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地质文化有哪些部门管

地质文化有哪些部门管

发布时间:2023-02-18 05:38:31

⑴ 地质文化的概念、属性和总体框架

马伯永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地质文化是全体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国家地质工作,推动保障行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地勘行业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地质文化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是由行业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事业引领,产业跟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期为我国地质文化的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地质文化 行业文化 科学文化 大众文化 发展思路 总体框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地质文化是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对于服务国家地质事业,保障行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地质文化概念、属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1 地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从文化的综合定义和演化历史来看,“文化”一词包含了很多内容,也可以做多种划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知识、信念、道德法则、风俗、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地质文化建设的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但它的内涵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诠释地质文化建设概念,应该遵循“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文化的概念相对应,地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文化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行为方式)层面、物质层面,狭义的地质文化仅包括精神层面。准确理解地质文化的内延和外涵至关重要,理解的太宽就会显得不着边际,失去重点;理解的太窄,又不能充分发挥地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地质文化是以国家地质工作为背景,以地质科学为内涵,以全国地勘行业职工群众为重点并面向全社会公众传播,以推动地勘行业发展为基础,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为根本,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实践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相生相伴,与社会公众社会生活息息紧密相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质文化的基本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图1):

图1 地质文化的三层次模型图

1.1 地质文化的行业属性

地质文化属于行业文化,是地勘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所产生、凝结、积淀和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容。地勘行业职工既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地质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地质行业文化着眼于服务行业建设,在统一目标、凝聚力量、约束行为、激发能量、形象美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就是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国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1.2 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文化就是研究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一系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组成的地质科学文化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的传承和弘扬,是地质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 地质文化的大众属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学习了解地质文化知识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也为地质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和传播创造了条件。纵观全球,以地质科学内涵的地质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的创意、创作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身边文化”,其大众化属性越来越显现。

1.4 地质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正确界定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前提,这关系到地质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效果。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区分。国土资源文化与地质文化都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但覆盖范围不同,体现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地质文化是国土资源文化的一部分。而地球科学文化只具有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不具有行业文化特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地质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图2)。

图2 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2 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

2.1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关于地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对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的研究鲜有提出。依据质文化具有的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属性,本文尝试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限制,本文难以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3。

2.2 地质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2.2.1 地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生活的前提准备。随着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地质文化资源逐步扩展到地质科学、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地质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地质文化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业开发,以及文化普及、传播活动所能利用或有利用潜能,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的总和。大体上可以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资源两种形式。地质文化资源具有全球性、共享性、产业性、永续利用性的特征,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图3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图

2.2.2 地质文化载体

地质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地质文化的媒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地质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载体,指行业内外部,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团体、职工及有关社会公众;②内部环境载体,指行业内部各单位的外观和内在环境,如生产办公环境、人际氛围等;③文化设施,指教育设施、文化场地、体育及娱乐设施;④文化活动,指文娱、体育、竞赛、知识性和趣味性活动;⑤文化媒体,指各种文化产品、作品、标识等。无论是发展地质文化事业,还是创新培育地质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地质文化的载体的支撑,但由于两者的生产目的、资本来源、机构性质、运营机制的不同,在载体建设上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2.2.3 地质文化队伍

地质文化队伍是指在地勘行业内部、外部从事地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地质文化产品创作、制作,以及从事文化管组织理、市场运作的专职、兼职人员,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目前我国地质文化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有待完善,创作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培养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地质文化建设不同管理工序需要的专职或兼职地质文化队伍是地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2.2.4 地质文化机制

地质文化机制是制度、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贯穿于地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领导,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各种学会、协会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协调;②机制建设,包括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表彰和奖励机制,地质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地质文化的创业与扶持机制;③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力度、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没有科学有效的地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地质文化建设就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3 地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统筹、资源先行、事业引领、产业提升、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逐步构建我国地质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3.1 行业指导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制度亦相继出台,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地勘行业内部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运用行政管理、项目部署、业务联系、技术指导等手段,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地勘行业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打造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①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明确文化建设归口管理的司局,统一协调指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并提供咨询和建议;②实施政策引导。重点健全完善加强地质文化资源挖掘集成整合、文化队伍教育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夯实上游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下游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③项目安排部署。依托文化项目的规划部署,引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④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核心价值理念共性等问题的总结凝练,提升行业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地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为地质文化实践提供指导。

3.2 资源先行

地质文化资源是地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地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地质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丰富,地质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的创作、制作就无从谈起,地质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地质文化资源大国,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资源先行的原则,只有文化资源先丰富起来,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要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专业性调查研究工作,使其成为重大地质文化建设工程的先导;二是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集成整合,建设地质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为文化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发掘提炼地质工作成果的文化元素,着力做好技术成果资料向地质文化资源的提炼转化工作。

3.3 事业引领

文化事业是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服务作用的,具有基础性的特质,是引导整个文化进步的先锋性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文化事业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地质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二是引领地质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聚焦热点领域,发挥弘扬、引领主旋律的特殊作用;三是发挥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下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队伍保障、方向指引、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3.4 产业提升

文化产业是以创新、创造、创作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或行业集群,它与高科技性、新兴性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是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提升文化产品的科学内涵、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地质文化精品;二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推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快推动地质文化的普及传播。

3.5 重点突破

一是行业精神文化的突破。凝练行业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赋予“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新的内涵,增强地勘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二是地质文化产业化的突破。要紧密围绕行业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地质问题、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地质现象,创意、创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内涵深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的地质文化产品;三是理论成果的突破。地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显着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地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6 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加强地质文化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为地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调动和引导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和积极投身地质文化创作、传播,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能力的提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地质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段怡春,陈萍.2007.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对策,9(1):27~30

马伯永.2009.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对策.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论文集

张中伟.2007.地球科学文化肩负的三大使命,中国地质教育,32(10):102~108

⑵ 地质环境保护归属哪个部门

归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又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⑶ 地质灾害哪个部门负责

法律分析: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法律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⑷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管理,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的各类地质遗迹管理。第三条本规定中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第四条被保护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挖掘、买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第五条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应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第六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
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二、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七、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第三章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第八条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第九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分级标准:
国家级:
一、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二、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三、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省级:
一、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二、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三、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县级:
一、在本县的范围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二、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第十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申报和审批:
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地质遗迹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对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册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由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或同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地质遗迹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县(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县(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同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按照前三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⑸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机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机构,主要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1979年,我国地质工作机构的变化情况。从总体说,我国地质工作机构是为适应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是只在中央国家机关一级设置地质工作机构,分属两个系列,一个是综合地质工作机构,另一个是工业部所属的地质工作机构,每个系列由三级管理组成。

一、综合地质工作机构

以地质部为代表,它是当时政务院直属部门之一,从成立起到1979年,共经历了5次变动:

第一次,1950年6、7月间,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经李四光提议,成立“一会、一局、二所”地质工作建制:

“一会”是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和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制定全国地质工作的方针、计划,建立常务委员会,处理日常工作。

“一局”是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和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承担全国矿产地质的调查、矿山测量、槽探与钻探,以及水利、交通、建筑工程中所需的地质工作。

“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第二次,1952年8月7日,在听取周恩来总理“关于地质勘探的重要性,想大家已经知道,故成立地质部”的说明后,通过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原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所有业务和人员,由地质部接收。

为保证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的供应,地质部直接领导了六个重点地质队,即担负铁矿勘探的河北庞家堡二二一队、担负铁矿勘探的内蒙古包头二四一队、担负铜矿勘探的安徽铜官山三二一队、担负铁矿勘探的湖北大冶四二九队、担负铜矿勘探的甘肃白银厂六四一队、担负煤田勘探的陕西渭北六四二队。

在“一五”前期,中央批准地质部在六大行政区设立地质局,即华北地质局、东北地质局、西北地质局、西南地质局、中南地质局、华东地质局。

1956年7月14日,中央批准地质部党组《关于设立各省(自治区)地质局和地质管理局的报告》。内称:

①地质部担负着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及重大经济建设的地质勘测工作,在时间上必须先行一步。②各省(自治区)地质局的基本任务是负责领导地质部在该地区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保证国家地质勘探计划的完成;同时还必须兼顾地方重要经济建设的需要,负担一定的地质勘测工作。③各省委自治区党委对该省(自治区)地质局及所属地质队的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负统一领导责任。④关于成立地质总局的问题,中央原则同意,并认为地质总局的任务主要应该是面向野外队,加强对地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地质部还直管地质科研、地质院校和地质装备生产,并设有专业局。如物探局、水文局和石油地质局。其中石油地质局下设若干个地区管理局和海洋石油局。

第三次,1970年中央批准,建立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有国家计划委员会、物质部、地质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等九个单位合并组成。与此同时,把地质部改成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地质局,承担地质部的职能。

第四次,1975年9月30日,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地质总局,以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第五次,1979年9月13日,根据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的建议,将国家地质总局改为地质部。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管理国家资源的普查、勘探,对全国长远的和年度的地质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并组织实施,对地质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培训和地质机械、仪器仪表的生产等进行管理。

二、工业部门所属的地质工作机构

工业部门所属的地质工作机构,是隶属于工业部门、专门为其矿业生产服务的地质勘查单位。它们随着工业部门的合并与分离而变动,其中在矿种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对伴生矿或在同一空间垂直分布的不同矿种,则会在分工上产生一些矛盾。

在我国,工业部门的地质工作机构形成的比较早,基本上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诞生: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下设钢铁工业管理局、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化学工业管理局和地质司。地质司负责管理以上四个管理局所属的地质勘查公司。1956年撤销重工业部,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原重工业部所属的化工、建材地质队伍随之分开,分别设立冶金部地质局、化学部矿山司和建材部非金属及地方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管理各自的地质队伍。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成立,下设煤矿管理总局、石油管理总局和水力发电工程局,各总局分别管理自己的地质工作队伍。1955年7月30日,撤销燃料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原属燃料工业部的煤矿总局、石油总局和水利局所属的地质队伍随之分开,分别成立煤炭地质勘探司,石油部地质勘探司和电力工业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管理各自的地质工作的地质队伍。

1954年4月,为了勘查中国的铀矿资源,成立了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翌年改为地质部三局,由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领导。1956年11月16日,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主管中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三局改为该部领导,专门管理铀矿地质工作。

上述三大系统工业部的地质工作,后来分解成为八个部门地质队伍,他们分别是:冶金部地质局、有色总公司地质局、化工部矿山局地质公司、建材部地质局、石油部物探局、煤炭部地质总局、核工业部地质局。

其中除化工部、建材部的地质机构,直接领导地质队伍之外,其他几个部门的地质工作机构,都设有二级地区地质局,由地区局直接领导地质队,即同地质部一样,也是三级地质工作机构。

三、地质工作基本生产单位——地质队

综合地质工作机构和工业部所属的地质工作机构两个系列的地质工作,各自构成完整的地质工作体系,而每个体系的基本生产单位都是地质队。从全国看,地质队或相当于地质队一级的地质工作机构,有8种类型:

地质勘探队,主要从事地质普查和勘探。这是地质工作的核心力量,分属于地质部和工业部门管理,数量不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专业从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这类队伍只有在地质部和煤炭工业部门才建立,其他部门一般不单独组建。

地质物理勘探队,它是地质工作的一种手段,专门服务于地质找矿。一般在各地质局中都专门设立,为局属的地质勘探队服务。

地质实验室,它是专门鉴定或化验岩石、矿石及矿物的地质实验测试机构,各地质局都设立,为所属的地勘单位服务。

机械修理厂,它是专门负责探矿机械的修理或简单设备的制造,一般各地质局也都设立,为所属单位服务。

物资供应站,它是专门负责物资设备供应和调配工作,各地质局都设立,面向全局各个单位。

此外,在原地质部系统,还设立有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它不承担地质找矿或探矿,而是专门开展基础地质调查,解决地层、岩石、构造等基本地质问题,面向全社会,不单独服务于地质部门,因而其他工业地质部门不设立这类地质队伍。

地质测绘队,它是专门为地质调查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每个局都设立,具体服务于地质找矿工作。

地质队在地质部门,相当于工业、商业部门的企业,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因而它的职能机构和基层生产单位比较齐全,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责。

在职能设置上,主要有地质科、勘探工程科、计划财务科、物资供应科、劳动人事科、办公室等。

在基层生产单位设置上,主要有地质分队(大多按矿种、地质项目设立)、物化探分队、地质测量分队、机械修理车间、物资供应站等。

⑹ 县级地质地貌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哪个单位

县级地质地貌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部分地区土地与矿产部门未合并的,县级主管部门为矿产资源主管部门。
地质地貌属于地质环境的内容。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环境工作的监督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依法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报预警和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恢复治理;负责地质遗迹保护、岩溶洞穴、钟乳石资源、矿泉水、地下水、地热资源管理;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指导地下水动态监制、评价和预报工作等。

⑺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全称是什么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包括1个部(国土资源部)、3个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6个方面工作(土地管理、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海洋工作、测绘工作)。所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好像但也有例外,在江西(呵呵,我就是江西的哦)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与赣州市国土资源局是并列同级别的,因为目前两个单位没有合并。

⑻ 文化主管部门都是哪些部门

文化主管部门有几下几个部门:

1,国家文化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中国文化行政的最高机构,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文化艺术事业。

2,文化部:主管文学艺术界,包括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团体、文艺演出单位、文化场。

3、国家旅游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简称国家旅游局(英文: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CNTA),是国务院主管旅游工作的直属机构。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不直接管理任何一块业务,但却是所有与新闻、文化及宣传有关的就都管,可谓是“全管”。

(8)地质文化有哪些部门管扩展阅读: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

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

⑼ 地质灾害哪个部门管

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主管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法律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阅读全文

与地质文化有哪些部门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