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内有哪些小众的寺庙,分别有什么特色
现在随着国内各个城市大力地发展旅游业,许多以前仅供香客烧香礼佛的地方也成为了旅游景点。中国是信仰自由的国家,但是当这些寺庙成为景点,让更多游客了解宗教,可以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也可以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确实是一件好事儿。
② 独特的寺院茶文化是什么样的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现今也存在着非常多的茶楼,虽然或多或少都会带上些其他商业运作来维持“茶”的生存,但茶文化却也算是遍及各个地区,包括在寺院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寺院茶文化。那么,在寺院中的茶文化有些什么特点?比之寻常所见的茶文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也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中。
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戒、定、慧便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
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过午不进食,且要戒荤吃素;定和慧,则是要求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正好,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久而久之,僧人饮茶修行,逐渐成为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然而,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也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
宋代,余杭径山寺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推广了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就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而“茶头”便是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在寺门前的“施茶僧”则是专门施惠茶水。
人们常说的“寺院茶”便是指佛教寺院中的茶叶,通常用于供佛、待客和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
僧人坐禅时,茶也必不可少。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此外,寺院僧人还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10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10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诚然,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较为合拍。每逢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正如茶禅一味中所说的:“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
③ 道教寺庙有哪些
1、真武庙
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祀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庙前有露庭,古榕蔽荫,微风习习,原为泉州一大胜境。
2、三官堂(红军堂)
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北30里的界首镇街北头,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三官堂座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起初因为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
3、北京白云观
位于北京。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
4、山西永乐宫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阳200公里。
5、陕西楼观台
位于陕西周至县毗邻西安,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历史上,古楼观是中国道教的祖庭圣地,盛唐时为国内着名的道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④ 北京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寺庙主要有哪些
古都北京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城区有许多着名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名胜是古都北京宗教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北京地区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整个城区,现存着名的宗教场所有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白云观、牛街礼拜寺、雍和宫、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⑤ 大悲古寺的寺院文化
寺院所有建筑是法界的再现,表四圣六凡法界。是一所艺术的教学殿堂,愿一切众生闻法得度,转迷为
悟,离苦得乐。
道场修学分四个区域,有儒家基础教学区,学佛接引区,大众共修念佛区、道场主要依止上净下空老法师教导如法行持,四众持戒严谨,道风纯朴,各种佛事活动、食宿、法宝全部免费。
2002年开始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三时系念法会。每次参加人数万人以上。直至2008年四川地震后,应净空老法师呼应,大悲古寺四众同修发心做百期三时系念法会,回向法界众生,化解世界灾难。荷担如来,绍隆佛种,延续佛灯明,唯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共建和谐社会,打造人间净土。
观世音菩萨灵感真言:
千万思路通此山 ,何人晓得这是岸,观音倒驾解脱船,
指点迷人度有缘,往生西方不用钱,只需放下世间贪,
三业清净时时检,四相空过刻刻现,无上正等觉正净,
圆满无碍佛现前。修行不执经念咒,一句弥陀大经典,
心悟开解观自在,外觅何得觉性来。世人迷惑权势财,
未见尽头空去来,八苦难逃不自在,知足常乐开心怀,
福寿无量何因起,放下世间极乐来,为师何曾妄过语,
妄语业报阿鼻狱,众生允允哭凄凄,何时醒悟自归依,
佛法末期风波起,执着神通忘真己。神通外因一时现,
灭时似灯室内暗。劝诸同修弥陀念,自做如来神通全。
西方极乐金灿灿,只需有愿不需钱,众生愿同师踏莲,
甘为垂护永不返。
周煦茗金刚经学习心得
人不自救谁来救
法不长住相何求
了去尘埃观自在
度尽凡尘有缘人
⑥ 佛教寺院中的茶文化
佛教寺院中的茶文化
导语: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也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中。
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戒、定、慧便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
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过午不进食,且要戒荤吃素;定和慧,则是要求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
为此,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正好,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
久而久之,僧人饮茶修行,逐渐成为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然而,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也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
宋代,余杭径山寺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推广了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就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而“茶头”便是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在寺门前的“施茶僧”则是专门施惠茶水。
人们常说的“寺院茶”便是指佛教寺院中的茶叶,通常用于供佛、待客和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
僧人坐禅时,茶也必不可少。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此外,寺院僧人还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10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10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诚然,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较为合拍。
每逢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正如茶禅一味中所说的:“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