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23 13:29:03

‘壹’ 侗族的节日风俗

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锭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侗族有哪些节日是特有的? 1,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2,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3,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4,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5,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侗族有什么节日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

求一篇《侗族中秋节的习俗》 侗族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习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侗族的春节习俗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 进贡, ***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 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侗族过年的习俗 5分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 进贡, ***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 互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

苗族和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侗族苗族在服饰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装多以青黑色亮布为主――一种以天然燃料靛蓝染色的布料,裹包头,裤腿裹绑腿,偏北的侗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侗族女式的发型是偏髻,偏于左侧――这是与苗族很大的区别,苗族的发髻是盘于头顶脑后
侗族某些的银饰与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银帽,但是没有银角,侗族银物中有类似汉族妇女的步摇等装饰
侗族女装有裙装和裤装之分,裙装是百褶裙,与苗族类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饰有唐代遗风,是开襟露出抹胸,不过一些支系也与苗族服装类似,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侗族的服饰就是汉服

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 网络民族节日词条
=====================
民族节日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1]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民族节日多出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2]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

阅读全文

与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