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大秦文化是什么意思

大秦文化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3-02 03:27:33

㈠ 秦文化的历史意义

秦文化是秦氏宗族文化进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秦国地处西戎,长期经受社会环境与战争洗礼,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秦族人性格质朴、率直,性情坚强彪悍,做事敢作敢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善于嬗变和进取。那些人文因素,体现秦文化注重实效,讲求功利,勇于创造;为了实现目标,善于策划,精于组织,遵循法则,追求大和,并能够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秦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跨海内制诸侯”的强大秦国,为秦朝建立、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其一,跨越历史的伟大实践。从秦非子受封于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经历了37代君王、约678年的励精图治,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文化就是在纷争频仍的社会动荡和改朝换代中,不断发展、提升,不断获得补充和完善,每个朝代都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定义。因此,秦文化是在前无古人、史无先例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艰难探索、反复实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通过世世代代秦国先祖把握发展机遇,主导社会改革,从横跨多个世纪的伟大实践中演变而成的,它曾走上历史的巅峰,成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文化。
其二,“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秦国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至秦昭王时,博采众长,学术已出现“纳六国之士”的风气。而李斯《谏逐客令》所谓“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觉鼍之鼓,秦不生一焉”,以及“异国之乐者,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等等,这都是秦国融合各国文化的充分体现。秦始皇执政时期,注重吸纳礼乐,“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还御准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展示了“泰山不让土壤”的广阔视野。虽然曾出现“燔诗书,明法令,禁儒术”和“梵书坑儒”现象,但这只是推行政制的权宜之策,并未影响秦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其三,“河海不择细流”的招贤纳才政策。从秦孝公建都咸阳之后的144年间,秦国一直是诸子百家的政治摇篮,“门户开放“乃秦国的优良传统。秦国大力从六国引进人才,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如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睢、蔡泽,秦始皇时的李斯、韩非、蔚缭、郑国等等,他们都是当时六国的名贤志士,“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他们均在秦国找到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舞台,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对待外来人才的宽容、开放政策,使咸阳成为当时人才云集的都城,秦国变成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强大的国度。
其四,“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秦国从商鞅变法就开始建立“县制”,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封建诸侯的地方势力,瓦解封建贵族和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准许民间自由买卖土地,让耕农合法占有田地。这一改革,推翻了自西周以来一直施行的“分土诸侯”制度,恢复了基层百姓的基本权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那些措施又继续延伸到皇族规制和“世卿世禄”制度,如始皇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均凭军功授予,以“功臣为诸侯”;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群臣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秦始皇以上“事不师古”的改革,充分体现他以“庶民社会”为本的治国思想,以及积极推动中国走向“君主法治”的政治理想,反映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体恤“庶民”、亲善百姓的皇帝。
其五,亘古通今的政治变革。秦国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它开疆扩土,收复西垂,经略巴蜀,开发南越,统一中国,并创制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创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二是创立郡县制;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实施法治;四是推行土地私有制;五是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不仅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封建割据向封建统一转变,而且他在这一转变中对每一个历史关节点的准确把握和驾驭、创立了影响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

㈡ 秦文化的内涵

秦文化的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称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关组织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它是嬴秦族人自身的宗族文化。它的载体包括秦族人及其相关族系组织。据史料记载,秦姓的来源出自赢姓、姬姓和大秦人。赢姓秦氏是秦国王族的后裔,以国为姓,称秦赢,其郡望为天水;姬姓秦氏为周文王的后裔,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秦邑,以秦为姓,其郡望为太原;大秦人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谓,据称古代迁来中国的大秦人,也以秦为姓。以上三宗秦氏,以赢姓秦氏为代表。
秦文化是赢姓秦氏先祖在秦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的人类文明成果,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中国西北部的秦国故地,在西周时期,它由宗族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升华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又上升为占居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文化。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明法度,定律令“的法治思想是秦文化的基础,“维护国家大一统和推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秦文化的核心内容。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近千年历史的锤炼。早在五帝时期,传说黄帝之曾孙颛顼帝(名高阳),其苗裔孙女修,吞“玄鸟殒卵”生大业,其子大费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乃“妻之姚姓玉女”,又“赐姓赢氏”;大费恩命“佐舜调驯鸟兽”。至“夏桀之时”,其玄孙费昌“去夏归商,为商御”,“遂世有功,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至周穆王时,其后裔造父助周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同宗族裔秦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由此为赵氏”。至周孝王时(约公元前900年),秦非子(一世祖)“居犬丘”,“好马善养”,孝王为保西垂,封之于秦地,“使复续赢氏祀,号曰秦赢”。至周宣王时(前827~782年),秦庄公(四世祖,前821~778年)受命率兵七千,征服西戎,被授“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秦襄公(五世祖)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赐歧西之地,受封诸侯国,秦国日渐强盛。至公元前753年,“初有史以纪事”,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至秦穆公(十四世祖,前659~前621年)时,任用百里奚为大夫进行变革,势力向东扩展,后又“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秦孝公(三十一世祖,前361~前338年)时,任用商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推行“郡县制”,“并小邑为40县,迁都咸阳(前350年)”;至秦始皇时(前246~210年),夷东周,灭六国(前22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为了“天下大一统”,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经济与文化政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政治上“不师古,不崇经,禁儒术,以法为治,以吏为师”,“依古以来典法行之”。从西周时期至秦朝建立约900年间,秦国所创制的政治制度和法治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在秦人的价值观上,功利主义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儒家提倡的重礼义道德大不相同。《汉书刑法志》这样描述秦国:“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皆干赏蹈利之兵,庸徒鬻卖之道耳,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荀子议兵》也有类似的话:“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即狭隘),其使民也酷烈。”颜师古注《汉书》和杨倞(jing4)《荀子》,都解“狭隘”为地势狭小险固,但郝懿行《荀子补注》、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五》认为“狭隘”在这里指秦国人民生计穷蹙。而商鞅之法又规定“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在这种政治下,秦人社会养成了十分明显的功利色彩,其生活节奏和社会风气里显现出“急促”的特征,与齐、鲁等地“舒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社会形成了“贪狼强力”的风俗,无疑,商鞅变法对秦俗的这种改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人着述的《秦诗十篇》,王照圆《诗说》论云:“秦晋诗音节皆入商声,殊少大和元气之妙。而秦尤雄厉,或以为水土使然。然溯其始,秦固周岐丰之地也。二南之作,为王化始基,周若彼其和平,秦若此其猛厉。何欤?且帝王不易民而治,彼强悍战斗之俗,独非忠厚仁让之道欤?此无他,古今之异宜,则政教之殊致也。”又曰:“秦晋之风多剽急,而少舒缓之体。与齐音正相反。”李斯说秦的音乐也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具有简单粗犷的特色,与郑、卫之音的靡丽也大不相同。
秦的文字和东方六国的文字虽然原都是从西周文字发展而来,但其后的发展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到战国中晚期以后,虽然六国各国文字也表现出了地域上的差异,但与秦国的文字相较,基本上仍是一个系统之内,而秦国的文字却独成一系。 春秋、战国期间秦国的占领范围不断扩大(到公元前3世纪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随着秦的军事征服、势力扩张、人员迁动,秦文化所影响和覆盖的地区不断扩大。在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秦文化对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内容是越来越丰富的。
到秦朝完成统一,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进而又采取许多措施巩固和发展统一,包括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识地统一思想、文化,以至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礼书》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这是说,秦朝对六国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确定的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推行这些政策的极致,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野蛮举措,予文化以严重的摧残,对思想和学术自由更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秦文化对于中原传统文化又并非主要是“依古以来典法行之”。
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亦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此同时,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统一的短时期内,秦文化并没有和东方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作为全中国的主导文化的地位,也没有来得及完全得以确立。在原属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区内,各区域文化继续表现着它们的特色和活力。
随着秦政权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体变为客体,其作为全中国统治文化的短暂时期也就宣告结束。不过,在代之而起的汉代,秦文化的要素继续存在,而且还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基础,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对后世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说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战国以至于秦汉时期,经常有人注意并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点。如魏国的信陵君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西汉初年,贾谊痛说“秦俗日败”,指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是“并行于进取”,虽然“功成求得”,但却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降的恶果,秦始皇又“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灭亡。《淮南子·要略》说:“秦人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势利”,司马迁也说:“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这里所说的“俗”,部分地有我们所说的“文化”的含义。以上言论,虽然包含了对秦国或秦人的敌对心理,但却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在性格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倾向于强悍好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狠下决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动性极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定会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

㈢ 秦朝的政治特点和其历史文化影响有哪些

秦王朝在政治方面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主动性极强;在教育方面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同样具有鲜明的法家特色。

秦文化在古代历史上影响昀为深远的,就是它的这种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显而易见,由于秦代的教育政策及社会教化推行至极致,在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秦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㈣ 秦朝文化都有哪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极端的集权统治。残忍的“焚书坑儒”导致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倒退。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等手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郡县制的行政模式为以后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㈤ 秦朝的思想文化是什么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持续采用自商鞅以来行之有效的法家学说来治理国家,并且采用邹衍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以维护朝廷的统治。

李斯为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荀子的学生,继承商鞅的思想传统,推行法治,受秦始皇重用,先后任长史、廷尉与丞相。此时秦始皇与李斯所采用的政治学说,为韩非提倡的“法、术、势”(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三合一的君主专制;

以及以郡县制为其基础的中央集权制。首先加强皇权与尊君的措施,秦始皇改“王”而自称“皇帝”,规定皇帝之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自称“朕”。以臣下不能议论皇帝为由,废除谥号,而以始皇帝、二世、乃至万世等。

皇帝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独揽军政大权。此外为了长久统治人民,采纳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用五行解释朝代更替之因,以归之于天意,认为每一种德兴起时,天下会出现祥瑞。秦始皇统一后,齐人把这个学说上奏,认为“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所以秦朝为水德。

因此秦始皇推行相关制定:冬天属于水德,所以规定十月为岁首。水德尚黑,以黑为正色,衣服旗帜皆改用黑色。水德与“五数”中的“六”相应,所以各种器具都用六来计数。按阴阳家所说“水主阴,阴刑杀”,结合法家思想,演变成重严刑峻法,不讲“仁恩和义”。

对控制人民思想方面,秦始皇借由“五德始终说”,塑造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他的政制措施为天意,不可违抗,使得人民服从他的统治。其次,不崇古,废除封国制,建立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就如李斯所说的“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还有,禁止“私学”,加强思想控制。到秦始皇后期,因为焚书坑儒事件,更是排斥儒家、道家,独遵法家。焚书事件源自前213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国制。秦始皇召集延议来商量,丞相李斯反对,并且认为各人用自己的意见批评政府的法令,既影响政府的威信,又容易造成宗派。

为了禁天下百姓“以古非今者”,秦始皇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只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即可。由咸阳博士官的藏书保留诸子百家之书,以严格控制思想。

坑儒事件为秦始皇向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受骗,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

这个作法是源自商鞅、韩非主张的人民不需要任何教育,详知国家法令即可;不需要先王的教诲,人民以官吏为师即可;不应该私斗为强悍,以斩杀敌人为勇敢。焚书坑儒对当时中华文化的一次严重破坏,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被官方严格控制,而天下百姓也被控制成愚民。

由于秦朝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最后导致秦朝的早亡。

(5)大秦文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统一文字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着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

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阅读全文

与大秦文化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