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
【答案】(1)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3)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算盘这种计算工具。这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要求,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尽管目前世界计算工具已进入电子时代,然而中国古老的算盘在电子时代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这启示我们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每点3分,共9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珠算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题型是认识类,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珠算文化的原因主要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社会实践角度分析;怎么样是如何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注意回答问题时教材知识要与材料要结合。
考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
B. 说明如何保留和传承珠算文化
珠算是中华数学文化的瑰宝,珠心算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和珠心算教育教学实践都证实:珠心算具有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这是珠心算学习的总目标,而在不同年龄阶段还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1年10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为指导单位,上海珠算心算协会和台湾省商业会珠算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海峡两岸珠心算活动展示大会”,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
终身学习的珠算心算,一方面是指从幼儿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随终身;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参加到学习珠算心算的行列中来,只是价值取向不同。珠算心算适合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大中专院校财经类学生可以促进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发展, 以及对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所发挥的作用。
一、以开发早期脑潜能为目标的幼儿珠心算教学的普及
幼儿珠心算与小学珠心算在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开发幼儿早期脑潜能是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的主要目的。
幼儿珠心算课程的开发开始于1997年,由上海市珠算协会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共同承担的“珠心算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系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开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明确提出了幼儿珠心算的活动宗旨:“开发脑潜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指导方针:“在娱乐中学习珠心算,在游戏中开发脑功能”。
幼儿学习珠心算是建立在算盘独特的、科学的结构,以及珠算方法的直观与可操作的基础上,以此形成的表象操作能力是以珠心算为载体开发幼儿脑潜能的根本所在。
坚持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珠算和珠心算的同步是伴随着幼儿开始认数、识数的初期就开始了,在学拨1—9的过程中,就开始建立算珠的表象,并在加减计算中不断提高算珠表象的操作能力。“算珠表象”与“表象操作”是“珠心算”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建立算珠表象是表象操作的前提,而通过表象的操作(多笔数的加减听心算和看心算)才能提高算珠表象的质量,两者互为促进,同步发展。
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学习还体现在四个活动顺序中:操作摆弄(直观感知)——实际拨珠(实拨)——模拟拨珠(空拨)——脑中想拨(表象操作)。这个过程调动并运用了手拨、眼看、口念、耳听、脑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神经,启动右脑形象思维,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坚持“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体现开发智力的总目标。
直加直减是珠算与珠心算同步的最佳时机。形成算珠表象与表象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幼儿接触算盘,以兴趣入手,把它当作玩具,学具,可以直接动手操作。直加直减没有算理算法的要求,对实物算盘的操作可以直接过渡到表象的操作,由一档的操作(一位数直加直减5—10笔)逐渐过渡到两档的操作(一、二位数直加直减3—6笔)。这样既让幼儿轻松地入门珠心算的学习,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之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突破5和10的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幼儿很快就能形成珠心算的能力,达到中珠协幼儿珠心算九级鉴定标准(从05年至今达标率保持在95%至98%之间,课时安排为每周60分钟,分4个学期)。而且只要方法得当,用珠算来理解算理算法远比笔算来的容易得多。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幼儿通过直加直减来提高表象操作能力的过程与笔算学习不管在方法、手段、目标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概念式笔算的计算要求(幼儿只能学10以内)来限定珠心算计算的范围。当然在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过程还要兼顾幼儿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体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下,坚持两条主线并进。
C. 珠算的申遗历程
历时5年珠算“申遗”
在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当时申遗并未成功,中国珠算协会曾数次修改申报材料,直至2013年12月5日传来捷报。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2013年12月5日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式列入非遗名录
经过五年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珠算存在1800余年,为“最古老的计算机”2013年12月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拥有者群体带来认同感和历史感,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性的关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保护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D. 启智珠心算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传承有什么作用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曾经,人们不断记诵着珠算的种种口诀。直到20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
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珠算被取消,2011年重新修订后增加了“用算盘上的
算珠表示三位数”。
更让人惊喜的是,浙江鸣鹤小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珠心算教学实验,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这一特色,这所原本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学校。
现实中,珠心算如何更好地发展,基层学校还面临不少难题:珠心算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机有效整合,珠心算教学中如何继续保持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和开发……
“这需要人们更多地达成共识,共同寻找答案。”王朝才表示。
珠算确实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E. 将珠算文化引进小学,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就可以去学习,珠心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而珠算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近日,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珠算学习要求又有了争议。
而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应当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珠心算的,首先学生要感兴趣才好,然后珠心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也很多,所以怎样精心挑选合适的内容也是需要考虑,考量的问题。还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和我们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才更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