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文化物质遗产有哪些
非文化物质遗产有如下所示:
1、毕摩绘画,四川省美姑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②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保持这一遗制。
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在蒙古语发音为“乌尔汀哆”,意思是长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 南音是什么意思
基础释义: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格律严谨,用扬琴、椰胡、三弦、洞箫、琵琶等伴奏。 2.流行于福建的古典音乐,格调高雅,旋律优美。也叫南管、南乐。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