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丹溪的文化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赤岸人。因居所临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医。
他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从而创立了着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的代表人物,着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医学着作。
朱丹溪将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总结归纳于《本草衍义补遗》,并于公元1327年始创丹溪红曲酒。
中华十大名医
朱丹溪先习程朱理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朱丹溪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滋阴派创始人
滋阴派,中国医学学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创。朱丹溪的滋阴派学说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丹溪红曲酒鼻祖
据史料记载,丹溪红曲酒由朱丹溪于1327年始创。
红曲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一一记载到《本草衍义补遗》之中,从此,丹溪红曲和丹溪红曲酒才得以诞生和流传,红曲养生价值也得以升华。230年之后,李时珍根据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才将红曲功效记载到《本草纲目》之中。
丹溪红曲酒自朱丹溪创立以来,后经其后人恪守祖训,22代传承,至今已有693年历史。
2. 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与名医成才规律。
历史是一把尺子,更是一面镜子。学史以明鉴,回头看中医发展,看名医成才之路,在反思自我。
中医发展从古至今学派林立,各个学派的争鸣也是中医发展的永恒动力,伤寒派、温病派、脾胃派、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等,各个学派的各有所长,争相发展各学派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疾病,为更好的治病救人。
中医发展传承和创新都不可缺少,河间学派由刘完素开山,他善治火热病症,极力倡导六气皆可化火,被后世归位寒凉派,其传承弟子有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张从正等人,而荆山浮屠传给罗知悌,再传朱震亨。朱震亨即是传承,也是创新,他的“相火论”来源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同时也对其有了很好的补充。“阳有余而应补足”滋阴派从朱丹溪开始。张从正继刘完素之后善于使用寒凉药,在治病的时候主张祛邪,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同时他也丰富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它被后世称为“攻下派”。中医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朱震亨、张从正,他们同出一派却又自己创立了不同派别,可见他们在学习老师治病之法时还在不停的思考会不会有不同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精传承,勤思考,求创新,中医学派的不断碰撞交融与发展给现在治病救人、防控防疫提供了很多方法,疗效显着。
回顾中医药大师名家成长的规律我们发现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1.首重医德,务求品端术正。
汪逢春先生尊重同道不吹捧自身医技高超,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
2.通晓人文,辅就学医坦途。
通晓人文是通晓中医学习方法的必由途径。不通人文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就难以读懂医经通晓医理同样心胸不够宽广治病思路狭隘,难以活用经典,治病不流畅。
3.精研经典,从正门登堂入室。
任应秋先生说,学好经典,方可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经典是源头,主干的壮大同时有利于我们发展支流,治病用药有理有据有根。经典需要终身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研读。
4.名师引荐,是成才重要途径。
古话“名师出高徒”,“上梁正则下梁直”河间一派从刘完素开始,学徒名医倍出,一脉相承,又开支创派。老师传授经验,教学生如何避开弯路,可以说事半功倍。就如名医马二琴通晓音律治病,宫商角徵羽各治其病,如若不跟师学习自己专研所用时间又是跟师的多少倍。
5.勤学善思,兼收并蓄。
善思明辨,终身好学,不拘门第,兼收并蓄。袁鹤侪先生虚怀若谷,精益求精,不自闭门户,兼收并蓄,融各家学说为一炉,谦虚好学之作风终其一生。蒲辅周先生中医药杰出代表,他终身学习看书到双目失明为了能多学会一种方法多治一种病。
名医成才之路艰辛,医德为首,终身研读经典,跟名师,勤思考。每一步都需要自律,恒心,一颗治病救人谦卑的心,一份对医学精益求精,将救人之则扛在肩膀上。看着他们思考着自己,对比懒散的我,从没看过经典,背过经典的我,有一种强烈的羞愧感,羞于自己身为学生却浪费时间,同时愧对未来。
知不足,然后求上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好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