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的文化底蕴
山西的文化底蕴如下:
1、戏曲
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❷ 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❸ 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❹ 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
1、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
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❺ 山西的文化特色总结 山西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山西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先进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不枯,艺术精神播撒千万里而不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千年文明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2、三晋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❻ 山西晋中历史文化
晋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
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 *** 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 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
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的代表。
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
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
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
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唐代诗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写道:“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直至明清时期,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铲铲墙,以示工程已经开始,待日后正式兴工时,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
历史沿革 晋中市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晋中地区建于1949年,称榆次专区,1958年改称晋中专区。
1970年改为晋中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
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 1949年设榆次专区,专署驻榆次县。辖榆次、平定、盂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原辽县)、榆社等13县及阳泉工矿区。
1951年原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原汾阳专区所属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6县划入榆次专区。
辖19县。 1952年将清源、徐沟2县合并设清徐县(驻清源县城)。
原兴县专区所属方山、离石、临县、中阳等4县划入榆次专区。方山县迁驻圪洞。
榆次专区辖22县。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
离石、方山2县合并,改名为离山县(驻原离石县城)。榆次专区辖21县。
1958年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原由省直辖的榆次、阳泉2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
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撤销清徐、交城、文水3县,将清徐县并入太原市;交城县并入太原市和汾阳县;文水县并入汾阳县。撤销平定、昔阳、盂县3县,并入阳泉市。
撤销左权县,并入和顺县。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
撤销灵石、孝义2县,并入介休县。撤销离山、中阳2县,合并设立离石县(驻原离石县城)。
撤销榆社县,并入晋东南专区的武乡县。晋中专区辖2市、7县。
1960年恢复昔阳、盂县、寿阳、中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8县。晋中专区辖2市、15县。
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恢复平定、祁县、灵石、孝义4县。
晋中专区辖1市、19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
晋中专区辖20县。 1970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
阳泉市改由晋中地区领导。晋中地区驻榆次县。
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中阳、离石、临县等20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
将临县、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中阳等7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
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汾阳专区 1949年设汾阳专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交城、文水、清源、晋源(驻太原市)、徐沟、孝义、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撤销汾阳专区,将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7县划归榆次专区;石楼县划归临汾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24号):(1)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
市人民 *** 驻新设立的榆次区。(2)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 *** 驻东顺城街。(3)晋中市辖原晋中地区的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和新设立的榆次区。
原晋中地区的介休市由山西省直辖。 位于山西省中部, 地理座标为东经111°23′— 114°28′,北纬36°39′—38°06′。
全地区辖2市9县,总面积16376平方公里。经过48年开发与建设,晋中地区经济社会实力不断增强,城区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
现已逐步形成以纺织、煤炭、机械、化工、食品等专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晋中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季风干燥, 夏季温度 偏高,秋季天高气爽,冬季相对寒冷,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昼夜温 差大。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齐全。境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素丽多姿、精巧珍奇。
传统土特名优产品驰名中外,享誉华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就座落在该区域内。
就人文旅游资源: 祁县民俗博物馆、孔祥熙旧居、“天下第一票号”的平遥,“日升昌”票号、平遥镇国寺、榆次城隍庙、太谷白塔等精巧独特,闻名中外。自然旅游资源有介休绵山、灵石石膏山、和顺云龙山、左权 麻田风光、和顺合山奇泉、被视为“种石”的灵石等自然景观雄伟 磅礴,山光水色,鸟语花香,风光宜人。
此外如晋中剪纸、平遥 牛肉、太谷饼、太谷西爪、平遥推光漆品、洪山陶瓷、祁县玻璃器皿、榆社阿胶、“龟龄集”酒等名优特产都为晋中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6)山西的文化和历史有哪些扩展阅读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