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地域文化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泉州文化特征小议
也许是京城建筑最能代表都城文化的特色吧,在甲骨文中京字写成“附图”。“附图”字所象之形,就是一座座落在高岗之上的宏伟建筑。这建筑使人想起了权力、富贵与尊严,想起了传承数千年之久的都城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都城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如西安、开封、洛阳与泉州,都做过时间不短的都城。但是,西安、洛阳与开封的王者之气,如今只能到苍烟落照中的一座座坟陵中去寻觅。只有泉州,不仅作为都城的时间跨度最长,而且自辽立此为南京后,王脉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可以说,泉州是研究中国都城文化的范本。
泉州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圣地。泉州的旅游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游。古代的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升国旗仪式……,都是都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泉州,首先要到天安门前留个影,到人民大会堂去转一转,因为这里是祖国的象征。“都城文化”这四个字衍生出了诸多只有泉州才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譬如关心时政,参政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精英云集,官派作风,轻商鄙利,好面子,喜摆谱,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们就择其要者谈一谈。
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作为数朝古都,长期以来,泉州一直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泉州政府机构林立,各国使馆云集,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由此发布,各种国内外信息向此汇聚,甚至连各种小道消息也从这里向四方传播。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泉州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觉悟从总体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个顺口溜流传很广:“泉州人什么都敢说,东北人什么都敢干,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几句话点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敢说”是指泉州人敢于批评时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很强。比如在茶馆里,南方人喝茶,谈的多是家长里短和生意场上的事,而泉州人喝茶,聊的常是国家大事,这在过去难免要犯些忌讳。所以老舍先生在设计话剧《茶馆》布景时,一个突出的细节,就是在墙上贴了这样一张告示:“莫谈国事”。由此可见,泉州人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上,泉州成为多次大规模群众政治运动的策源地,原因就在这里。
二、高素质的市民文化
泉州作为都城,也是精英荟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组数字也许能说明这一问题:泉州现有高等院校65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88所。每年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10万余人,科技人员8万多人,国家两院院士有50%在泉州,人才指标居全国榜首。泉州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受教育条件,由于高校众多,泉州高考生员的录取率达70%以上。泉州有着全国最高级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硕士、大学本专科学生,有着最高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泉州人的高素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泉州市民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显现出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远,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远,这就是泉州人。在经济上,泉州虽然是个典型的消费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产业上,却是全国最大的产出城市。这就决定了泉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三、轻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风
泉州自成为定鼎之地后,便是达官显贵云集之所,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个特点。官多的结果,就是官场上的习气与作风渗透到了京城的各个角落,就连普通的平头百姓,也会时不时地打上几句官腔。古人云,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是天子脚下呢?听听老泉州人说话时拖着的官腔,看看老泉州人遛弯时踱着的方步,让你不能不相信这句古话。
官本位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泉州人的自命清高和轻商鄙利。泉州服务行业的官商作风是全国闻名的,泉州人把什么工作都当“官”来做。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有卖与不卖的权利,因此顾客要赔笑脸,说谢谢,好像东西是经他批准后才卖给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就是你的领导,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挤到他跟前去买票,因为门口就是他的办公桌;你要坐出租车吗?得看你去哪,堵车的地方人家就拒载。在大多数泉州人的观念中,不管干什么,挣钱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的眼中,体面和尊严高于一切。而在上海和广州人眼中,泉州人着实有点傻,世上哪有有钱不赚的道理?可见,官派作风给泉州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在泉州,虽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气的并不多,也就是说,泉州的小市民与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举止上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来自官场风气对泉州小市民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好摆谱。据我所知,“摆谱”一词大约产生于清代,本意是摆出家谱给人看,原本并无贬义。历史上满族人是比较爱摆谱的。因为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于部落分散,满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通史,它的历史记录,多半是通过对自己家谱的翔实的记录得以实现的。长者给后人讲史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给孩子们述说自己的家谱。满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讲古,小的失了谱。”但满族进关后,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这一勤劳善战的民族,一夜之间变成了特权阶级,他们不工、不商、不农、不桑,无论是谁,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杂税,而且还可以按月领到可观的钱粮。不劳而获的悠闲生活,使得众多的八旗子弟逐渐失去了勤劳勇敢的本色,成为游手好闲的大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寄生者。他们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就是到《八旗满洲氏族宗谱》中,去寻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辉煌,并以此显示自己家世的荣耀。于是,数祖摆谱成为一时风尚。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虽被推翻,但八旗遗风却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泉州人。人们常说泉州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与好摆谱的心态不无关系。试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后,若做了“不体面”的活儿,连自己的面子都过不去,更不用说祖宗的面子了。泉州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泉州人的钱都挣去了,其实,泉州的就业机会不少,影响就业率的原因不在没有职位,而在于泉州人从老祖宗那儿遗传下来的虚荣懒惰的毛病。解决泉州人就业的关键不在腾出多少职位,而在于改变泉州人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观念不改变,就是腾出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没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个表现就是处事圆滑,说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这样一首民谣:“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谓“京油子”,是指泉州人处事圆滑,办起事来四平八稳,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中正平和、闲散庸碌的作风,在明清时期的京师官场非常盛行。据说清道咸时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谙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门生故吏满朝廷,当别人向他请教为官之道时,他说:“无他,但多磕头,少开口耳。”时人作诗讽刺晚清官场说:“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晚清官场的遗风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泉州人。泉州国家机关多,事业单位多,国营企业也多,吃公家饭,端铁饭碗的人明显多于其它城市,这种机制是官本位文化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泉州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说得多,干的少,干成功的更少”。“泉州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为,与平民无涉,但泉州出不了典型,则不能不说是泉州人的问题了。只要回头看看近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就会发现,中央一个政策下来之后,外地人已经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但泉州人还在开会学习,学习开会,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经成为泉州在经济上走在其它省市前头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提倡真抓实干,勇于实践。
四、封闭自大的围城情结
有人说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数次入主中原,定鼎泉州,造成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他们对泉州文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我们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马虎”、“磨蹭”,饮食中的白水羊头、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遗存。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游牧民族对泉州文化的改造多限于衣食住行这些表层文化,而在深层文化上,他们更多的是为汉族所同化。环境决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脱离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必然会被新居地的农业文化所替代,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老泉州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农耕文化。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以败北为耻”。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但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败北,他们就要背井离乡,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将一无所有。严酷的环境逼迫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对于这些不善战事的农耕民族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层层的围墙将自己包围起来。所以,中国的农业民族,特别是与强悍的游牧民族比邻的北方农业民族,很早就有了筑墙的习惯,大到万里长城,中到各城镇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户的院墙。为保险起见,有时围墙还不止一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小农文化封闭保守的传统。
泉州是典型的城的世界。泉州的城墙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泉州城有三重城墙,最里面一层是宫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长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外加筑全长约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些坚固的城墙在阻挡敌人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铸成了一种封闭的文化心态。作为权力中心,都城之内的文化确实具有着较高的品味,在众多的乡民面前,城里人无疑是文明的代表,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们养尊处优进而固步自封。而这种心理无形中又阻拒了来自远方的异域文明。泉州人之所以能成为泉州人,正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国最大的围城里。
如今,泉州城的城墙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我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我们应该拆除的到底是什么?泉州人心中的城墙是否依然存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泉州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南方沿海城市相比,在接受外来文化及新生物事方面,仍显迟钝。习惯上,人们称上海为“滩”,它象征着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称广州为“市”它象征着活跃的商业文化;而称泉州为“城”,它是否还代表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保守的都城文明?!也许称呼的不同,无意中真的道出了这三座城市之间不同的文化品格。2000年泉州申奥的口号是“开放的泉州迎奥运”。我们希望古老的泉州文化能够乘着申奥的东风,敞开她博大的胸怀,走进新的世纪。
2. 泉州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有很多,说不清
3.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别的风情民俗
泉州民俗风情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队前开道并作联络的是丑扮的"铺兵",肩上的扁担,一头吊着草鞋和猪脚、另一头挂着盛酒的新尿壶,手敲铜锣;接着是2~4名"妆人"(妆扮人物,又称"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杆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后是四管乐队;四壮汉抬一木雄或泥塑、纸扎的龙王头垫后,旁随男扮女装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游行时,乐队反复吹奏"锣涟"舞曲,大家随声唱和。每至一家,手擎前导幡旗的"妆人"口呼吉祥辞句,入厅堂;用幡旗于屋粱间舞动数下,花童(或花婆)'踏着舞步给户主送花,户主答以红包。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有一车鼓公和一车鼓婆抬着一个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颠颤进退的对舞表演;有一老头打大鼓,两小生打小鼓,一车鼓公打铜锣,一车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车鼓公打大鼓,车鼓婆敲铜钲的队舞表演,有将大鼓置于架上,配以钟、锣、钹、大吹,二人扮丑、旦,执扇子的双人舞表演;有将鼓置轿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对面抬鼓,一人居中司鼓的三人舞表演(也称"鼓亭公婆")等。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近几年鲤城部分郊区从"车鼓舞"中的"车鼓婆"发展为"车鼓婆舞队",其舞步独特,别有韵味。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4.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区,有海上丝绸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闽台关系、泉州华侨、泉州的民乐,特色的闽南建筑,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泉州市始终将闽南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摆在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闽南又有闽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但也都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闽南籍同胞闽南文化是从历史上出现过的西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园戏。
5.泉州市高甲戏。
6.泉州市提线木偶戏。
7.晋江县布袋木偶戏。
8.惠安县石雕。
9.泉州市花灯。
10.德化县瓷烧制技艺。
11.惠安女服饰。
5. 泉州市属于传承中国文化是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1、泉州南音(泉州市) 2、泉州北管(泉港区) 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 4、梨园戏(泉州市) 5、高甲戏(泉州市) 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 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 8、惠安石雕(惠安县) 9、泉州花灯(泉州市) 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 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
1、泉州打城戏 2、晋江柯派高甲戏 3、五祖拳 4、泉州李尧宝刻纸 5、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 6、晋江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艺 7、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8、灵源万应茶 9、泉州灯会 10、南安英都拔拨灯 11、闽台东石灯俗 12、晋江“嗦罗连”习俗 13、蟳埔女生活习俗
泉州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1、清水祖师信俗(安溪县) 2、端午蚶江对渡习俗(石狮市) 3、永春纸织画(永春县)
泉州市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1、陈三五娘传说(洛江区) 2、安溪竹编(安溪县) 3、泉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港区)
6. 泉州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7. 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有什么特色吗
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明珠!
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东亚着名侨乡,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历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8.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文庙
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文庙里有一家百姓书房田,书籍不多,却有很多人往来。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庞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快到时间了,离开了红色的红墙,恍若隔世。希望有机会再到文庙走走人。
9. 泉州有什么历史文化
福建成型于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开始闽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书,宋史,元史这些官方正史记载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级都是当时福建最高的级别。
唐代泉州为上州级别,宋代为望州级别,元代为上等州路级别,明清正史无州府的等级划分。
古城泉州发展大历程
唐朝,全国四大海港城之一(广州、明州、泉州、扬州)
宋朝,全国第一大商港,全国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东方第一大商港,国际商贸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为基地在闽南控制经营着明朝对外贸易中心,明末安平港为全国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福建龙头商帮泉州郊商海外贸易的总口。
民国,泉州侨商,中国海外华侨势力最庞大的群体,爱拼敢嬴爱国爱乡的华侨侨商典范。
现今,泉州作为一个非省会、非特区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实力强势崛起。
唐宋交接,闽国以泉州为大本营起家,将福建发展推至历史巅峰,开闽三王中有王潮、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并葬于泉州;闽国后福建唯一仅有晋江王留从效的清源军独立割据泛闽南区域(包括今莆田,厦门,泉州,漳州区域),达数十年,《宋史.世家篇》记载福建仅有留从效跟陈洪进这两个清源军的地方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寿庚独揽福建军政商大权;宋元交接的福建领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乱”福建地域混战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乡绅土豪的代表柳伯顺、陈同家族主导(当时军事代表为三明陈友定,但因兵败被杀)。
明清交接,泉州郑氏集团扶持南明政权,掌控福建命运,郑成功收台,施琅纳台,进一步改变福建历史走向。
清民当代交接,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由泉州华侨陈清机在安海打响;泉州华侨开国上将叶飞创建并领导闽东革命根据地,解放福建,并成为新中国福建地区军政最高领导。
泉州人能文:福建历史上第一个一甲进士欧阳詹就是来自泉州,被誉为闽文宗,闽文祖,泉州才子陈三与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广为流传,泉州出了欧阳詹、刘昌言、吕夏卿、吕惠卿、梁克家、黄宗旦、卢琦、蔡清、王慎中、张瑞图、李贽、李光地、林嗣环、辜鸿铭等等一大批才子,历代文风鼎盛,是中国古代十大才子之乡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种中排名前两大的拳种五祖拳和永春白鹤拳都是起源于泉州,第七大拳种福州鹤拳源自永春白鹤拳。泉州“宋江阵”深入民间群众,历代尚武风气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黄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后一位武状元,吴鲁是清代福建最后一位文状元均来自泉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一甲进士欧阳詹来自泉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居住于泉州晋江的徐晦,福建科举从开头到结尾的状元都是来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历代三品(含从三品)以上高官达262名以上,泉州历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辈出,涌现出许多在历代变革以及交接之际关键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业土豪黄守恭,福建人最早开拓海外贸易维持霸主地位的留从效,出资修护安平桥的巨商黄护,跨省贸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侨商领袖李旦,垄断东南沿海贸易的郑氏集团,东南亚各国首富等等,历史上泉州人中从来不缺善于经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为将:泉州武将骁勇善战,留从效割据称霸一方,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击溃海上霸主荷兰,“俞龙戚虎”抗倭名将俞大猷,“海霹雳”收复台湾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领袖林兴珠,开国上将叶飞等等,历代泉州武将能征善战,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为相:泉州历史上的顶级高官数量在福建首屈一指,历代宰相数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门四相”曾公亮,人称曾半朝,“状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为官总能位极人臣。
泉州人经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现出全球华人首富黄奕住,李光前,郑周敏等等,东南亚各国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经商总是善于成为行业老大,首富。
上述内容来自福建历史最全巨着-泉州与福州四季历史文化比较的网络全书(扩充精华版)
10. 泉州文化遗产有哪些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