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理解北平文化

如何理解北平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24 05:12:21

⑴ 老舍小说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征,如何体现他文化批判的意图

结合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展现,谈谈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
角度: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基本视点:“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写,包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的书写与追怀,是含泪的批判与哀挽。包括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丧失人格的堕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老舍漫画式的描写,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并不成功。其中寄含着同时超越传统和现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 贯穿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沙子龙(《断魂枪》)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着老舍对北京及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成份的批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谨慎甚至排拒。《月牙儿》中的母女处境,体现了老舍站在底层贫民立场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⑵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的

建议看看《想北平:老舍笔下的北京》这本书,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风、初夏、夏、初秋、中秋前后、春节、庙会等多方面内容,北平一切还都破旧衰老,可是一切都被阳光照得有了力量,有了显明的轮廓,色彩,作用,与生命,像是无论怎么衰老多病,可也不会死去似的。
老舍,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人们一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个生于斯、长于斯,并且为之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笔墨的老城古都。一直被老舍先生所深爱着,爱她的城墙巷道,爱她的风情习俗,更爱那些和他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除了《想北平》以外,老舍先生在其它作品里,也都对老北京有各个视角的刻画;如。他以自传为线索,以北京为背景,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描写清末旗人的生活的《正红旗下》;再如专门写北京的风情习俗的,他从腊八吃腊八粥起,然后是正月十九学生放假、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夜、元宵节时的北京城,反映热闹非凡和寻常百姓家的忙碌生活的《北京的春天》;还有在他的《柳家大院》里,老北京大杂院里的万象生活也被他写活了;还有国人尽知的《骆驼祥子》,以及并不特别着名的《老字号》。
在他的笔下,北京城的城墙巷道、风情民俗和这片沃土上的百姓生活都是他的创作素材来源。正是基于老舍先生深爱着北京;北京很美,老舍笔下的北京尤其美。

⑶ 郁达夫,林语堂和老舍笔下的北平分别有什么特点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是“清、静、悲凉”的;
林语堂眼中的北平是“老成豪爽、宽大包容”的;
老舍心中的北平是“复杂而又有边际”。
林语堂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北平悠久的历史让他感到自豪与崇敬,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物让他深刻体验到北平的包容,让他在北平找到了投契感。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他通过描写故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物,表达了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老舍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⑷ 老舍小说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征如何体现他文化批判的意图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 ”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
(一)传统文化。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他们扯裙带、找后台、卖国求荣、卖官鬻爵。二是知识者普遍的不学无术。“轻自然、斥技艺”,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北平这样的帝王之都形成了一种因不学无术而并发的充斥着钻营、无聊、敷衍、文牍主义症状的官场文化。
(二)外来文化。这主要是指殖民文化,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资本主义文化形态。“钱”是这一文化的“国魂”。由于中国近代社会从1840年以后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帝国主义除了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外,同时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中国文化是在被动的、屈辱的、被侵害者的地位上进入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时代,虽然如此,西方文化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
(三)风俗文化。这主要是指作为家族制度、养育方式、行为心理等日常细故存在的民习风俗,它是北平文化的形态主题。在以往的老舍研究中,对于老舍的风俗化倾向大致有如下两种理论阐释。其一,认为老舍主要目的是“运用民俗风情塑造人物……而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决不把所描写的那一幅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生硬的‘嵌入’作品,也不仅仅是作为渲染生活的气息一种点缀,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开掘,按着独出心裁的艺术构思把民俗用来描写环境”;其二,认为“在老舍小说里强调这种地方性,用意很深。除艺术上的需要外,在许多场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传统这种总的意图出发的”。在风俗文化中,老舍以封建婚姻关系的虚伪本质、由家庭伦理到国民性、民族性格的改造问题以及社会礼仪作铺垫,向人们展示市民的形象,挖掘出风俗文化深层的思想内涵。
这三个层面是互补互渗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浑然一体的。在老舍的作品中,这三个层面总是被综合地反映出来。不彻底清除这些封建时代的沉积物,不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就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所以只有三个层面的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出市民文化的意蕴。老舍最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北平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人格是紧密相联的,老舍的小说正是以“北平文化”为基础,刻画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有的史书将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大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这种划分是符合老舍创作特点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市民形象,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人物与环境、时代的不能合拍或者人与人在性格、志愿上彼此不能相容,这里强调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悲剧。
老派市民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习俗。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严格支配着老派市民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个人独处或与人交往时都成了极守规矩、极讲礼节的典型。新派市民在继承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特点之外,并没有吸取西方文化中进步的东西,而是专门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或做劣性的吸取。首先表现在婚姻观念、行为方式上模仿西方形式,老舍对此进行深刻的批判。其次,在北平文化中,我们已提到“金钱”是“殖民文化”的“国魂”。而新派市民处处实行“钱本位”的人生哲学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态度。最后,老舍对西方“个性解放”、“自由恋爱”一直持否定态度。
有一部分市民受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影响,对西方文化也不像老派市民那样一味加以排斥,他们的思想意识比较开放,具有勃发、进取、实干的精神,这就是老舍所描写的“理想市民”形象。老舍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通过理想市民的悲剧性来揭露整个民族的可悲,从而唤起人们的觉醒,寻找前进的方向。
有一部分市民既具有老派市民的传统色调,又具有理想市民的某些人格,而唯独缺少的是新派市民的“现代意识”,这就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的形象。而在这一形象中,老舍写得最多就是车夫的形象。《老张的哲学》中赵四是老舍小说中最早的车夫形象。
总而言之,四种市民形象的悲剧命运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赐予”的,他们只在极其狭窄的天地里苟且地活着,又默默地死去;他们只能按照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样子去忍受生活的折磨,直到把生命完全耗尽,才是他们苦难的尽头,虽然在一定程度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他们大多数处于被动地位,只要没有伤害到自身利益,他们是不会关心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民族衰败的根源。老派市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新派市民阿谀奉承,投降卖国,理想市民虽有反抗意识与行动,但由于黑暗势力的强大与行为方式的缺陷,并未改变社会现状,城市贫民更是逆来顺受,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来反映当时病态的社会制度与悲哀的民族精神。
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在新旧交替时代中包含的悲剧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众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又反映出这种批判本身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老舍不给人们廉价的“光明”与“希望”,他总是以悲惨的命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写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样被毁灭的,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画面。这也表现出老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

⑸ 《动人的北平》中重点表现北平什么特点如何理解

表现出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体现了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

“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这个特点。文章用了形象的说法,反复举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北京城的包容。它的包容使它呈现多样化的表现,让人不能够充分地了解它。同时它的包容还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更多的表现形式,所以让人无法了解。

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再有,阅读本文可以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从来就守旧融新,不断发展,如今故都已经蜕去旧衣,换上新装,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当我们体认新北京的雄姿与活力的时候,也从过去的作品中寻察她的旧影,会感到过去的一幕幕历史景象特别珍贵,也为今天国家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进步而高兴。

(5)如何理解北平文化扩展阅读

写作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

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9年起留学美国、德国,深受西洋文化影响。1923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同时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

1932年起,编辑《论语》、《宇宙风》等刊物,提倡“闲适”、“幽默”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1936年8月赴美,在美国欧洲等地常年旅居。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着述颇丰。

⑹ 四世同堂 你是怎样看待北平人性格中“忍”这一特征的

《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

最近刚看完老舍的《四世同堂》,感觉非常震撼。《四世同堂》被称为被征服的中国人的一部痛史,恨史,愤史,它深入细腻的描绘了北平人民亡国奴生活的深重苦难。
老舍素以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着称。就本书来说,通篇共出场一百三十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名。他们其中包括教师,诗人,洋车夫,理发匠,唱戏的,说相声的,英国外交官,“窝脖儿的”(专门搬家具或抬棺材的),布铺老板,棚匠以及汉奸等等,这可谓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而今天我想不通的是:《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北平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要了解《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的话,那么第一个让我们想到的就是祁瑞宣。祁瑞宣贯穿小说的始末,一直都受着传统文化熏陶,但也深受新思想的影响。这两种思想可谓是让其倍受折磨,一方面,爱国思想,民族自尊使他清楚在国家危难之际,好男儿应奔赴杀场,报效国家;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观念又使他无法卸下长子长孙的重担。所以才出现祁瑞宣鼓励弟弟瑞全逃出北平投身抗战,但自己却甘心承受家庭之累,留守北平。瑞宣有着沉厚的文化底蕴,他头脑清晰,明于事理,并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将当时北平看的很透彻,他明白留守北平最好的结果也只会安安稳稳的做着“亡国奴”的日子,不好的话则会像小崔,孙七等人似的难逃一死,但他却愚昧的留了下来,并给自己找了个借口:“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瑞宣的选择让其最终也遭受了“灵魂凌迟”的苦楚——自己深陷囹圄,几至身亡,父亲也遭人污蔑,投河自尽,女儿也最终被活活饿死。
瑞宣可以说是老舍的按在小说里的一双理性的眼睛,因此老舍对“国民性”惶惑与偷生的批判往往又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瑞宣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在代表了当时北平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许多弱点:他们无法狠心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所以总是唯唯诺诺,优柔寡断;他们是懦弱愚昧的,明知道该拿起刀枪反抗日本的,但最后却往往忍住。随着残酷的经历——自己深陷囹圄,几至身亡,父亲也遭人污蔑,投河自尽,女儿也最终被活活饿死,他才开始不再彷徨偷生。他想尽办法与地下工作者取得了联系,积极地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
那我不禁问到,为什么瑞宣明知结果而却选择偷生呢?那么在这里我就觉得有必要说说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是怎么描写北平文化的。下面是小说里写的:
你温柔美丽,像一朵花。你的美丽由你自己吸取水分日光,而提供给世界的。可是,你缺乏保卫自己的能力;你越美好,便越会招来那无情的手指,把你折断,使你死灭。一朵花,一座城,一个文化,恐怕都是如此!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乎它有色有香,而在乎它有刺!刺与香的联合才会使玫瑰安全,久远,繁荣!中国人都好,只是缺少自卫的刺。
我读完这段话,深受感触。北平的传统文化不就如此么?它是美,美得让人惊羡不已。但美有时可是会招来毁灭的,而北平的传统文化没有“玫瑰的刺”,所以当日本侵略时,它只能被动的承受而最终走向毁灭。所以北平当时的一些看似“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被动的接受,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个人物我想说说老诗人钱默吟。钱默吟的命运变化是由他小儿子仲石引起的。仲石在京郊当司机,勇敢地和敌人斗。钱先生因此被汉奸(冠晓荷夫妇)陷害,被日本人抓去,受尽非刑。而当钱先生被捕后,他的大儿子孟石病中不堪惊吓和激愤,也气绝而亡了,钱夫人也在大儿子出殡时一头碰死在了棺木上。小说伊始,钱先生是位画家兼诗人,他沉稳清高,谦厚正直。但就是这么一个一生谨慎处事,只会吟诗作画的知识分子,却在监牢里受尽了毒刑与凌辱。日本人“一连串十几掌”打他的脸,“左右开弓的嘴巴使他像一个不倒翁似的向两边摆动”;以后有用皮鞭抽他,“皮鞭向烧红的铁条似的打在背上,他往前一栽,把头碰在桌子上”,日本人“用杆子轧他的腿,用火绒炙他的头”。受到非人的酷刑,惨遭家破人亡的悲剧,钱先生也因此义无反顾的第一个走上了抗战的行列之中。
第三个人物我说说祁老太爷。祁老太爷只想在太平年月中度过风烛残年,希望四世同堂平平安安,但这个愿望却被日本侵略者打碎了。老人一辈子信奉“和气生财”,所以当他面对查户口的“便衣”的傲慢“训示”时,他从不气愤;当瑞丰当了敌伪的“科长”时,他没有反对,并高兴异常;但当他经历了儿子天佑被污蔑为奸商而投河以及他的重孙女被活活饿死后,他变了。他说:“我活了快八十岁了,永远屈己下人,先磕头,后张嘴;现在,我明白了,磕头说好话不见得准有好处!”所以当瑞丰想做特务而不成,一起了日本人对祁家的审问时,他态度坦然强硬,“他的眼直看着他们,语声相当的高,表示出他已不再客气谦恭;客气谦恭并没救了天佑,小文,小崔们的命”。
除了以上三个人物外,还有刘棚匠,小文夫妇,小崔,孙七以及李四爷。刘棚匠的结果最好,他不愿做亡国奴而逃出北平参加了抗战;一向本本分分的小文夫妇最终因不甘受辱,奋起抗争而最终被鬼子打死在舞台上;小崔死在了日本的屠刀之下,人头被悬在城门之上,最终也没完尸而葬;孙七死的最惨,他被日本人怀疑得了霍乱,因此被活埋了;至于李四爷也在最终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辱而奋起反抗,在奋起搏斗中李四爷被殴打致死。
最后我们再说说那些民族败类,卖国卖友寡廉鲜耻的狗汉奸们。第一我们说文化“蛔虫”冠晓荷。他曾出卖钱先生,并设计陷害小文夫妇。他对日本人卑躬屈膝,而对同胞却阴险毒辣。但他的死却不是中国人造成的,他最后在讨饶声中被日本人像狗一样的活埋了。第二个是大赤包,她狠毒奸诈,泼辣无耻。她曾逼良为娼做了“北平检查所所长”,她对丈夫霸道,对女儿无情,所以最终她也因此而被定罪关进死牢。第三个是蓝东阳,他是个流氓,但同样他也是汉奸,他害了十几条同胞的性命。可笑的是他胆子并不大(胆小如鼠的他竟让人畏之如虎,可悲的北平人),最后在瑞全一次警告中,竟逃亡日本,结果呢?被原子弹炸死了。以上三个人是书中最重要的汉奸,他们在那个年代可谓是风声云起的卖友求荣,过的作威作福的日子,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
这三个汉奸说完,我还想单提出来说说高弟,招弟。这一对姐妹都是冠晓荷的女儿,可为什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呢?高第投身革命,而招弟却最终沉沦成了日本的特务,最终被瑞全杀死。其实招弟的沉沦是他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如果当初他和瑞全走了的话,那么招弟也一定会成为抗战的一份子的。可是她没走,而留在了北平。留守北平后,每日看大赤包逼良为娼,所以日渐沉沦,最终终于当了特务。我觉得招弟是无辜的,她只是一个爱于享乐的一个女孩子。可是她生在了战乱年代,战乱年代是不可以享乐的——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又怎能享乐?而高第是一个叛逆女孩,她从小就没受过父母的疼爱,也往往和大赤包发生争执。她富于幻想,她曾幻想自己成为仲石的妻子,所以当父母陷害钱先生时,她不顾危险的去告知。但她终究还是出身富贵的小姐,她害怕吃苦,只是喜欢热闹,奢侈与玩乐,所以总是迟疑不决的没有离开冠家。
《四世同堂》中大致上几个重要人物我都说介绍了一遍。那么这其中的北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人们说《四世同堂》是一部改变北平人灵魂的巨着。是的,战乱之前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精神桎梏的束缚,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和负担。他们面对日本的侵略总是被动的去承受,去忍耐。正如马老太总对长顺说的一句话:“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惹事!反正天下总有太平了的时候!日本人厉害呀,可架不住咱们能忍啊!”忍耐妥协是他们的专长。他们在明知良民证是“亡国的烙印”,可还是伸手接了;他们明知“献铁”是为敌人制造枪炮,可还是设法如数的上缴;他们明知北海的化妆滑冰比赛是为侵略者装扮“升平景象”,可是他们还是蜂拥着前去观看;他们曾为领几斤“共和面”而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太阳地下一站就是半天,可是却没有一个喊出:“打倒日本!”悲哀的北平人,他们苦闷过,忧虑过,惶惑过,也寒冷过;他们饥饿过,耻辱过,妥协过也愚昧过。他们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他们的灵魂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迟”。他们愤过,怒过,但从没任何举动。小说里陈野求说过这么一句话:“从历史的久远看,做一个中国人并没什么可耻的地方。但是从只顾自私而不顾公,只讲心路而不敢真刀真枪的去干这一点看,我实在不佩服中国人。”这句话是老舍对当时北平人形容和评价,非常精确。当时的北平人确实是只是一味的只讲心路而没有真刀真枪的去实践,直到最后被逼上绝路才不得已而抗争。那么为什么北平人会这样呢?这就要说说北平的文化了。老舍说北平的文化像“一朵没刺的美丽的花朵”,它没有自卫能力。当有人来毁灭时,它只能被动的接受死亡。这样的文化使北平人爱好和平,远离反抗;这样的文化使北平人面对侵犯选择忍让,不懂自卫。因此可以说北平人那么做是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的。爱好和平是对的,但前提是自己的国家不被侵犯。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要表现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情景和被征服者的痛苦的心灵历程,还要涵盖作者对古老中华民族国民性文化历史的反思。手笔不可谓不大,打他成功了——中的每一个人物行为都守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的侵略打破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使之进化为可以自卫的文化,就像一支有着刺得玫瑰一样。所以最终的北平人在压迫下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格调还是有些悲伤的——四世同堂,四世同亡。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北平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