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估企业文化
企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文化评估:一是识别企业运营中的问题;二是由于参与涉及多种文化的合并、收购、合资、注资等项目或合作而调整发展战略。 如果不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者实现某些新的战略目标,文化评估将会是一项无聊和无效的工作。
只有当你发现自己正试图解决的问题,并且要做出的某些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自己和所在的企业内部的文化力量时,你才能意识到文化的意义。 首要的意义就是,文化假设是你的身份认同和力量之源。 那些你可能感觉需要改变的事情可以描述为必要的“文化变革”,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变革的内容只涉及部分文化,其他大部分的文化将会帮助你完成那些改变。
单凭你个人的自我反省来对文化进行解读比较困难,因为文化包含了太多的内隐成分。 那么,除了自我反省,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其他技术来评估文化呢?
直觉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其所处环境的产物。不过,这背后其实还隐含着另外一种文化观点: 你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持有的态度和文化假设,同样也是你当前所在群体内关系的反映。 包括你在内的所有群体成员之所以坚持群体的文化假设,其中一个原因是你们都不想让自己成为群体中的异类。换句话说, 群体的文化假设之所以如此稳定和强大,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为所有成员所共享,群体成员维持群体身份的需要让它们充满活力。 顺着这一点,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我们在主张“变革”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要求整个群体改变可能对其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的共同属性。难怪进行文化变革这么难,难怪人们会这么强烈地抵制变革。
如果你确实想要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及其亚文化会怎样帮助或妨碍你解决商业或企业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做个“文化解读者”,一个四小时的练习
文化假设具有共享、约定俗成和无意识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获得。如果你想要对所在企业的文化进行评估,可以组建一个专门的员工小组。这个小组的参与者应是那些部门代表,他们都来自与此次文化评估待解决的商业问题关系最密切的部门。
请记住: 只有面临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项工作才有用。 可以引入这样一名协助者:他需要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同时他本身不能是评估小组的成员。这个人可以是来自于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专家,甚至你自己也可以,前提是你大多数时候是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变革提议的发起者应该与这个协助者一道挑选出一个或多个员工小组作为“文化解读者”。参与小组的这10~15人应该是来自对你正试图解决的问题最为关心的职能部门或管理层。
练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会场设置。 在一个让人感觉舒适,并且拥有足够多的用于粘贴会议记录便签墙壁的房间开会讨论。所有人围坐成一圈以便进行面对面交流。
2. 陈述问题(30分钟)。 以对你正试图解决的问题的简要陈述作为会议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 你需要调整的地方,想要改进的内容,或者想要导入的新策略。 注意将你陈述的要点聚焦在想要改良的具体内容上,否则后续的文化分析可能会没有重点并毫无新意。另外,还要向大家描述未来变革项目成功以后将会出现的结果。
3. 回顾文化的概念及层次(15分钟)。 一旦你们就战略或战术目标,即那些你想要改变或改进的内容形成一致意见,接下来需要从可观察到的人工饰物、信奉的价值观及共享默认假设三个层次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行回顾。确保工作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明白,参考这个三层次模型的目的是帮助大家挖掘出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即共享默认假设。
4. 识别并列举人工饰物(60分钟)。 一开始先尽可能多地找出那些能够代表你所在企业特点的人工饰物。询问最新进入公司的员工,以了解他们对公司特点的认识。他们注意到了哪些人工饰物?将他们提到的所有内容记录在便签上。可以将以下“企业文化洞察”专栏中呈现的内容作为参考,以确保涵盖企业文化中人工饰物的各个方面。你会发现,当小组讨论开始以后,所有参与者会踊跃分享他们所注意到的内容。你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了解到,那些存在普遍并让人感受强烈的内容。你可能需要5~10张便签才能记录下这些内容。把这些便签贴在墙上,这样你们就会感觉自己周围好像都是企业文化的人工饰物了。
“企业文化洞察”专栏
用于识别人工饰物的内容框架
着装规范
权力关系中的正式等级
工作时间
会议(频率、形式、时长)
决策是怎样做出的?
沟通:你怎样了解员工的情况?
社交活动
行业术语、制服、身份象征
仪式和规矩
意见不合及冲突:如何处理?
工作、家庭平衡
5. 明确企业信奉的价值观(30分钟)。 讨论约一个小时后,将讨论的内容转向组织信奉的价值观。也许在前面有部分内容已经被大家提到过,没关系,这时候需要将它们记录在另外的纸上。这里有些内容也可能已经在组织内部被正式公布过。有时这些内容会作为企业能够持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原因,所以它会作为在将来应该怎样运作的发展“愿景”的一部分而被反复重申。很多这样的内容都可以被视作企业文化。
6. 将价值观和人工饰物进行对比分析(60分钟)。 回过头去,对前面已经梳理出来的价值观和人工饰物进行反复核对。然后,对同属于某一领域的价值观和人工饰物进行比较。例如,如果“以顾客为中心”是企业信奉的一种价值观,那么从之前识别的人工饰物中找出相对应的奖励或问责制度,并判断它们是否真的支持“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如果它们之间不匹配,你就找到了一个实际上受文化的深层默认假设操纵的领域。这时候,你必须确定这个深层内隐假设的具体内容,并在另一张纸上将其记录下来。
又比如,你一方面可能因为对老板的尊敬而宣称公司信奉一种以“开放式沟通”和“对外开放政策”为特征的价值观,可是另一方面却又发现那些传递坏消息的员工都受到了惩罚。你可能已经从公司的人工饰物中发现了这样的内容:除非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否则最好不要提问题。这种价值观与人工饰物间的不一致告诉你:在文化的共享默认假设层次上,你们公司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只有那些正面消息的沟通才被公司所重视,如果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不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么你最好保持沉默。
作为一般性的原则,挖掘企业文化的深层内容的途径是找到以下两方面内容之间的不一致:一是外显的行为、管理制度、规范和做法(即人工饰物);二是在公司的发展愿景、政策及其他管理沟通中明确阐述的价值观。 然后你必须进一步确定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纵外显的行为和其他人工饰物。一旦确定了这些力量,你也就找到了企业文化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深层要素。当你揭示出这些深层的共享默认假设后,在另一张纸上把它们记录下来。接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些默认假设背后的特点,以及究竟哪些内容是真正操纵企业运营的力量,也就是前面列举出来的大多数人工饰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7. 评估共享内隐假设(45分钟)。 接下来是评估挖掘出来的这些共享内隐假设是怎样推动或妨碍你一开始(问题陈述环节)所设定的那些工作目标的时候了。由于文化很难改变,因此你应该将精力聚焦在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假设上。试着将文化看作一种可利用的积极力量,而不是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果你发现有某些假设确实属于障碍,就必须拟订一个计划来改变它们。并且,借助自己企业文化中那些正向、支持性要素的力量将会取得最好的变革效果。
8. 确定后续的工作(45分钟)。 通过前面介绍的几个环节,你将会得到一条或多条结论。现在你可能已经具备足够的知识来计划后续的工作,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协助自己完成改革,同时准确找到那些需要进行文化变革的文化要素。你也可能发现,这样一次小组分析并未完全理清你所在企业的文化,或者还需要对参与者之间所反映出来的亚文化差异进行单独评估。又或许你会决定再找一些小组来对你们目前了解的内容进行检验核实。
a. 通过其他小组重复上述过程。 如果你认为从一次小组会议中形成的对所在企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完整或比较模糊,你可以重新找一组或多组人重复上述过程。如果你认为可能存在拥有各自不同共享默认假设的亚文化群体,那么就把那些能够反映这些可能差异的群体找到,并验证你的想法。即使你可能需要多次重复这一过程(每次大概花费3~4小时),但是比起其他人将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调查(不管是问卷调查还是个别访谈)上,你仍然是遥遥领先的。并且,你所获得的数据也更有意义、更加有效。
b. 利用文化的优势推进改革项目。 因为你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身处”所在企业的文化之中,所以你们能察觉外人注意不到的文化优势。接下来你可以回到自己为解决特定的发展问题而设计的改革项目上,并系统地思考现有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你实现改革目标带来哪些帮助。当然,如果你察觉到现有企业文化中的一些要素会成为改革的障碍,那么你可以进入到接下来的8c环节,将克服这些文化方面的障碍视作一场你必须发起的新改革。
c. 通过文化变革项目来克服障碍。 如果你发现当前企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明显会妨碍自己的改革目标实现,就必须设计一个相应的文化变革项目,但是,你将要改变的只是现有企业文化中的部分要素。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明确文化优势能够怎样协助你更好地改变那些需要改变的文化要素。
Ⅱ 什么是文化遗产的评估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已形成共识,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共同认定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研究、旅游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而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准及其评价指标,引导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文化遗产蕴含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对于用什么标准来进行价值评价却并没有达成一致认识。
Ⅲ 什么是文化资本评估理论
(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是文化资本评估理论。
企业文化资本根植于企业体内,融于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中。文化资本分为员工的精神面貌、着装、公司的形象等外在的的器物资本;公司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支撑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资本;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深层次的核心驱动力所形成的资本这三个层次。
供参考。
Ⅳ 企业文化的评估
企业文化要均衡、平衡发展,要有评价,通过评价才能知道制度制定得是否均衡,制度间有无矛盾和缝隙;通过评价才能做到制度与文化是否真正的达到了平衡。比如说企业文化的综合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随时间自然演变的,也有自觉强化和引进的,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往往会有走不下去的感觉,所以企业管理就会考虑以人为本,用文化管理,注重人的感受,激发人的潜能。企业文化评价,能有效的融合这方面的内容。企业制度与文化平衡相处,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的全貌。一些企业常会在实践中走极端,当强调制度的时候,会把制度强化到极致,当以人为本的时候,往往又会出现一些程度不同的把以人为本强调到极致的现象,不管怎样,走极端总不太好。所以一定要有评价,要强调均衡与平衡。
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玄的东西,由于它的无形性,因而不易看见、难以触摸,说它存在就存在,说它不存在,还真难准确地把它找出来。当然,企业文化也包括一些制度上的东西,具体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有的,这部分应该来说是看得见的,而这种看得见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在其意识形态上又是看不见或看不清的,认同不认同,认同多少,一些非行为所能表现的,都是不容易看得见的;另外标识、制度和理念上的东西是可以包装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包装出一个很好的制度体系,并把它作为企业文化来宣传,这是一种表面的、固化了的东西,而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和执行却是企业文化的真实体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活的东西,活是灵活、活跃以及存活多种意思的集合,一个企业就是要善于给自己的企业注入企业文化的活力。只有经过评价才能体现企业文化真实的一面,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看清真实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每个企业都可以说你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一个怎么的样子,然而当你一一展现时,有人就会拿一些现象让你解释,当不能或不能完全得到答案时,那就会表现出虚的一面,如果刻意要那么解释或让听者被动地接受其观点,那这其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真实的企业文化与倡导的企业文化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推崇的东西与现实之间存在缝隙,这种缝隙越大,所谓的企业文化也就越是离谱。
不太靠谱的企业文化,其文化价值观的内核就没有基质作载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基质是什么,就是广泛的认同度,和溶化到人们心里,能指导行为方式和相互默契的联系与沟通。没有基质核心的东西就无法附着,基质不好也会出现分离。这种关系的依附性在制药企业比较容易理解,哪种剂型的药品没有基质?不仅有,还要选择最适合的、最好的。
企业文化不是趟在那里不动、不变的东西,不是固化的图形、图案和文字内容,是需要展示、鉴别和评价的,每一企业的企业文化都离不开所处社会的大文化环境,并在这种背景影响之下,首先是由企业领导经过鉴别、认同,选择或创造后而倡导的,经过较长期的与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评价,不断地展示、鉴别继而再创造、认同,总之是一个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当它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时,就有了基本的、彼此共同的信念,企业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就能达到比较高度的一致,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就可以形成传统、形成习惯、形成彼此的默契。
企业文化还有一部分是要靠传承的,这种传承是没有具体导师的,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也是继承者,但传承的质量与人的组合、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需要传承传统的东西,人员结构中就需要有工龄相对长的员工,如果传承理念性的东西,那任何一种人员组合都是可以的,只是新的东西太多,不同的组合会得出不同的模样,反正这也是不能同时进行多样选择而有所比较的事情。
传承企业文化靠的是人,除了人的行为方式可以传承企业的文化外,企业的一些故事、一些事迹,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这些东西是需要量化和系统化的,并把它当作遗产通过学习和培训传播出去,这或许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难题,因为这其中包含着企业文化评价,一旦评价,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观念的碰撞;如果要回避这种磨擦,就会产生一些不自然的东西。评价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企业领导可能是一种想法,管理者可能又是一种想法,员工的想法也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况。如果不培训、不评价,当然也不会有这些不同的东西跳出来,那么也就没法传承与发展企业文化,这是何等纠结的事情呵!
对企业文化的评价与它生产的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产品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药品的企业,在它的企业文化中必然要涉及关注人类健康、产品的安全性和治病救人,而在追逐经济利益方面是放在次要位置的。企业理念价值观的树立,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哲学决定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事务的行为模式,这些方式和模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决策,影响着员工在生产工作活动中的行为。企业的价值观念能否指导员工的行为,也就决定了员工能否生产出理想的产品,因此药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文化要更多的体现人文因素,人性化管理应该是企业上下共同的认识,只要有共同的价值观目标,企业领导和员工才能共同朝着即定的价值观目标去努力。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也代表员工的发展方向,而且两个方向一致时,才有可能经过努力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
让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有两个途径:一是吸引更多接近于企业价值观的人到企业来;二是通过不断地布道、培训,使员工接受企业的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观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对于收购兼并的企业,要带去企业文化,企业文体的扩张靠的是人,因此要派去企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人去做总经理、人事总监,让他们去传播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如果不是这样,并购的企业也很难在其环境下成活。
企业文化也应有良好的氛围,从企业的一些政策制度,可以看出企业的文化氛围:比如末位淘汰制,从激励的角度看,好像那是必须的,其实细想,那就是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文化,是丛林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只注重结果,不讲究过程,这就容易诱人作假;如果有人做假而又得不到应有的处理,那就被怀疑为企业里存在潜规则,存在人际关系的帮派性,这种推断和假想都是可以从企业政策制度执行不好的情况中得到体现。再如,企业本来对重奖这一奖励措施是个好事,但操作不当也会起反的效果,分配的悬殊过大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当执行者能从政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时,就有可能诱使一些人去冒更大的风险。当然,有的企业会设置一些监督机制,以此来控制和监督此类事情的发生,当然这要看权限怎样设置,权力怎样授予,不同的程度体现不同的企业文化。
在一个只重结果,压力过大的企业文化氛围里,说好听一点压力可产生动力,但是,这里一旦忽略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它就会给人带来很多担心和忧虑,担心上司不满意而炒了鱿鱼,担心与领导的沟通不到位而打入冷宫,担心指标完不成而免职,如果这种担心太多,就不可能去掉内心的疑虑,就不能很好的树立信心,视野也就无法开阔,加上若有人为地操作企业制度的现象,那么企业的文化就不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终给企业带来的是劫乱。
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要在适应它的土壤里生长,再好的企业文化,如果管理者素质达不到,员工素质达不到,企业文化在执行过程的就会变味,变味后就是另一种企业文化存在于企业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进行评价,你会发现,哦,原来企业文化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呵!
一个企业的文化,可以从企业领导的行为中得到评价,领导整合资源的能力、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的能力,观察考核团队的能力,当然对于全体员工观察与考核的职能工作在一些管理部门。企业能否了解员工的性格和能力,并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帮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扶助员工的成长,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而不是只要结果,更可怕的是用错人,把不适合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再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结果。这些问题存在和出现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
一个企业的员工能否恪守良知,以坚持奋斗为动力,往往不是以金钱、地位、出身来衡量的,而是希望。员工只要有向上的希望,有发展的希望,有日子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的希望,员工是不会在意一时的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出身是否有关系,因为这些都可以在希望中逐步得到靠近和实现。给员工希望就是给员工上升的通道,并且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上升通道,这种通道没有人为的障碍,不是虚设的花架子,那么这种希望就像太阳的光辉,不仅照进现实,也照亮员工的心。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手段,或许是方式,而在我国,企业文化说起来也只是一种老板文化,领导者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企业文化都不会有很长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在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的领导也在变,这变去变来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当然,一个明智的企业领导,他应该是一个会包装企业文化的领导,他需要借鉴历史的东西,他也会借鉴历史中最核心的东西,他会考虑怎样整合企业的文化,他知道要一个怎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到所需要的人才;他知道只有那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做到基业长青。
如果一个企业是经理人制的企业,经理人只是管理这个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有可能是长期不变的,从国外的一些企业中能够看到,CEO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企业文化是始终不变的,因为CEO只要了解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够了,并不需要他去创造和建立。如果在国内要做到企业文化不变,可能有两种情况比较容易做到,一是前任领导包装的企业文化足够好,没有必要去改变;二是后任领导足够懒,他不愿意去伤这个脑筋改变原有的东西。
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文化也没什么,关键是要与员工的文化水准、认识水平相似,能接纳,认同度高。系统的企业管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企业管理的理念运用到企业也没有多长的历史,因此企业文化在任何企业里都是个新的东西,领导者作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旗手,在他的倡导下,精心研究中,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企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所以,领导者才是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企业文化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得有一批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非常熟悉的人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动它的学习,企业文化管理部门首先是集中了这样一批人的部门,另外人力资源等重要管理部门也是如此,企业人才的储备也应该是在这样的一些部门,但是也有些遗憾,往往这些部门并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这对企业的扩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企业不断完善的。
既然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领导者文化,那么如何提高领导者的作用就是很关键的了,当然,所有的管理者也应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旗手,但不能惟我独尊,企业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也不能把领导看成是企业的一切,所谓的旗手、舵手之类的称呼都是虚伪和庸俗的,否则企业文化就显得太钢性,这样就难以柔和,柔和一点才能建立更和谐的企业文化;
第二、领导者固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但不能用他一个人大脑代替所有人的大脑,企业文化的丰满,靠的是那些贴心的管理者,靠的是热爱企业的所有员工,因此领导者要充分地调动管理者,管理者要充分地吸收全体员工的智慧,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企业文化;
第三、企业文化要有固化的形态。虽然有些企业的老板不是常换,但管理者、员工却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企业文化需要传导、要有特色,就必须要有一个固化的形式,以一贯之的倡导企业文化之模样,即便人员再怎么变,企业文化也是不会变的;即便是时代发展了我们需要变更一些内容,那其中的基因也是不会变的,主调是依然的。
都说企业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也有很多是在照抄照搬,缺乏个性,即使不是死搬死抄,也是东拼西凑,最后只是碎片式,非常零乱东西,企业文化要有个性,这是抄不来的,学不来的,这样讲也不是说不引进了、不学习了,引进是要完善提高,学习的目的是要消化、提升和完善,总之都要适合本企业的特征。有些企业就是引进一两句话,口号式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也是把领导的某一次讲话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要经过挖掘、提炼和完善后才能逐步地形成企业文化的,据说有不少的企业派大量的人到海尔、蒙牛等企业去参观学习,这用得着吗?这些人不可能都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也不可能都有提升、提炼的能力,到一些好企业去学习,洗洗脑还行,企业文化不是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管理上的制度规定,物质产品这样一些东西有标准件,而企业文化没有,或许有些相似的零部件,但排列组合的情况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是不能照搬照抄的,因此文化也要会有突出个性的东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虽有很多共同的规律,企业管理上会有相似的东西存在,人的心理行为也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一些好的企业文化基因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一致的,但在这些基因中,总是个性的基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是那种最活跃的基因缔造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关键的少数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色和特质。企业文化的不一样,关键就是决定生命力的少数基因不一样。在学习传播和评价企业文化中,是特别需要关注和重点把握的,也是应该抓住企业的个性,突出个性这样一个东西的。
如何突出个性?有几点评价的内容:一是行业特色,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行业,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东西就藏在其中,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做什么事情,干的是什么事业,因此这一点首先就应该突现出来;二是时间特点,是什么时间诞生的,有多长的历史,积淀了哪些历史文化,或者工艺技术,这些历史文化说明了一个怎样的传统,对今天有什么意义;三是空间特色,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本身就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特色应该是企业文化特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吸引新员工和客户要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环境特色,在社会环境中企业处在一个怎样的地位,从地方上讲是大纳税户还是小纳税户,从自身关系上是集团公司还是分子公司;五是自身的经营管理的特色和风格,企业领导人有那些独特的风范,个人魅力如何?企业在成长中有那些故事,孙宏雷在做广告时就说到:“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可见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有机的凝聚在一起的。其实我们学习、推广和评价企业的文化特色,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从它的个性开始的,大致也是从以上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这些问题往往是越评价越清晰,所以企业文化评价很重要。
企业文化的评价,还有个问题是企业文化落地开花的问题。企业文化可以秀,可以套上很漂亮的外衣进行包装,企业文化的形式也不是只有一个,也有多方面的,几句宣传口号是企业文化,评价时就要看它是否有号召力,是否有共识,口号再响亮,不能落地,没法落实,那就是没有用的;做些漂亮的小册子也是企业文化,评价时就是要看它实用不实用,它是不是“圣经”要拿着天天读,还是让你方便查阅的一种工具。
企业文化在建立和衍变过程中它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要处理好公司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要处理好子公司文化与集团公司文化的关系,特别是那些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不是同一个行业、不是同一种经营性质,还有那些特别大型的集团,集团下还有集团,如果企业文化过度地浸透,很可能会搞得七像八不像。企业集团之间,资本纽带、管理纽带比较容易建立,而文化纽带则是靠自己去建立的。尽管一些企业的上级有很好的企业文化,但也不可盲目地学习和照搬企业文化中那类抽象的东西。这些理想的、或是上升到理论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比较大偏差,有些企业历史比较久远,在它的文化中往往会突显其历史东西,这样就更不能硬要把比它年龄小的集团文化搬过来,再加上地域的分散性,行业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不同,所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从集团层面讲,他的文化应该具有总体的某种规定性,导向性和包容性。主要在企业使命、基本价值观和企业哲学层面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比较规范的要求,但不能替代所属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反之,下属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有相应的服从性,不能离开集团公司文化的主线。其实对于下属企业要学习的也仅仅是这一点。同时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工作作风,精神风貌等方面,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建设。再往远一点讲,下属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弥补一些集团文化中的不足,从而推进整体的提高。
企业文化建立从另一个方向上看,就是企业并购过程当中,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搞清重点应该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品牌上,怎样引导和建立下属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要解决核心价值的冲突,组织目标的冲突,组织规范的冲突,制度行为的冲突,品牌的冲突,以及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据此,企业在考虑并购时,一定要在这方面进行考查和评价,要找差距最小的,或可以以改造成的。并购后,在企业文化建设与评价中,就是要关注冲突的化解与问题解决,文化的融合比资本的互补、技术的互补、经营业务的互补都要来得重要,在评价企业文化时,往往最不容易看到的就是企业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企业文化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了比较它的好坏,先进性之外,还要评价企业文化投入产出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有投入产出的问题,如果说企业文化有投入就有成本的话,那么在投入企业文化的成本中,就会考虑成本越少越好,这样产出就会多;如果说企业文化的投入是投资,那么投资就要谈效应,效应越好预期的收益就越大,越大就越应该投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种结果,所以在认识上要通过评价来把企业文化是看着投资,还是看着成本要搞清楚。
企业文化的投入实际上是全方位的,它除了物质的投资外,还有而且是更重要的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投入的特点和其它事务性的投入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文化的产出也有不同,它不是直接的产出,它的产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延时性、周期长的特点。
正规的研究企业文化评价,可能会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问题。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有些太专业,也很理论,难以做到。由谁来评价,我认为并不重要,没个人都可以评价,但评价绝不是对企业文化的优劣、好坏出结果、下结论,我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也因此,企业在做自身评价时,也就不必孤芳自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好还是坏?它就存在着那里,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是不一样。
从大体上讲,企业文化的优劣,应该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是评价的主体、市场有发言权,而市场评价是指什么?主要是客户评价,企业文化做的好,最终顾客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才是你做的好的最终标志;市场也包括员工,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已市场化了,所以员工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许员工不会直接说什么?但员工的流动性能做出无言的结论。
对企业文化的评价,还有一个是直接评价还是间接评价的问题,直接评价可以通过企业获得过什么社会奖项来评估,间接评价可能通过先衡量这些奖项的价值和来源方式,再做出评价。或许这种说法可以改为表象评估与深度评估。这在于建立一套怎样的评价模型和体系,社会对一个企业的感受,有时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企业可通过一些手段来包装自己,反之若一个企业没有给社会太多的印象,那么社会也就无从给这个企业以任何评价。对企业文化的评价,不可以简单直接从企业里得到某种指标,而要从全社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如富士康,也许能从企业里得到纳了多少税、安排了多少人就业等指标,但它是不是血汗工厂,这就需要有综合评估,一个企业文化对社会的贡献率,绝不是钱一个概念,多纳税应该是一个企业的本分,要生产,自然就要招工,能容纳多少人就业不是根本,要看这些人是否通过在这个企业工作后,能很幸福的生活,评价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是要看企业对社会能否带来更多的和谐,带来越多企业文化的贡献率就越高。
对企业文化的评价,是企业文化范畴以内的事情。在思考企业文化评价这个问题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在回荡,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别人眼里你是风景的一部分。在企业里,领导和员工怎样评价企业文化,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构成了不同人眼中的不同风景,一旦某种认识达到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时候,企业文化最真实的东西也往往蕴含在其中,比如说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评价比较高调,比较孤芳自赏,大家也对此比较盲目地认可,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比较肤浅浮躁,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总是抱以不信任、对企业前途看得比较暗淡,当一部分人的认识趋同时,说明这个企业文化比较低沉,有消极的因素在滋生和漫延。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绝不能用做的好还是做的不好这样一两句话来说明的,在于每一个人的亲身感受,他除了感受理论性的东西,比如企业理念、价值观及制度方面的东西,还要听别人、看社会的评价,以及自身的感受。就企业的经营而言,不要仅看它的利润指标,还要看它服务过哪些人群,这些人的心理感受怎样?或者说曾服务过这个企业的人感受怎样?如果有一百个客户或是个体,有九十个感受比较好,那就可说这个企业即使一时利润指标不太好,但它终究会非常好,因为你赢得了客户的心,不仅是员工还是消费者,在个体眼里是比较好的,这样的企业就有希望;一个企业的管理好与坏,也不在于那些漂亮的制度,制度性的东西可以装帧得非常精美,制度即便是非常科学,还是由人来执行,这些也只有通过感受才能知晓,对此员工的感受才是重要的。
企业文化评价有方方面面的难题,理论上的研究是一个方面,实践上也很难有突破,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这就决定了评价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人是建设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同时人又是一个最大的变量,文化以人为本,却有不可依赖的一面,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境界等方面都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复杂的过程当中,是难以分离出人的行为的影响程度的。一个企业的人员的稳定程度如何?对企业文化评价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企业里,常会搞一些满意度调查,员工满意、客户满意等,这些方法是没有办法达到令人满意程度的。所以,不能指望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难度大,可信度小。要么你自欺欺人可以。
对企业文化的量化,是企业最终的绩效权重大呢?还是企业的理念、思想占的权重大?是人的行为还是意识所占的权重大,是以意识的东西还是潜意识的东西为主呢?说起来很复杂。说多了也就越来越说不清楚了,不说也不行,因为这个过程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比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要好,硬背一般有比较强硬的要求在起作用,试想,没这种要求谁去硬背一些枯燥的东西呢?这里要说的是被动地去做一些事情,往往会是效果不太好的事情,也会养成一些功利性的行为,我想一些企业是不需要有这种文化的。
一个企业要有一个怎样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或者说表达出来后不被太多的人理解和接受。那么这种企业文化是没有底气的,也不会有什么内涵。这是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因素,制约了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制约了企业文化工作的机制和流程,制约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的真正地位。这是评价企业文化的又一关键问题,这与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企业中不同利益关系的群体有着深刻的关系,有的人要这样,有的人要那样,评价起来非常困难,最终也很难说出真情。在企业里,人人都在企业文化的扮演者,同时人人又都是一个观众,对企业文化都可以评述,不管这当中推行的是什么?只有理念与现实靠得越近,才是最真实的。
Ⅳ 如何做好企业文化落地评估
企业文化诊断评估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活动参与等形式收集受访者的观点和意见,进行统计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现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改进的方向。在新优势ECCP企业文化创造模型中,第一步便是“调研诊断,从本质出发”,强调调研诊断是企业文化创造的基点,是深入了解企业、获取信息资讯最快的手段,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阶段。
一、企业文化诊断的总体原则
在开展企业文化调研诊断前,必须把握三大原则:一是目的明确,紧扣经营。为何调研、调研
结果作为何用,是在调研前要明确的。同时调研全程要紧扣经营,切忌为了“调研”而“调研”;第二大原则是访谈为主,问卷为辅,掌握最真实直观的一手信息;第三大原则是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二、企业文化调研的内容、方法与技巧
1、企业文化调研的一般内容
企业文化调研的一般内容含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企业成长历史与文化基因、
企业成长历史上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现状、企业家及领导团队精神特质、各级员工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企业氛围与员工满意度、上下游客户满意度与社会公众认知状况、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执行状况
行业内外、国内外标杆企业的先进文化元素、企业及分支机构所在的地域文化特征。
2、企业文化调查的常用方法
新优势企业文化调查的常用方法用有“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题座谈、资料收集、活动参与和现场观察”六种。问卷调查是指根据项目需要和企业现实状况,设计专门的企业文化调查问卷;主要采用“模糊评价模型”,如以“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为标准,用于调查结果的定量分析;深度访谈是指根据项目需要和企业实际拟订访谈提纲,与特定对象(尤其是公司主要领导人员、历史人物,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面对面交流;小型座谈会系针对特定人群的专题调查,有利于集中听取对相关问题的评价意见和真实反映,便于采集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资料收集含内部资料收集和外部资料的收集,根据拟定的信息需求清单,有针对性的研究各类相关的文件、图片资料、重要会议记录、总经理讲话稿、宣传材料、媒体报道、人力资源制度等历史和现实资料,如有需要,还可采购各类公共与专业媒体/研究资讯作为参考;活动参与是指通过适时参与企业内部举行的中高层会议与有关活动,增进对企业文化相关因素有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现场观察是对企业所处环境和建筑物、办公空间、员工风貌等进行观察,判断企业文化的外在直观表现,观察时需及时做好现场记录。除问卷调查外,其余五种调查方法的结果均应用于定性分析。
3、企业文化调查工具的总体设计原则
①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切忌“为
文化而文化”;
②语言通俗易懂:即调查工具的内容表达不能脱离公司常用的术语和规范,以便员工更准确理解调查题目的真实含义,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使调查答案能尽可能接近真实;
③简单易于操作:即调查工具不能过于复杂繁琐,避免对日常工作形成不必要的干扰。
4、调查问卷的设计步骤与调查注意事项
①问卷设计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调查目的,明确调查主要基于何种需求,如组织氛围、员工满意度、领导力等,目标应当尽可能精确、清楚。
第二步:确定问题回答形式,多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之少量开放式问题;即主要让应答者从一系列应答项做出选择,而不是自由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和解释有关想法。
第三步:决定问题的措辞,用词必须清楚准确、避免诱导性的用语,考虑应答者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第四步:确定问题编排顺序,问卷每一部分位置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联系越紧密,应答者考虑的越全面,回答越严谨;
第五步:评价问卷,草稿完成后,应对草稿进行批评性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如:问题是否必要?问卷是否回答了调研目标所需要的信息?开放题是否留足了空间等?
第六步:预先测试和修订,当问卷获得管理层的最终认可后,还必须挑选一部分人员进行预先测试,测试完成后,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应当及时修改。
②问卷设计的其他注意事项
调查问卷所提及的问题应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的分析要素相对应,与公司价值观与规范所描
述的角度相吻合,并尽可能是员工确应了解和切实关心的问题;我们总是想了解更多的信息,但考虑到员工填写时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宜设计过多,通常以5-10页为宜;为了进行相关性分析,问卷中难免涉及某些个人信息的问题(如岗位类别、层级、所在系统、年龄、学历、如司年限等),调查者必须在问卷填写说明上做出保密承诺。
③高效问卷调查的方法
保密性原则:不仅要在问卷开头做文字说明,还应在发放问卷时进行详细讲解,使填写人明白,公司一定对他所填写的问题保密,以解除顾虑。
真实性原则: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高效率,应采取“集中填写”的方式,组织所有填写问卷的人员在一个会议场所当场填写,要注意监督会场纪律,不允许任何交流讨论,填写完毕当场递交,确因时间等不允许或在外地有诸多分公司、办事处,迫不得已采用各自填写的方式,也应避免在递交部门上司后集中上交或邮寄。
企业文化调研本身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宣导过程,为统一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利用集中填写调查问卷的机会,同期召开一次企业文化内部调研的动员会,并进行一场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培训。此外,为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还可开展企业文化提升建议的有奖征集活动,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宣传渠道,同步宣传介绍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
5、访谈提纲的设计要点与成功访谈的方法
①访谈提纲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访谈提纲时,所涉及的问题应与访谈对象所处的管理层级和工作职责相对应,同时注意问题分类,提纲要细致,每一个问题可再分小项,还要注意与不同访谈对象交流内容的相关性。
②成功访谈的方法
访谈前准备:访谈者尽可能固定专人,且宜由2-3人组成一个小组担当,访谈过程中一人负责提问,一人负责记录,另一人负责访谈对象的通知衔接。访谈顺序最好按照由基层员工到中高层员工、由企业一线员工到企业总部员工的原则来安排。在访谈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访谈提纲、了解有关公司文化现象的问题等。
访谈提问:运用轻松开场白,简短的题外话有利于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在交流过程中应摆脱过于正式和严肃的辞藻,尽量创造融洽、亲切的谈话氛围,以引发被访谈者的兴趣,更多挖掘公司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趣闻轶事,特别是对某些典型事例要深入了解,确定人物、地点、时间、具体内容、相关数据。访谈过程中应思维敏捷,无需拘泥于提纲顺序和问题,对于提纲中未涉及的重要内容,可加以追问和修正完善,但要注意不能生硬否定对方观点,也不要随口附和对方的观点,对明显荒唐的观点可以提出委婉质疑。对访谈时间、节奏及时控制,一般不超过或少于原定访谈时间的四分之一。
访谈记录:记录人要注意细致、准确,尽可能记录访谈过程的每一句话,注意对方发表观点的背景和真实意思表示,不要搀杂个人观点,有任何形式的发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话要完整记录下来,涉及名称、数据、过程要精确记录,并得到确认和核实,提问人也要尽可能记下所有问题的主要观点。每天访谈结束后,用QA的形式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在输入电脑同时辅以录音。
访谈总结:每一访谈对象结束后,记录人与提问人可对照彼此感觉,每天(或半天)进行执行小组访谈总结,每人都针对当天访谈所得到的信息谈自己的认识并由专人记录,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要在后续的访谈中加以证实和补充,并根据访谈总结,适当调整访谈提纲。
访谈保密:访谈开始前要向被访谈人申明保密原则,解除被访谈者的疑虑,谈话中不得任何人泄露其他访谈对象的观点,防止串话或误导,在访谈总结中也不要过于强调被访谈者的姓名,日常与工作无关的交流不要引用访谈时的信息,电脑、笔记本应妥善保存,不要随便放置,防止丢失或泄密。
内部资料的收集与消化:内部资料不仅是分析诊断的依据,还是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参考依据,项目执行小组应该及时拟订资料收集清单,提交各有关系统/部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信息收集后执行小组作好登记、整理,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这些资料的消化吸收和相关研讨。
三、企业文化诊断的基本步骤
企业文化诊断的基本步骤分为四个部分:拟定诊断方案→组织调查实施→分析调研数据→出具诊断报告。
Ⅵ 企业文化评估包括什么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模块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是由“标尺”、“效应”、“信度” 和“常模”四个基本架构组成的。这里的“标尺”讲的是测评的准则和依据,采用什么工具去评价。“效应”讲的是测评的有用程度。“信度”讲的是评价的可靠性怎么样。“常模”指的是通过分析解剖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参数,来解释整体的企业文化发展态势。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具体建立,一般是由四个模块组成: 1.人气指数模块 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主要包括:职工对领导班子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领导班子考评在本单位中的情况、单位年度经营业绩情况、领导班子廉政建设情况);职工需求满意度(职工对收入的满意度、职工对住房、物业、医疗、子女上学、就业、信息传媒等方面的满意度);职工信仰和价值取向(职工维护公司稳定发展情况、职工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情况)等。 2.素质指数模块 它是由六个维度组成,主要包括:各级领导班子“四好”程度(创建四好班子评比结果);党员队伍素质(党员在企业各类先进中所占比例);职工队伍素质(职工遵纪守法,做文明职工的情况);职工的执行力(干部职工对规章制度及各项规范的落实情况);创建学习型组织(领导及职工学习力执行情况);市级以上先进比率(集体或个人获得市级以上先进比率)等。 3.环境指数模块 它是由四个维度组成,主要包括:企业形象建设(执行企业文化CI标准情况);企业内外环境建设(本单位环境治理情况);现场管理(遵照现场管理标准达标情况);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等。 4.发展指数模块 它是由五个维度组成,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循环情况、产品研发情况);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用户满意度(产品返修率、顾客评价、品牌知名度);经营业绩同比度(年度销售收入同期比、年度成本控制同期比);职工收入同比度(比上年度增长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