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视觉文化 图象文化 虚拟文化
1 什么是视觉文化?
现代对现实的解构不是在先锋派的工作室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正如情境主义者从报纸上收集那些貌似常态但却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样,我们也能借助大众视觉媒体看到日常生活现实的大崩溃。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像舍瑞·莱文(Sherrie Levine)和理乍得·普林斯(Richard Prince)这样的后现代摄影师,试图通过征用别人拍摄的照片对摄影的本真性提出质疑。现在,对摄影再现真实的理论的否定,已成了像《世界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和其他更受人尊敬的出版物谈论通俗文化的一个主要话题。摄影在这样一个可疑的社会风气中发挥着效力:O.J.辛普森的律师很可能驳斥这样一张照片是伪造的--照片显示他的当事人穿着杀手穿的、不同寻常的鞋子,为此,他必须再找出另外三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单独一张照片已无法代表真相。同样,某些人们看得特别痴迷的电视连续剧与现实也毫无共同之处。肥皂剧构造出相似的情景:一个失散已久的双胞胎兄弟与家人重逢几乎不会引起议论,一个人物的死亡也决不意味着他或她下周将不再回来。用希区柯克的话来说,是因为肥皂剧是不真实的表演,而不管它表现什么。肥皂剧也许是最为国际化的视觉形式,它博得了如俄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各个不同国家的全民性的关注。在全世界,真实的东西每时每刻都被颠覆着。
2 图象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原始历史纪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物质文化...图象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本质属性;由此派生出图象所具有的保存备查属性。由于图象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活动。
3 ,虚拟文化现象
在人们的社会生命中,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人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人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6]。而且, 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行为反应。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芳”会让人觉得善良美丽,会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然而,故事里的“林妹妹”更会让人觉得柔情万种,更会让人为她失魂落魄,伤感万分,痛不欲生。现实生活中的“小芳”经常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够对人的主观缺憾产生非常好的慰籍作用而使人产生“别具滋味”的快乐感觉。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经常性的行为需求。心里的缺憾向他人倾诉一下,内心的欢喜事向他人陈述一下,听听他人讲些新鲜的事情,或有新鲜的事情向他人讲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说说”的悲伤或欢喜事。实际上,人们相互交流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互听来或看来的关于他人的事,尤其是采用夸张和虚拟的方法编造出的关于他人的情节曲折内容精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说故事和听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对主观缺憾的慰籍效果。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编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想听更精采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人也总想编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听故事和编故事,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非常自然地,听故事和编故事,就发生和发展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专门满足人的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其文化形态
Ⅱ 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Visual Culture),是指个体通过特定的视觉文本去观照世界外物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视觉文化包括了个体对自我生活的视觉谋划,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人和关系等等进行视觉解码的能力。而视觉文本,则包括绘画、图片、电影、时尚和装饰等具体文本。视觉文化概念有助于揭示各种日常生活装置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
随着摄影术、电影、电视的出现,加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直到今天,图像、影像无限增殖、泛滥,人们已经彻底被视觉所支配,迈入了视觉文化时代。
注意事项:
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由语言中心转变为视觉中心,视觉性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事物的外观形态,并且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大众对于可视性的要求不断攀升,更促使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
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其他影像媒介,它们常常通过图像来表达理念、情感和价值观,用细微而几乎看不到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2]随着视觉符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