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几点思考
1.做好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意义
繁荣文艺创作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任务,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文艺创作。
繁荣文艺创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它对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对于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公民,对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为人民群众生产丰富的精神产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
因此,文化部门要搭建、夯实文化交流平台,凝聚文艺作者,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本地文艺创作者及其作品,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2.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要求
各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动力,突出抓好主旋律题材和反映地方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佳作,同时要结合本年度的节庆和大型文艺活动,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丰富艺术展演的舞台。
文化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文化工作者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推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文艺创作为现实服务是文艺自身的需要。任何文艺形式只有不断开放、不断进步,才能充满创造力。因此,只有关注本地区的改革形势,关注本地区的发展局面,关注人们心态的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渴求,通过自己的作品,引领时代精神,激发生活热情,凝聚人民意志,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才能实现文艺创作自身的繁荣与发展。
二是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工作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类精神生活的提升,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根本标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做到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三是要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学艺术创作要为现实服务,群众文艺创作工作为现实服务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文艺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更多,是对文艺作品数量和门类的要求;更好,是对文艺作品质量和手段的要求。只有做到更多与更好,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接受市场的检验。为此,文艺创作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多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奖和大众相统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3.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措施
3.1 坚持以现代题材为主的创作方向,坚持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坚持大力进行艺术创新。各文艺单位要建立核心创作团队,大力培养启用人才,整合提升队伍阵容,深化开放合作,促使我省电影、电视剧、歌舞、戏曲、动漫等各个艺术门类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突出特色丰富内容
⑴要贴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要紧贴本地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符合本地区群众的观赏水平和内容需求。创作中要多表现歌颂、赞扬群众工作和生活的作品,这样才能有亲近感,感召力强,活动富有生命力。
⑵突出地域特色。文艺创作中既要贴近生活,还要突出地域特点,失掉特色,就丧失了独立性。在创作中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中的和谐铁路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多创作表现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开拓进取的精神作品。
⑶丰富活动内容。在文艺活动中,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要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既有大家认知的精典,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作品;既有老人热爱的评书、京剧,也有青少年喜欢的通俗摇滚。可以组织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歌咏大会,也可以组织社区群众文艺专场。可以组织“教师节、国庆节”诗歌朗诵会,也可以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让生活快乐”的书法美术展览。活动内容丰富了,才能不断扩大范围,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召力,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感化人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增加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 要建立统筹协调分头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重点项目评审扶持机制,文艺创作生产奖励机制,文艺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文艺资源共享转换机制,文艺宣传引导推介机制,加快搭建全国性、国际性文艺交流平台,推动和扶持文艺创作生产。
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什么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建设,繁荣文艺事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相关内容:
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在创作导向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价值支点,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价值主体,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才能创作出真正满足人民所需的文艺作品。
在创作层面上,人民群众无限宽广、无限丰富的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丰富矿藏。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从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题材、故事和语言,发现美和创造美,用心用情推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同时,应将人民满意作为文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对文艺作品进行评判和鉴赏,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③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持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 文化创新知识点有哪些
正确认识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在时代的高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文化创造者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4)文化创作要以什么为目的扩展阅读:
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