四千五,但是打折所产生的交易效用却给了购买者快乐。对男生这个理论同样有效,如steam游戏的折扣。

而最狠的营销方式,则是制造身份认同,也被称为制造焦虑或者中产陷阱。不用太纠结,名字都是一个意思。对于资本来讲,真有钱人和穷人都不是真心对象,一个是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一个无论你说啥反正我没钱买。最容易被忽悠的实际上是夹在中间的大量群体,渴望通过消费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我之前提到过“轻奢”这个词,这个词就是专为中产陷阱打造,是一种市场细分后的修辞手法。比如一百块的衣服叫屌丝,一千块的叫奢侈品,五百块的命名就很讲究了,不能叫“重屌”而叫“轻奢”,给人一种我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幻觉,但是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你月薪五千穿优衣库,年薪百万的人也穿优衣库。区别在于人家随时可以买一件阿玛尼。可能你也能买,但你得为此省吃俭用还十二个月的信用卡。所以现实告诉你的概念与营销概念恰好相反:真正决定你身份的,并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的账户里躺了多少钱。消费主义的本质是:消费的商品不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消费主义不仅定义精致和爱情,还想要定义我们是谁--你消费什么产品就代表你是什么人。比如戴森吸尘器就算一个三五百的吸尘器完全足够使用了。但依然有不少年轻人愿意为戴森这两个字掏两、三千。因为在打开戴森的那一刹那,即使身在处十平米的隔断房也能产生一种住在豪宅里的喜悦。这几年最王八蛋的一句话就是: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就因为这句话无数租房的小青年为自己添置了各种用不上两次的东西,直到搬家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有一个词叫“无产中产阶级”,意思是像无产阶级一样,没有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同时积极用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要求自己的群体。“无产”是指收入,“中产”则是生活方式。在所有的焦虑中,身份焦虑是最致命。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才会需要身边有声音不断的提醒自己,从而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制造身份焦虑,满足即时满足,通过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刺激消费,这一顿组合拳打下来,是个年轻人就受不了。消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有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消费了一个三万元的包包,消费主义就会给你一种身份上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下,你就会膨胀。为了这个包包不还得配双高跟鞋吗,再买一条裙子呀。还要配一些首饰啊。三万块的包都买了出去吃一顿。人均五百的日料好像也不夸张了。而消费主义也并不是女性专属,机械键盘、无线蓝牙鼠标、新出的游戏和外设消费陷阱,并不分男女,处处皆是诱惑。

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下,钱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再办一张信用卡。因为在你的心理账户中,还同样存在着一个未来帐户,你总觉得。哪怕我今天超前消费了未来账户里的钱也能将债务还清。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人类对未来的预估能力非常的弱,因为生活和成长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总会以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比如三年时间自己的薪资翻倍了。所以未来三年,我们觉得自己的心思还能继续翻倍。这种经验可能是错误的,经济环境不能永远增长,你的薪资天花板也可能随时到来。真正增长的不是薪资,而是无穷的消费欲望和越来越高的债务。根据汇丰银行的统计,九零后,人均负债已高达12.79万,总负债近22万亿。所谓的高收入群体和普通收入者,平时你很容易从他们的消费习惯将他们区分开来。有的人天天出国境外游,有的人只能周边打转,有的人出去一餐,人均三四百,有的人一份外卖二十多块,有的人出门必开车或滴滴。有的人一年到头都是地铁...但是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双方的境遇竟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谓黑天鹅事件,就是指非常难以预测发生概率很小的不寻常的,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市场巨大的连锁反应,甚至颠覆的事件。比如这次的疫情,显然就属于黑天鹅事件。很多人但凡公司扛不住,接下来几个月工资少发甚至破产,没工资了就立刻面临还不起房贷,甚至付不起房租的窘境。潮水退去搞半天全是裸泳的人,有的人可能裤衩都没有。被消费主义掏空以后,面对现实的铁拳,你才会发现中产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美梦。如今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第一,去掉不必要的消费。针对消费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少消费,或者说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的消费,花钱没有错,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理性的消费,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商家告诉你想要什么。一个人的价值绝对不是通过他的消费来决定。如果你是普通白领,其实买一块劳力士,别人也觉得是假的,但如果你是朱一旦买块假劳力士,别人也觉得是真的。

第二,不要轻易复制。在对北美的家庭破产案例研究中,大部分破产家庭的支出都是他们税后收入的一点几倍到两倍。

第三,做好资产配比,建立理财意识。无论收入多少,都要做资金规划一部分用来储蓄,一部分用来理财。理财不要选杠杆高的产品,这不是用来暴富的,指望理财暴富还不如买彩票。把那些不必要的消费省下来,找个靠谱的平台,做一些常规的稳健性理财,哪怕这笔投资每天都只能让你多吃一个包子。在时间的魔力下,这个包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当你某天遇到类似的风险,连工资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一个包子有多么的重要。

以上内容基本来源B站视频,链接在下方,只是做了稍微整理~,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翻看原视频。

阅读全文

与消费主义怎么伪装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